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大邏輯的內容歷史的邏輯
有些人濫用邏輯一詞。所謂「歷史的邏輯」是指歷史規律。
2. 論文寫作中常常用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是什麼意思
摘要 邏輯理論主要進行形式邏輯的研究,一般的定義是:研究有效論證的學科。
3. 歷史決定邏輯,邏輯修正歷史
歷史是指客觀事物的發展過程和人們對這一過程的認識;邏輯在此是指上述過程在思維中反映的次序和進程。歷史特別是客觀事物發展的過程是在先的,它決定著邏輯,是邏輯產生的基礎。關於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性,恩格斯指出: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的邏輯也應從哪裡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後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時,每一個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範形式的發展點上加以考察。但歷史本身包括無數的細枝末節和偶然因素,邏輯則以理論形態把握歷史及其規律,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要舍棄那些細枝末節而抓住主幹和本質的東西。這就是邏輯對歷史的「修正」,沒有這種「修正」就不可能正確地把握歷史,所以我們說「歷史是邏輯的基礎,邏輯是歷史的修正」是將歷史的與邏輯的相統一的觀點。
4. 歷史與邏輯的統一關系
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
(一)思維方法的本質及其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的本質。
(1)哲學上所研究的思維方法就是指理論思維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為目的的正確進行理性認識的方法。
(2)思維方法本質上是主體化了的客觀事物的規律,是在客觀規律基礎上依據主體需要而形成的思維規則、工具和手段。因此思維方法最重要的特徵就是中介性,通過思維方法,思維主體與思維客體、主觀與客觀相互聯結、相互貫通,從而搭起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雙向運動的橋梁。
2.思維方法在認識中的作用。
(1)思維方法對認識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雜亂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維客體相互之間形成某種合理的聯系。
(2)思維方法對於思維的具體操作運行有重要的規范作用:①思維方法規范著人們的思維如何運動,規范著思維運行的方向和側重點。②思維方法具有對信息的選擇、組織和解釋功能,具有信息處理和轉換的內在機制。
(3)思維方法的不同直接影響到人們認識活動的成果,決定著主體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客體以及正確性的程度。
(二)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抽象與具體、邏輯與歷史的統一
1.歸納和演繹的思維方法。
(1)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思維運動;演繹是從一般原理、概念推出個別結論的思維方法,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運動。
(2)歸納和演繹是統一的人類認識過程中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的兩種思維運動形式:①歸納是演繹的基礎,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運動,它本身不能為自己准備好作為出發點的一般原則。通過歸納對個別事物的現象研究所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原則,既是歸納的終點,又是演繹的起點。所以,沒有歸納就沒有演繹。②演繹是歸納的向導,歸納首先要解決的歸納什麼、怎麼歸納等目的性、方向性問題,必須由演繹提供理論根據。可見,歸納和演繹互為前提、互相促進,不能誇大其中一個而否定另一個的作用。
2.分析和綜合的思維方法。
(1)分析的方法是在思維中把認識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對它們分別加以研究的方法。綜合是把分解開來的不同部分、方面再組合為一個統一整體而加以研究的方法。
(2)分析和綜合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方法,同時又是相互聯系,相互轉化,辯證統一的:一方面,分析與綜合互相依賴。綜合以分析為基礎,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分析以綜合為前導,沒有綜合也就沒有分析。在辯證思維中,總是分析中有綜合,綜合中有分析,純粹的分析或綜合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分析與綜合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人的認識就是一個分析、綜合、再分析、再綜合的循環往復、不斷深化的過程。
3.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思維方法。
(1)所謂歷史,一是指認識對象本身的發展史,二是指人們對認識對象認識過程的發展史。所謂邏輯,是指理性思維以概念、范疇等思維形式所構建的理論體系。
(2)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是指主觀的邏輯要以客觀的歷史為基礎和內容,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恩格斯說:「歷史從哪裡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裡開始。」但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並不是無差別的等同,邏輯反映歷史,是拋棄了歷史發展中大量非本質的、支流的、偶然的東西,集中反映歷史發展的本質的、主流的、必然的東西,從而形成的理論體系。邏輯反映歷史「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律修正的」。這種「經過修正」的東西,不是對歷史的背離,而是以嚴密的邏輯、前後一貫的形式對歷史的深刻的反映。
