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書有什麼

歷史書有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30 15:50:18

Ⅰ 關於中國歷史文化的書籍有哪些

南環瑾的《論語別裁》 《上下五千年》 《大汗之國:西方眼中的中國》 《狼圖騰》姜戎 《中國大歷史》《萬曆十五年》黃仁宇 《中國文化要義》 梁漱溟 《中國美術史百題》 譚天 《明朝那些事兒》 當時明月 《紅樓夢》 曹雪芹 《鄉土中國》 費孝通 余秋雨《文化苦旅》 易中天《帝國的惆悵》 夏堅勇《湮沒的輝煌》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看似平淡,實則回味無窮)、《放寬歷史的視界》、《中國大歷史》 錢穆:《國史大綱》(是繁體豎排的,可能會有點不習慣,不過是讀史必讀)、《中國史學史》、《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論語新解》 呂思勉:《呂思勉文集》 柏楊:《中國人史綱》、《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版通鑒紀事本末》 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兒》1~7(語言風趣幽默,但不失史實) 韋慶遠、柏樺 :《中國官制史》(了解中國的官制) 台灣十四院校六十教授:《白話史記》 (明)馮夢龍、(清)蔡元放 著:《東周列國志》 孫皓暉:《大秦帝國》(同上……) 黎東方:《細說歷朝》 邱樹森,陳振江:《新編中國通史》(1~4冊) 中華書局:《資治通鑒》 鑒高陽:《清朝的皇帝》 白壽彝:《中國通史》22卷 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Ⅱ 歷史書籍有什麼可以推薦的

《二十四史》、《史記》這些書一般人看不懂,你暫時先別想了,以後如果有能力再說,《明朝那些事兒》和百家講壇那些書,屬於「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薦兩本書,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專業。一本是呂思勉先生的《呂著三國史話》;另一本是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
歷史方面的書籍,包括《史記》、《二十四史》這些習慣上我們認為比較權威的史書由於種種原因都有一些記載失實的地方,呂先生在其《呂著三國史話》中對於歷史記載的深刻分析有助於我們在歷史書籍閱讀過程中更准確的把握史實,去偽存真。
思勉先生和黃仁宇先生在他們的這兩本著作中對歷史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很專業而且也不難掌握,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還被很多美國高校選為歷史科的教材。我覺得你應該好好讀一下這兩本書,作為你以後讀其它史書的理論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以後你再讀其它的歷史書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鴨式的讀書,而是能在讀史的過程中有所思考,並能從中得到啟迪。

Ⅲ 記載中國歷史的書都有什麼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Ⅳ 關於中國歷史的書有哪些

主要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新元史》、《明史》、《清史稿》;《戰國策》 ;《春秋》、《左傳》、《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 ;等。 (基本就是二十四史)比較全的24史

二十四史 :
01.史記 (漢·司馬遷) 02.漢書 (漢·班固) 03.後漢書 (范曄、司馬彪)
04.裴注三國志 (晉·陳壽) 05.晉書 (唐·房玄齡等) 06.宋書 (南朝梁·沈約)
07.南齊書 (南朝梁·蕭子顯) 08.梁書 (唐·姚思廉) 09.陳書 (唐·姚思廉)
10.魏書 (北齊·魏收) 11.北齊書 (唐·李百葯) 12.周書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壽) 15.北史 (唐·李延壽)
16.舊唐書 (後晉·沈昫等) 17.新唐書 (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歐陽修) 20.宋史 (元·脫脫等) 21.遼史 (元·脫脫等)
22.金史 (元·脫脫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公元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紀傳體編寫。

Ⅳ 有 什麼好看的歷史類書籍 !

《明朝那些事兒》,作者是當年明月。

2.
《世界通史》,作者是斯塔夫里阿諾斯。

3.
《這個歷史挺靠譜兒》,作者是袁騰飛。

4.
《萬曆十五年》,作者是黃仁宇。

5.
《史記》,作者是司馬遷。

6.
《資治通鑒》,作者是司馬光。

7.
《中國通史》,作者是呂思勉。

8.
《流血的仕途》,作者是曹升。

9.
《南北朝那些事兒》,作者是阿龍。

10

Ⅵ 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強推《上下五千年》、《國史大綱》等

Ⅶ 比較權威的歷史書籍有哪些

比較權威的歷史書籍有:《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和《中國通史》。

(1)《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2)《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3)《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4)《中國通史》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初版於1923年9月,出版後數十年內不斷重印再版,僅1933年至1935年間就重版了4次,是民國時期發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國通史。

