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談談如何理解基因的發展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談談如何理解基因的發展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

發布時間:2022-04-30 03:20:47

① 如何理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的本質。

(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就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

(2)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在客觀規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因此思維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介性,通過思維方法,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從而搭起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橋梁。

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2)思維方法對於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①思維方法規范著人們的思維如何運動,規范著思維運行的方向和側重點。②思維方法具有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功能,具有信息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

(3)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1.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1)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概念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運動。

(2)歸納和演繹是統一的人類認識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思維運動形式:①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運動,它本身不能為自己准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通過歸納對個別事物的現象研究所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原則,既是歸納的終點,又是演繹的起點。所以,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②演繹是歸納的向導,歸納首先要解決的歸納什麼、怎麼歸納等目的性、方向性問題,必須由演繹提供理論根據。可見,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不能誇大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作用。

2.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一個統一整體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分析與綜合互相依賴。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以綜合為前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在辯證思維中,總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純粹的分析或綜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的認識就是一個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

3.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4.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易出選擇題)

(1)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感性具體,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維具體,即關於事物的許多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礎上形成的包含著客觀事物各種本質屬性的統一整體的再現。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中的「具體」,是指思維具體。

(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邏輯中介的作用,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①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第一,必須是反映對象最一般本質的抽象;第二,應是構成對象的細胞、基本單位;第三,應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對象整個發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謂邏輯中介,就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在邏輯上叫做中項。③終點即思維中的具體,它是具有許多規定的豐富的總體。構成思維具體的各個個別規定,通過分析與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對象在思維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1.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區別。

(1)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辯證思維是立足於概念的辯證本性而展開的思維,它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和理論體系演化等思維形式的矛盾運動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

(2)科學方法即科學研究方法,一般是指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與指導科學實踐的研究方法。

(3)思想方法一般是指指導具體工作的方法。

2.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1)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恆發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於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體關系。

(2)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參與到科學研究中;思想方法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又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因此辯證思維方法要從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

3.在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關繫上,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用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來否定和取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片面傾向。另一種是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否定和取代辯證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傾向。

② 如何理解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

如何理解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一種建構辯證思維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這一方法要求以抽象的形式出現的科學理論的邏輯體系要前後連貫,要與事物的歷史發展在根本上保持一致。

