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是歷史造就了英雄還是英雄造就了歷史
大英雄面對不利的時局,不是消極等待,不是怨天尤人,不是嘆息「未遇知音」,也不是盲目燥動,而是要改造形勢,創造對自己有利的形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軍事方面有一條古兵法叫「隱真示形」。這就是造勢的例子。當敵人部署嚴密、無懈可擊的時候,就可以隱藏自己的兵力,而用假的部隊調動的方法,引誘敵人重新調整部署,這樣便可以看出敵人的空虛所在,創造對自己有利的戰機。
大英雄的任務是要定國安邦,所以他們進行的造勢就不是一條兵法就能描述的。其內容更豐富,范圍更廣泛,包括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等。難度極大,需要明確的目標,完整周密的計劃和高超的組織指揮能力。耗時也久,因為優勢要靠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沒有速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因為要以弱勝強,所以要機動靈活,該讓則讓,該退則退,就像下棋中的搶先手,爭主動。
英雄造時勢的近代典範就存在於毛澤東選集中。毛澤東採取了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以農村包圍城市,統一戰線,優待俘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建立鞏固的根據地等等口號和策略。這些都是為了爭取民心,積聚實力,最後在適當時機再與蔣介石決戰。蔣介石也算是一個英雄人物,但是只屬於時雄和姦雄這一個等級。與毛澤東這樣的大英雄相比,就只能甘拜下風了。
與那些所謂的時雄不同,真正的大英雄不會完全被形勢所左右。他們不但會認清形勢,把握機會,更要會引導形勢,和改造形勢。當他們發現形勢不利的時候,不會坐困愁城,而是想方設法,擺脫困境。當他們發現事業誤入歧途時,會果斷地採取行動,撥亂反正,把事業帶上正確的道路。毛澤東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蔣介石數十萬大兵重重包圍的時候,果斷地站出來,重新接掌紅軍指揮權。紅軍數渡赤水,採用聲東擊西,飄忽不定的戰術,迷惑敵軍,從而掌握了主動。最後,紅軍擺脫了圍困,完成了長征,建立了西北根據地。正是由於毛澤東表現出了卓越的戰爭指揮藝術並得到紅軍將領們(都是能征慣戰的英雄好漢)的一致推崇,在遵義會議被推舉為紅軍的領袖,成為英雄中的英雄。正是有了毛澤東這位大英雄的領導,紅軍才能在1936年後無往而不勝。
所以,如果一般性的英雄是弄潮兒的話,真正的大英雄就是在弄潮兒背後的推波助瀾者。是這些大英雄創造了潮流,創造了風尚,創造了時機,也創造了一批英雄。俗話說,「勝者王侯敗者賊。」大英雄成就了事業,追隨他們並立下漢馬功勞的當然就有封王稱候的機會,也就成了英雄。
~~~~~~~~~~~~
任何一個時代都會有人站出來,像拿破崙,他們代表了一個時代,按照馬克思哲學所表達的世界觀和歷史論,無疑應該是「時勢造英雄」,英雄只有適應了歷史潮流才能成為英雄,才能發揮和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在拿破崙時代即使沒有拿破崙也會有另一個人來完成時代使命,就像沒有馬克思也會有別的什麼人來寫出科學共產主義理論一樣。
個人畢竟是個人,當他順應了「整個人類的」意願時,他才有空間活動,否則,還有可能成為歷史罪人呢。
我個人認為是:時勢造英雄
有什麼樣的環境才會有什麼的英雄出來,這樣的英雄才會創出相應的時勢出來。
時刻在上演著滄海桑田的戲劇性場面,一輪大的行情波動可能就決定或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而在不斷的大浪淘沙之中,能夠立於不敗之地的人顯然是鳳毛麟角。而他們之所以能夠成為成功者,就在於很好地把握了「時」和「勢」,所謂「時勢造英雄」
何謂之英雄?「所謂英雄,就是做到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人。」羅曼.羅蘭如是說。也許英雄就是個那麼平凡的人,並非每個都有著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必定是讓人可敬可佩的人。然而許久以來,有個問題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時勢造就了英雄,亦或是英雄改變了時勢?
