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積極作用
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第一,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
第二,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現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從而引起現代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革。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現代科技革命使思維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等特徵,並使認識活動出現數學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趨勢。現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充分展現出科學技術全方位的社會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實印證著馬克思所認為的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
⑵ 科技技術對社會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
1、科技發展促進勞動資料(主要是生產工具)的變革。
例如煉鐵技術的發展使得鐵器應用於農業生產,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機械農機的使用代替了手工農具。
2、科學技術促進勞動對象的變革。
例如:海洋探測技術的發展是人類的生產活動擴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使人類的步伐邁向了廣闊的宇宙,納米技術是人類有了更多更新的生產資料等。
3、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科學技術發展是現代社會生產及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和增長點所在。
最明顯的是科學技術發展推動產業結構的變化,自從工業革命後大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工業迅速發展,逐漸超過了農業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後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成為比重最大的產業。
三、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
例如改變人們的交往方式、消費方式、學習方式、休閑方式以及娛樂方式。但是,科學技術是一柄「雙刃劍」,它既通過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以造福人類,也在一定條件下產生了負面效應,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消極後果。
例如,科技發展使武器裝備越來越先進,卻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計算機的發明便利了我們信息的交流,卻也使得無數青少年陷入非法網路的泥沼無法自拔;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卻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科學與價值的矛盾,它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實踐的復雜問題。
四、科技價值觀:
科學技術是不斷發展的,社會是進步的,矛盾推動著社會的前進,我們應該正確看待科學技術發展的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應該具有的科技價值觀是:
1、充分認識到科技是一柄「雙刃劍」,益處和弊端是相生的,盡可能地多發揮科技的正面效應即創造價值,盡量減少損失。
2、科技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要正確看待它與社會其它因素的關系。
3、科技並不是單向地決定著社會,它同樣也受社會的影響,要解決它的負面效應,就要正確認識科技同社會的關系,要使科技和社會同時進步。
4、科技是人的主觀活動的產物,所以應該從根本處做起,即從人自身做起——科技革命和人自身的革命。
總之,科學技術的作用是巨大的,從經濟發展上講它是生產力;從政治上講它是影響力;從社會發展上講它是推動力;從軍事上講它是威懾力。科學技術正以一種空前的威力,向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滲透,全面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活。只有對科學技術有了清楚的認識,我們才能更好的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簡單說來,通過科學技術發展經濟與環境能源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
⑶ 人類歷史的三次技術革命是什麼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含義
(1)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工場手工業發展到機器大生產的一個飛躍。它不僅是一場生產技術上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刻的社會革命,引起了生產關繫上的重大變革。
(2)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研究工作取得重大進展,1870年前後,由此產生的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促進經濟的發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類文明史上繼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科技領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飛躍。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使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向更高境界發展。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次科技革命。
2.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興起的條件及其發展特徵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②圈地運動使大批農民成為僱傭勞動力。③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帶來大量資本。④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⑤形成最大殖民國家,國外市場擴大。發展特徵:①從英國一國先開始。②發生於英國(18世紀中)延續到法、美、德、意、俄、奧、日等國。③從發明使用機器開始,主要由有實踐經驗的工人、技師進行。④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提條件:①19世紀60、70年代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為第二次工業革命進行提供了政治保障。②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積累了經驗。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④資本主義發展中資本的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的資本。⑤自然科學的巨大發展。發展特徵:①第二次工業革命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②自然科學的新發展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科學技術起了重要作用。③某些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④科學技術成就應用於工業,在三個方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a新能源發展利用,b新機器新產品創制,c遠距離通信⑤人們從「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交通運輸新紀元到來。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提條件:①二戰結束,世界局勢的相對安定。②電子科學理論出現突破,科學技術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和技術基礎。③社會的需要,特別是二戰期間和戰後各國對科學技術迫切需要的結果。發展特徵: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沒,使科研探索領域不斷開闊。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方面學科越來越多,分工越來越細,研究越來越深。另一方面,學科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相互滲透的程度越來越深,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④軍事技術率先突破,而後帶動民用技術,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特徵。
3.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聯系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繼續和擴大。
首先,就生產力發展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基礎;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更加迅猛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
其次,就生產方式而言,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了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大機器生產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場;第二次工業革命使生產和資本更進一步集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資本主義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
第三,兩次工業革命都是在科技、發明基礎上的生產飛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在兩次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第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興起的工業部門,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都得到了技術改造,煥發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五,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世界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
第六,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個直接對立的階級;第二次工業革命則使兩大階級之間的對立更趨明顯和激烈。
4.第三次工業革命為什麼首先發生在美國
