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李白一生經歷了哪些重大事件他的詩風有什麼變化
B. 李白主要事跡
李白擱筆
在黃鶴樓公園東邊,有一亭名為「擱筆亭」,亭名取自「崔顥題詩李白擱筆」的一段佳話。唐代詩人崔顥登上黃鶴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一拳捶碎黃鶴樓, 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從此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後來,李白也仿照《黃鶴樓》寫下《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2)李白碰上什麼重大歷史事件擴展閱讀:
李白後世紀念
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當塗縣太白鎮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位置東經118。30『52」,北緯31。29』35.4」,墓葬海拔12.8米。
墓葬附近地貌為江南丘陵,東高西低,東面為當塗縣海拔372米的第二高峰青山主峰,李白墓處於青山西麓隴地上,坐北朝南。2006年05月25日,李白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C. 關於李白的歷史故事
1、天寶初年,唐玄宗剛寵楊玉環時,李白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將李白引見給唐玄宗,皇帝見了李白的詩也贊嘆不已,就在金鑾殿上召見李白,當詩人遠遠步上台階時,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談起當時的政事。
李白能當場根據唐玄宗的意思,寫下一篇「和番書」,而且一面口若懸河地與玄宗談話,一面手不停筆地寫下來,唐玄宗大為高興,親手調制了一碗羹送給李白吃,從此任命他為翰林。
D. 請問在李白身上有什麼比較著名的事件
李白 (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有「詩仙」之稱。身長七尺有餘(約1.83米)。生於安西都護府碎葉城,幼年遷居四川綿川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大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艷萬丈長。」(《調張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為「三絕」。李白的劍術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棄文從武,專心研究劍術,相信是不會亞於裴旻的。李白在年輕的時候是一位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俠士(這與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俠士思想有關),《野史》上有若干關於這方面的記載。
李白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隋朝末年,遷徙到中亞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李白即誕生於此。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五歲時,其家遷入綿州彰明縣(今四川江油)。二十歲時隻身出川,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吳、越,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他到處游歷,希望結交朋友,干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去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十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濟寧)。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詩名滿天下。天寶初年,由道士吳人筠推薦,唐玄宗召他進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權貴的讒言,於天寶三、四年間(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擠出京。此後,他在江、淮一帶盤桓,思想極度煩悶。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祿山叛亂,他這時正隱居廬山,適逢永王李遴的大軍東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後來李遴反叛肅宗,被消滅,李白受牽連,被判處流放夜郎(今貴州省境內),中途遇赦放還,往來於潯陽(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病死於安徽當塗縣。