。。。。。。。。。。

③ 人類的進化

對人類起源問題,人們眾說紛紜。考古學認為,人類起源至今已有300萬年,但美國學者根據基因測定的結果排序推算,人類起源到現在只有14萬年。另外,由於人類同時具有陸生和水生兩類動物的基因,對人類究竟產生於陸生動物還是水生動物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人類是由陸生動物感染了攜帶水生動物基因的病毒,兩類基因重組並產生突變的結果。人類的「源祖」或「近親」已被自然選擇所淘汰,結果人類成了沒有「本家」的獨門小戶。根據人類與哺乳動物的相似程度,可以肯定二者有共同的「源祖」。無論如何,人類是地球生物長期演化的結果,而絕不是天外來客。
一、周口店猿人並不是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傳統觀點認為,全世界的人種起源於幾個相互獨立的地域,從最初進化為人類至今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早就有人對這一觀點表示懷疑。他們感到,最早進入農業文明的北非、西亞、南亞和東亞的文明,相差不過一兩千年。如果這些地區的原始人類都「獨立」起源於二、三百萬以前,那麼他們在無數世代中幾乎沒有任何進步,卻都在最近一萬年進入文明社會,時間差距不到其全部歷史的千分之一,實在不可思議。這一事實很容易使人想到,人類起源的時間可能比三百萬年要晚得多,也許只有數萬年。考慮到世界各地不同人種喜怒哀樂的表情幾乎都相同(都用點頭表示肯定,用搖頭表示否定更具有探討價值),可以肯定他們有共同的祖先。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是最近幾萬年才從某一中心地域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的。如果考古學家在世界不同地區發現的距今幾十萬年到二、三百萬年前的化石可以算作是「人」的化石的話,那麼這些「化石人」的後代肯定已不存在。在幾千年前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創造了古代文明的埃及人、巴比倫人、印度人和中國人,肯定不是這些「化石人」的後代。
《生活時報》2000年11月7日報道,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選擇了來自世界上22個不同地區的1000多名男性,對其Y染色體進行分析,同時還對來自母系的遺傳物質也進行了排序。結果發現,不同人種有一位共同的女性始祖,這一女性生活在距今14.3萬年前,男性始祖則生活在5.9萬年前。人類大約在4.4萬年前走出非洲,向全世界邁進。面對這一最新科學研究成果,考古學家卻宣稱,基因研究的成果只是一種可能,它不能作為否定考古結論的證據,只有考古學成果才具有最終證據的意義。
其實,考古學家的這一立場是頗為可笑的。平心而論,不懷偏見的學者甚至中學生大都願意相信基因研究的成果而對考古結論產生懷疑。信不信由您,反正筆者認為,生存於幾十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古代猿人(更不要說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並不是我們中國比三皇五帝還早的祖先。那麼,現代人類究竟是如何產生的?考古學發現的那些古代猿人的後裔哪裡去了?
二、生物變異的長期積累不能產生新物種
19世紀科學研究的一大成果是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進化論可以解釋許多生物現象,所以很快被人們接受。達爾文認為生物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長期積累能夠產生新物種,進化在本質上是漸進的,人是由類人猿(猿猴)長期發展進化而來的。
一百多年來科學的發展大大充實和完善了進化論,也糾正了達爾文的不少錯誤看法看法。近幾年更有生物學家指出,達爾文的進化論從來沒有被證明,而是被人相信了。我們知道,現代類人猿與人類有很大差異(類人猿都有尾巴而人類沒有尾巴)。按照漸進進化的觀點,從類人猿進化到人應當有許多中間環節(例如尾巴逐漸縮短直至消失),這些環節都應當有相應的化石給予驗證。但事實上,一百多年來考古工作發現的幾百萬塊各種各樣的化石,都沒有證實這些中間環節的存在。化石研究得出的更為一般的結論是,任何生物的進化都是跳躍的而不是連續的。這一結論使人對猿猴「逐漸」進化為「人」的看法產生懷疑。據說有一位科學家為了搞清生物的變異能不能積累,把剛生下的小白鼠切去尾巴,它們雌雄交配生下第二代後還切去尾巴……一直連續試驗到50多代,但每一代都象它們的祖先一樣生有尾巴,並沒有產生「無尾白鼠」這一新物種。這一試驗結果雖然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通過漸進產生進化的觀點,但無疑會使人們對「生物變異長期積累產生新物種」的說法產生懷疑。從遺傳原理看,這一試驗實際上是沒有必要的,因為無論連續多少世代切去小白鼠的尾巴,其生殖細胞中仍然含有能夠成長為尾巴的基因,「無尾」的「特徵」不具有遺傳下去的能力。
三、人類不是雜交的產物
自從達爾文提出人類起源於猿猴的觀點以後,逐漸被世界上的大多數人所接受。由於人類生活於陸地上,而陸生動物中又數猿猴(類人猿)與人類的相似性最大,所以只要認為生物是進化而來的,也就只能將人類的源祖歸結為猿猴。但是不少人認為,就人類生來無尾無毛、成年後兩性間從正面發生性行為等特點來看,人類更類似於水生動物,所以斷言人類不是起源於猿猴而是起源於水生動物。不過,「水生動物說」無法解釋人類何以由水生變為陸生。於是有人想到人類或許是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雜交後產生的。
這一想法是非常可笑的,因為只有連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也不具備的人才會設想到雜交。從形體上說,水生動物與陸生動物相差很遠,自然狀態下水生物種與陸生物種幾乎不存在雌雄交配的可能;退一步說,即使偶然出現雌雄交配,由於親緣關系太遠,它們也不可能生出雜交後代;再退一步說,即使能夠生出雜交後代,這些後代也不可能具有繼續繁衍的能力,因而很快會趨於滅亡。我們知道,人們讓大牲畜中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馬和驢交配,產生了比馬和驢都強壯的新的物種騾子;印度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讓形體相似、親緣關系接近的獅子和老虎交配生出了「獅虎」。但是用雜交方法所得的這些「新」物種,卻都喪失了生殖能力,結果騾子和獅虎都無後而終。因此,從雜交角度探討人類的起源,是一條沒有出口的死胡同。
四、基因組合與突變產生人類
既然人類不可能是雜交的產物,那就只能是基因突變的結果。現代生物學認為,只有基因突變後產生的新物種,才能夠保持生育能力並把新特點遺傳給後代。基因突變在生物界頗為多見,人類中也不乏其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北美曾經存在過的「螃蟹家族」了。
幾百年前,移民北美的一位英國婦女患病痊癒以後,所生男孩、女孩全都長著象螃蟹爪一樣的四肢,他們生活在正常人之中,因生理缺陷而遭人歧視,於是遷居到偏僻的深山裡生活。由於不能正常婚配,他們只好同胞兄弟姐妹互為配偶而生兒育女,結果其後代也都生長著同樣的四肢。幾代以後,他們竟繁衍發展成近200人的一個「螃蟹家族」。這時「螃蟹家族」中偶然有人生下一個完全正常的男孩(大概是返祖現象,回復到正常人類),當男孩十幾歲時,家族讓他融入社會,去過正常人的生活,於是他走出深山到附近城市並與一個正常女子結婚。令人吃驚的是,他和正常女子所生小孩卻又長著螃蟹爪一樣的四肢,那正常女子異常氣憤,一怒之下把孩子摔死了。這一悲慘的消息傳到「螃蟹家族」以後,全族人放聲號哭,埋怨老天對他們太不公平,共同發誓從此永不結婚生育。幾十年後,「螃蟹家族」就從地球上消失了。
我們從「螃蟹家族」產生和消亡的事例能夠得到哪些啟發呢? 「螃蟹家族」的產生,肯定是那位英國移民婦女在患病後,其生殖細胞基因突變的結果。科學已經證明,病毒有將基因從一種生物「傳遞」給另一種生物的能力,所以那位婦女很可能是感染了攜帶「螃蟹」基因的病毒才使生殖細胞產生基因突變的。既然正常人類能夠突變為「螃蟹家族」,那麼其他物種也可以眼突變為人類。由於人類既具有水生動物基因也具有陸生動物基因,那就說明是由某種病毒將水生動物和陸生動物的基因「傳遞」、組合了起來。如果這一設想正確,那麼被感染的物種就應當是人類的直接「源祖」。那麼哪個物種可能是被感染者呢?由於水生動物在陸地上無法生存,而不少陸生動物卻喜歡到水中游泳和嬉戲,所以陸生動物(在水中)感染攜帶水生動物遺傳基因的病毒的可能性較大,人類的直接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人類生活於陸地的事實也表明,其源祖應當是陸生動物。因為如若水生動物是人類的源祖,那麼他們又是何時演化到陸地生活的呢?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看,基因突變後所產生的特點,可能有利於生存競爭,也可能不利於生存競爭。由於由基因突變產生的新物種在原物種中都被看作「異類」,原有物種的「排異反應」使它們很難生存下來,結果絕大多數都被自然選擇所淘汰。就「螃蟹家族」來說,在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有生存能力,但卻由於不容於正常的人類社會,而被迫退出了歷史舞台。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最早產生的「人」也象「螃蟹家族」一樣在與自然界其它動物的競爭中不具有生存優勢,他們也會很快被自然選擇所淘汰而成為生物史上的匆匆過客。但極其幸運的是,人類實際上具有超乎尋常的適應能力和生存競爭優勢,結果經過短短數萬年的繁衍,竟然遷移擴散到世界上所有可以生存的角落,成為地球上無可爭辯的主宰。
五、人類同源設想的科學性
基因突變極其偶然,同種生物的兩個個體(大致)在同一時期發生相同基因突變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所以進化史上很難找到相同的基因突變,所以我們很難設想在地球的不同地域,某種生物的幾個個體都發生了相同的突變而各自產生了人類。
從這一角度看,可以說美國科學家基因排序所獲得的成果,完全證實了科學推理得出的這一設想,它對科學地闡明人類起源具有重大意義。換句話說,人類都起源於同一個女性始祖的結論,與基因突變的一般原理完全吻合,也與「螃蟹家族」的那一位源祖婦女的情況類似。不同的是,「螃蟹家族」的源祖婦女所生男孩、女孩的肢體都發生了同樣的變化,人類女性始祖基因突變的結果卻是,所生女孩發生了身體變化,而所生男孩在許多世代中(好幾萬年)都沒有進化。男性後來是怎樣進化過來的?我們不知道。假如也是由於病毒感染,那麼根據基因突變的偶然性,最早必然也是只有一個男人的基因發生突變,在突變後他的男性後代也具有了相同的形體變化,於是男性、女性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這樣,最初感染病毒的那一男性,就應當是人類的男性源祖。
但也可能發生另一種情況,即仍然是某一女性的基因發生突變(第二次突變),此後她象螃蟹家族的始祖一樣,所生男孩、女孩都進化為真正的人類了。這樣,人類就沒有唯一的男性始祖,而只有唯一的女性始祖了。不過第一次基因突變的那位女性始祖,也就不能稱為「人類」直接的始祖了。
六、人類「源祖」早已滅絕
我們知道,「愛滋病」病毒正在對人類生存造成嚴重威脅。在美蘇對抗時代,兩國互相指斥對方進行的生物武器研究製造了這一病毒。但在清除政治因素後得知,這一病毒可能是由非洲猩猩傳染給人類的。據說,這一病毒本身並不是現在才「出現」的,而是存在了多少萬年。它們對非洲猩猩的肌體並不具有破壞作用,但到人類身上卻發生了毀滅性的危害。最近幾年,人類為治療愛滋病人和控制疾病蔓延調動了一切可能的手段,但成效仍然不大。有人甚至認為,「愛滋病」病毒是迫使人類基因產生突變的生物動力,如果肌體不能產生使該病毒不起作用的突變,人類或許會被這一病毒徹底毀滅。
盡管這一看法有點過分聳人聽聞,但仔細想來,也並不是沒有道理。假定人類早感染該病500年,那時人類沒有任何科學手段來認識和抵制它,那就很有可能被這一可怕的病毒迅速毀滅,從而使地球再次成為野生動物的世界,除非某些個體產生基因突變,產生自然抵禦愛滋病毒的能力,從而進化為更高的物種……筆者由此想到,現代人類起源時,也許是某種病毒消滅了過去已經生存了二、三百萬年的接近於現代人的「前人類」(化石人),只是因為某個個體基因突變後,病毒對其肌體不再具有(毀滅性)作用,結果這一個體的後代生存了下來,這就是真正的人類。那些未產生基因突變的「前人類」,都被無法抵禦的病毒消滅了(一個也沒有剩下),數萬年的自然進化史又湮沒了它們的生存痕跡,結果現代人類就難以找到自己的「源祖」或「近親」了,於是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陸生動物(「正題」),有人認為人類起源於水生動物(「反題」)。
由於「正題」和「反題」都不能完滿解釋人類何以具有水生和陸生兩類動物的特點,人們又無法將它們統一為令人信服的「合題」,於是又有人提出人類起源於外來生物。其實,「外來生物說」解釋問題倒簡單明了,但仔細想來,這是一種「取消主義」,它使人們放棄了對人類起源進行科學解釋的努力,這種說法還不如乾脆藉助於宗教教義把人類的產生歸於上帝。而要從事科學研究,我們就不能滿足於這一說法。筆者以為,雖然人類不可能確切「證明」自身起源的過程,但根據科學發現和探討的成果勾畫出人類進化最有可能經歷的道路則是完全可能的,這一天已經為時不遠了。

