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是歷史主義

什麼是歷史主義

發布時間:2022-05-01 02:47:18

『壹』 在西方建築史中,歷史主義和折衷主義是一回事嗎

兩者不相同。


1、歷史主義建築

19世紀—20世紀初,恢復古建築語言,模仿古建築特點並且加入當時時代的特點,而形成了歷史主義建築風格。

歷史主義也叫做浪漫主義,新巴洛克風格,新拜占庭風格,新歌特風格等都是從屬與這一主義的。

『貳』 什麼是「歷史主義」

西方所謂歷史主義,盡管評論眾多,並無確切定義。[4]②我以為,它實際是18世紀末西方近代史學從神學、哲學、文學中分離出來後逐步形成的一些原則。它仍帶有「文史哲」的著重事件描述和直觀的思想方法,強調歷史世界(Writ als Geschichte)與自然世界(Weltals Natur)之不同。據說,歷史主義(Historismus)一詞最早是德國人評介維科(G·B·Vico)的1725年的著作[5]③時所用。維科認為歷史是循環進化的,但一國的觀念、制度、價值觀完全受自己歷史發展所決定。被稱為西方「近代史學之父」的蘭克(L·Ranke,1795—1886)可稱為第一個歷史主義者。他寫有德、奧、法、英歷史,但每國只寫其某主要事件,有類「紀事本末」。他認為每個國家都有其個性,代表一種個別的精神,而無共同的歷史可言。其後德國著名史學家如特洛奇(E·Troeltsch)、邁納克(F·Meinecke)等,並在方法論上強調歷史是不可重復的,歷史事物具有單一性和相對性,不能象自然科學那樣用普遍規律或模式進行推理研究。特洛奇強調直覺方法,邁納克更重視思想史研究。這就形成了德國歷史主義學派。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主義傳播到各地。法國史學家孟德(G·Mond)來德國學習,後於 1876年創辦《歷史評論》(Revehistorique)。法國的米歇萊(J·Micheled)、英國的斯塔布(W·Stubbs)都用德國學派方法寫法國、英國中世紀史。俄國的羅斯托維季耶夫(M·I·Rostovtzeff)也到德國學習,成為古代史專家。美國阿達姆(H·B·Adams)於1884年創建美國史學會,引進德國史學思想,他的學生圖諾(F·J·Turner)創立進步學派(pro-gressive school),成為美國的歷史主義學派。

19世紀末出版班海姆的《歷史方法論》、朗格盧瓦與塞紐博斯的《歷史研究導論》。這種「史學手冊」性質的書將歷史主義概念系統化,譯文流行各國,成為傳播歷史主義的重要工具。[6]④

講到經濟史,那又是與19世紀四十年代以李斯特(F·List)為先導,由羅雪爾(W·G·F·Roscher)創立的、七十年代經施穆勒(G·Schmoller)等人發展了的經濟學中的德國歷史學派分不開的。這個學派反對英國古典經濟學建立永恆的普遍的經濟理論的企圖及其抽象演繹方法,主張根據各國歷史發展的特性研究具體的經濟政策。象國民經濟有機體、經濟發展階段論、歷史法學方法、歷史語言學方法、各國經濟發展的特殊性和經濟理論的相對性等觀點和方法,都是這個學派提出的,也成為史學中歷史主義的部分內容。這個學派的希爾德布蘭德(B·Hildebrand)、克納普(G·F·Knapp)、布倫塔諾(L』Brentano)原來都是史學家,施穆勒、畢雪(L·Bhcher)是著名的經濟史學家。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阿施萊(W·J·Ashley)、坎寧翰(W·Cunningham)也都具有歷史主義觀點。

1883年,經濟學中奧地利學派創始人門格爾(C·C·Menger)的書中批評德國歷史學派缺乏理論分析,指出歷史方法不能用於經濟理論的研究。施穆勒為文反駁,引起一場爭論,史稱「方法論論爭」,斷續達20年。1904年,韋貝爾(M·Weber)為文批」評德國歷史學派將倫理道德范疇應用於經濟學,是在科學中摻入主觀價值判斷。施穆勒為文反駁,又引起一場爭論,史稱「價值判斷論爭」。其後,桑巴特(W·Sombart)和布倫塔諾接受了韋貝爾的觀點,認為經濟學不應作價值判斷,成為經濟學中德國歷史學派瓦解的原因之一。[7]①但在史學中,價值判斷傳統保留下來。不過,這時的歷史主義已擺脫早期神學的殘余,接受了實證主義觀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西方史學家,除馬克思主義者外,大都變成「愛國主義者」和主戰派,各為本國、本陣營的「特殊性」辯護,而這也是戰後歷史主義轉見強盛的原因之一。這以後情況,已見前引《趨勢》一書的分析。現我再據《趨勢》所述三十至五十年代對歷史主義的批評,將所謂歷史主義的特徵歸納為下列五項。