一、出蜀以前(701-725年)
李白出身豪商,自幼生長在今四川江油縣附近,舊彰明縣青蓮鄉。出峽前游過成都和峨眉。下面所選的《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表明他思想上很早已有道家的烙印。
二、循江東游到離開安陸(725-735年)
李白二十五歲出蜀,目的就是訪道、求友和游覽山水。他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以為士生則桑弧蓬矢,射夫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方之志,乃仗去國,辭親遠游」,是很有抱負的。他離開長江三峽東下,經荊門、江夏、到潯陽登廬山;訪金陵,游揚州,浪跡吳、會之間;再回舟上,由江夏溯漢水,過襄樊,走臨汝,其間曾與孟浩然相遇;又從臨汝到安陸(公元727年),娶故相許圉師孫女,開始「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秋,曾應友人元之演之邀,同游太原祠。次年春天返安陸不久,就移家東魯。下面所選《江夏行》,抒寫他對平民如商人婦的同情;而《淮南卧病書懷寄南中趙蕤》可以找出他的縱橫家思想根源。
三、移家東魯到離南陵入長安(736-742年)
李白從安陸移居山東,在任城安家。又隱居徂徠山,與孔巢父等五人時時酣飲,號稱竹溪六逸。其間曾回漢、襄一次,並且北游東都、南陽,返東魯不久,又南下吳越,遇到道士吳筠。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南陵奉召入長安。下面所選《五月東魯行答汶上翁》,可見他有信心從正道入仕;《南陵別兒童入京》更活現了奉召入京時的高與若狂,也反映了他對功名富貴的熱衷
四、在長安(742-744年)
李白隨同道士吳筠到長安,又因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推薦,經唐玄宗親自召見,任為翰林供奉,以「布衣侍丹墀」,而沒有正式的官職。他以經世王佐之才自命,玄宗則以文學侍從看待,常常被召喚去做一些所謂「應制」之作。對這樣的遭遇,看來他並不滿意,再加縱酒狂放,目中無人,就難免開罪於一些小人,如高力士等,終於蒙讒出京。春風得意,不啻曇花一現。可惜長安是國家的政治中心,他在這里開了眼界,增長了見聞,對當時日趨朽沒落的朝政有了感性認識,他搜羅了大量的詩歌素材,豐富和充實了作品的內容。下面所選《古風第二十四首》—《大車揚飛塵》明目張膽地譏刺時政;《天馬歌》是以馬自喻,悲嘆未遇知人的明主。而《望終南山寄紫閣隱者》表明長安的十丈紅塵,沒能使他放棄對神仙的嚮往
五、離開長安到長流夜郎(745-757年)
李白離開長安以後,漫遊南北,他從梁宋、齊魯而幽燕,又多次來往會稽、金陵、宜城之間。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此初期,他和杜甫結下了不朽的友誼,兩人又一起和高適,李邑等詩人和大書法家登山臨水,詩酒往還。安祿山亂起,他正在宣城,此後輾轉溧陽、剡中,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避居廬山屏風,碰上永王璘過潯陽,相邀參加幕府。次年,至德二載(公元757年)永王違抗肅宗的詔命東巡,兵敗丹陽,他受到牽累,下潯陽獄,定罪長流夜郎以五十七歲的垂暮之年,拋別妻子,獨冒洞庭三峽的險惡風濤,登上生死莫卜的漫長道路。這一階段,李白的生活經驗最豐富,傳世詩歌也最多。下面所選的《將進酒》及《宣城見杜鵑花》反映了他對國事的關心,朝政的不滿,兩次進取功名失敗的懊惱,以及對家人、好友、山水、神仙的瞥戀
六、巫山遇赦到病逝當塗(758-762年)
李白長流夜郎,行至巫山,遇赦東還,在江夏、巴陵、衡陽、零陵一帶稍事盤桓,就回到潯陽。以後又重遊金陵,來往宣城,歷陽等地。臨卒前一年,李光弼東鎮臨准,抗拒史朝義,他聞訊請纓,還想為國效力,不幸中途因病折回,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在當塗令李陽冰任所逝世,享年六十二歲。這一階段李白漸入凄涼老病的晚境,然而他的詩情酒興,還是不減當年。下面所選的《江夏別宋之悌》反映了暮年李白對國家無奈之情。 (右圖為李白手跡) 縱觀李白一生和傳世之作,可知他的思想主流是道家兼縱橫家,也摻雜了儒家的影響。他景慕傅說、呂尚、范蠡、魯連、張良、謝安等所謂「安邦定國」的大人物,也企羨專諸、侯嬴、荊軻等刺客、游俠者流。他頗有一濟蒼生的宏願而未能牛刀小試,固然是客觀的社會條件限制了他,也是他自己主觀的性格感情限制了他。他熱愛袓國人民,痛恨邪惡奸偽的性格是不用懷疑的。
E.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他都有那些傳奇的歷史故事
李白生平事跡表?
歷史記年、公元?唐代紀年?重要歷程?事跡紀略?
697?神功元年?祖籍隴西郡?李白系隴西漢將軍李廣之後,其先世因事遷西域。其父李客,神功初年,逃歸蜀中。?