4.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法。(易出選擇題)
(1)邏輯思維中的抽象是對客觀事物某一方面本質的概括或規定。具體有兩種含義:一是感性具體,即完整的表象;二是思維具體,即關於事物的許多規定的綜合、多樣性的統一,也就是在抽象基礎上形成的包含著客觀事物各種本質屬性的統一整體的再現。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中的「具體」,是指思維具體。
(2)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由抽象的邏輯起點經過邏輯中介的作用,而達到思維具體的過程。①作為邏輯起點的抽象,第一,必須是反映對象最一般本質的抽象;第二,應是構成對象的細胞、基本單位;第三,應以胚芽的形式包含著對象整個發展中的一切矛盾。②所謂邏輯中介,就是聯系的中間環節,在邏輯上叫做中項。③終點即思維中的具體,它是具有許多規定的豐富的總體。構成思維具體的各個個別規定,通過分析與綜合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對象在思維中完整地再現出來。
(三)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
1.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的區別。
(1)辯證思維方法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的中介,是理論思維的工具。辯證思維是立足於概念的辯證本性而展開的思維,它以概念、判斷、推理、假說和理論體系演化等思維形式的矛盾運動深刻地反映客觀世界和人類實踐活動的內在本質。辯證思維的基本方法是揭示概念的辯證發展、矛盾運動的基本方法。
(2)科學方法即科學研究方法,一般是指應實踐的要求,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上提出假說,然後由一系列的實踐或實驗對這些假說進行驗證,再經一系列的研究形成理論體系與指導科學實踐的研究方法。
(3)思想方法一般是指指導具體工作的方法。
2.辯證思維方法與科學方法、思想方法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1)辯證思維方法從普遍聯系、永恆發展的角度揭示事物的關系,側重於人與世界的整體關系;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在確認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世界的某些具體關系。
(2)辯證思維方法是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方法論前提,哲學通過本體論、認識論、邏輯學等參與到科學研究中;思想方法和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如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統方法、結構-功能方法等,又豐富和深化了辯證思維及其方法。因此辯證思維方法要從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身的方法系統。
3.在辯證思維方法與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關繫上,要防止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用哲學的辯證思維方法來否定和取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的片面傾向。另一種是用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否定和取代辯證思維方法的形而上學傾向。
5. 哲學中的邏輯與歷史是什麼意思
邏輯與歷史統一,是說客觀現實的歷史是邏輯的基礎和內容,邏輯行程終歸要由歷史進程 來決定.然而,邏輯與歷史還是有差別的,因為邏輯是歷史的理論再現,是「經過修正」 的歷史。
作為歷史中的哲學、作為既成性與生成性的統一,中國哲學的研究相應地也可以由不同的角度切入。這種不同的研究進路與我一開始提到的哲學既有學科的性質、又有不同於學科的性質,具有相應性。
從中國哲學是「哲學」這一角度來看,對中國哲學的研究可以按哲學家的方式來展開;就中國哲學是存在於「歷史中」的哲學而言,則又可以從歷史學家的角度對它加以考察。當然,這里的區分是相對的。所謂「哲學家的方式」並不完全排除歷史視域,相反,它同樣需要基於歷史的文獻,面對歷史的實際衍化過程;同樣地,「歷史學家的方式」也需要哲學理論的引導,否則這種研究就不是哲學領域的工作。可以說,歷史學家的考察方式中隱含著哲學家的視域,而哲學家的進路中也滲入了歷史學家的工作。然而,就側重點而言,我們仍可以看到一些區分。從已有的中國哲學研究狀況來說,確實存在著側重於哲學與側重於歷史的不同研究方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這既源於更廣意義上哲學本身具有學科性與超學科性二重性質,也與中國哲學本身是歷史中的哲學相關:如果說,歷史學家的進路較多地折射了中國哲學的學科性以及歷史維度,那麼,哲學家的進路則更具體地體現了中國哲學作為哲學的內在規定。
6. 請問「歷史」與「邏輯」的含義各是什麼,它們的辯證關系又是什麼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和個人的經歷
例子:地球的歷史 | 人類的歷史
2、過去的事實
例子: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3、過去事實的記載。
4、指歷史學。 [編輯本段]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history historical
廣義歷史:物質變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物質變動的學科,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是在形象思維和直覺頓悟思維基礎上對客觀世界的進一步的抽象,所謂抽象是認識客觀世界時舍棄個別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出共同的、本質的屬性的過程,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嚴復翻譯成漢語邏輯,屬音義意義相結合的公認比較完美的翻譯,當然主要是音譯,後由中國傳入日本,但在日語中則註明只是對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語中的正式漢語翻譯詞為「論理」。 [編輯本段]什麼是邏輯? 一對夫妻帶著自己的孩子.路過一家玩具店.孩子想要某一個玩具.於是對媽媽提出要求.媽媽拒絕了.於是對爸爸說.媽媽不好.爸爸好.爸爸給我買玩具.