昔者曹操煮酒論英雄,天下之大,無一人放在眼內,『惟使君(劉備)與操耳!』而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正可謂亂世出英雄。而真正得勢者,可得守勢者又有幾人?「秦掃六合,其勢何壯哉?」,姑不論秦人之殘暴,能平定天下者,英雄也!而秦始皇所以得天下者,惟暴惟武,未曾有絲毫之文治之功,是故二世而亡也!此則「時勢造就了秦始皇也」!
隋煬帝可謂昏君也,然京杭大運河大可與秦長城相媲美,只有夠魄力者,才敢如此大膽地為人所不敢為。而正因為此,隋亡矣!不得民心,不可謂之英雄,但他卻改變了時勢。唐太宗皇帝,文有「貞觀」,武功更可平天下,平突厥,可謂英雄否?然而又不可避免地有「玄武門之變」,是故英雄不是完人。成吉思汗率領他的蒙古大軍橫掃千鈞,大有席捲天下之勢,可謂英雄也!然大元王朝之殘暴,有如秦人也,在歷史的車輪中不可避免地滅亡了。亂世也,時也;英雄者,得勢者也!
毛澤東可謂大英雄也,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救中華民族於危亡之中;中國革命若非他,興許結局就會改變了。然而時勢造英雄者,偶然性是很大的。如果陳獨秀等中共早期領導人能堅持正確的領導,也許他們就是英雄。機會是平等的,所以英雄莫問出處。鄧小平之改革開放的提出,正是由於社會之需要,順應時勢之發展的情況下提出來的。所以如果若非是他,興許另外一些領導人也會提出這個改革開放來的。
現今我們美好的生活是由無數無名英雄用他們的青春,用他們的血淚,用他們的生命所換來的。正是由於這些無名的英雄,所以大英雄才更顯得出他們的雄才大略,運籌帷幄。就是故英雄乃得人心者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勢;失道者,失勢。時也,勢乎?勢者,命也!荀子有言曰:制天命而用之!英雄未必可以改變時勢,但時勢卻是造就英雄的搖籃。
(時勢造英雄?英雄改變時勢?有待發現吧?? 豎子胡言亂語,不足為戒。)
下面是引用重慶晚報用足球關於這個問題的談論!
重慶晚報: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2005-04-08 10:55
時勢造英雄是個永恆不變的概念,亂世中如此,綠茵場上也是如斯。遠點的有義大利金童羅西,近點的有英格蘭帥哥小貝,義大利國家隊和紅魔曼聯的強大成就了他們「世界盃射手」和「三冠王英雄」的美譽,但在取下外在的光環之後,他們的殺傷力依舊是溟然眾人矣。
或者說,現在的世界足壇更需要一些英雄造時勢的壯舉,一如當年的馬拉多納帶領阿根廷隊連續兩次殺進世界盃決賽,讓世界足壇多了一些人為製造的新鮮空氣。我們現在不能不承認切爾西的強大,雖然肯定會有很多人唾棄有錢人阿布的奢侈無度。阿布並不是英雄,他只是一個願意為英雄提供舞台的富紳,穆里尼奧目前在歐洲足壇如此飛揚跋扈,這也得益於俄羅斯老闆給了他恃才放曠的機會。這至少對世界足壇是件好事,天下足球之中又多了一種令人為之而動的性格。接下來才有蘭帕德引起的驚聲尖叫,穆里尼奧給了他一個支點,他卻用這個支點來撬動了整個世界足球。
切爾西可以謂之新,他們是一股在試圖改變世界足壇格局的新興勢力。而米蘭則在進行一種蛻變,由一種傳統的「1:0主義」逐步向更加現代的攻守平衡進化。米蘭人在近5年只獲得了一個聯賽冠軍,這樣的變化讓我們淡忘了昔日的一個王朝,也讓我們感嘆歐洲足壇的時勢風雲變幻。但安切洛蒂卻在入主米蘭之後展示了一種創造時勢的能力,看看近兩個賽季AC米蘭的表現,我們會發現又一個王朝正有悄然崛起的跡象。而皮爾洛則是米蘭乃至整個義大利的新領軍人物,他的存在,讓義大利足球有了煥然一新的感覺。
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種進步,英雄在變,時勢也應該隨之而變。這正印證了足球運動中一個恆久不變的道理,就是人永遠控制著足球。
時勢中出現英雄,英雄又改變了時勢
如果沒有清朝末年一片混亂景象,就不可能成就毛澤東,成就不了毛澤東,就沒有現在社會的一片繁榮景象。這樣的例子又很多,如三國時各個人物,李世民,曾國藩,岳飛,好多的自己舉一反三吧
在危急存亡的關頭容易教人想到英雄,所以因大風而思猛士不獨是劉邦一個人的情緒,在任何時代都是有的。我們的民族處在今日的危機上,希望英雄的出現比往昔更為迫切。但是「英雄」這兩個字的意義自來就沒有很明確的解釋,因此發生這篇論文所標的問題——到底英雄是時勢造的呢?還是時勢是英雄造的呢?「英雄」這兩個字的真義須要詳細地分析才能得到。固然我們不以一個能為路邊的少女把寶飾從賊人的手裡奪回來的人為英雄,可是連這樣的小事都不能做的有時候也會受人崇拜。在這里,我們不能不對於英雄的意義畫出一個范圍來。