701?長安元年?出生在蜀中?據唐李陽冰、魏顥、范傳正、劉全白、宋歐陽修、明楊慎、清王琦等著作,《新唐書》及近代學者考證,太白生於蜀中。?
約在706?神龍二年?大悟磨針溪?李白少時好嬉戲,見武母磨杵作針,聽「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大悟,乃發憤讀書。時年約六、七歲。?
約在706/716?開元四年?匡山讀書處?在匡山讀書十年,其間,從空靈法師學劍術、從趙蕤學縱橫術,以詩文見長史蘇受到贊揚:「此子天才英麗」,「廣之以學,可以相如此肩也。」?
717/719?開元七年?蜀中覽名勝?登劍門山(作《劍門賦》),青城山、峨眉山(《游峨眉山》),錦城散花樓(《春感》)、竇團山(《竇團題句》)。即「讀萬卷書」,又「行萬里路」。?
720?開元八年?當縣作小吏?太白少時即有令名,應聘作縣吏。先後賦《謝令妻》、《觀山火續句》、《觀潮續句》等詩,因縣令庸俗,不合而去。?
725?開元十三年?辭親遠游?二十五歲時,別匡山,辭親遠游。乘船經三峽出蜀。?727?開元十五年?十載寓安陸?寓安陸,與故宰相許圉師孫女結婚。安州都督馬公評曰:「諸人之文,猶山無煙霞,春無草樹。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語,絡繹間起,光明洞徹,句句動人。」游江夏,歷洛陽,「遍干諸侯」。?
736?開元廿四年?攜家向任城?攜家南下。子(伯禽)、女(平陽)同寓山東任城(濟寧)。許夫人已逝世。?
742?天寶元年?受詔赴長安?初至長安,賀之章見《蜀道難》等詩,驚呼太白為「滴仙人」,並說:「此詩可以以泣鬼神矣!」後受詔入長安,供奉翰林在宮中作《清平調》三章,作《答蕃書》。救郭子儀刑責。使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觀。遭奸佞讒毀,被「賜金放還」。?
744?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太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相遇,同游同詠,親如弟兄。杜甫詩雲:「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750?天寶九年?漫遊復漫遊?已與宗氏夫人結婚,南北飄流。北去幽燕,預感禍亂。意欲「沙漠收奇勛」,作出《雪讒詩》,《夢游天姥吟留別》。與魏顥同游。?
756?天寶十五年?從竟蒙冤?「安史之亂」起,為濟世平亂,參加永王李幕府。「不惜捐微軀,所冀旄頭滅」。肅宗李亨以弟為叛逆,滅,李白受株連。初囚潯陽獄,獄中讀《留侯傳》。?
758?至德三年?長流夜郎道?江南宣慰使崔渙、御史中丞宋若思營救、獲釋。但肅宗以太白「附逆」有罪當誅,郭子儀以官爵贖罪,乃流放夜郎。?
759?乾元二年?半道遇赦還?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發白帝城》。晚年寫出《秋浦歌》、《贈汪倫》、《宿五松下荀媼家》、《丁都護歌》。?
761?上元二年?白發請長纓?叛賊史朝義凶焰復熾,副元帥李光弼帶兵平亂,太白前往入幕報國,患病,半途而返。依靠當塗縣令族叔李陽冰。?
762?寶應元年?沉痾逝當塗?太白逝世,一說患病,賦《臨終歌》而卒。又一說泛舟彩石磯,因醉入水捉月而亡。代宗即位,拜白為拾遺,而白已逝世。?
817?元和十二年?長眠青山麓?初葬於安微當塗龍山,元和十二年正月,范傳正為實現太白「悅謝家青山」遺願,遷葬於青山。?