一、歷史主義的史學是敘述式的,缺乏分析。又常是事件和史例的羅列,或用單線因果關系將它們聯系起來,而缺乏整體性、結構性的研究。

二、歷史主義者強調歷史事件、人物和國家的特殊性和個性,而不去研究一般模式和存在於過去的普遍規律,因而其解釋是個別的和相對主義的。

三、歷史主義者在考察史料時採用歸納法和實證論,這種經驗主義的方法不能在邏輯上肯定認識的真實性。他們在解釋史料和做判斷時,由於缺乏公理原則和強調個性,就主要憑史學家的主觀推理和直覺。這兩者都背離科學。

四、歷史主義者或是根據倫理、道德取向來評議是非、臧否人物;或是認為一切是受時間、地點和歷史環境決定,無絕對的善惡。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五、歷史主義者脫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研究歷史,認為歷史學的唯一目的是真實地再現和理解過去。這就造成史學家為研究過去而研究過去的心態,養成埋頭繁瑣探索,窮究細枝末節的職業作風。

須說明的是,不是每個被稱為歷史主義者的史學家都具備這五個特徵,他們往往還批判其中某些觀點,或者根本不承認有所謂歷史主義存在。

『叄』 4、什麼是歷史主義學派以庫恩的理論為基礎,結合自己學科的具體案例,談談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

歷史主義學派是從批判理性主義之中演化而來的一個科學哲學派別。它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之末,流行於60年代之初,目前仍具有相當影響。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主張動態地研究科學發展的模式,但只是從純科學、純邏輯的角度去進行這種探索,而不是從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中、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事實中去總結。他的後繼者和學生繼承了他關心研究科學發展動態模式的觀點,結合當時科學發展的情況,批判了他只重理性分析,而忽視社會和歷史的分析之缺陷,將科學哲學的研究與科學史的研究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科學哲學之中的歷史主義學派。
主要學術觀點:1.反對把科學看作是若干孤立命題的邏輯結合,認為科學是由許多相互聯系依存的命題、定律和原理所構成的統一整體。2.認為科學理論的提出不是通過經驗事實的歸納,而依賴於靈感。3.主張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反對靜態地研究科學問題,反對單憑人的認識來構造科學發展模式,認為科學發展的動態模式只有從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尋找。4.反對將科學發展僅僅看成是量的積累,或僅僅是質的飛躍,認為科學發展模式是量變和質變交替的模式。
1. 庫恩提出的理論:前範式科學(經過競爭而建立起範式)――常規科學(反常與危機使既有的範式發生動搖)――科學革命(經過競爭與選擇而建立起新範式)――新常規科學。2. 借自語言學引申出的含義:模式模型、範例等諸多意思。範式的變革不可能是知識的直線積累,而是一種創新和飛躍,一種科學體系的革命。3. 在某種範式的指導下,科學家不斷的積累知識由此而形成了常規科學。並不斷的擴展開拓範式的內涵為新的突破奠定基礎,是研究科學中的常態有連續和階段性的特徵。雖然可能出現「反常」現象但此時的範式是學科成熟的標志是大家共同遵守的理論體系和規范范型,它可以有力的保障大家調整反常。但一旦「反常」的頻率越來越高並且所有調整「反常」的方法歸於無效。4. 唯一的需求就是尋找一個新的範式來替代舊的範式,科學革命就開始了,新舊範式之間是不可以通約的,他們之間沒有公約數,只有質的差別。
1。一頭看政府,一頭看市場。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它的具體生存環境是市場經濟,因此企業必須首先雙眼緊盯市場,跟著市場走,在市場中發掘自己的生存空間。但是,中國的具體國情是國家政府對市場干涉較多,政府行為對宏觀經濟影響很大。因此,我們不能只緊盯著市場,還須拿出眼光緊盯政府政策變化,只有這樣,企業行為才能與政府行為隨時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從政府的宏觀調控中受益,使本企業在經濟風浪中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2.一頭看國內管理文化,一頭看國外先進管理方式。中國是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之一,管理文化源遠流長,中國古代管理思想寶庫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而西方管理理論裡面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精髓。因此,我們應該一頭看中華管理文化,一頭看國外先進管理理論,取長補短,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當前是多變的年代,變是永恆的不變,任何已有的和常規的管理模式都將被創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創新是管理的主旋律,「今天不同於昨天,而明天又將不同於今天,但今天是我們全部過去的一種協力的結果,明天也將是這樣」---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我們應該在不斷的發展中完善,改進管理模式,不能固守陳規,應緊緊關注當前管理發展的動態與趨勢,修正我們的管理模式。
(一)知識已經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
世界經濟已從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發展到了知識經濟時代,由於社會的發展使得知識已成為最為重要的資源,知識在創造社會財富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知識已成了創造物質的重要工具。
(二)企業再造是一場管理的革命
90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興起了一場企業再造革命,被喻為是從「毛毛蟲」變「蝴蝶」的革命,也被認為是繼全面質天管理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業再造有兩個方面和傳統的管理模式不同:一是從傳統的從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變成信息過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業再造不是在傳統的管理模式基礎上的漸進式改造,而強調從根本上著手。
(三)學習型組織是未來企業的模式
學習型企業組織是彼得?聖吉在《第五項修煉》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要達到學習型組織需要有這幾個方面扎實的基礎:系統思維、自我超越、改變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望和團隊學習。
(四)組織結構的倒置--將來組織中權力的大規模轉移
傳統的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最上面的是企業的總裁,然後是中間層,最後是基層。指揮鍵從上到下,決策來自最上層,下面是執行層。但是,接觸市場最多的是基層。在多變的時代,顧客的個性化日益突出,就要求將上述金字塔式結構倒置,應為:顧客--一線工作人員--管理人員。現在決策由一線工作人員決定,而上層領導變為支持服務。
(五)跨文化管理--處理好異文化之間的交融與沖突
企業競爭的全球化必然帶來管理活動的國際化,管理活動受人們的價值觀、倫理道德、行為准隊社會習俗的全面影響,當其與不同的文化相結合,就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文化和管理風格,中國應該如何建立既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又吸納人類一切先進又化成果的管理文化模式,是一個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肆』 什麼叫做歷史主義態度

