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字文化有著什麼樣的歷史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2. 歷史是什麼,我們怎樣看待歷史
歷史就是對過去的記錄,當然包括了主觀和客觀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或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行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歷史可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與倫理、哲學和藝術同屬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歷史的第二個含義,即對過去事件的記錄和研究,又稱為「歷史學」,或簡稱「史學」。隸屬於歷史學或與其密切相關的學科有年代學、編纂學、家譜學、古文字學、計量歷史學、考古學、社會學和新聞學等,參見歷史學。記錄和研究歷史的人稱為歷史學家,簡稱「史學家」,中國古代稱為史官。記錄歷史的書籍稱為史書,如《史記》《漢書》等,粗分為「官修」與「民載」兩類。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如何看待歷史=你的歷史觀是什麼
帶著疑問去看歷史~~~批判繼承的看待
對於歷史學家報著崇敬之心
對於疑問報著探究之心
對於惡人報著寬容之心
對於英雄報著批判之心
對於統治者報著評定之心
對於戰爭報著審判之心
對於屈辱史報著自強之心
對於光輝史報著平常之心
3. 怎樣的歷史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4. 什麼樣的歷史 填空
光輝燦爛的歷史,
偉大光榮的歷史,
滄桑的歷史,
悠久的歷史,
源遠流長的歷史,
……
5.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怎麼樣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傷心史,腸斷史,充滿了血淚與屈辱。從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近代史就是一部戰敗史、賠款史、割地史。我們敗於英國,敗於法國,敗於英法,敗於日本,敗於八國聯軍。
6. 有什麼樣的歷史就有什麼的文化
世界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觀點,人們也在為這些不同的觀點而爭論不休。但是,無論哪種觀點占據了社會輿論的主流,最終檢驗這些觀點的,並不是人類的爭論結果,而是時間。共享經濟,從曾經的眾人矚目到現在的日薄西山,也就僅僅是幾年的時間,觀點,可以說服所有人,但卻無法說服時間,最終時間會證明所有的一切。所以,時間其實是一個對人類的觀點進行證偽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則被詳細的記錄在了歷史之中。
歷史所記錄的,是人類與外界真實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發表觀點和做出行為決策,只不過所有的一切都要接受時間的考驗,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總會有一些觀點和行為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人們把這些觀點和行為總結出來,這其實就是文化的雛形,幫助我們處理自己與外界真實世界之間的關系。
在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人們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人類特定的行為,會得到特定的結果,行為與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人們將其稱為為「道」,通俗點講,這是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但是,現在很多人對這種規律的存在持有質疑的態度,關於這個問題,我感覺可以通過股市來解釋,從長遠看股市的漲跌,是跟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的,但從短期來看,某些消息,某些突發事件等等,都可以引發股市的漲跌,而這些漲跌與經濟周期並沒有任何關系。人類列舉的反面案例,就是類似於股市短周期的情形。時間越長,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的作用也就越明顯,而時間越短,這種規律的作用也就越弱,弱到我們簡直可以忽略它的存在,所以很多人在行事的時候,根本不考慮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但時間越長,世界運行變化的規律也就越明顯,最終使人們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中國文化的主基調,就是基於對歷史規律的研究和總結,但近代受到西學的沖擊,人們思維的基調已經發生了變化,將利潤最大化作為企業發展的首要目標,就是受到西學影響的典型案例,但是這種觀點本身也要接受時間的檢驗,我感覺現在中國的文化在中西融合中還未找到平衡點,但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傾斜的天平會慢慢恢復平衡,不過這一切都是時間問題。
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文化缺乏科學依據,像西方的《經濟學》這樣的學科,有著詳細的理論基礎,出現這種情況,其實是人們對科學的狹隘認識,在人們的印象里,科學應該像數學一樣,經過嚴謹的計算證明,然後得出結論。但數學所能處理的問題,都是在人類認知之內的問題,在人類認知之外的事物,數學就無能為力了。美國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成立於1994年2月,將金融市場的歷史資料,學術報告,市場信息等等結合在一起,通過計算機進行大量的數據處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電腦數學投資模型,進行投資套利活動,1994年到1997年,業績輝煌驕人,有兩位研究者因此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但在1998年,這家業績驕人的公司因為俄羅斯債券危機的爆發而發生了巨額虧損,最終被15家金融機構注資37.5億美元接管。
7. 你認為中國的歷史是一個怎樣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是帝王史,圍繞皇帝而建立的歷史!
8. 什麼樣的歷史才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近代德國哲學在黑格爾的體系中達到了頂峰,這個體系中,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過程,即把它描寫為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轉變和發展中,並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從這個觀點看來,人類的歷史已經不再是被這時哲學理性的法庭所唾棄的暴力行為,而是人類本身的發展過程,而思維的任務則在於通過一切迂迴曲折的道路去探索這一過程的依次發展的階段,並且透過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這一過程的內在規律性.
但是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就是說,在他看來,他頭腦中的思想不是現實的事物和過程的多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來,事物及其發展只是在世界出現以前已經在某個地方存在著的「觀念」的現實化的反映.這樣,一切都被弄得頭足倒置了,世界的現實聯系完全被顛倒了.
黑格爾的體系還包含著不可救葯的內在矛盾:一方面,它以歷史的觀點作為基本前提,即把人類的歷史看做一個發展過程,這個過程按其本性來說是不能通過發現所謂絕對真理來達到其智慧的頂峰的;但是另一方面,它又硬說自己是這個絕對真理的全部內容.
了解了黑格爾體系的唯心主義,就必然導致唯物主義歷史觀,它把歷史看做人類的發展過程,而它的任務就在於發現這個過程的運動規律.其時,一些在歷史觀上引起決定性轉變的歷史事實已經早就發生了.1831年在里昂發生了第一次工人起義;在1838——1842年,第一次全國性的工人運動,即英國的憲章運動,達到了自己的最高點.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間的階級斗爭一方面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資產階級新近取得的政治統治的發展,在歐洲最發達的國家的歷史中升到了首要地位.事實日益令人信服地證明,資產階級經濟學關於資本和勞動的利益一致、關於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協調和全民幸福的學說完全是撒謊.
新的事實迫使人們對以往的全部歷史作一番新的研究,結果發現:以往的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這些互相鬥爭的社會階級在任何時候都是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的產物,一句話,都是自己時代的經濟關系的產物;因而每一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的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這樣一來,唯心主義 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中,從歷史觀中被驅逐出來了,唯物主義歷史觀被提出來了,用人們的存在說明他們的意識而不是象以往那樣用人們的意識說明他們的存在這樣一條道路已經找到了.
以往的非唯物主義歷史觀固然批判過現存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所產生的惡果,但是不能說明這個生產方式,因而也就不能對付這個生產方式;它只能簡單地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當做壞東西拋棄掉.而問題則在於:一方面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聯系和它對一定歷史時期的必然性,從而說明它滅亡的必然性,另一方面揭露這種生產方式內部的一直還隱蔽著的性質,這就是剩餘價值的發現.已經證明,無償勞動的佔有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通過這種生產方式對工人進行剝削的基本形式;即使資本家按照勞動力作為商品在商品市場上所具有的全部價值來購買他的工人的勞動力,他從這勞動力那裡榨取的價值仍然比他為這勞動力付出的多;這種剩餘價值歸根到底構成了有產階級手中日益增加的資本量所由積累而成的價值總量.這樣就說明了資本主義生產和資本生產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