李白「少為當縣小吏」事跡,記載於宋代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匡山大明寺碑記,可供?考證。
為了明白始末,關於李白作小吏期間的詩篇,以及野史傳說,在此加以略述。本來,?大如一國歷史,小如一人經歷,都只能撮要勾奇。同時,對於那模糊情節,也只能「略貌取?神」。其所以一記,一則此一事跡類似桃源舊事,尚未外傳;二則這非山巔水涯,可以尋訪?而得,三則藉此小吏事跡的一斑,還可窺見李白故里時期的全部活動。?初露頭角?李白「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觀奇書」,又「三擬文選」,年紀輕輕,能?詩能賦。長史蘇見了李白的詩賦,向幕僚們熱烈贊揚道:「李白這位少年,才華橫溢。如?果再努力學習,將來可以跟漢賦大家楊雄和司馬相如並駕齊驅呢。」這一稱贊,影響很大,?李白在故里嶄然露了頭角。?
742?天寶元年?受詔赴長安?初至長安,賀之章見《蜀道難》等詩,驚呼太白為「滴仙人」,並說:「此詩可以以泣鬼神矣!」後受詔入長安,供奉翰林在宮中作《清平調》三章,作《答蕃書》。救郭子儀刑責。使高力士脫靴,楊貴妃捧觀。遭奸佞讒毀,被「賜金放還」。?
744?天寶三年?李白與杜甫?太白(四十四歲)、杜甫(三十三歲),在洛陽相遇,同游同詠,親如弟兄。杜甫詩雲:「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
F. 李白一生經歷的五個時期是那些
1、辭親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2、初進長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獵。唐玄宗即位後,已有過多次狩獵,每次都帶外國使臣同去,耀武揚威,以此震懾鄰國。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狩獵,正好李白也在西遊,因上《大獵賦》,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賞識。
3、賜金放還
42歲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薦(一說由道士吳筠引薦)到了長安,唐玄宗對李白的才華很賞識,禮遇隆重。李陽冰《草堂集序》謂:「降輦步迎,如見綺皓(秦漢間「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寶床賜食,御手調羹以飯之。」。但唐玄宗只讓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學侍從。三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 。
4、再次遠行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見面了。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
5、重病而逝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因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還後不久,就結束了他傳奇而坎坷的一生,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G. 李白的生平和經歷過的重大事件
1、李白早年
李白的祖籍是隴西成紀(在現在甘肅秦安東)。他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葉(位於今日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據《新唐書》記載其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皓)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實際上同宗。
幼年時期,李白和他的父親李客遷居到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他在青年時期開始在中國各地游歷。其後李白曾經在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供奉翰林。但是他桀驁不馴的性格決定了他不能夠為權貴所容,所以僅僅不到兩年他就離開了長安。
2、李白中年
後來他在洛陽和中國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杜甫相識,並且成為了好友。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在756年12月,李白為了平復叛亂,曾經應邀作為永王的幕僚。永王觸怒唐肅宗被殺後,李白也獲罪入獄。不久以後,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時他已經59歲。
3、李白晚年
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帶漂泊。在他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領大軍討伐安史叛軍,於是他北上准備追隨李光弼從軍殺敵,但是中途因病折回。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當時在當塗(今屬安徽)當縣令的李陽冰。同年11月,李白病逝於寓所,終年62歲。
4、李白作品
李白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作品,流傳至今的有九百多首。他的詩歌創作涉及的中國古典詩歌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在不少題材上都有名作出現。他所鍾好的體裁主要是古體詩,包括古風和樂府詩,但他在近體詩體裁如律詩、絕句中往往也有絕唱留存。在唐代尚未普及的詞,有兩首被認為是李白的作品,即被南宋人黃升稱為「百代詞曲之祖」的《菩薩蠻》與《憶秦娥》。也有少數人懷疑它們不是李白所作。
拓展資料: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參考資料:李白 (唐代著名浪漫主義詩人)_網路
H. 李白的人生曾經碰上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李白生於七百零一年,亡於七百六十二年,他的一生中,遇上了開元盛世,也遇上了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