在人類學上,「歷史主義」指人類或生物會適應當地的環境而作出發展。在神學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會以「歷史主義」為名理解聖經的預言,特別是與教會發展作出關連理解。
歷史主義有時會與還原論相比較:還原論主張人類發展可以還原為基礎法則。例如,有些人類歷史發展是由經濟法則所決定的(經濟決定論)。歷史主義者則以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礎法則。
按以上說法去分析解決問題即為歷史主義態度

『伍』 史學概論 什麼是歷史主義原則

歷史主義原則:歷史主義是運用歷史方法研究人類歷史時遵循的基本原則。一切史學研究,都要從歷史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都要用發展的眼光,站在歷史進步的立場上研究歷史;都要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都要重視歷史的內在聯系,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都要批判繼承地對待歷史遺產。

『陸』 什麼叫古典歷史主義

古典歷史主義 17世紀流行在西歐、特別是法國的一種文學思潮。這一潮流是特定歷史時期產物,因它在文藝理論和創作實踐上以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和樣板而被稱為「古典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古典主義在歐洲流行了兩個世紀,直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藝興起才結束。它在17世紀的法國最為盛行,發展也最為完備。法國古典主義的政治基礎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哲學基礎是笛卡兒的唯理主義理論。古典主義在創作理論上強調模仿古代,主張用民族規范語言,按照規定的創作原則(如戲劇的三一律)進行創作,追求藝術完美。

古典歷史主義具有三個特徵:
(1)為王權服務的鮮明傾向;
(2)理性至上(主要表現為以理性克制情慾);
古典歷史主義是在當時流行於整個西歐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唯理主義以 笛卡爾( 1596-1650)為代表,他主張一切以合乎情理為原則,主張拋棄傳統偏見,反對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反對盲目信仰宗教權威和 經院哲學 ,把理性看成是知識的唯一源泉。

唯理主義認為感性材料會欺騙人們,只有通過理性才能認識世界。這種唯理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它在古典主義中起了指導作用。因此,古典歷史主義也可稱為藝術上的唯理主義。
(3)奉古希臘、羅馬文學為典範。借古喻今。