④ 1 如何理解生物進化就在我們身邊,離我們並不遙遠

人類單體是由成萬上億的細胞構成的,而每個細胞都蘊含著DNA,雙螺旋結構,如果你對這些感興趣的話,可以學習一下細胞生物學,分子細胞學等等。

看來微觀世界比宏觀世界更為奇妙,比宏觀世界更難以理解,而宏觀就是由微觀聚集而成的,而生物就是由單細胞進化為多細胞,從低到高,從懵懂到智慧。

我們不能完全否定生物進化的作用,只能說生物進化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限度,在特殊條件下或許並不適用。就像溫度有下限,有絕對零度。

從這個問題出發,由於人們想像力太豐富,進而提出了神創論,隕石撞擊起源論,外星移民論,各種言論讓我們眼花繚亂,也有人試圖找到證據來反駁進化論,這個問題給我們留下了無盡的想像。

⑤ 「歷史從哪裡開始,邏輯就從哪裡開始,歷史和邏輯必須統一。」 什麼意思呀

邏輯的東西與客觀現實發展的歷史過程是統一的。歷史的起點同時也是邏輯的起點,事物的實際歷史發展從哪裡開始,人們考察事物的邏輯思維也就應當從哪裡開始。

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核心,是馬克思、恩格斯從事一切學術研究的基本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活的靈魂這在理論上是眾所周知的,也是我們應該掌握和遵循的基本原則。

所謂歷史的方法,也就是敘述的方法,邏輯的方法即分析的方法。歷史和邏輯的統一,就是在錯綜復雜的歷史現象中,剝除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表面現象,揭示其本質規定性,從而把握歷史發展的真諦。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最早是由黑格爾提出的。黑格爾認為,歷史上先後出現的概念、原理的次序就是理念中范疇、理論的邏輯次序。他說: 「哲學體系在歷史中的次序同觀念的邏輯規定在推演中的次序是一樣的。」 由於黑格爾的學說是建立在「絕對理念」基礎上的,因而他所說的歷史與邏輯的統一不可避免地帶有許多缺陷以至於致命的錯誤。他認為概念范疇的邏輯體系包含於絕對理念之中, 在自然界之先, 歷史發展是邏輯理念的顯現, 因而往往採用先驗的邏輯次序去剪裁歷史。

真正科學論述歷史與邏輯統一的是恩格斯,最初他只是將該方法作為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在《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文中作為重點論述。他說: 「對經濟學的批判, 即使按照已經得到的方法也可以採用兩種方式:按照歷史或按照邏輯。既然在歷史上也像在它的文獻的反映上一樣, 整個說來, 發展也是從最簡單的關系進到比較復雜的關系, 那麼, 政治經濟學文獻的歷史發展就提供了批判所能遵循的自然線索,而且整個說來, 經濟范疇出現的順序同它們在邏輯發展中的順序也是一樣的。」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經黑格爾初創後再經馬克思恩格斯予以唯物主義的改造而完善。邏輯是人類認識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在研究教育史的過程中既要遵從歷史的客觀進程,又要善於對歷史事實作符合邏輯的理論提升。

