1. 如何評價蘇東坡這個歷史人物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2. 怎樣評價蘇軾的一生
蘇軾一生有何成就?歷史又是怎樣評價蘇軾的?
蘇軾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他最重要的歷史成就不在於政治,而在於文學,他是宋代歷史上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詩詞書畫加之散文,都能佔有一席之地,甚至很多還是那方面的巔峰代表。
從政治上來說,蘇軾是一個想要有所成就,且關愛百姓的官員。但是因為他在某些方面過於執著,導致他很多時候的想法都會存在著偏見,以至於他的仕途不順。
王安石與蘇軾同處於一個時代,但王安石的政治成就卻比蘇軾要高的多,他所提倡的王安石變法,至今也是許多學者研究的課題,同時也是北宋政治歷史不可輕視的一點。但是對於歷史而言如此重要的「王安石」變法,卻是蘇軾仕途的絆腳石。蘇軾一生仕途的起伏,都皆與此次辦法有關。
蘇軾第一次進士及第之後,任從八品陝西風翔府判官。擔任了一些小職位後沒有多久,他就因為母親去世,丁憂回鄉,暫時告別了官場。後來丁憂期滿,他復職回京,一路上看見許多百姓因為王安石變法深受其痛,所以自此以後他對待王安石的變法都採取一種堅決反對的態度。
蘇軾關愛百姓的心是好的,但是他也許不知道一場變法,本來就是將那些腐朽發膿的傷處割開,然後挖掉裡面已經腐爛的肉,這樣才能讓傷口徹底的好起來。正是因為這樣的局限性,他從復職開始,一直到政治生涯的結束,都對新政持反對態度。
蘇軾是一個豁達之人,在因為反對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誣陷貶謫之後,他雖然因為被貶謫而郁悶,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內心來排解。他醉心山水,求得心靈上的平靜。
歷史上的評價,多見於蘇東坡於文學和藝術方面,如黃庭堅:「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又如陸游:「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東府詞多不協。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古陽關》。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再如:「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蘇東坡在文學與藝術上的成就確實極高,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在文學與藝術方面的天才。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所以宋代的文學發展要遠高於後世,以至於在當時人傑輩出,文曲星大放異彩。但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才俊林立的時代,蘇軾仍然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均能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甚至成為一脈開山之師,為後世人敬仰與學習。
在詩歌方面,蘇軾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蘇軾之詩現存四千首,內容豐富,風格多變,多以豪放派為主,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為宋代詩歌開創了一個新方向。《原詩》形容他的詩:「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
於散文方面,他的散文豪放自如,注重自然,行文如流水,且具有創新性,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外他也是繼歐陽修之後,宋代文壇的領軍人物。
從詞作方面來看。蘇軾與豪放派另一代表辛棄疾並稱「蘇辛」,他的詞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開豪放派之先河,是宋代詞作革新的代表。
以上是蘇軾在文學上的成就,不至於文學方面,蘇軾在藝術方面也擁有很高的天賦和成就,書畫兼得。
蘇軾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
3. 人們對蘇軾的評價如何 蘇軾是個怎樣的人
1、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2、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
3、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4、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