————祝你事事順心、學習進步、開心每一天!————

—————希望可以幫到您!覺得好就請點採納答案吧,你的採納是我的動力,謝謝—————

『柒』 歷史主義和新歷史主義的區別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出現,標志著當代西方學術思想的一次重要轉向。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是「互文性」理論。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等後現代主義特徵,強調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改寫。新歷史主義的出現是對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它突破了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具有既消解又補充歷史唯物主義的雙重性。
[關鍵詞] 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對比分析
新歷史主義的問世,是伴隨著當代西方學術界的「文化轉向」而出現的「歷史轉向」。新歷史主義作為一種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社會文化思潮,對傳統的歷史觀和歷史題材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對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思潮進行宏觀辯證的綜合分析。
一、一次重要的學術思想轉向
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特徵顯示出對所謂傳統的歷史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雙重反撥。新歷史主義到現在還是一個沒有共同理論綱領的學術流派,是一個還沒有得到公認的尚不確定的概念。正因為這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釋很不相同。從國別來說,美國學派與英國學派存在著差異。英國學派宣揚的「文化唯物論」雖然處於邊緣,但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文化色彩。美國學派注重對社會文化領域的重建,新歷史主義作為後現代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式微之後的新理論和新批評,表現出強勁的勢頭。由於不同學者所持歷史觀念的多樣,對新歷史主義的解讀更是人言人殊。有人認為,「歷史」表現為占統治地位的權力關系和權力斗爭的敘述。有人主張「歷史」是由各種聲音講述的包括處於邊緣的勢力和人物的權力故事。有人把歷史理解為文學文本與社會存在的內部和外部的復雜關系。還有人對新歷史主義表示非議和反感,譏諷那些傾心「文化批評垃圾」的「追新族」們妄圖通過顛覆偉大的文學經典,藉助文學來改造社會,只能是一種「文明的野蠻人」的幻想。
新歷史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是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1982年,他在《文類》雜志的一期專刊的前言中,打出「新歷史主義」的旗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的學術夥伴,還有路易斯•蒙特洛斯、喬納森•多利莫爾、海登•懷特及查理•勒翰與卡瑞•利伯特等人,他們的理論既有自身的獨特性,又具有共同性。海登•懷特通過賦予歷史一種想像的詩性結構,從而把歷史事實和對歷史事實的語言表述混為一談。他的著作《元歷史》、《話語轉喻學》、《形式之內容》都越來越明顯地把歷史詩學化,認為歷史是一種語詞建構起來的文本,是一種「文學虛構的歷史文本」,是一種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是一種「敘事」的「話語」文本,從而把「史學」變成了「詩學」。後現代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學本質上是一種歷史詩學,是一種「語言的虛構」,從根本上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規律性和科學性。隨著20世紀80年代「解構批評」向各種解釋學的轉移,各種解釋學的闡釋模式,特別是對文學與歷史的接受反應理論和闡釋理論都在一定程度上融進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思潮之中。
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轉折。西方文論的主流不再把文學限定在文本自律的狹小圈子裡,而是一反過去對政治的厭惡,向歷史、政治、種族、性別和意識形態傾斜。形式主義掩蓋了理論的社會功能與政治功能,忽略了民族權力和婦女權力問題,遮蓋了各階級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新歷史主義文學研究的興趣開始從對文學的「內部」研究轉向對文學的「外部」研究,恢復和重新確立文學的歷史和社會背景。
較之於形式主義而言,新歷史主義表現出很強的學理優勢。文學學科的森嚴壁壘開始被突破,走向開闊的跨學科研究。原先那種只局限於封閉的文本研究的文學觀念開始向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人類學、民族學、精神分析學開放,拓展出多維的研究空間。文學理論的各種跨學科聯系互滲、互融、互釋、互動,形成闡釋的通約性和連貫性。文學自身的審美特性和特殊規律的研究受到冷落,甚至表現出用文化研究排斥文學研究的傾向。文學理論發展的整體趨勢走向廣義的文化研究和新歷史主義文化詩學。
新歷史主義與文化研究相結合,表現出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文學理論轉向和側重文化研究,更加關注意識形態、權力斗爭、民族問題、文化特性,從政治視角對被視為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及其政治思想體系和原則進行批判。新歷史主義的文化批判運動帶有正負兩面性,既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荒誕和異化現象,同時又抹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的歷史作用,只強調被壓抑形成的「單面人」的痛苦,不承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雙重性。
新歷史主義具有強烈的歷史意識形態性。新歷史主義通過批評運動激發、調動和利用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消解性和顛覆性,向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抗爭和挑戰,從語言層面達到重寫歷史、文化史和文學史的目的。但這種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往往不尊重歷史的客觀實在性和客觀規律性,從語言文字層面對歷史文本的改寫同樣帶有明顯的正負兩面性,有的把被誤讀和漏讀了的歷史正過來和補上去,有的則把本來是正讀和正寫了的歷史隨意加以歪曲和顛倒。
新歷史主義通過建立文本與歷史的整體聯系,從文化研究的視域對歷史進行整體審視。新歷史主義打破語言符號和形式結構的牢籠,克服文本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非歷史化的傾向,重新探討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但是這種整體透視往往流於表層化和平面化,忽略、遮蔽或消解了主要的社會歷史結構中的基本的、首要的和主導的方面和過程。新歷史主義面對歷史語境,重新解讀文學作品的意義,作為對文本中心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反撥和矯正,成為一種既不同於傳統的歷史主義,也不同於形式主義的新的文學觀念和批評方法。正因為如此,新歷史主義往往遭到來自各式各樣的歷史主義文論學理系統和各式各樣的形式主義文論學理系統的雙向夾擊。