這就是邏輯最基本的公式列.邏輯是一種融合了矛盾的東西.所以不管是完美的邏輯.還是不完美的邏輯.在時間面前永遠站不住腳.
邏輯成為一門科學,那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這恐怕懷疑的人很少。我們知道亞氏並沒有把他的研究叫做「邏輯」,但他明確指出他的研究對象是「三段論」,而這是關於從一個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些結論的科學。他的三段論有兩種,一是蘊涵三段論,二是歸納三段論。前者我們不必說,後者實際上是一種完全歸納,因而也是演繹性的。因此,亞里士多德意義上的「邏輯」,就是關於「必然推理規則」,或「必然證明或論證規則」的科學。他盡管提到過簡單枚舉歸納,但並不是從「邏輯」意義上來說的,只是為了和「邏輯」進行對比而從論辯的意義上而言的。
從詞源來說: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logos也是指語言中體現的「客觀次序」,也是在「必然」意義上講的。因此,「邏輯」的本義不僅僅是指「推理規則」,而且是指「必然推理規則」。邏輯學和其它學科分科的意義,實際上就在這里。如同當今中國許多人指責經濟學沒有研究「生產力」一樣,硬要邏輯學去研究它的內容是否為真,本來就不合分科的原理。如果邏輯學什麼都可以研究,就應該叫「知識學」。
7. 什麼是歷史的閉環邏輯
源自電影環型殺手。閉環是指在歷史上某個節點開始終止某物的行動行為生命等從而根本的終止歷史的可被篡改行為。比如20年後的你回到現在。殺死你的父親。你並不會消失。20年後的你也不會消失。但是如果20年後的你回到你出生前殺死你父親。那麼你就消失了。更不會有20年後的你。更不會20年後的你穿越。但是另一個平行時空中你是或者的。要想閉環。就是幹掉歷史上最前面的那個。就不會有接下來的無限循環。就是閉環。
8.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理論、實踐、歷史邏輯是什麼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它的理論實踐和歷史邏輯,主要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群眾觀點,群眾路線。
9. 什麼是歷史邏輯
邏輯就是思維的規律,規則。邏輯學就是關於思維規律的學說。有邏輯和邏輯學兩個概念通用。輯與邏搭配讀輕聲。
邏輯(理則學),源自古典希臘語(logos),最初的意思是「詞語」或「言語」,(引申出意思「思維」或「推理」),1902年嚴復譯《穆勒名學》,將其意譯為「名學」,音譯為「邏輯」;因為該詞是由日制漢語「倫理」一詞分拆而來,所以日語還把它譯為「倫理學」。
傳統上,邏輯被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來研究。自從19世紀中期,邏輯經常在數學和計算機科學中研究。邏輯的范圍非常廣闊,從核心主題如對謬論和悖論的研究,到專門的推理分析如或然正確的推理和涉及因果關系的論證。
在我國古代,邏輯學又被稱為理學、理則學、名學、刑名之學等。
邏輯(logic)是一個外來詞語音譯,指的是思維的規律和規則。
狹義上邏輯既指思維的規律,也指研究思維規律的學科即邏輯學。廣義上邏輯泛指規律,包括思維規律和客觀規律。
邏輯包括形式邏輯與辯證邏輯,形式邏輯包括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辯證邏輯包括矛盾邏輯與對稱邏輯。對稱邏輯是人的整體思維(包括抽象思維與具象思維)的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