5、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6、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7、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8、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9、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3)如何評價蘇軾歷史擴展閱讀
趙禎: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劉安世:東坡立朝大節極可觀,才意高廣,惟己之是信。
黃庭堅:①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 ②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③真神仙中人。
蘇轍: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范祖禹:蘇軾文章為時所宗,名重海內,忠義許國,遇事敢言。如軾者,豈宜使之久去朝廷?[37]
晁無咎: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然居士詞橫放傑出,自是曲子中縛不住者。
王直方:東坡嘗以所作小詞示無咎、文潛,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對曰:「少游詩似小詞,先生小詞似詩。」
王灼:東坡先生以文章餘事作詩,溢而作詞曲,高處出神入天,平處尚臨鏡笑春,不顧儕輩。或曰:「長短句中詩也。」為此論者,乃是遭柳永野狐涎之毒。詩與樂府同出,豈當分異?若從柳氏家法,正自不分異耳。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今少年妄謂東坡移詩律作長短句,十有八九不學柳耆卿則學曹元寵,雖可笑,亦毋用笑也。
趙昚: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陸游:①世言東坡不能歌,故所作樂府,多不協律。晁以道謂:「紹聖初,與東坡別於汴上,東坡酒酣,自歌陽關曲。則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②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陳洵:東坡獨崇氣格,箴規柳、秦,詞體之尊,自東坡始。
徐度:(柳永)詞雖極工緻,然多雜以鄙語,故流俗人尤喜道之。其後歐、蘇諸公繼出,文格一變,至為歌詞,體制高雅。
胡寅:詞曲者,古樂府之末造也。文章豪放之士,鮮不寄意於此者,隨亦自掃其跡,曰謔浪遊戲而已也。唐人為之最工者。柳耆卿後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柳氏為輿台矣。
王若虛:是直以公為不及於情也。嗚呼!風韻如東坡,而謂不及於情,可乎?彼高人逸士,正當如是。其溢為小詞,而閑及於脂粉之間,所謂滑稽玩戲,聊復爾爾者也。若乃纖艷淫媟,入人骨髓,如田中行、柳耆卿輩,豈公之雅趣也哉?公雄文大手,樂府乃其游戲,顧豈於流俗爭勝哉?蓋其天資不凡,辭氣邁往,故落筆皆絕塵耳。
劉辰翁: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王士禎:①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②山谷雲:「東坡書挾海上風濤之氣。」讀坡詞,當作如是觀,瑣瑣與柳七較錙銖,無乃為髯公所笑?
袁枚:有才而無情,多趣而少韻:由於天分高,學力淺也。有起而無結,多剛而少柔:驗其知遇早晚景窮也。
周濟:人賞東坡粗豪,吾賞東坡韶秀。韶秀是東坡佳處,粗豪則病也。東坡每事俱不十分用力,古文、書、畫皆爾,詞亦爾。
劉熙載: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則時與太白為近。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後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東坡《定風波》雲:「尚余孤瘦雪霜姿。」《荷花媚》雲:「天然地,別是風流標格。」「雪霜姿」,「風流標格」,學坡詞者,便可從此領取。東坡詞具神仙出世之姿,方外白玉蟾諸家,惜未詣此。」
曾國藩: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蔡嵩雲:東坡詞,胸有萬卷,筆無點塵。其闊大處,不在能作豪放語,而在其襟懷有涵蓋一切氣象。若徒襲其外貌,何異東施效顰。東坡小令,清麗紆徐,雅人深致,另闢一境。設非胸襟高曠,焉能有此吐屬。
王鵬運:北宋人詞,如潘逍遙之超逸,宋子京之華貴,歐陽文忠之騷雅,柳屯田之廣博,晏小山之疏俊,秦太虛之婉約,張子野之流麗,黃文節之雋上,賀方回之醇肆,皆可模擬得其彷彿。唯蘇文忠之清雄,夐乎軼塵絕世,令人無從步趨。蓋霄壤相懸,寧止才華而已?其性情,其學問,其襟抱,舉非恆流所能夢見。詞家蘇辛並稱,其實辛猶人境也,蘇其殆仙乎!
沈曾植:東坡以詩為詞,如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後山談叢語也。然考蔡絛鐵圍山叢談,稱:「上皇在位,時屬昇平。手藝之人有稱者,棋則有劉仲甫、晉士明,琴則有僧梵如、僧全雅,教坊琵琶則有劉繼安,舞有雷中慶,世皆呼之為雷大使,笛則孟水清。此數人者,視前代之技皆過之。」然則雷大使乃教坊絕技,謂非本色,將外方樂乃為本色乎?