古代的英雄在死後沒有不受人間的俎豆,崇拜他們為神聖的。照禮記祭法的規定,有被崇拜的資格的不外是五種。第一是「法施於民」的,第二是「以死勤事」的,第三是「以勞定國」的,第四是「能御大災」的,第五是「能捍大患」的。法施於民是件[使]民有所,能依著他所給的方法去發展生活,像後稷能殖百穀,後土能平九州,後世的人崇祀他們為聖人。(所謂聖人實際也是英雄的別名。)以死勤事是能夠盡他的責任到死不放手,像舜死在蒼梧之野,鯀死於洪水,也是後世所崇仰的聖人。以勞定國是能以勞力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使它回復到平安的狀態,像黃帝,禹湯的功業一樣。御大災,捍大患,是對於天災人患能夠用方法抵禦,使人民得到平安。這些是我們的祖先崇拜英雄的標准。大體說起來,以死勤事,是含有消極性的,以勞定國,能御大災,捍大患,也許能用自己的智能,他們是介在消極與積極中間的。惟有法施於民的才是真正的聖人,他必需具有超人的智能才成。
看來,我們可以有兩種英雄:一是消極的。二是積極的。消極的英雄只是保持已成的現狀,使人民過平安的日子,教他們不受天災人患的傷害,能夠在不得已的時候犧牲自己的一切。積極的英雄是能為人群發明或發現新事和新法度,使他們能在停滯的生活中得到進步,在痛苦的生活中減少痛苦,換一句話,就是,他能改造世界和增進人間的幸福。今日一般人心目中的英雄多半不是屬於第二類,並且是屬於第一類中很狹窄的一種,就是說,只有那為保護人民不惜生命的戰士才被稱為英雄。這種英雄不一定能造時勢,甚或為時勢所造。因為這類的英雄非先有一個時勢排在他面前,不能顯出他的本領,所以時勢的分量比英雄本身來得重些。反過來說,積極的英雄並不等到人間生活發生什麼障礙,才把他製造出來。人們看不到的痛苦,他先看到,人們還沒遇到困難,他先想像出來。他在人們安於現成生活的時候為他們創制新生活,使他們向上發展。也許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也能達到這個目的,但是可能性很小。
真英雄必定是造時勢者。時勢被他造得成與不成,於他的英雄本色並無妨礙,事的成敗不足為英雄的準度。通常的見解每以為成功者便是英雄,那是不確的。成功或由於機會好。「河無大魚,小蝦稱王」,在一個沒有特出人才的時境,有小本領便可做大事。這也是時勢所造的一種英雄。還有些是偶然的成功,作者本身也夢想不到他會有那麼樣的成就。他對於自己的事業並沒有明了的認識,也沒有把握,甚至本來是要保守,到頭來卻變成革命,因為一般的傾向所歸,他也樂得隨從。這也是時勢所造的一種英雄。還有些是剝削或榨取他人的智力或體力來製造自己的勢力和地位。他的成功與受崇敬完全站在欺騙和剝削的黑幕前面。有時自己做不夠,還要自己的家人親戚來幫他做,攬到國家大權,便任用私人,培植爪牙。可憐的是渾渾沌沌的群眾不會裁製他,並不是他真有英雄的本領。這也是時勢所造的一種英雄。
我們細細地把歷史讀一遍,便覺得時勢所造的英雄比造時勢的英雄更多。這中間有一條很大的道理。我們姑且當造時勢的英雄是人間所需求的真英雄,而這種英雄本是天生的。真英雄是超人,但假英雄或擬英雄也許是中人以下的「下人」(Underman)。所謂假英雄是指那班偶然得到意外的成功的投機家而言。所謂擬英雄是指那班被時勢所驅遣,迫得去做轟轟烈烈的事業的苦幹者而言。所謂下人是對於超人而言。他的智力與體質甚至不及中人。在世間里,中人都很少,超人更談不上,等到黃河清也不定等得到一個出現。人間最可憐憫的是下人太多,尤其是從下人中產生出來的英雄比較多。這類的英雄若是過多,就於國族有害。怎麼講呢?因為他們沒有中人的智力而作超人的權威,自我的意識太重,每持著群眾的生命財產智能是為他們的光榮和地位而有的態度。這樣損多數人以利少數人的情形便是封建制度。英雄與封建制度本來有密切的關系,但這里應當分別的是古代的封建英雄於其同時的一般群眾中確實具有超人的能力,而現代的封建英雄只是靠機緣。哪怕他是乳臭未除,只要家裡有人掌大權,他便是了不得的人物。哪怕他智能低劣,只要能夠聯絡權要,他便是群眾的領袖。他的方法是利用新聞和金錢來替他鼓吹,甚至神化一個過去的人物來做他的面具。一個人生時碌碌無奇,死後或者會被人當做「民族英雄」來崇拜,其原因多半在此。這類神化的民族英雄實際等於下劣民族的咒物。今日全世界人類的智力平均起來恐怕不及高等小學的程度,所以凡有高一點的知識而敢有所作為的都有做領袖或獨裁者的可能。不過這並不是群眾的福利。我們講英雄的事業應當以全世界民眾的福利為對象,損人利己固不足道,乃至用發展自己民族的口號去掠奪他民族的土地的也不能算是英雄。今日世界時局的困難多半由於這類的英雄所造成。如果我們縮小范圍來講一下我們的英雄,我們也會覺得有許多是下人中所產出的。他們的要求是金錢與名譽。金錢可以使他們左右時勢,若說他們是造時勢的英雄,其原動力只是這樣,並非智能。名譽使他們享受群眾的信仰,欺騙到萬古流芳的虛榮。他們的要求既是如此低下,無怪他們只會把持武力,操縱金融,結黨營私,持權逐利,毀群眾的福利來增益自己。他們只會享受和浪費,並無何等遠慮,以善巧方便得到金錢名譽之後,便走到海外去做寓公,將後半生事業付與第二幫民賊。