⑥ 如何理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

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⑦ 如何理解「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的辯證思維

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一種建構辯證思維的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這一方法要求以抽象的形式出現的科學理論的邏輯體系要前後連貫,要與事物的歷史發展在根本上保持一致。
(一)邏輯方法的實質、特點、要求
(1)邏輯方法的實質性描述
邏輯的方法就是理論思維的方法,是以概念、判斷、命題、推理等思維形式構成理論體系,從純粹的、抽象的形態上去把握客觀事物發展進程的必然性,在揭示客觀事物整體的規律性、本質性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再現客觀事物的發展歷史進程的一種方法。
(2)邏輯研究方法的特點
第一,邏輯的方法是從事物成熟的典型性的發展點上入手進行科學概括的方法。第二,邏輯的方法是能動地反映歷史的方法。第三,邏輯的方法是以抽象概括的理論形式探尋事物本質的方法。第四,邏輯的方法拋開了事物的具體的歷史形式以及各種偶然紛雜的現象和細節,進行抽象的推斷,不可能將客觀事物發展的一切具體的發展細節和狀況都進行研究,不可能生動地、形象地體現出客觀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過程中的曲折性、復雜性,往往會陷入純粹的邏輯判斷使研究變的空洞無物,也有可能陷入膚淺的經驗主義的研究,所以邏輯方法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其局限和不足,需要歷史的方法來補充。
(3)邏輯方法的合理性原則與有效性原則
邏輯的思維方法具有嚴密的思維體系和邏輯結構體系。這一說明方法利用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范疇,對客觀事物進行科學的總結和概括,以系統的理論思維去呈現事物的完整性。這些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范疇或說是形式,有著內在的聯系,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配合、由此及彼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這個完整的結構體系是有現實的客觀依據的,是對客觀事物內在特性、內在聯系的反映,是思維主體認識研究的結果。邏輯說明方法的結構體系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向復雜、由現象到本質,逐步展開深入的,能夠客觀准確的如實再現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所以說,這一結構體系體現了邏輯方法的要求,堅持並遵循了邏輯方法的合理性原則。
邏輯的說明方法不僅具有合理性還需要具有有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質,更有效地闡述客觀事物的規律。要做到這一要求,就要善於通過事物典型的事例或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質特性。

(二)歷史方法的實質、特點、要求
(1)歷史方法的實質性描述
所謂歷史的方法就是事實認識的方法,是按照客觀歷史發展的自然進程,通過實事求是敘述和客觀生動描寫各種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揭示事物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再現客觀事物發展歷史的規律性和歷史的具體完整情景的敘述方法。
(2)歷史方法的特點
第一,歷史的方法是盡可能的反映事物全部歷史發展過程的方法。第二,歷史的方法是以客觀事物的歷史聯系為依據的思維方法。第三,歷史的方法是用生動、形象的形式考察客觀事物的歷史發展的思維方法。
(3)歷史敘述的客觀原則與深度原則
在用歷史的敘述方法反映事物發展進程時,不能面對著浩瀚如煙的材料而不知所措,不能被各種羅列的現象所迷惑,把握不住敘述的方向和目的,應當在豐富的材料中理清頭緒,分清層次,尋找到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尊重歷史的本來面貌,客觀地敘述,真實地再現歷史。在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的同時,還應當深刻、生動地刻劃、描繪歷史。
歷史的敘述方法不僅要遵循客觀原則,還應當把握深度原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立足現代、追溯過去,這是指從客觀事物發展的高級階段入手對客觀事物的發展歷程進行觀察、分析、描繪從而再現歷史的發展過程。

(三)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一致性
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都是對事物進行歷史考察的思維方法,在人的認識中它們都沒有自己獨立的純粹的表現;在人們的實際思維中,兩者是緊密相連、互相滲透的;在實際的運用中,兩者是相互補充、相互結合的;在表現形式上,兩者有所不同,實質是統一的、相符合的。思維與客觀實踐的發展相一致;邏輯的思維與人類認識的歷史相一致。客觀的基礎就決定了邏輯的東西不能離開歷史的東西,兩者是密切聯系一致的,反映到現實的實際中、現實的歷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統一的依據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的一致性就是邏輯的東西和歷史的東西的統一性在方法論上的表現,在實際運用中的方式和手段。邏輯和歷史的統一表現在三個方面:邏輯的思維與現實歷史的發展相一致;邏輯的史發展和運動中就決定了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是不可分離的、一致的、統一的。
從認識作用來看,兩種方法在其本質上、目的上是相互統一的、彼此一致的。不論邏輯的方法還是歷史的方法具有共同的任務,都是通過對事物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行考察,去揭示事物的本質東西、把握客觀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科學的理論體系。
從實際思維看,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即使是在其中一種方法的自身運用中,也滲透了另一種方法的職能。邏輯的方法中包含了歷史的方法,歷史的方法中包含了邏輯的方法,兩種方法是緊密的聯系在一起的,相互補充、相互配合。
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統一的表現
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首先表在兩者的關繫上,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是相互依存、互為前提的。一方面,邏輯的方法是通過概念、范疇形成理論體系,用思維的具體再現客觀具體。因此說邏輯的方法需要以歷史的方法為出發點,追隨客觀事物的歷史發展,使概念、范疇間的關系與客觀事物的結構過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用歷史的方法研究客觀事物的發展也必須藉助相應的邏輯概念、范疇以便反映對象發展規律。
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表現在實際的運用中。在對任何事物和任何學科的研究中,都不可能只單純的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方法,在對客觀事物的具體研究中,或者以歷史的敘述方法為主輔之以邏輯的說明方法,或者以邏輯的說明方法為主輔之以歷史的說明方法,在任何一種研究方法中都體現著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表現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中兩種方法是相互轉化的。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反映了同一個事物的不同方面,邏輯的方法反映客觀事物中本質的固有的必然的聯系這個方面的東西,歷史的方法反映客觀事物在自然發展過程中不同階段的現實這個方面。在利用歷史的方法研究事物,對它的歷史發展進程進行考察時,展現事物的發展現實,從理論上概括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歷史的方法就轉化成為了邏輯的方法。在利用邏輯的方法對事物進行邏輯分析時,需要通過對事物歷史考察研究其發展歷史過程、來龍去脈,以便更深刻地揭示其規律。從這一角度來看,邏輯的方法又轉化為了歷史的方法。歷史方法的結合,邏輯方法的概念、范疇形成的理論體系往往被看作是抽象的,只有現實的客觀事物才是具體的。其實這些概念、范疇不僅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邏輯的方法是事物內部結構關系抽象的理論思維,它所形成的概念、范疇具有抽象性,同時理論體系的建構也需要藉助歷史方法提供的歷史材料和成果,反映事物發展的現實狀況。所以概念、范疇也具有具體性,反映了現實事物的豐富屬性、關系、規律等等。理論體系從較抽象、較空洞到更加具體、更加豐富的建構,就體現了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
綜上論述了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一致性,但是這里所說的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是一致的、統一的,是從最根本的本質上、總的發展趨勢上來講的,決不能抹煞它們之間的矛盾與差別,把他們看作是完全的統一、絕對的一致。這種一致、統一是有矛盾、有差別的一致、統一的。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都是考察事物歷史發展的方法,但邏輯的方法是擺脫事物發展中的歷史細節和偶然因素從抽象的思維形式上分析事物,對事物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高度的抽象思維概括;歷史的方法是對歷史發展的整個情景、重要曲折過程和歷史偶然性地再現去研究事物發展的具體的過程。可見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都是為了揭示同樣的發展規律,但前者是通過抽象的思維概括,後者是通過活生生的具體歷史事件進行考察。再者,我們說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一致,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需要同時、並列運用這兩種方法,而是兩種方法相互補充,相輔相成,在某些情況可能是歷史的方法最為適用,邏輯的方法作指導,在另一些情況下可能是邏輯的方法最為適用,歷史的方法作輔助。總之,承認並強調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的差別,並不是為了否認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統一,而是更全面的去認識兩者之間的關系,更好的堅持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的一致,真正將理論認識和歷史實際相結合,達到科學的認識。