夏敬觀:東坡詞如春花散空,不著跡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風海濤之曲,中多幽咽怨斷之音,此其上乘也。若夫激昂排宕、不可一世之概,陳無己所謂:「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乃其第二乘也。後之學蘇者,惟能知第二乘,未有能達上乘者,即稼軒亦然。東坡《永遇樂》詞雲:「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此數語,可作東坡自道聖處。
王國維:以宋詞比唐詩,則東坡似太白,歐、秦似摩詰,耆卿似樂天,方回、叔原則大歷十子之流。
4. 對蘇軾的評價
蘇東坡"豪放,不喜裁剪以就聲律」,他只把詞當作一種句讀不茸的新詩體來寫.他在詞里懷古傷今,論史談玄,抒發國之情,敘師生之誼,寫田園風物,遨遊情態.真正做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或表現為平岡千騎,錦帽貂裘,挽弓射虎的激昂慷慨,或表現為煙雨一蓑,芒鞋竹杖,吟嘯徐行時的開朗曠達,或表現為大江酹月,故國神遊,緬懷英烈時的沉鬱悲涼,或表現為長路思茶,荒村叩荊,試問野人是的隨和平易.真正做到了」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止.」他解放詞體,打破」詩言志」而」詞言情」的題材分工,是豪放派當之無愧的奠基者.
附:古人評價
宋人范溫評價蘇東坡,說:「老坡作文,工於命意,必超然獨立於眾人之上。」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概括是"蘇東坡在中國是主要的詩人和散文家,而且他也是第一流的畫家、書家,善談吐,游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
5. 如何評價東坡居士蘇軾的一生,蘇軾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
蘇軾在自己二十一歲時參加宋朝的科舉考試,高中進士第二名,連當時的歐陽修都對其贊嘆不已。
但是由於宋代所處形勢的特殊性,蘇軾一生的事業卻並不算很順利。他的仕途可謂坎坷至極,屢遭貶謫,究其原因,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關系。
蘇軾在當時文壇享有盛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很有名,在遼國、西夏等地廣受歡迎。在後世學者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文學巨匠。人們渴望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蘇軾詞風的解放精神直接被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相媲美的豪放詞派,其影響在清代傳到了陳偉松等人。蘇軾在後世的普通人心目中也保留了和藹可親、幽默風趣的形象。在宋代作家中,蘇軾為後人所廣泛喜愛的程度是無與倫比的。
6. 對蘇軾的歷史評價是什麼
提起蘇軾,人們首先想到得便是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事實上,他對後世的影響遠不止這些。他堅持真理,剛正不阿的追求,身處逆境,永不放棄理想的執著,屢遭打擊,超然處之的豁達在文學史上永遠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一
蘇軾的一生,大起大落,顛沛流離。究其原因,是他剛正不阿,堅持真理的個性。他不怕得罪人,不怕打擊報復,敢於堅持,敢於爭辯,敢於反對一切有損國計民生的言行。 王安石變法是當時的大事。對於王安石的人品、學問,蘇軾是由衷敬佩的。但對於他不顧實際民情強行推行新法,以及在推行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流弊,則感到深惡痛絕,因而反復陳述,反復爭論,結果一再遭到打擊和貶謫,被人象抓「犬雞」一般地抓進了監獄,甚至差點丟了性命。他在做地方官時,又親眼看到某些新法又真的給人民帶來了實惠。司馬光上台後,幾天之內,讓他連升數級,但當司馬光不由分說全面廢除新法時,蘇軾又挺身而出,反復陳詞,反復爭論,甚至大呼司馬光為「司馬牛」,結果又得罪了司馬光。蘇軾的爭論,不是出於自身利益的爭執,不是看風使舵,循從私情,而是為百姓實惠,為民請命的一片丹心的具體體現。雖然蘇軾屢次爭論,屢遭打擊,卻給世人留下了一個實事求是、不黨不阿、卓然獨立的光輝形象。
