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一、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激化
甲午一役,中國敗北,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為了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了戊戌變法,但只持續了103天便失敗了,緊接著是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動和八國聯軍的侵華,其結果是1901年9月《辛丑條約》的簽訂。
《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已經徹底放棄了抵抗外國侵略者的念頭,甘當洋人的朝廷,帝國主義已經完全控制了清政府。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瘋狂地掠奪原料、礦山和鐵路利權,嚴重損害了中國社會經濟利益,加之列強在爭奪中國的過程中矛盾重重,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進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
由於《辛丑條約》的簽訂,清政府要償還巨額的賠款,便大肆增加苛捐雜稅,地方官員又中飽私囊,使得民怨沸騰,民不聊生,各地人民抗捐抗稅抗租斗爭不斷,更促使人民群眾不斷起來反抗,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不斷激化。
二、清末「新政」破產,「皇族內閣」的產生使得立憲派完全失望
為了鎮壓人民的反抗,延續自身的反動統治,清政府在清末實行了「新政」,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尤其是鼓勵留學,廢除科舉考試的措施,客觀上使一些青年知識分子留學海外,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入提供了條件。
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宣布「預備仿行憲政」,1908年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制定了效仿日本君主立憲方案,但又規定了9年的預備立憲期限,而在被迫成立的責任內閣里,13名大臣里9名是滿族,其中7名是皇族,這樣的「皇族內閣」使立憲派非常失望,開始轉向革命。
三、階級基礎和骨幹力量
從洋務運動開始產生新型的資本主義經濟,到甲午戰爭以後,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了第一個發展高潮時期,甲午戰爭後幾年,特別是到新政時期的幾年,除了官辦的一些企業進一步發展以外,民辦的、商辦的這些企業也有比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的氛圍慢慢成長起來了,不光是資產階級的人數有了比較大的增加,而且資產階級,商人形成了自己的組織,有組織以後,它就會謀取自己的利益,有組織的採取行動,清政府的立憲遲遲不推行,使這部分有一定經濟力量,也有一定知識程度的新興階層被排除在參政的隊伍之外。所以,他們成了一個要求政治改革的重要力量。
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一批資產階級團體建立,後在孫中山的領導下建立了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使得革命具備了階級基礎。同時戊戌維新運動及20世紀初清政府興學堂,派遣的留學生也為資產階級革命派提供了骨幹力量。
四、思想基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
甲午戰爭以後,有更多的中國人出去留學,特別是到日本留學,很多人學習軍事,就成了新軍的主要源頭,好多新軍的將領都是從日本留學回來的。
當時的資產階段革命派做了大量宣傳工作,如孫中山寫了《中國革命的真解決》,提出只有推翻清朝政府的統治,才能真正解決中國問題,並將同盟會的綱領概括為「三民主義」。這都促進了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傳播,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
同時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圍繞「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要不要推翻帝制,實行共和」、「要不要進行社會革命」的論戰,劃清了革命與改良的界限,傳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
正是這些條件的具備,使得辛亥革命得以爆發,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客觀社會條件。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 。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至此,2132年的帝制歷史告終結。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B. 新民主主義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時代條件,思想條件,階級條件的分別是什麼
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條件:社會歷史條件: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和帝國主義的民族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時代條件:資本主義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民主政治、民族獨立成為歷史潮流;思想條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並且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產生了中國共產黨;階級條件:中國工人階級發展壯大,成為革命的領導階級。
C. 歷史條件是什麼意思
促成歷史事件發生的條件,其他說法也叫時代背景,歷史背景,都是一個意思,是歷史事件發生的必備因素
D.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它的成立有什麼歷史意義
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
(1)國際條件: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2)國內條件
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一批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現。
③組織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意義:①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②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E. 歷史條件通常包括了啥啊
歷史條件,就是歷史環境,主要應有以下幾部分:
政治環境,包括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外部威脅或者支持;
經濟環境;
宗教環境,這是由於,在很多時候,宗教對社會有著巨大的影響;
其他如文化、傳統習俗之類的影響。
F. 經常說的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如何,那麼這個新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通常回答什麼樣的歷史條件,要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來說,新的歷史條件通常是相對於發生某件歷史事件的當時期來說的,只要是在更新的歷史階段來說,應該就可以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G. 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條件是什麼
(1)國際條件:十月革命的勝利和共產國際的幫助。
(2)國內條件
①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
②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及其與工人運動的結合;一批馬克思主義者的出現。
③組織基礎: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
意義:①中國共產黨是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②中國共產黨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
③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H.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經濟、社會歷史條件是什麼
1、經濟基礎:
工業革命的完成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同時資本主義經濟的矛盾日益暴露,階級矛盾激化。
2、社會歷史條件:
①階級基礎:
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三大工人運動(英國憲章運動、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標志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②思想基礎:
三大理論(德意志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提供思想來源。
拓展資料: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I. 歷史條件和歷史背景是一個意思嗎
不是一個意思。
歷史條件是指促成歷史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歷史背景是歷史事件發成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
J. 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有什麼偉大意義
歷史條件:(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以及在五四運動中發揮的主力軍作用,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2)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中國出現了一批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先進分子。他們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3)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和活動,進一步促進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偉大意義:(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2)中國共產黨與以往任何政黨不同,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是新型的、工人階級的革命政黨;(3)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4)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