①技術條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取得勝利,美國積極研製新式武器。如製造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電子計算機等。這些都對戰後科技革命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科學理論出現的重大突破,也是其技術基礎,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②物質條件——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加強以及美國擁有雄厚的物質基礎,優越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國內市場廣大,有利於規模生產。③制度條件——美國是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憲政國家。社會政治的相對穩定,是其政治保障。④文化條件——美國人來自世界各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特別是在二戰中,利用戰爭的交往形式,爭奪到最多的科技人才,帶動本國人才的培養。二次大戰前後湧入一批優秀歐洲的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馮·諾伊曼等。⑤二戰後以來,美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積極採取措施推動科技事業的發展,直接促成第三次科技革命首先在美國興起。
5.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6.三次科技革命的異同點
相同點:①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②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以及人們日常衣、食、住、行、用各方面的變革。③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列強的殖民擴張造成了東方從屬於西方;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④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不同點:①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都有一個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於二戰期間,延續至今。②從發明者看,第一次科技革命是勞動者,憑借經驗或技能為先導,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③從發源地看,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於英國,約半個世紀後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④從突破口看,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軍事工業為突破口。
7.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關系
(1)市場的擴大促進科技革命的開展: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最大的殖民國家,准備了工業革命的開展。②19世紀中期前後,美德日俄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建立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由於殖民擴張的加強,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激烈,又推動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展。③二戰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新一輪的市場競爭開始,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
(2)科技革命促進資本主義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同時也加劇了各國對市場的爭奪:①第一次工業革命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第二次工業革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為廣泛的途徑,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殖民擴張加劇,世界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加速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導致戰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爭奪市場的斗爭加劇,同時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圍繞市場的壟斷和反壟斷的斗爭也日趨尖銳。
8.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中國的不同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一方面,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美等國強烈要求對外開拓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推動他們對當時封建落後、閉關自守的中國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經濟上開始成為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附庸。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又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受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的誘導,中國的洋務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沿海地區逐漸興起,中國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國的近代化歷程艱難地起步。
(2)第二次工業革命:一方面工業革命後隨著資本的集中和「過剩資本」的出現,推動西方殖民者對中國加緊進行資本輸出,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面臨的民族危機空前嚴峻。另一方面,由於中國這一時期的維新變法及辛亥革命等政治運動此起彼伏,客觀上影響了中國對科技革命成果的吸收、轉化,喪失了一次追趕世界科技革命潮流的重要機遇。
(3)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由於戰後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對社會主義中國的敵視、封鎖以及國內一系列政治、經濟「左」傾錯誤的干擾,致使中國一度再次與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影響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綜合國力的全面提高。但是,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的是,即使在當時極端困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中國的科學家也在原子能、航天技術、分子生物領域取得了與世界同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國人也為世界科技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打開國門,積極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重新追趕世界科技革命的潮流,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的現代化建設。
9.突飛猛進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我國應如何應對?
突飛猛進的科技革命,對我國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際競爭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能否在科技發展上取得優勢,增強以經濟和科技為基礎的綜合國力,最終將決定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遇,如果我國能夠緊跟科技革命的潮流,在未來世界格局中將占據有利地位;否則,將會受制於人。
對策:①中國第三步戰略目標是在2050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的現代化應該是在信息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現代化。這要求我們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新科學,積極發展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和環保等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特別要加快信息化進程,把工業化與信息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與知識化,以信息化、知識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躍式發展。②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通過對其進行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這些產業的工藝技術水平和裝備水平,努力提高傳統產業的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③發展知識經濟,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能力, 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培養和造就大批優秀科技人才。
10.「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工業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系
科學革命通常是指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飛躍和科學研究的社會組織形式的重大變革,是技術革命的理論基礎;技術革命是指生產工具和工藝過程的重大變革,產業革命是由技術革命引起的,是指國民經濟的實際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革,致使經濟、社會等方面出現了嶄新的面貌。不僅具有科學技術的性質和內容,而且具有經濟和社會的性質和內容。科學和技術的革命只是在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條件時才會促進產業革命發生,並非任何技術革命都能導致產業革命。
⑷ 談科學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對人類歷史的推動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 間 18世紀60年代到1840年前後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 20世紀40、50年代至今
領先
國家 英國 美、德 美
標志性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機 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應用 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
時代
特徵 蒸汽時代 電氣時代 信息時代
主要
成就 珍妮機(開始於棉紡織業)、瓦特改良蒸汽機、
汽船(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火車(1825年史蒂芬孫)
新能源:電力(電燈、美國愛迪生)
新交通工具:內燃機、汽車(1885年德國卡爾•本茨)、飛機(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
新通訊手段:電報、電話 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生物工程和遺傳工程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
工業
部門 紡織工業、煤炭工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 石油化工、汽車工業、電力工業、 電子、信息產業、航天工業
新
能源 煤炭 電力 石油 核能、太陽能
特點 1、許多技術發明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真正結合。