二、新歷史主義的基本理論

怎樣理解歷史,怎樣理解歷史與當代的關系?研究歷史不是最終目的。人們多半不是為了研究歷史而研究歷史,總是想通過研究歷史而有助於當代歷史的正常的健康的發展。歷史只不過是今天的過去時,而今天只不過是歷史的現在時。當代只不過是歷史的延續、活化和不斷生成。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黑格爾指出,一切歷史都具有當代性。久遠而厚重的歷史積淀著豐富而寶貴的人類的族群經驗和集體智慧。人們為了求得現實的詩意的生存和祈盼美好的未來,總會以史為師,向歷史老人請教,或以古鑒今,或借古喻今,或借古諷今。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和人生問題,人們往往發掘歷史資源,利用古人的思想、服裝和語言,演出當代歷史的新活劇。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歷來是帶有雙重性的,或者說成是歷史事實,或者說成是歷史故事。被稱為歷史學之父的古希臘的希羅多德認為,歷史是指真實發生的故事,從追求歷史真實出發,形成歷史科學;從敘述歷史故事出發,可以訴諸文學的虛構和想像。從根源上說,靠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的歷史故事,實質上是從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中派生和演繹出來的,不應當隨心所欲地用文學的虛構、想像和敘述遮蓋、改變和取代真實發生的歷史事實。這里產生了一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即歷史的思性和詩性、歷史的科學性與文學性、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一些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西方學者提出了一種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理論。俄國學者巴赫金的詩學所提出的復調理論、對話理論已經包含有互文性的因子。比較系統地倡導互文性理論的,當推法國女權主義批評家朱麗婭•克里斯蒂娃。她的《符號學》論述了文本與文本之間的通約性,認為不同的文本都可以作為對方的鏡子,相互嵌入和相互映照,彼此相互吸收、相互轉化,形成一個從歷時態和共時態兩個維度向文本不斷生成的開放網路。互文性理論開始主要表現為一種關於文學文本的闡釋理論。值得注意的是,當這種互文性理論滲透到文化研究領域,特別是進入到新歷史主義批評中,已經從文學文本與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換為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論向歷史領域的進軍,雖然為文學和文化研究打開了更加宏闊的學術視野,但由於新歷史主義文化批評中把互文性理論的重心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的關繫上,這種超越使互文性理論不可避免地產生文學和歷史的界限的混淆,引發出新歷史主義的一句名言:「文本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本性」[1]。新歷史主義強調著眼於當代視野,泛用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和歷史語境之間的互文性的雙向指涉,來解釋過去的歷史文本,進而將文學文本重構為歷史客體。以海登•懷特為代表的新歷史主義者隨意把文學性的概念加以泛化和強化,把「文學性」從狹義的文學的「文學性」,包容和放大為歷史的「文學性」,使賦予文學性的歷史敘事變成了對歷史的文本建構,靠語言層面的虛構和想像發揮建構功能,實現歷史領域中的自我塑造。
新歷史主義實質上是一種文本歷史主義,是一種與歷史發生虛構、想像或隱喻聯系的語言文本和文化文本的歷史主義,是一種帶有明顯的批判性、消解性和顛覆性特徵的後現代主義的歷史主義。某些新歷史主義者認為,歷史的客觀性、真實性和規律性是不存在的。所謂歷史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作者的歷史觀念的自我塑造的產物,只不過是意識形態對塵封的僵死的史料進行選擇、編織、闡釋和重塑的結果。正像海登•懷特所認為的那樣,所有的歷史不過都是「關於歷史的文本」,而所有的歷史文本不過都是一種「修辭想像」。歷史只存在於具有文學性的歷史文本之中。「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文本是歷史的文本,也是歷時與共時統一的文本。」[2]後結構主義的領軍人物德里達斷言:「文本之外無他物。」詹姆遜認為,「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換言之,我們只有通過預先的文本才能接近歷史」。[3]全部社會歷史不是存在於文本之外,相反,全部社會歷史都內置於文本的結構中。福柯作為一個反歷史的歷史學家公然宣稱,他書寫歷史(文本)正是為了消滅歷史(存在)。以威廉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強調應當優先考慮社會結構的文化層面,為了反對文本自律論,提出必須修正馬克思的「歷史唯物論」。福山關於「歷史的終結」的理論,使人們陷入迷茫的困惑與哀思。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論文《歷史主義的貧困》公然反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他認為歷史是開放的,從來沒有什麼必然的結果。這位哲學家對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因素相互糾結、交互作用的闡釋對我們理解歷史存在和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極端的復雜性和出乎意料的曲折性、歧義性、偶然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啟示,但他拒斥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反對歸根結底意義上的歷史決定作用,顯然是不正確的。有人據此把歷史唯物主義簡化為線性的發展觀,這同樣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歷史理論的精神實質和本來意義的。
新歷史主義作為對形式主義文論的反叛,同時又吸取和利用了形式主義文論所重視的語言符號的編碼功能,從總的思想意向上強調文本與歷史的互文性聯系,使文學重返歷史,拓展和開掘了語言結構和歷史結構的想像性和虛構性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文本的歷史精神。新歷史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和文化研究、文化批評相結合,表現出比較強烈的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宣揚文學的解構功能和批判精神,客觀上有助於啟發人們從政治視域觀察歷史和現實,有助於培育大眾對不合理的體制和思想的批判精神和變革意識。但是,新歷史主義的各種觀念存在著共同的理論誤區。

