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元朝實行郡縣制,周朝、明朝實行分封制。明朝的行政區劃,怎麼開歷史的倒車呢
樓主可能沒搞明白,明朝仍然是「郡縣制」,只是初年朱元璋的時候分封諸王。下面可以簡單談談兩個草莽皇帝和中國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區域的劃分。
1.中國歷史上一共有兩個通過農民起義,直接躍居帝位的草莽皇帝。一個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劉邦從某一個角度可以說就是個流氓,他可以騎在文人雅士脖子上撒尿,可以在別人要烹煮他父親的時候說「願分一杯羹」。而朱元璋最有名的是殺功臣,他前後近二十年的時間殺了5萬多功臣宿將。他本想這樣可以讓他的子孫更好的統治。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以來朝中就沒有知兵的大臣了,導致朱棣起兵的時候,建文帝朱允炆都沒有將可派,而朱棣僅用了四年便攻陷了京師。
一般說來,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文化水平都比較低。這兩位草莽皇帝也不例外,而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以為只要把自己的至親分封到周邊建藩拱衛京師,便可永保太平。這也就導致了景帝時的吳楚七國之亂和建文帝時的靖難之役。而不同的是,景帝有周亞夫,而建文帝則無將可派。還有一點很有意思,那就是朱元璋做過兩件事,一個是廢除宰相這個職務,另一件是朱元璋不允許侍官(太監)干政。而他的後代倒沒再設宰相,卻十分依賴宦官,這就導致中後期宦官權勢頗重。
2.夏商周都實行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當時分封的諸侯國少則六七十,多則上百。到秦統一六國時,嬴政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這是秦始皇非常高明的一點。而郡縣制在後來執行的時候雖有所不同,但大體還是如此。
秦時的郡大概不到四十個,且秦朝的時間較短,就不提了。漢朝初年的時候郡的數量變化不到,到七國之亂的時候一共有54個郡,而當時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後來平定後,中央便逐漸將郡收歸中央。武帝時將郡的規模減小,而把數量增加到一百二十多個。大郡的戶口可達百萬以上。郡的長官太守為二千石高官,地位和中央九卿一樣,下面一級便是縣。這樣漢代的官階很少,升遷優越,所以官員可以各安其職,效率很高,所以漢代的地方行政永為後世傳為美談。另外,漢將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各區派一刺史,而刺史開始只是六百石的小官。
唐代則將全國設為358個州,雖然州的地位和郡相等,但唐代的州的規模比漢時的郡就相去甚遠了,在唐代,戶口超過十萬的便稱為上州,而下州戶口不足兩萬。然後中央劃分了十道,各道派一觀察使監察。而後來觀察使逐漸演變成州的更上一級了。這樣地方上實際有了三級,而下縣長官要升遷,先要做中縣長官,然後做上縣長官,最後才能去下州擔任職務。這樣官階較多,雖然升遷機會多,但下級的永淪為下級,則人浮於事,效率低了很多。而邊疆地區賦予觀察使軍權,即演變成節度使,造成後來的藩鎮割據。
宋多沿襲唐舊制。在全國設置路,相當於唐時的道。一開始有15個,後來又二十多個。路下面是州,州下面還是縣。而每一路有四個監司官:倉、憲、帥、漕。這樣州長官上面便有四個上司,處事更難。
元代同宋一樣,也分為路、州、府、縣。但元統治者為了控制地方,將中央即中書省的官員派到地方,稱為行中書省,簡稱行省,時則長期駐扎。這也是現代咱們所說的省的由來。但實際上省的劃分只是為了軍事統治,而和道、路是很不同的。
明朝明知行省制度不合理,卻不知怎的沿襲了下來。明在全國設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即十三個省,但明人不稱為省。省的長官為布政使。而與承宣布政使司並列的還有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合成三司。司即省部又向下派分司(清時稱為道台)監察地方,這樣憑空又多了一級,地方官更難做。
清代為了控制地方,則又將明代非常設的巡撫總督規定為常設官員,這樣地方上又多了一級。而真遇事時,中央又會派遣經略大臣、參贊大臣之類的欽命官員,巡撫和總督不過聽命而已。
所以,綜上所述,我覺得地方官階越來越多,地方官越來越難做是趨勢,但郡縣制的本意並沒有變,朱元璋的分封建藩只是個插曲罷了。
㈡ 孔子說的「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什麼意思
作者:山色歸讀侵權必究,授權轉載見文尾。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一般認為是孔子說的。所謂「俑」是指中國古代喪葬中用來陪葬的偶人。
作為象徵殉葬奴隸的模擬品,在東周墓中逐漸採用,秦漢至隋唐盛行,北宋以後逐漸衰落。「其」是一個語氣助詞,用來表示揣測。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一個大煉鋼鐵,一個人民公社。大躍進的發明權是我,還是柯老?我同柯慶施談過一次話,我說還是我。你那個屬於意識形態,你有沒有責任?……
從此闖下大禍,九千萬人上陣。始作俑者是我,應該絕子絕孫!