(四)馬克思邏輯與歷史方法統一理論
馬克思顛倒了黑格爾的邏輯和歷史的關系,使邏輯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指出歷史的是第一性的、是基礎,邏輯的是第二性的,是歷史的反映,邏輯的方法實質是擺脫了歷史形式的、撇開了偶然因素的歷史方法。所以說馬克思認為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實質是要求邏輯與歷史相一致,邏輯反映歷史,是一種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同時馬克思的邏輯與歷史統一的方法,巧妙地將邏輯方法和歷史方法結合在一起,將兩者統一起來,它又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法,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
馬克思在研究過程中將對客觀事物現狀的分析與對客觀事物歷史的考察結合起來,使理論分析和歷史敘述融為一體,實現了邏輯方法與歷史方法的統一。
邏輯與歷史方法統一理論要求做到理論要同客觀事物運動、發展的最本質的、最根本的規律相一致,同時要擺脫客觀歷史發展的各種細節和偶然性。理論要符合客觀事物發展的歷史過程,客觀事物經歷的歷史過程就是理論敘述的過程,同時理論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需要遵循從簡單上升到復雜的發展次序,遵循客觀事物在現實中的實際地位。邏輯和歷史方法統一理論,不僅要求理論反映客觀事物的規律,還需要對事物發展的歷史過程進行修正,拋開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偶然性因素和非本質的事件,去反映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主流的東西,要抓住主流的東西,最少的受到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就要從事物成熟的、典型的形式出發去考察事物的發展進程,弄清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矛盾,揭示這些矛盾及矛盾各個方面的內在聯系,認清這些矛盾和矛盾的各個方面在事物整體發展中的地位、作用。

⑧ 「歷史性與邏輯性的統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請專家深入剖析下!

其實事物發展有其必然性,歷史的發展是由當時社會各個方面因素決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就像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現在,歷史的進步是必然的,是有邏輯性的,不可能直接從奴隸社會直接跳過封建社會,到這個民主化的社會。就像西方新航路的開辟一樣,既有文化上的支持(地圓說盛行、貴族對遍地黃金的東方的嚮往),又有政治和經濟上的因素(路上通道被奧斯曼帝國控制、社會發展對資本的需求),甚至還有技術上的支持(指南針)。所以說歷史上大事件的發生有其必然性。也就是「歷史性與邏輯性的統一」。

⑨ 基因的歷史

1983年首次獲得轉基因煙草、馬鈴薯

附:
21世紀,高科技發展的熱點之一是現代生物技術中的遺傳工程。遺傳工程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遺傳工程就是基因工程;廣義的遺傳工程是指所有能改變生物體遺傳性狀的技術。遺傳工程起始於70年代,首先是分子生物學家研究並掌握了分割和拼接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DNA)的技術,其後應用到各個方面。通過這種技術,已經可以使細菌產生胰島素和人類生長激素,提高乳牛產奶量,還能將抗禦病蟲害的特殊基因注入到馬鈴薯、玉米、棉花等農作物中。近年來醫務界已治癒了幾種可能致人於死地的酶缺乏症(幾種遺傳病),並且幾乎每周都能發現引發某種疾病的基因……生物技術正在以另人目不暇接的速度和不可思議的方式改變著這個世界。199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萊斯大學的化學家羅伯特·柯爾說:「本世紀是物理學和化學的世紀,但下個世紀顯然將是生物學的世紀。」

認識基因

將外源遺傳物質人工地轉移到受體生物中,使受體生物獲得新的遺傳屬性,這一工序叫做遺傳工程。基因工程是分子水平上的遺傳工程,是專指來自不同生物的基因(稱目的基因)同有自主復制能力的載體DNA在體外人為地連接,建成新的重組DNA,然後送入受體生物去繁殖和表達,從而達到遺傳物質和性狀的轉移和重新組合。為區別於一般遺傳工程,現在常用基因工程一詞,也稱為基因操作、基因克隆增殖、重組DNA技術。基因工程的主要程序包括目的基因的取得,載體的選擇,限制酶等酶系的選用,體外重組體的構建、轉化,以及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里的增殖與表達。

「基因」到底是什麼呢?