1•關於互文性的理論

新歷史主義的互文性理論從文學文本之間的互文性轉移到文學文本與歷史文本之間的互文性,強調文學的歷史性和歷史的文學性。
首先需要指出,文學與文學之間、文學與歷史之間,不能完全概括為互文性的關系,不同形式的文本之間的關系除具有相似性和通約性外,還存在著差異性和矛盾性。況且,這種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只是想像性和虛構性的關系。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是以把歷史變成文字文本為前提的,換言之,文學與歷史之間的互文性關系所指涉的不是文學與客觀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的關系,而是文學與以文本形式呈現出來的歷史的關系。新歷史主義所宣揚的互文性理論好像是一個魔毯,把歷史變成了文本,把史實變成了史書,把歷史內容變成了文本的語言結構,把歷史的客觀存在變成了歷史故事,變成了對歷史存在的主觀敘述,變成了從政治和意識形態視域通過對文字記載的歷史文本的解讀和闡釋,再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人物和過程進行消解、改寫和重塑。這種通過語言結構和文本形式搭台上演的互文性的魔術製造了一種披著學術外衣的障眼法,掩蓋和遮蔽了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即歷史本身的客觀存在。不論怎樣施展文學的想像、虛構和語言符號的解構功能,都沒有進入文本之中或文本之外的作為第一性的歷史存在,不管新歷史主義者如何解讀、闡釋、改寫和重塑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意味著對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歷史過程和歷史規律有什麼實質性的改變。故意混淆歷史和文本的界限,用歷史的文本形式來冒充、取代和偷換歷史,正是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文本理論的症結所在。
所謂「文本之外無他物」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是一種修辭想像」的論斷,所謂「歷史是一個延伸的文本,文本是一段壓縮的歷史」的論斷,所謂「歷史和文本構成生活世界的一個隱喻」的論斷,所謂「歷史只有以文本的形式才能接近我們」的論斷,都是把活生生真實存在的歷史變成文學虛構、語言隱喻和修辭想像,再置放於文本中,創造出文本中的歷史。某些富有浪漫情懷的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學者們以為,通過重寫歷史文本,可以實現對歷史本身特別是對社會政治體制的改造。這只不過是天真的幻想。歷史學家可以篡改對歷史的文本記載和文本敘述,但歷史作為一種過去了的遺存,只能消失在學者們頭腦的思維中和想像里,客觀上是無法被消滅的。有的學者,如美國的理查•勒翰已經覺察到新歷史主義的「理論局限」。他清醒地意識到事實上要消解歷史是很困難的。因為「歷史模式」是人類了解事物、洞悉本質、閱讀文本所必不可少的思維向度,喪失了歷史意識,對外部的把握將陷入混亂和分裂狀態,從而喪失對歷史的清晰認識。
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歷史的文本形式並不限於文字的文本形式,此外還有文物、器物的文本形式和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制度、體制的文本形式歷史地延續和積淀下來,不會憑借對歷史的文字文本的解讀而被輕松地加以消解和顛覆。至於通過歷史的文字文本對歷史的文物、器物文本的改寫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新文物和新器物的發現卻是重塑和改變歷史的文字文本形式的權威性依據。面對新的歷史發現,以往既定的對歷史的文字記載和語言敘述是蒼白無力的。事實勝於雄辯。從這個意義上說,新發現的歷史事實,更有資格充當改寫歷史文本的角色,而新歷史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文本游戲會陷入十分狼狽和尷尬的境地。