既然無論是古聖先賢,還是近代偉人,都曾糾結於這句話,我們普通人有空時不妨靜下心來,好好體味一下這句話的前世今生!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㈢ "開歷史的倒車",奧迪A4L匹配超低功率2.0T發動機
對於消費者而言,一部優秀的好車,離不開一款優秀的發動機,而一款優秀的發動機不但要衡量它的故障率,更多的在於它的油耗和動力的表現。而我們看到奧迪A4L在入門車型上匹配的2.0T發動機只有區區150匹馬力。今天就來聊一聊這個開歷史倒車的現象。
同樣的情況,不同車廠同樣的應對。
我們把目光轉向奧迪的競爭對手,寶馬和賓士身上。這個有趣的一幕同樣在發生。對比發動機的功率等參數,大家就給出了相同的答案。在國產車領域這個矛盾會更加的突出,小排量的發動機匹配大而重的車身,是一貫的做法。我們看到發動機小型化更多的是在中低負荷提高了燃油效率,在高負荷區間反而是一大劣勢。而隨著排放法規的更新,我們就會看到合適車身和合適的排量得到有合理的搭配。
總結,隨著發動機小型化,渦輪和直噴技術的深度挖掘,傳統內燃機對於更高排放法規的滿足,顯的越來越力不從新。而混合動力技術必然會大行其道。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㈣ 拿破崙稱帝是開歷史倒車么
不能說稱帝就是開歷史倒車。不同的歷史節點,不同的人文社會地理狀況都不能一概而論的。
在對拿破崙作出評價前,我們首先應該認清他的階級屬性——法國大資產階級,了解他所作所為的目的——維護國家的利益。
總有人咬住拿破崙「加冕稱帝」這一點不放,認為他的做法是歷時的倒退,是對法國大革命的反動(參見【蘇】葉·維·塔爾列《拿破崙傳》),那麼先讓我們來看看這位「歷時、革命反動者」在建立帝國後的所作所為吧。
1800年創辦法拉西銀行,鼓勵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
1804年頒布《民法典》,保障了雅各賓派新建立的小農土地所有制,1807年頒布《商法典》,1810年頒布《刑法典》,這些法典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規范。
建立公立中學和法蘭西大學,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究和技術教育。
歷史證明,這一切保護了大革命的勝利果實,鞏固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秩序。尤其是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法典的頒布,曾任法蘭西共和國政府首腦的歷史學家梯也爾在《執政府和帝國的歷史》中這樣評價道:「用民法典來組織我們的社會、國家」,「他把公民地位和行政組織連同秩序給了我們。」
一定又有人會提到拿破崙的對外戰爭。首先,我們要知道一個事實,那便是,拿破崙發動的戰爭並非都是非正義的。大體以1810年為分界點,在這之前的戰爭是以正義為主的,多次粉碎了反法聯盟的進攻。1810年以後,拿破崙先後入侵西班牙,進攻俄國,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但同時我們也應該客觀的認識到,拿破崙通過征戰把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客觀上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把拿破崙時期同法國大革命時期從縱的方面銜接起來看,拿破崙頒布的統治措施在法國國內產生了巨大影響,而把拿破崙統治時期的法國放到世界史范圍內加以考察,從橫的方面同歐洲各國歷史聯系起來,它還影響到他的征服國。「把他的法典帶到他被征服的國家裡,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得多;它在原則商承認平等。」(恩格斯《德國狀況》)拿破崙順應歷史潮流,在鞏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和推進資本主義發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法國著名的資產階級史學家喬治·勒費弗爾在《拿破崙時代》中說:「在法國,革命後的新國家尚未定型,拿破崙給了它一整套行政機構,這顯然是大師的傑作。1789年的革命已使資產階級掌握爭權,但是隨後民主力量起而與之相爭,在皇帝的庇護下,新貴名流才得以保住政權,增殖其財富並擴大其勢力;一旦擺脫了貧民的威脅,他們就准備自己登台進行統治並恢復自由主義。在歐洲,法國思想的傳播、英國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隨之而來的資產階級的壯大,都在導致同樣的後果,拿破崙在摧毀歐洲舊制度並把現代歐洲社會秩序的各項原則傳入歐洲時,大大加速了這個演講過程。文化的蓬勃發展、人民主權原則的宣布、浪漫主義的傳播等等都預示了民族的覺醒,拿破崙所進行的領土調整和種種改革促進了這種覺醒。……拿破崙個人的影響誠 然是可貴的,但是只有順應正在推進歐洲文明的那些潮流,他的影響才能起作用。」