《中國通史》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實的中國通史。在20世紀的史學界,憑個人力量獨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現代三大時段的中國全通史,迄今為此,本書也是其中最權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Ⅷ 古代歷史書籍有哪些

我國的史書卷帙浩繁,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 正史:以紀傳體、編年體的體例,記載帝王政績、王朝歷史,人物傳紀和經濟、軍事、文化、地理等諸方面情況的史書叫正史。如,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除少數是個人著述(如司馬遷的《史記》、范曄的《後漢書》、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外,大部正史是由官修的。 別史:主要指編年體、紀傳體之外,雜記歷代或一代史實的史書;由著名學者創作的,有時與雜史難以區分。比如《漢晉春秋》 雜史:只記載一事之始末,一時之見聞或一家之私記,是帶有掌故性的史書。 野史:有別於官撰正史的民間編寫的史書。 稗史:通常指記載閭巷風俗,民間瑣事及舊聞之類的史籍,如清代人潘永因的《宋稗類鈔》,近代人徐珂的《清稗類鈔》。有時也用來泛指「野史」。
編輯本段史書的分類
按照體例分類
紀傳體:紀傳體史書創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它以人物傳記為中心,用「本紀」敘述帝王;用「世家」記敘王侯封國和特殊人物;用「表」統系年代、世系及人物;用「書」或「志」記載典章制度;用「列傳」記人物、民族及外國。歷代修正史都以此為典範。又如《漢書》。有個別的正史沒有書或者志,比如《三國志》 編年體:編年體史書按年、月、日順序編寫,以年月為經,以事實為緯,如《左傳》、《資治通鑒》等都屬於這一類。 紀事本末體:創始於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這種體裁的特點是以歷史事件為綱,重要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日順序編寫。現有九部紀事本末體的古籍。 國別體:國別體史書創始於《國語》。國別體史書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分載多國歷史。如《戰國策》都屬於這一類。
按時間和空間分類
通史:連貫地記敘各個時代的史實的史書稱為通史,如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因為他記載了上自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歷時三千多年的史實。 斷代史:記載一朝一代歷史的史書稱為斷代史,創始於東漢班固的《漢書》。二十四史中除《史記》外,其餘都屬斷代史。 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的歷史。如《戰國策》。 另外,還有記載各種專門學科歷史的史書稱專史,如經濟史、思想史、文學史、史學史等。
編輯本段紀傳體史書的體裁
本紀,是按年月順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為中心,兼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 表,是用表格的形式,譜寫人物和事件。 書,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以及某些自然與社會現象的專編。 世家,用來記載王侯封國以及歷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動。 列傳,主要是人物傳記。

Ⅸ 推薦幾本歷史類的書籍看看

1、《萬曆十五年》 ——黃仁宇

在本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

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

2、《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 ——L·S·斯塔夫里阿諾斯

該書內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該

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

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

3、《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 ——約翰·赫斯特

作者從三大元素:古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教義以及日耳曼戰士文化開篇,描述了這三大元素如何

彼此強化,又相互對立,最終形塑為歐洲文明的內核。

4、《明朝那些事》——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故事。以史料為

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語言幽默風趣。

5、《中國人史綱》——柏楊

《中國人史綱》,是柏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近代以來中國作家著史的最傑出代表作。該書完

成於監獄之中,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講述和評論了從盤古開天地的神話時代到二十世紀第一年八

國聯軍入侵北京的整部中國歷史。

此書有如下優點:首先是文字舒展漂亮,如行雲流水;評論尖銳深刻,可洞幽燭微。其次,在章節

安排上富於創造。全書以「世紀」分章,以問題分節,給人以明快的感覺。

6、《大秦帝國》 ——蕭然

嚴格尊重歷史事實,充分吸收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讓深邃的目光穿越時空,以宏大浩盪的氣魄,充

滿激情的筆墨,刻畫了一大批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的歷史人物,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巨幅歷史畫

卷,展示了嬴秦家族五百年的奮斗史和秦王國、秦帝國的興亡歷程。

Ⅹ 古代歷史書籍有哪些

1、《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太初元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4、《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5、《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閱讀全文

與歷史書有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