2•從歷史的客觀規律性和意識形態性的關系看

新歷史主義凸顯了歷史文本的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這個問題的強調是有意義的。特別是官方的正史的書記官們往往受當權者的權力和利益的驅動,對歷史的人物、事件和過程往往進行偏私的甚至歪曲的描寫,使歷史的文本形式和歷史事實本身出現悖立和反差。權力和利益對左右人們的歷史行為的深層動機是不可低估的。馬克思曾說:「這種利益是如此強大有力,以至順利地征服了馬拉的筆、恐怖黨的斷頭台、拿破崙的劍,以及教會的十字架和波旁王朝的純血統。」[4]因此,充分考慮到權力、利益、意識形態性和政治傾向性對書寫或改寫歷史的作用,對正確地對待歷史是頗有助益的。但是,無論個人和集團的歷史行為怎樣富有政治傾向和意識形態訴求,至少不可能完全違背歷史發展的總體規律,相反,往往是由於他們的利益和願望大體上適應世道人心,才能獲得預期的目的。代表歷史發展方向的先進階級、勢力和集團的權力、利益、政治傾向性和意識形態性,往往表現出與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的統一性和一致性。

3•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看

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強調通過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主張主體向歷史的介入,主體對歷史的干預和主體對歷史的改寫。這里表現出幾種情況:第一,對已經過去了的歷史事實來說,主體只能正視它的存在,對尚無認知、未曾相識的對象,根本無法尋覓和建構文學與歷史的互文性關系,也無從對對象施展主體的虛構能力和想像能力,進行隱喻性的指涉,從事闡釋、改寫和重塑;第二,對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們來說,只有主體的主觀能動性遵從和駕馭歷史的客觀規律性,才能達到自身的目的性;第三,書寫主體對歷史題材的描述,應當盡可能地忠於歷史真實,切忌隨意把歷史主體化、人性化、道德化、情感化和意志化;第四,面對用語言形式符號書寫的歷史文本來說,作為解讀和闡釋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表現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進行再書寫和再創造,也一定會流露出自己的愛憎好惡的情感態度,關鍵在於是否採取嚴肅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價值標准。
4•從歷史和歷史文本的共時態和歷時態的關系看