我們講到假英雄之多,便想到在人群中是否個個有做英雄的可能。現在人間還是在一個不平等的情況底下過日子。不但是人所享受的不平等,最根本的是智力與體力的差異太甚。英雄是天生嗎?不。英雄是依賴先天的遺傳與後天的訓練所造成的。英雄是有種的。我們應當從優生學的原理研求人種的改善,凡是智力不完,體質有虧的父母都不許他們傳後代。反之,要鼓勵身心健全的男女多從事於第二代民眾的生育。這樣,真英雄的體質與理智的基礎先打穩固,造成英雄的可能性便多。否則生來生去,只靠「碰彩」,於人間將來的改進是毫無把握的。第二步還要使社會重視生育,好種的男女一生下來當要特意看護他們,注意訓練他們,使他們的身心得以均衡地發展。現在已有科學家注意到食物與體質性格與壽命的關系,可是最重要的還是選種,否則用科學方法來培養下人,延長他們的生命,使他們剝削群眾的時間更長,那就不好了。
真英雄是不受時勢所左右的。因為他是一個「形全於外,心全於中」的人,他的主見真而正,他的毅力恆而堅。他能時時檢察自己,看出自己的弱點,而謀所以改善的步驟。事業的成敗不是他所計較的,惟有正義與向上是要緊的。今日我們所渴望的是這樣的英雄。我們對於強敵的侵略,所希望的抗敵英雄也要屬於這一類的人物。戰爭在假英雄的眼光里是賭博的一種,但在真英雄的心目中,這事是正義的保障。為正義而戰,雖不勝也應當做,毫無可疑的。
最後,我們還是希望造時勢的英雄出現,惟有他才能拯民眾於水火之中。等到人人的智力能夠約束自己與發展自己,人間真正平等出現的時候,我們才不需要英雄。英雄本是蠻野社會遺下的名目,在智能平均與普遍發展像蜂蟻的社會可以說個個都是英雄,因為其中沒有一個不能自衛,沒有一個不能為群眾犧牲自己。所以我想無論個個人達到身心健全,能利益群眾的時代是全英雄時代,也是無英雄時代。
⑵ 歷史是誰創造的
歷史是什麼?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情。第一,人類歷史是由全部的人類創造的,你所謂的傑出人物不過正巧是機緣巧合罷了。就像法國大革命後的拿破崙,並不是他創造了歷史,而是當時的政治需要一位掌握了軍權的鐵腕人物掌握權力,如果沒有拿破崙,那必然有另外一個人來充當這樣的角色,個人不過是歷史上的一枚棋子罷了。
而縱觀整個歷史,卻是由地球上所有的存在共同參與創造。因為地理適宜農耕,所以中國成為了最大的封建國家,不管誰入主中原,還是要走農耕這條路,而正因為地理適合放牧,所以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草原,因為靠海且土地貧瘠,所以北歐多海盜。過分強調人的作用是不對的,過分強調人中所謂傑出人物的作用更加不對了。
⑶ 「層壘造史」的意思是什麼
層壘造史的意思:中國史在初期可能是有一些其確切的文字記載的,但是隨著後來歷朝歷代的史官的應政治要求不斷更改,於是歷史被篡改了失去了本來的面目,於是我們中國可憐的上古史基本就不可靠了,因為我們從書本中不知道事實的真相,而又缺乏物質真相來證明事實是如書所述的 。
⑷ 北京地壇有什麼建造歷史
地壇又稱方澤壇,坐落在北京安定門外東側,與天壇遙相對應,與雍和宮、孔廟、國子監隔河相望。
地壇是明清兩朝祭祀"皇地祗神"的場所,也是我國歷史上連續祭祀時間最長的一座地壇,明清兩代先後有15位皇帝在此祭地長達381年。
地壇始建於1530年,為北京五壇中的第二大壇。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並在天壇內舉行的,直至1530年訂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後,才另建祭地之壇,當時稱作方澤壇,1534年改名為地壇。
地壇內庄嚴肅穆、古樸幽雅,是我國最大的祭地之壇。
⑸ 歷史是由誰創造的為什麼
歷史這個詞嗎?那你就么必要深究了,很深奧。
每個朝代都有歷史,有史官記載,傳至下一代,這是正史;
也有百姓中頗有文採的記下當代的事件,成為野史;
但無論正史還是野史都不一定是真實的,因為歷史是勝利者的玩物,他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他讓史官把自己的污點掩蓋,盡寫好的也說不定,而野史也有可能是百姓痛恨當代統治者的制度,刻意把其寫的滿身污點,所以歷史不是誰創造的,它是歷史考古學家一定的根據加推理研究出來的
⑹ 長城的歷史 誰建造的 為什麼修建的 等等 急求~
1、長城不是誰單一建造的,而是經過歷朝歷代修建而成的。長城最早始於戰國。後來秦始皇將長城連成一段。到了漢朝,由於北方的匈奴日漸強大,所以,繼續修長城。之後就是明朝為了防備蒙古和後金修築長城,就是我們如今看到的長城。
2、修建長城的原因:是古代中國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而修築的。
