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2-05-01 05:05:25

❶ 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這一舉動有什麼重大的歷史意義

在部分的野史上記載,朱棣之所以要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其實是有私心的,主要目的是找回消失的朱允炆。因為當時有消息稱朱允炆之所以消失不見了,其實是逃到了海外,躲在了其他國家。因此,朱棣才派出鄭和搜索。

由於前幾次的搜索都沒有消息,因此才多次下西洋。至於這段歷史是真是假,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但是鄭和下西洋卻帶來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歷史意義。

第四,與各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通過鄭和下西洋也讓其他的國家看到了明朝時期國力有多麼的昌盛,當然也告訴其他國家,中國並不是一個恃強凌弱的國家,願意與大家和平共處,建立友誼的橋梁。

此外,鄭和下西洋還有很多歷史意義,比如讓其他國家看到了中國的氣度,以及中國人民的勇敢,勇於探索的精神。

❷ 鄭和下西洋有何意義,歷史如何評價

鄭和下西洋,推動我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成為十五、十六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時間早、規模大、技術先進、活動范圍廣的洲際航海活動,比哥倫布到達美洲大陸的航行早了87年,比達·伽馬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行早了92年,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了114年。鄭和下西洋時的船舶建造、天文航海、地文航海、季風運用和航海氣象預測等方面的技術和航海知識,在當時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的頂峰,也是世界航海業發展的里程碑。
鄭和下西洋,促進海外貿易擴大,帶動了中外經濟交流與發展。鄭和下西洋期間,通過多種形式與當地開展雙邊貿易,平等互利,互通有無,把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麝香、金屬製品和書籍等運往國外,換回當地的香料、葯材、動植物、珠寶及生產瓷器所需原料等多種貨物。這種貿易活動,推動了中國和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
鄭和下西洋,傳播中華文明,促進了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和共同進步。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鄭和下西洋,向海外傳播科學文化、典章制度、文教禮儀、宗教藝術等中華文明,將中國在建築、繪畫、雕刻、服飾、醫學等領域的精湛技術帶入亞非國家,向當地人民傳授鑿井、築路、捕魚技術,推廣農業技術和農作物栽培方法,推行貨幣、歷法、度量衡等。同時,亞非國家的文明成果也傳入中國。鄭和七下西洋,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寫下了輝煌的篇章。
鄭和下西洋,推行親仁善鄰,鞏固和發展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明朝中期的中國,是一個綜合實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強國。但中國人沒有恃強凌弱,鄭和下西洋是世界上公認的和平之旅;28年間,鄭和船隊始終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對外政策,發展與各國的友好關系,在中國與亞非國家之間架起了友誼的橋梁,進一步樹立了中國的和平友好形象。
鄭和下西洋,展示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和開放進取、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600年前,面對人類還知之不多的廣闊無垠的海洋,面對險象環生的長途遠航和種種難以想像的困難,鄭和與他的船隊沒有退縮,以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一往無前,百折不撓,繼漢、唐、宋、元各代與世界各國人民陸上交往的不斷擴大,又開辟了中華民族從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紀元,將中外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
鄭和下西洋,發揚了中華民族重視海洋、探索海洋的科學精神,為振興我國海洋事業提供了重要啟示。中國是一個既有陸域又有海域的國家,中華民族為探索海洋奧妙、發展海洋事業,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鄭和下西洋,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勇於探索海洋、經略海洋的生動寫照,激勵我們不斷增強海洋意識,加倍努力,振興中國的海洋事業。

❸ 鄭和下西洋有哪些重要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鄭和下西洋揭開了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序幕;

鄭和下西洋嘗試建立和平和諧的國際社會秩序;

鄭和下西洋是一場播撒文化理念的「香料之旅」;

鄭和下西洋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睦鄰友好、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1、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2、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3、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❹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有哪些歷史意義