2、首先發生在英國,其他國家的發展進程相對緩慢。 1、科學開始與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2、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
3、有些國家的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1、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與前兩次相比,最大的不同點)
2、科學與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
3、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
對
世
界
的
影
響 創造了巨大生產力,大機器生產代替工場手工業 生產力巨大飛躍 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資本主義最終戰勝封建主義,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 產生壟斷組織,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 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發展迅速。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
造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的世界格局 東西方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但差距進一步拉大 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每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對
中
國
的
影
響 ①列強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如洋務運動
①帝國主義列強發動了一系列侵華戰爭,如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中國人民救亡圖存運動高漲,如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著改革開放,引進外國先進科學技術,在科技領域碩果累累。如國家實施863計劃。
影響 積極影響 a、科技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
b、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
c、提高了人們的工作效率。
d、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
消極影響 a、戰爭:一戰中的飛艇、飛機、毒氣彈、坦克、遠程大炮;二戰中的原子彈。
b、環境:環境污染、廢氣、汽車尾氣、太空廢料、核廢料等。
c、高科技犯罪:網路「黑客」、冰毒等。
d、其他問題:克隆人、青少年沉迷網路游戲等。互聯網也是一把雙刃劍
結
論
和
啟
示 科技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當代科技進步已經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和整個經濟增長的源泉。
國家:我國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視、尊重人才,充分發揮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識創新體系,鼓勵知識創新。
個人:青年學生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掌握高科技知識,努力參加社會實踐,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在科技發展中應當更關注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提高,加強國際合作,注重可持續發展,趨利避害。
⑸ 急呀!!!!!工業革命是如何促使人類歷史的偉大轉折
一、1765年至1840年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歷史意義: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
三、它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意義: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⑹ 人類歷史的三次技術革命是什麼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電氣時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時代」。
⑺ 人類史上的科技革命,對人類產生了哪些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從生產力方面來看,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基礎,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人類社會日益分化為兩大對立的階級,即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
勞動力從農村轉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進程,環境污染、住房擁擠、交通堵塞等不良狀況開始出現。
從國際關系方面來看,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在世界范圍內進行掠奪,從而使東方從屬於西方,英國成為「世界霸主」。
(2)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從生產力方面來看,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同時,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出現和加劇。
從生產關系方面來看,由於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組織,壟斷組織不斷向外侵略擴張,出現了國際性壟斷組織,自由資本主義逐漸向帝國主義過渡。
從國際關系方面來看,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西方國家加緊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侵略。在經濟上由商品輸出為主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在政治上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從而使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拉大。
從文化角度來看,人們受教育的程度不斷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水平不斷上升,精神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前人們主要是通過提高勞動力的強度和延長勞動時間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人們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人類跨入信息時代。
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巨大變化,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和政治格局的調整;科技競爭逐漸成為國際競爭的中心,科技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
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變化。
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如環境污染、貧富差距等等。
(4)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影響:
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知識成為生產力,人類邁入知識經濟時代。
「地球村」的概念形成,世界成為一個密不可分的統一體。
⑻ 科學技術是如何促進了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
科技是推動社會變革,人類經濟發展、文明進步的強動力,強占科技制高點,就把住了經濟發展的方向,把握住了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和主動權,科教興國、科技興國戰略日益深入人心。
勞動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主要標志。在人類社會中,勞動主要表現為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各種活動,而生產力正是衡量和體現人類改造自然這種能力的高低。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和勞動資料,勞動資料又包括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在這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勞動者。人類是一種高級的智能生物,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創造性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這里的經濟基礎就是指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的提升和發展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而社會經濟基礎的變革又直接促進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因此生產力的發展是經濟基礎發展的決定因素;經濟基礎的發展又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無不和生產力的發展進步緊密相連。在原始社會中,人們僅有一些少量的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人們還過著「有飯同食」、「有衣同穿」的生活。自從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食物和勞動生產工具逐漸豐富之後,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便產生出來。進入奴隸社會之後,分化出了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由於階級的分化和剝削制度的產生,國家也隨之誕生了。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制度演進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以生產工具為標志的生產力不斷發展變革的歷史。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但是經濟的發展為其它領域的發展進步提供原動力,經濟是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因素和決定因素。同時,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發展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智力、法律等保障。從根本上來講,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只有在經濟發展到較高水平之後,才能談論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等問題。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有了較強的經濟實力之後,才能夠不斷促進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的發展。