拿破崙的稱霸野心正是法國大資產階級本性的集中體現。他的國內外政策都是為了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完成時代賦予他的歷時使命。正如馬克思指出:「拿破崙已經了解到現代國家的真正本質;他已經懂得,資產階級社會的無阻礙的發展、私人利益的自由運動等等是這種國家的基礎。他決定承認和保護這一基礎。」這就是說,拿破崙建立帝國這個政治上層建築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法國大資產階級的利益,保護資本主義經濟基礎。
又有人提到拿破崙的「大陸封鎖」政策,我們並不否認它在後來與歐洲大陸發展的不利,但是,要清楚一點,當資本主義正在西歐生根發芽之時,大陸封鎖保護了資本主義早期的發展。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張芝聯主編的《法國通史》中提到過:「拿破崙體現了平等,稱帝、侵略,不能推翻拿破崙資產階級政權、法典和戰爭的反封建意義。」拿破崙是法國資產階級的代表,他用武力和獨裁進一步摧毀了封建舊秩序,維護了法國資產階級統治秩序,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在法蘭西第一帝國期間,他重視資本主義工商業,為保持資本主義的長久利益,他倡導用法律規范來資本主義秩序,他公布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性質的法典成為以後立法的典範。拿破崙作為軍事家,經了了無數征戰,其正義戰爭捍衛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其非正義戰爭雖然侵犯了歐洲許多國家的主權獨立,卻將大革命的思想和精神帶到歐洲大陸,客觀商動搖了歐洲封建統治。縱觀其一生,拿破崙功大於過。
㈤ 歷史上政策過左或過右是什麼意思
就是所說的左派 右派
一般來說,右是指思想落後於實際,不能隨變化了的情況前進,企圖開歷史倒車的思想和行為。在政治上往往表現為或是反動的、投降的或是悲觀的、保守的。這種思想就是右傾機會主義,持有這種觀點的人被稱為右派。如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我黨公開反對的是國民黨右派分子。後來又出現了對反革命勢力妥協退讓而葬送革命的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與右相對的左,是指革命的、思想進步的,如德國十一月革命的領導者斯巴達克團,就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左派,是德國共產黨的前身。又如國民黨內部積極支持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何香凝、廖仲愷等都是國民黨左派。在文化戰線上,積極投身革命的是「左翼作家聯盟」。
今天中國知識分子所分成的左派和右派的定義類似19世紀的概念。當代中國的左派是指「新左派」,右派被稱為「自由派」,在中國,左派信仰馬列,毛澤東思想,走社會主義公平路線,反對剝削。而右派則崇尚官僚資本主義,自由資本主義,主張全盤西化,走三權分立,議會制等。右派主張中國走外圍資本主義及買辦資本主義。而左派則注重於發展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主張人人平等,消滅剝削的。兩者的主要爭論是前者主張公平高於自由,後者主張自由高於公平。
㈥ 為什麼說晉朝開了歷史大倒車
公元266年,三國時代那群英雄死完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把曹操的孫子曹奐一腳踢開,篡魏稱帝,成立了晉國。14年後,滅亡了東吳,完成了統一,至此晉朝正式建立,史稱西晉。
有晉一代,神州大地,一片烏煙瘴氣。司馬氏建立的晉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無功掌權、弒君篡位、驕奢淫逸、毫無建樹,第一個被外族滅國的國家。晉朝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它是我國歷史上最爛的朝代,沒有之一。
㈦ 秦朝、元朝實行郡縣制,明朝實行分封制。明朝的行政區劃, 開歷史的倒車呢
你懂不懂歷史啊?