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並非簡單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成一張嚴密的網,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
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這個體系具有戰斗、指揮、觀察、通訊、隱蔽等多種功能,並配置有長駐軍隊的點線結合防禦工程整體。
長城所體現出的軍事防禦思想,在軍事發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長城的產生和發展和中國古代的整個軍事發展同步前進,對於研究古代軍事作戰思想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秦皇漢武,包括明初,無不是在主動出擊、軍事上取得壓倒優勢時修建長城的。這說明,修築長城既是一種積極防禦,又是積蓄力量、繼續進取的謀略。
修築長城,是針對西北邊地軍情所採取的積極措施,是化被動為主動事前防禦。需要強調的是,長城的防禦作用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
其真正的用處在於——入侵者或許能集中力量偶爾攻破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但只要整段長城還駐守有強勁的軍隊,入侵者就始終面臨被阻擊、伏擊而無法回家的危險。
尤其是,長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個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騎兵縱然破關而入,但只能對內地實施騷擾,而他們的後勤根本無法通過關口輸送進來,故而無法在內地立足、從而動搖中華帝國的根基。癬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這是長城存在的根本意義。
⑺ 什麼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
(1)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
(2)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的存在和發生作用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的活動雖然具有目的性和能動性,但這種目的性和能動性不能改變社會發展的規律性。
(3)上述觀點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是正確的,但其誇大了人民群眾的力量,認為人民群眾可以改變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則是一種歷史唯心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
⑻ 歷史是什麼創造的
廣泛意義上講過去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是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是狹隘的歷史,是指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歷史都是由人民創造的。
⑼ 創造歷史是什麼意思
做出有成就的事,就能在歷史上留下印跡,即創造歷史
⑽ 百姓造歷史辯論詞。 急求
群眾創造歷史,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曾經一度成為封建社會哲學界推崇的真理,在那個封閉的社會里,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偉人才是社會發展的貢獻者,人民群眾得卑躬屈膝地仰望和崇拜,並對他們的話言聽計從,順從偉人們的每一個決定。
然而,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中國人民在實際探索中,結合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觀點,終於悟出了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中的主體地位,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無論是多麼偉大的英雄,如果沒有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也無法成就輝煌的偉業和不滅的戰績。真正創造歷史的是廣大的人民群眾而非歷史英雄。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保障了社會生產力的持續進步