二
蘇軾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幼接受儒家經世濟時之政治思想,並帶著這種政治抱負踏上仕途之路的。盡管遭貶的打擊接踵而來,但內心深處卻始終不曾忘記自己的政治理想,始終不忘儒家憂國憂民的精神本質。因此,在任地方期間,他不辭辛苦,為民謀利。
他的心時刻牽掛著群眾的生活,從不把自己的清苦放在心上。在黃州時 ,經濟十分拮據,每月生活費必須按計劃支配。黃州一位書生替他向官府請來一塊荒地,他親自耕種才能濟困匱和乏食之急。盡管身處逆境,生活窘迫,但他始終沒有忘記為政本色,時刻記掛黎明百姓。自己的痛苦置之度外,人民生活的痛苦卻使他深感內疚,自嘆飽經儒家經典卻救不了災荒;「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肌膚。平生五千卷,亦字不救飢。」正因為他牽掛的是百姓的憂苦,萬眾的痛悲,他可以拋下自己的得失、毀譽,去盡力為人民謀利。
在杭州,疏浚河道,治理西湖;在常州,賑濟災民,監督捕蝗;在密州,治病救人, 請免稅役;在徐州,抗洪搶險,採煤冶鐵;在定州,整飭軍備,訓練民兵。
即使在流放地廣州、惠州,他也時刻不忘關懷民眾。廣州食用鹹水,常患疾疫,他建議廣州知州王古用竹筒引水入城,解決了廣州人民的飲水困難。惠州駐軍 因缺營房而散居市井,騷擾百姓,蘇軾幫助知府籌措資金,蓋起了營房三百間,使得軍民相安。儒家有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蘇軾在自己被貶期間依舊兼顧百姓生死,關心民眾生存,不顧自己的生存狀況,一心救民於水火。有人說他是儒家執著的實踐者,此話可說是千真萬確。
三
途坎坷,命運不濟,蘇軾偶爾也發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的人生感慨,並有超脫現實,遠離塵世的隱逸思想。「愧此稚川翁,千載與我俱。畫我與淵明,可作三士圖。」他對道家葛洪,詩人陶潛鼓吹 的清凈無為,養生長生的道家思想表示出極大的興趣。「烏台詩案」被貶黃州之後,他自號「東坡居士」,這個「自號」意味著對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風的仰慕,意味著蘇軾思想上的一個重大變化:佛老思想成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處世哲學。蘇軾曾說過:「學佛老者,本期於靜而達,靜似懶,達似放,學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為無害。」意思是「靜而達」是可取的,但流於懶散和放誕救不好了。這說明蘇軾對佛老思想得借鑒是有標準的,是取其所需的,這是蘇軾的可貴之處,他懂得放棄,懂得從佛老清凈無為、超然物外的宗旨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使自己既能拿得起,又能放得下,這些思想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曠達態度得背後,有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和追求。
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於佛老思想始終並存在一起。他們是矛盾的,在蘇軾身上又是統一的。因為蘇軾能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區別對待,以一種「外儒內道」的形式把兩者統一起來,也就是說,當他出世從政時,他信奉和推行儒家學說,(時時也有佛老思想冒頭),當他貶官在野時,他的主要思想傾向便是佛老思想。(儒學思想並不泯滅)
縱觀文學史,成績突出者不少 ,但只有蘇軾是與眾不同的。辛棄疾與蘇軾並稱蘇辛,他的北固亭懷古,歷來膾炙人口,但裡面卻太多激憤,空有大志不能實現的悲哀,終究只能老來識盡愁滋味,楚大夫屈原,也是愛國詩人,離騷中包含了屈子多少心酸的憂憤,當他懷著對祖國命運的擔憂,對生靈的塗炭的焦著而投進滾滾的汨羅江,用個體的毀滅來對抗丑惡的現實時,人們不禁扼腕嘆息。蘇軾,象一個永遠樂觀堅強的旅行者,豪邁無畏,隨遇而安,遍山荊棘他可以高歌,落魄失意他可以高歌,從不消極,從不頹廢,真可謂文學史上一位不屈的歌者。
7. 人們對蘇軾的評價如何蘇軾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蘇軾是一個豁達之人,在因為反對新政,而遭到新政一派的誣陷貶謫之後,他雖然因為被貶謫而郁悶,但是一直都用自己的內心來排解。他醉心山水,求得心靈上的平靜。