歷史無法開倒車,你以為皇帝們發揮「主觀能動性」整個社會就能為之改變啊?那以你的邏輯看來,只要某位領導高興,振臂一揮「S-H-主-義」也是可以實現的么?社會發展是經濟技術逐漸積累的過程,發展到一定程度量變就會產生質變,這個過程並不以某個偉的個人意志為轉移。
如果經濟財富生產的組織本身存在問題,那麼經濟技術積累就會失調,質變之後產生的社會形態即受其影響。這是社會經濟模式的自身作用,不是人的主觀意志作用。
中國封建社會沒能進入資本社會,根本原因是分散的小農經濟無法積累出足量的富餘,私有財產缺乏合法的保護也不能聚攏財富,這一切都造成資本原始積累不足。沒有大本錢商業貿易就無法繼續擴大,資本運營就無從談起。
明朝之所以能夠實行分封制並不是明太祖的個人癖好,而是當時社會具備實行分封制的條件。元朝末年因戰亂,各地的大地主都殺光了,土地從新分配到小農手裡,小農式的自然經濟適合分治管理,所以推行了分封。這不是開什麼倒車,而是按部就班。
到建文時期,隨財富的積累,各地大地主又從新崛起,分治就不適於管理了。於是建文帝又撤消分封,這也是按部就班。至於釀成兵變,屬於「交通事故」,是他自己操作不當,不是「車」的問題。
㈧ 為什麼清朝會開歷史的倒車
清朝時期是全世界資本主義大發展時期,清朝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只能倒行逆施。
㈨ 又見項王(5)項羽分封真得是開歷史倒車嗎
這個么,也不好說。
如果你是贊成中華大一統的,那麼項羽分封就是開歷史倒車。
如果你對中華是否大一統覺得無所謂,那麼項羽分封就不是開歷史倒車。
這里可以參考中世紀歐洲。當時的歐洲就是封建制,所以小國此起彼伏,彼此間各種合縱連衡,至今也沒形成統一的政權。如果項羽分封成功,那麼中國今天可能也是四分五裂的狀態。
我個人覺得,單以分封這個決定來說,項羽的做法也算不上開歷史倒車——因為他也只是分封,恢復春秋戰國時期諸侯、貴族的地位,並沒有改變生產關系,也沒有恢復奴隸制。
㈩ 秦朝、元朝實行郡縣制,明實行分封制。元朝的行政區劃, 開歷史的倒車呢
中國歷史中夏商周都可認為是分封制,
秦是郡縣制,
漢分兩階段,漢武帝前是分封制+郡縣制。武帝後主要是郡縣制。中國的制度就基本定下來了,全國范圍內的郡縣制加部分特殊地區的分封制。
此後階段的分封制主要分幾種:
1.皇族的分封制,這個歷朝歷代都有,但是往往皇族擔名。如漢武推恩後的漢各諸侯國,管事的是國相。唐親王任某州牧多為遙領,管事的是各州長史。你提到的明分封,明諸侯王在靖難之役之後也沒有了管事權。主要是吃封地。
2.功臣的爵位分封,這個大部分朝代有。分實授和虛授兩種,就是所謂的授某人某爵(比如開國縣男等),封地某處,食X戶。這里的封地就是虛授,每一級爵分等級,每一等虛授的封地(和封地上的人口戶數)是有定數的,實授的往往是封地上的人口戶數,這個值是小於前面的定數。
3.少數民族的分封,這個某些朝代有,如明清的土司。
明的分封制並不是所謂的開歷史的倒車。你仔細觀察會發現,明的分封制靖難之役前各親王是有很大的權利,親王府和封地政府往往合二為一。也就是說親王是各地方政府的負責人。當時朱元璋認為讓皇族鎮守一方比功臣鎮守要合理。靖難之役後,明諸侯王的依舊是鎮守一方,只不過手中既無軍權也無政權,主要就是吃封地的糧稅。
同時元的行政區劃在現在中國范圍內是行省郡縣制,但當時還有四大汗國,卻是徹底的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