現在我們通用的「基因」一詞,是由「GENE」音譯而來的。基因原稱遺傳因子,這一概念由來已久,例如斯賓塞的「生理單位」,達爾文的「微芽」,魏斯曼的「定子」等都是為了企圖說明世代之間性狀遺傳機理的早期遺傳因子的假說。

1865年,奧地利原天主教神父、遺傳學家約翰·格雷戈爾·孟德爾(1822―1884年)根據豌豆七對不同性狀的雜交實驗,總結出遺傳因子的概念以及在生殖細胞成熟中同對因子分離、異對因子自由組合兩條遺傳規律,也就是人們稱為的孟德爾因子和孟德爾定律。他發現了遺傳基因原理,總結出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為遺傳學提供了數學基礎,創立了孟德爾學派,由此成為「遺傳學之父」。

「基因」是丹麥的植物學家和遺傳學家威·約翰遜1909年首先提出來用以表達孟德爾的「遺傳因子」這一概念的。從1910年到30年代美國人托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1945年)等通過數百種果蠅性狀的雜交實驗,結合細胞學的觀察,不僅證明了孟德爾定律的正確性,而且還發現了基因連鎖和交換顯象及其染色體機理,同時還證實了長期存在的一種猜測,即藉助於顯微鏡能看到的在細胞核里呈小棍形狀結構的染色體就是基因的所在地。他闡明了基因變異和遺傳的染色體機理,總結為基因學說。

但是,當時人們還沒有弄清楚基因到底是什麼。40年代以來遺傳學研究逐步提高到分子水平,40-60年代,經過許多科學家的實驗研究,肯定了基因的化學成分主要為DNA,闡明了DNA的雙螺旋結構以及雙股DNA之間鹼基互補配對原則,人們才在以後的研究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了「基因」及其在遺傳中的作用。

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它存在於染色體上,並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基因不僅可以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還可以使遺傳信息得到表達,也就是使遺傳信息以一定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似的性狀。

根據遺傳學研究,一般都認為一條染色體只含有一條DNA雙螺旋;如果染色體已分裂為兩個染色單體,那麼每一個單體含有一條DNA雙螺旋。但是染色體的寬度要比DNA雙鏈大得多,而染色體的長度又比DNA雙鏈短得多。據統計,人的染色體總長不到半毫米,而DNA分子的總長卻可達數米,所以在染色體中的DNA雙鏈總是纏繞又纏繞,呈高度地盤曲的狀態。

在染色體中高度盤曲著的DNA分子是一條很長的雙鏈,最短的DNA分子中大約也含有4000個核苷酸對,最長的大約含有40億個。一個DNA分子可以看作是很多區段的集合,這些區段一般不互相重疊,大約各有500-6000個核苷酸對,這樣的一個區段就是一個基因。

那麼,基因的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科學家又是如何確定它的呢?

實際上,在遺傳學發展的早期階段「基因」僅僅是一個邏輯推理概念,而並非一種已經得到證實了的物質和結構。在本世紀30年代,由於證明了基因是以直線的形式排列在染色體上,因此人們認為基因是染色體上的遺傳單位。隨著分子遺傳學的發展,1953年在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以後,人們普遍認為基因是DNA的片段,確定了基因化學本質。大多數生物的基因是由DNA組成,而DNA則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大多數真核生物細胞內的DNA是由雙股多核苷酸單鏈結合而成。每股DNA鏈又是由許多個單核苷酸借磷酸二酯鍵互相連接而成;而兩股之間則是依靠兩者的鹼基成分按互補規律分別配對結合,即腺嘌呤(A)與胸腺嘧啶(T)借兩個氫鍵連接,鳥嘌呤(G)與胞嘧啶(C)借三個氫鍵連接,形成一條雙螺旋梯形結構,故稱為DNA雙螺旋。本世紀60年代,本茨又提出了基因的內部具有一定的結構,可以區分為突變子、互換子和順反子三個不同的單位。DNA分子上的一個鹼基變化可以引起基因突變,因此可以看成是一個突變子;兩個鹼基之間可以發生互換,可以看成是一個互換子;一個順反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段核苷酸序列,作為功能單位的基因應該是順反子。因此從分子水平來看,基因就是DNA分子上的一個片段,經過轉錄和轉譯能合成一條完整的多肽鏈。可是,通過近來的研究,科學家認為這個結論並不全面,因為有的基因在轉錄出RNA後,不再翻譯成蛋白質。另外,還有一類基因,如操縱基因,它們既沒有轉錄作用,又沒有翻譯產物,僅僅起著控制和操縱基因活動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科學家發現DNA分子上有相當一部分片段,只是某些鹼基的簡單重復。這類不含有遺傳信息的鹼基片段,在真核細胞生物中數量可以很大,甚至達到50%以上。關於DNA分子中這些重復鹼基片段的作用,目前還不十分了解。有人推測可能有調節某些基因活動和穩定染色體結構的作用,其真正的功能尚待研究。由此,目前有遺傳學家認為,應把基因看作是DNA分子上具有特定功能的(或具有一定遺傳效應的)核苷酸序列。

基因的結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基因是結構單位,不能由交換分開,交換只能發生在基因之間,而不在它們之中。2)基因是突變單位,基因可以從一個等位形式變為另一個等位形式,但在基因內部沒有可以改變的更小的單位。3)基因是作用單位,能產生一種特定的表型效應,基因的部分,如果有的話,不能起作用。4)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染色體的存在,使等位基因可以有規則分離,又可以使非等位基因間相互重組。

基因的功能

基因有控制遺傳性狀和活性調節的功能。基因通過復制把遺傳信息傳遞給下一代,並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的個體性狀表現。基因還可以通過控制結構蛋白的成分,直接控制生物性狀。

生物體細胞中的DNA分子上有很多基因,但並不是每一基因的特徵都表現出來。即使是由同一受精卵發育分化而來的同一人體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如肌肉細胞、肝臟細胞、骨細胞、神經細胞、紅細胞、和胃黏膜細胞等。它們的細胞形狀都是各不相同的。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來,細胞核中的基因在細胞的一生中並非始終處於活性狀態,它們有的處於轉錄狀態,即活性狀態,這時基因打開,有的處於非轉錄狀態,即基因關閉。在生物體的不同發育期,基因的活性是不同的,而且基因的活性有嚴格的程序。基因活性的嚴格程序是生命周期穩定的基礎。各種不同的生物因其細胞內的基因具有獨特的活性調節而呈現不同的形態特徵。

那麼,基因是如何決定性狀的呢?