歷史上,蘇東坡對文藝的評論,如黃庭堅:“人們說,東坡寫這篇文章是因為很難熟練地看到,所以工作起來極其辛苦。我想不是。他寫字老了,所以他的字讀不出來。”另一個例子是陸游:“據說東坡不會唱歌,所以東福的詩不一致。趙說:少生楚,與東坡在汴上,東坡醉,源於歌《顧陽關》。於是眾人唱不出歌來,但豪放不喜歡剪到耳邊的節奏另一個例子是:“東坡詞,胸前有萬卷,筆無塵埃。它廣闊的地方,並不能做出豪放的語言,而是在它的腦海里涵蓋了所有的天氣。
8. 你怎樣評價蘇軾呢
蘇東坡有多少名頭,還真不好說。但如果說從宋至今文人第一,應該沒有太大問題。做為文人,在詩文詞書畫方面,有一項出類拔粹的,就可以留芳千古了。而蘇東坡卻能夠在各個方面都達到頂尖的水平。這也難怪他的一生招人忌恨。
先說文章,這是文人進身之階,在蘇東坡那個時代,最被重視的。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就是說,在唐宋五六百年的時間段上,人們先出八個文章寫的最好的人,他是其中之一。
李白杜甫是唐朝文化的代表。這二人文學才能都非常了得,可是,他們的政治才能都很一般。李白雖然才華橫溢,可是,那是指文學。說到政治上,他幾乎沒有什麼建樹。唐玄宗時期。他不過是文學侍從之臣。安史之亂的時候,他在政治上糊里糊塗的做了永王的幕僚。不但對永王沒有什麼幫助,差點給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杜甫雖然在性格上與李白有差別,但政治才能上,也很一般。他的一生,也就是給別人做個幕僚。雖然他有致君堯舜上的遠大理想,可是現實的政治水平,無法支撐他的理想,最後,只能以“詩聖”名世。
而蘇東坡就不一樣了。他不斷文學才華出眾,政治能力也很不一般。當初他考中進士的時候,宋仁宗就是以未來的宰相相期許的。雖然他一生沒有做過宰相。可是,做地方官的所取得的成就,也能體現出他的政治才能。比如他任職杭州時建的西湖蘇堤,現在還在發揮作用呢。
9. 如何評價蘇東坡這個歷盡滄桑的人物
文學造詣很高,性格豪邁耿直,豁達大度,一直堅持本心,所以官場上被改革派打壓,還被保守派排擠,一生歷經滄桑,但是一心為民,努力做實事,真正做到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境界。
10. 歷史名人們怎樣評價蘇軾
每個人對於蘇東坡喜愛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於是古往今來多少歷史名人曾留下對於蘇軾的評價。這些評價千姿百態,視角迥異,這裡面有和你英雄所見的嗎?
宋仁宗趙禎
「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
仁厚的仁宗皇帝,當時殿試完回宮對曹皇後說的的第一句話。發現未來宰相人才的興奮之心,躍然紙上。
黃庭堅
「人謂東坡作此文,因難以見巧,故極工。余則以為不然。彼其老於文章,故落筆皆超逸絕塵耳。」「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真神仙中人。」
山穀道人可能是最早把東坡稱為坡仙的一批人了。
蘇轍
「其於人,見善稱之,如恐不及;見不善斥之,如恐不盡;見義勇於敢為,而不顧其害。用此數困於世,然終不以為恨。」
還是感情最為深厚的弟弟,最了解蘇東坡的性格作風,既是最突出的優點也是最無奈的弱點。
南宋孝宗趙?Y
「忠言讜論,立朝大節,一時廷臣無出其右。「
作為南宋最有作為,最注重忠孝的宋孝宗,能這樣高度贊賞蘇東坡,蘇軾影響力可見一斑。
陸游
」公不以一身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
作為宋代詩詞第一人的另外一位熱門人選,放翁對於東坡的贊揚分量極重,發自肺腑。
王士禎
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以詩名其家者眾矣。顧所號為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蘇子瞻三人而已。
曹植因《洛神賦》沾仙氣,李白斗酒變身謫仙人,而蘇東坡是食盡人間煙火的平民神仙。
曾國藩:
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立德最難,自周漢以後,罕見德傳者。立功如蕭、曹、房、杜、郭、李、韓、岳,立言如馬、班、韓、歐、李、杜、蘇、黃,古今曾有幾人?
人臣楷模文正公,將蘇東坡譽為立言不朽之古人,和司馬遷,班固,韓愈,歐陽修等並列,子瞻無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