時間和空間是事物存在的形式,無空間的時間和無時間的空間都是不可思議的。把空間時間化和把時間空間化也是不妥當的。帶有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新歷史主義通過把時間空間化,忽略不同的國家、民族和地域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諸多方面發展的不平衡性,隨意拼貼、編織和解構歷史,而不再注重歷史事實本身的多樣性和異質性,只注重作品所隱含的意義生發和意義結構,便於進行文本與文本之間的所謂「虛構的虛構」。這種文本主義的歷史觀通過強調結構的非中心範式和共時性觀念,消解歷史的深度和意義,注重文本的互相指涉的「互文性」關系,從而割斷歷史的連續性,將歷史轉化成一種共同的話語模式,生發出一種邏輯的普遍性意義。用共時性取代歷時性,用平面性取代深度感,用破碎感取代連續性,用隱喻性取代真實性,採取蒙太奇手法隨意虛構、編織和重塑歷史,令人無所適從。這種把時間空間化的歷史,使歷史變成了非歷史化的歷史。這種共時態的歷史,使不同歷史階段的不同歷史事實的真正意義遭到顛覆和瓦解,引發出一種由主觀決定歷史意義的傾向。
歷史的時間是不能回溯和倒流的。真理是具體的。不考慮時間的歷史敘事,必然會導致對歷史文本和文學文本的解讀和闡釋的錯位與謬誤。歷史原則和歷史標準是權衡和評判文藝作品的重要尺度。任何事物都存在於特定的時代環境和歷史語境中。對敘述對象的認知判斷和價值評估只有放到具體的歷史條件下、歷史范圍內和歷史過程中,才能作出恰當的理解和把握。不能用過去的眼光解讀今天的創作,也不能用現在的視野評析歷史上的文學現象。
20世紀80~90年代掀起的「重寫文學史」的運動雖然從總體上看是有意義、有成果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新歷史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的影響。由於歷史使命的不同和主流意識形態的差異,對魯迅、茅盾和沈從文、林語堂的評價自然會呈現出較大的差別。20世紀初期,中國的新文化運動方興未艾,民族民主解放運動風起雲涌,啟蒙救亡運動成為主流,魯迅和茅盾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主將,倡導審美和休閑的沈從文和林語堂自然不可能位居顯赫。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變遷和歷史轉折,人們的審美趣味日趨豐富多樣。在這種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下,學界開始重視沈從文和林語堂,把他們以凸顯審美特性見長的作品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加以肯定和贊揚,是完全正常的。但是,不應當通過抬高沈從文和林語堂而貶抑魯迅和茅盾,甚至譏諷魯迅和茅盾「落個死後寂寞」。這正是把中國現當代文學史空間加以共時化所造成的誤識。

『捌』 什麼叫古典歷史主義什麼叫新歷史主義

古典歷史主義是從歷史的聯系和變化發展中考察對象的原則和方法。
歷史主義的原則可以溯源到古代哲學家的樸素辯證法思想。在近代歐洲哲學史上提出和主張這一原則的有G.B.維科、伏爾泰、G.W.F.黑格爾等。其中黑格爾在唯心主義形式下明確地系統地闡述了這一原則,他試圖把人類歷史說成是具有某種必然性的過程。真正科學地闡明並應用歷史主義原則和方法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建立在唯物史觀的理論基礎之上,它的基本要求是:①尊重歷史的實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對它們的分析和評價也要從那些具體的歷史條件出發。②注意歷史的演變。對歷史現象的分析,必須著眼於發展和變化。從歷史的演變中把握歷史的來龍去脈、發展趨勢。例如對私有制和階級的分析,就要既看到它們的出現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是一個進步;又要看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即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候,它們的消滅同樣是歷史的必然。③在私有制和階級存在的條件下,要把握歷史的潮流和趨勢就必須弄清哪一個階級是該時代的中心,並對當時各個階級的歷史地位作出恰當的估計。在馬克思主義中,歷史主義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是統一的。
新歷史主義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的英美文化和文學界,它在70年代末已經初露端倪,即在文藝復興研究領域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批評方法,而且這種闡釋文學文本歷史內涵的獨特方法日益得到西方文論界的認可。其中較引人注目的有:格林布拉特,海登·懷特,多利莫爾,蒙托斯,維勒等。

『玖』 什麼是歷史主義

在人類學上,「歷史主義」指人類或生物會適應當地的環境而作出發展。在神學上的使用,一些基督教教派亦會以「歷史主義」為名理解聖經的預言,特別是與教會發展作出關連理解。 歷史主義有時會與還原論相比較:還原論主張人類發展可以還原為基礎法則。例如,有些人類歷史發展是由經濟法則所決定的(經濟決定論)。歷史主義者則以解釋個別人類歷史發展,建立他相信的基礎法則。

『拾』 歷史主義的方法是什麼

歷史主義的方法是在遵從歷史主義基本觀念的前提下,堅持實事求是、兼指得失;史學批評聯系歷史背景、社會環境以及相關的客觀條件予以分析;並且評論一部史學著述、一種史學思想、一類史學觀點,要將之置於思想、文化、學術及一般歷史進程中分析和定位。正確地貫徹歷史主義方法,有助於保證史學批評的學術宗旨。
歷史主義是20世紀50年代末產生的一種科學哲學思潮,60年代後逐漸開始流行。歷史主義的產生被認為是科學哲學發展中的一場「革命」,在許多問題上,它都與邏輯經驗主義背道而馳。歷史主義以描述科學實際如何,科學家如何做為目的,結果使得其科學哲學失去規范意義。圖爾明、庫恩、費耶阿本德、漢森等是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歷史主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