生物體的一切遺傳性狀都受基因控制,但是基因並不等於性狀,從基因型到表現型(性狀)要經過一系列的發育過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一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生物的性狀。這是因為由基因控制的生物性狀要表現出來,必需經過一系列的代謝過程,而代謝過程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酶的催化,所以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從而控制生物個體性狀的表現的。另一條途徑是基因通過控制結構蛋白的成分直接控制生物的形狀。蛋白質多肽鏈上氨基酸序列都受基因的控制,如果控制蛋白質的基因中DNA的鹼基發生變化,則可引起信使RNA上相應的鹼基的變化,從而導致蛋白質的結構變異。

此外,遺傳性狀的表現,不但要受到內部基因的控制,還受到外部花莖條件的制約。因此,不同基因型的個體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可以產生不同的表現型,即使同一基因型的個體,在不同環境條件下,也可以產生不同的表現型。也就是說,表現型是基因型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國際上生物技術發展的新動向

基因療法

隨著人類對基因研究的不斷深入,發現許多疾病是由於基因結構與功能發生改變所引起的。科學家將不僅能發現有缺陷的基因,而且還能掌握如何進行對基因診斷、修復、治療和預防,這是生物技術發展的前沿。這項成果將給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

所謂基因治療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技術方法,將正常的基因轉如病患者的細胞中,以取代病變基因,從而表達所缺乏的產物,或者通過關閉或降低異常表達的基因等途徑,達到治療某些遺傳病的目的。目前,已發現的遺傳病有6500多種,其中由單基因缺陷引起的就有約3000多種。因此,遺傳病是基因治療的主要對象。

第一例基因治療是美國在1990年進行的。當時,兩個4歲和9歲的小女孩由於體內腺苷脫氨酶缺乏而患了嚴重的聯合免疫缺陷症。科學家對她們進行了基因治療並取得了成功。這一開創性的工作標志著基因治療已經從實驗研究過渡到臨床實驗。1991年,我國首例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臨床實驗也獲得了成功。

基因治療的最新進展是即將用基因槍技術於基因治療。其方法是將特定的DNA用改進的基因槍技術導入小鼠的肌肉、肝臟、脾、腸道和皮膚獲得成功的表達。這一成功預示著人們未來可能利用基因槍傳送葯物到人體內的特定部位,以取代傳統的接種疫苗,並用基因槍技術來治療遺傳病。目前,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是胎兒基因療法。如果現在的實驗療效得到進一步確證的話,就有可能將胎兒基因療法擴大到其它遺傳病,以防止出生患遺傳病症的新生兒,從而從根本上提高後代的健康水平。

基因工程葯物研究

基因工程葯物,是重組DNA的表達產物。廣義的說,凡是在葯物生產過程中涉及用基因工程的,都可以成為基因工程葯物。在這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

基因工程葯物研究的開發重點是從蛋白質類葯物,如胰島素、人生長激素、促紅細胞生成素等的分子蛋白質,轉移到尋找較小分子蛋白質葯物。這是因為蛋白質的分子一般都比較大,不容易穿過細胞膜,因而影響其葯理作用的發揮,而小分子葯物在這方面就具有明顯的優越性。另一方面對疾病的治療思路也開闊了,從單純的用葯發展到用基因工程技術或基因本身作為治療手段。

現在,還有一個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問題,就是許多過去被征服的傳染病,由於細菌產生了耐葯性,又卷土重來。其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結核病。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現已出現全球肺結核病危機。本來即將被消滅的結核病又死灰復燃,而且出現了多種耐葯結核病。據統計,全世界現有17.22億人感染了結核病菌,每年有900萬新結核病人,約300萬人死於結核病,相當於每10秒鍾就有一人死於結核病。科學家還指出,在今後的一段時間里,會有數以百計的感染細菌性疾病的人將無葯可治,同時病毒性疾病日益曾多,防不勝防。不過與此同時,科學家們也探索了對付的辦法,他們在人體、昆蟲和植物種子中找到一些小分子的抗微生物多肽,它們的分子量小於4000,僅有30多個氨基酸,具有強烈的廣普殺傷病原微生物的活力,對細菌、病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能產生較強的殺傷作用,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的「超級抗生素」。除了用它來開發新的抗生素外,這類小分子多肽還可以在農業上用於培育抗病作物的新品種。

加快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

科學家們在利用基因工程技術改良農作物方面已取得重大進展,一場新的綠色革命近在眼前。這場新的綠色革命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生物技術、農業、食品和醫葯行業將融合到一起。

本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雜交品種推廣、化肥使用量增加以及灌溉面積的擴大,農作物產量成倍提高,這就是大家所說的「綠色革命」。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方法目前已很難再使農作物產量有進一步的大幅度提高。

基因技術的突破使科學家們得以用傳統育種專家難以想像的方式改良農作物。例如,基因技術可以使農作物自己釋放出殺蟲劑,可以使農作物種植在旱地或鹽鹼地上,或者生產出營養更豐富的食品。科學家們還在開發可以生產出能夠防病的疫苗和食品的農作物。

基因技術也使開發農作物新品種的時間大為縮短。利用傳統的育種方法,需要七、八年時間才能培育出一個新的植物品種,基因工程技術使研究人員可以將任何一種基因注入到一種植物中,從而培育出一種全新的農作物品種,時間則縮短一半。

雖然第一批基因工程農作物品種5年前才開始上市,但今年美國種植的玉米、大豆和棉花中的一半將使用利用基因工程培育的種子。據估計,今後5年內,美國基因工程農產品和食品的市場規模將從今年的40億美元擴大到200億美元,20年後達到750億美元。有的專家預計,「到下世紀初,很可能美國的每一種食品中都含有一點基因工程的成分。」