我們都知道,生產力是一個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而生產力通過社會財富表現出來,人民群眾恰好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這不僅包含物質財富,而且還包含精神財富。
一方面來講,人類社會的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的歷史,而物質資料生產的主體是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這世間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由人民所開墾,每一片莊稼都是由人民所種植,每一間房屋都是由人民所建設,每一件商品也都是由人民所生產。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吃、穿、住、用、行等必須的生活資料。他們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因此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另一方面,嚴格來說,歷史人物之所以能發揮重大的歷史作用,所憑借的還是人民群眾所創造的精神財富,人民群眾的意願通過歷史人物的行動體現出來,於是才成就了特定時期的轟轟烈烈和偉大傳奇。雖然歷史人物在社會發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但他們的意志和願望及其實現的程度都必然受特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社會等條件所制約,而人民群眾的思想雖然也會難免受到這些因素的制約,但群眾的集體智慧是經過現實實踐的千錘百煉而總結出的普遍經驗,是人類永恆的精神財富。歷史英雄在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場合加以運用,便成就了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不朽之作。
其次,人民群眾的正面力量能加速社會發展,推動科學進步,促進歷史更迭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階級社會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導致階級之間的相互斗爭,革命則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而人民群眾又是革命的主力軍,在階級斗爭中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繁榮發展。
縱觀歷史,任何一次社會變革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參與和支持,同樣在社會主義背景下,生產關系發生變革,社會制度進行更迭,也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創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和發展。
再次,人民群眾的反面作用將會直接導致一個社會的沉淪和國家的衰落,所謂水能覆舟說的便是這個道理
我們決不能忽略社會反動力量的作用,一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總結病症,並注重預防。引導教育群眾向好的積極的方面尋求發展,遠離社會生活中的污垢和塵埃,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永遠把群眾的想法、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杜絕社會不良現象的產生,鞏固社會的長治久安。
因此,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廣大黨員幹部更要在實際工作中牢牢把握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宗旨,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