科學技術也是生產力,科學技術也可以轉化為生產力,而且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經指出,資本主義在其誕生的一百年間所創造的財富是人類過去幾千年所創造的財富的總和。這就是說當西方國家紛紛發生資產階級革命之後,新生的自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發展要求,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導致了三次科技革命的發生。自從科技革命發生以來,社會經濟基礎不斷增強,並且使得科學技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發展。特別是從是二十世紀中葉電子計算機發明以來,以前千百年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和不可實現的研究都陸續成為可能。而很大一部分科學技術的研究和發展最終都將服務於社會經濟基礎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經濟雖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長期高速發展經濟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盲目追求經濟實力的快速增長必將對自然環境造成強大壓力,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氣候異常等等現象已經給人類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深刻的經驗教訓。另一方面,如果在重視經濟高速發展的情況下忽視了社會公德、貧富差距等問題,也會因為公共道德的缺失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矛盾引發潛在的深層次社會問題。因此,我們必須高舉科學發展觀的大旗,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注重將社會建設提升到與經濟、文化、政治建設同等重要的高度,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高速發展經濟給自然環境和社會建設帶來負面的影響。
綜上所述,經濟基礎是促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力量,在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各國都在注重發展高新科學技術,並將高新科學技術轉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只有不斷提高生產力水平,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經濟實力,才能夠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才能夠提高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最終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
⑼ 科技革命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哪些主要影響
(1)第一次科技革命,既是一次生產力的巨大變革,又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生產力上:改變了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也改變了產業結構。①工業革命由手工操作向大機器生產過渡。②手工工場被新興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所取代。③紡織、冶金、採煤、機器製造和交通運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的五大支柱。社會變革上:①引起了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條件的改良與生產力發展的巨大要求使英國人口呈現出了爆炸性的增長。與此同時,英國社會的流動性也隨著工業化特別是交通運輸業的發達而大大加速了,導致英國工業經濟中心的擴散和城市化的浪潮。②引起了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使整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人運動興起。③促進了世界資本主義體系和新的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確立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確立,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隨著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拓展殖民地,東方開始從屬於西方。另一方面,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傳播到世界各地,猛烈地沖擊著這些地區的舊思想和舊制度。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④促進了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自由主義改革的高潮,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強大,自由資本主義發展起來。
(2)第二次工業革命:①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形成許多新工業部門,如電子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石油開采業和石油化工業,以及新興的通訊產業。②生產關系進一步調整,隨著生產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壟斷,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③由於各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瓜分、侵略以及爭奪加劇,形成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④資本主義各國工人人數猛增,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工人運動逐步走向高潮。同時殖民地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形成,民族民主運動高漲。
(3)第三次工業革命: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新科技革命的條件下,主要通過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勞動者素質和技能的不斷提高、勞動手段的不斷改進,來提高勞動生產率。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生活結構的變化:它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為了適應科技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強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大大加強了對科技的扶植和資金投入。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發生了變革。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經濟相互依存、聯系的日益緊密,科學技術的競爭在國際經濟競爭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科學技術水平的差距,進一步擴大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④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⑥科技革命的發展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⑽ 科學與技術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什麼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
1.科學技術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技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來推動社會發展。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主要表現在:
第一,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首先,現代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發生了質的變革,從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資料、勞動對象越來越成為科技的物化,勞動者「智化」程度越來越高。其次,它導致了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傳統產業在技術改造中面目一新,新的「知識產業」迅速興起。再次,它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調整。
第二,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現代科技革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從而引起現代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革。
第三,現代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對於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並且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於心靈。盡管草率看來,這種方式不大明顯,但至少同第一種方式一樣銳利。」現代科技革命使思維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等特徵,並使認識活動出現數學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趨勢。
現代科技革命有力地推動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充分展現出科學技術全方位的社會功能。它用最新的事實印證著馬克思所認為的科學「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然而,現代科技革命中出現的「技術決定論」思潮與馬克思主義的科技觀之間有著原則的區別。馬克思主義在強調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的同時,也強調生產力中其他要素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在強調科技的社會功能的同時,也強調社會諸因素,特別是社會生產對科技發展的影響和制約作用。馬克思主義歷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但從來不贊成技術決定論。
2.科學技術發展與「全球問題」
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像一把雙刃劍,既為造福於人類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也帶來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類社會的「全球問題」。 全球問題是指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具有世界性影響和全球性質的問題。(1)「全球問題」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全球問題」的出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由於科學技術廣泛應用與自然而又失去控制所引發的;「全球問題」也深刻地反映了科學與價值的矛盾。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發展相和諧的一面,但不合理的應用也會有同人的需要和發展相沖突的一面。(2)「全球問題」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各種社會認識和整體實踐的復雜問題。「全球問題」從根本上說,還是我們人自身的問題,是人的活動方式和社會建制問題。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而不是取決於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3)為此,應改變我們人類的活動方式,變革和完善社會制度或社會體制,創造合理利用科學技術的社會環境,確立整體觀念和全球意識,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