盡管還有不少人、特別是歐洲國家消費者對轉基因農產品心存疑慮,但是專家們指出,利用基因工程改良農作物已勢在必行。這首先是由於全球人口的壓力不斷增加。專家們估計,今後40年內,全球的人口將比目前增加一半,為此,糧食產量需增加75%。另外,人口的老齡化對醫療系統的壓力不斷增加,開發可以增強人體健康的食品十分必要。

加快農作物新品種的培育也是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發展生物技術的一個共同目標,我國的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已經廣泛開展,並已取得顯著效益。

分子進化工程的研究

分子進化工程是繼蛋白質工程之後的第三代基因工程。它通過在試管里對以核酸為主的多分子體系施以選擇的壓力,模擬自然中生物進化歷程,以達到創造新基因、新蛋白質的目的。

這需要三個步驟,即擴增、突變、和選擇。擴增是使所提取的遺傳信息DNA片段分子獲得大量的拷貝;突變是在基因水平上施加壓力,使DNA片段上的鹼基發生變異,這種變異為選擇和進化提供原料;選擇是在表型水平上通過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方式固定變異。這三個過程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現在,科學家已應用此方法,通過試管里的定向進化,獲得了能抑制凝血酶活性的DNA分子,這類DNA具有抗凝血作用,它有可能代替溶解血栓的蛋白質葯物,來治療心肌梗塞、腦血栓等疾病。

我國基因研究的成果

以破譯人類基因組全部遺傳信息為目的的科學研究,是當前國際生物醫學界攻克的前沿課題之一。據介紹,這項研究中最受關注的是對人類疾病相關基因和具有重要生物學功能基因的克隆分離和鑒定,以此獲得對相關疾病進行基因治療的可能性和生產生物製品的權利。

人類基因項目是國家「863"高科技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醫學上,人類基因與人類的疾病有相關性,一旦弄清某基因與某疾病的具體關系,人們就可以製造出該疾病的基因葯物,對人類健康長壽產生巨大影響。據介紹,人類基因樣本總數約10萬條,現已找到並完成測序的約有8000條。

近些年我國對人類基因組研究十分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計劃」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渠道的經費資助下,已在北京、上海兩地建立了具備先進科研條件的國家級基因研究中心。同時,科技人員緊跟世界新技術的發展,在基因工程研究的關鍵技術和成果產業化方面均有突破性的進展。我國人類基因組研究已走在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基因工程葯物也開始進入應用階段。

目前,我國在蛋白基因的突變研究、血液病的基因治療、食管癌研究、分子進化理論、白血病相關基因的結構研究等項目的基礎性研究上,有的成果已處於國際領先水平,有的已形成了自己的技術體系。而乙肝疫苗、重組α型干擾素、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以及轉基因動物的葯物生產器等十多個基因工程葯物,均已進入了產業化階段。

基因技術:進退兩難的境地和兩面性的特徵

基因作物在輿論界引發爭議不足為怪。但在同屬發達世界的大西洋兩岸,轉基因技術的待遇迥然不同卻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當美國40%的農田種植了經過基因改良的作物、消費者大都泰然自若地購買轉基因食品時,此類食品在歐洲何以遭遇一浪高過一浪的喊打之聲?

從直接社會背景看,目前歐洲流行「轉基因恐懼症」情有可原。從1986年英國發現瘋牛病,到今年比利時污染雞查出致癌的二惡英和可口可樂在法國導致兒童溶血症,歐洲人對食品安全頗有些風聲鶴唳,關於轉基因食品可能危害人類健康的假設如條件反射一般讓他們聞而生畏。

同時,歐洲較之美國在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上一貫採取更為敏感乃至激進的態度,這是轉基因食品在歐美處境殊異的另一緣故。一方面,歐洲各國媒介的環保意識日益強烈,往往對可能危害環境和生態的問題窮追不舍甚至進行誇張的報道,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公眾對諸如轉基因問題的態度。另一方面,以「綠黨」為代表的「環保主義勢力」近年來在歐洲政壇崛起,在政府和議會中的勢力不斷擴大,對決策過程施加著越來越大的影響。

但是,歐洲人對轉基因技術之所以採取如此排斥的態度,似乎還有一個較為隱蔽卻很重要的深層原因。實際上,在轉基因問題上歐美之間既有價值觀念之差,更是經濟利益之爭。與一般商品不同,轉基因技術具有一種獨特的壟斷性。在技術上,美國的「生命科學」公司一般都通過生物工程使其產品具有自我保護功能。其中最突出的是「終止基因」,它可以使種子自我毀滅而不能象傳統作物種子那樣被再種植。另一種技術是使種子必須經過只為種子公司所掌握的某種「化學催化」方能發育和生長。在法律上,轉基因作物種子一般是通過一種特殊的租賃制度提供的,消費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再種植。美國是耗資巨大的基因工程研究最大的投資者,而從事轉基因技術開發的美國公司都熟諳利用知識產權和專利保護法尋求巨額回報之道。美國目前被認為已控制了相當大份額的轉基因產品市場,進而可以操縱市場價格。因此,抵制轉基因技術實際上也就是抵制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壟斷。

生物技術在許多領域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遺傳工程產品在農業領域無孔不入,遺傳工程作物開始在美國農業中佔有重要位置;生物技術在醫學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已有一些遺傳工程葯物取代了常規葯物,醫學界在幾方面從基因研究中獲利;克隆技術的進展為拯救瀕危物種及探索多種人類疾病的治療方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目前研究人員正准備將生物技術推進到更富挑戰性的領域。但近來警惕遺傳學家的行為的聲音越來越受到重視。

今天,人們藉助於所謂的DNA切片已能同時研究上百個遺傳基質。基因的研究達到了這樣一個發展高度,幾年後,隨著對人類遺傳物質分析的結束,人們開始集中所有的手段對人的其他部分遺傳物質的優缺點進行有系統地研究。但是,生物學的發展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它容易為種族主義提供新的遺傳學方面的依據

對新的遺傳學持批評態度的人總喜歡描繪出一幅可怕的景象:沒完沒了的測試、操縱和克隆、毫無感情的士兵、基因很完美的工廠工人……遺傳密碼使基因研究人員能深入到人們的內心深處,並給他們提供了操縱生命的工具。然而他們是否能使遺傳學朝好的研究方向發展還完全不能預料。

閱讀全文

與談談如何理解基因的發展是歷史和邏輯的統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