一、鄭和下西洋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明成祖自認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國都來朝貢。和歷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明成祖也要宣揚國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樂年間,由於國力強盛,明成祖向異域顯示中國的富強,對明朝初期對海外的消極政策深表不滿,故朝廷對外政策為之一變,即位後便派宦官出國,召各國來朝,此舉無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鄭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國外顯耀兵力,向海外各國誇示中國的富強,宣揚明朝的威德。同時他還想用揚威海外來緩和國內國內一部分人對他武力奪取皇位的不滿。有些書上說的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是找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據說,「靖難之役」以後,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終。明成祖的皇位是發動靖難之變後,從侄兒建文帝手中奪得的。這在猜忌心很重的明成祖看來,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懷疑他逃到海外避難,恐怕他將來對自己構成威脅,所以派鄭和下西洋暗中偵察建文帝的蹤跡,以杜絕後患。
鄭和率領的龐大船隊,就其活動的性質來說,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隊,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團,而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
他出使的任務之一,就是招徠各國稱臣納貢,與這些國家建立起上邦大國與藩屬之國的關系。為了完成這一任務,鄭和所到各國以後,第一件事便是宣傳明成祖的皇帝詔書。向各國宣諭: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國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說的去做,各國之間不可以眾欺寡,以強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來朝貢,則禮尚往來,一律從優賞賜。
第二件事便是贈送禮物。賜各國國王誥命銀印,賜國王及各級官員冠服和其他禮物,表示願意和那些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的關系。第三件事是與南海(今馬六甲海峽)國家建立友好關系。
⒈宣揚明朝國威(政治目的);
⒉擴展朝貢貿易(經濟目的);
⒊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⒋出海目的是為迎佛牙
⒌加強同各國的聯系。
二、鄭和下西洋意義:
英國前海軍軍官、海洋歷史學家孟席斯(GavinMenzies)出版了《1421年中國發現世界》,認為鄭和船隊先於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大洋洲等地。證據出自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名稱為《天下全輿總圖》,反映了天下諸番向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進貢的場景。地圖左上角有注文寫道:「凡未加紅圈者皆原圖所未命名者」,即圖上有紅圈者皆是原《天下諸番識貢圖》上的標注。公元1405年之後的28年間,鄭和七次奉旨率船隊遠航西洋,航線從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達西亞和非洲東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的航行比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早87年,比達·伽馬早92年,比麥哲倫早114年。由於大明永樂十九年的北京紫禁城的那次大火把鄭和下西洋的大部分資料全燒了,所以國人今天看不到了。在世界航海史上,他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600年前,從1405年開始,在28年間,鄭和率領中國大明皇朝的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上,造訪各國。據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哈佛大學的李約瑟博士估計,1420年間中國明朝擁有的全部船舶,應不少於3800艘,超過當時歐洲船隻的總和。今天的西方學者專家們也承認,對於當時的世界各國來說,鄭和所率領的艦隊,從規模到實力,都是無可比擬的。
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的海軍縱橫大洋,實現了萬國朝貢,盛世追跡漢唐;加強了中國明朝政府與海外各國的聯系,向海外諸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加強了東西方文明間的交流;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盛舉,從此,再沒有此類的壯舉。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一時期的西方。
在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鄭和下西洋中所做的海外政治干預中,以長遠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操縱馬六甲海峽(往來中國及海洋貿易的要道),選擇扶植強盜頭子拜里迷蘇剌,於1409年鄭和授與其國璽及皇袍。拜里迷蘇剌曾親自往中國朝貢,使其在馬六甲沼澤地的據點成為日漸富庶繁榮的商業中心。

❺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1、目的: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貿易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

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同時宣揚大明威德,而令蠻夷國家畏威懷德、輸誠納貢。

2、歷史意義:

政治方面,鄭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東南亞全面建立起華夷政治體系,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

經濟方面,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

文化方面,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鄭和下西洋,還留下了《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航海圖集,也是遠洋航行的寶貴資料。

(5)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首次航行始於永樂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結束於宣德八年(1433年),共計七次。

在七次航行中,鄭和從南京出發,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里、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目前已知最遠到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和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紀末歐洲的地理大發現的航行以前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 。

❻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

鄭和(1371~1433),本姓馬,小字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鎮)寶山鄉知代村人,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術家。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馬三保被擄入明營,被閹割成太監,又稱三寶太監。因跟隨朱棣參與靖難之役有功,賜姓鄭,始名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奉命率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亞非沿岸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了非洲東海岸之麻林地(今屬肯亞),為世界航海史上的創舉。

在鄭和遠航的過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難。有一次,鄭和的船隊到達舊港(今蘇門答臘島的巨港)的時候,突然遭到海盜的攔截襲擊。這群海盜的頭子叫陳祖義,他見鄭和船隊船多兵眾,不敢貿然下手,就假意向鄭和投降,暗地裡卻准備打劫船隊。鄭和及時發現了陳祖義的陰謀,立即部署對策。等陳祖義率眾人來搶劫時,他指揮將士們把海盜打敗,殺死了五千多人,燒毀了海盜船隻十艘,俘獲七艘,還活捉了陳祖義。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航海寶船共63艘,最大的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兩百人才能啟航,一般船可容納有千人。可以說,鄭和的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協助船「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航海艦隊。鄭和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說:「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享、真蠟、古里、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八十多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西方。

鄭和下西洋是一種國家行為,它的歷史意義還有許多超出於航海之外的解讀。在穩定東南亞國際秩序、維護國家安全、發展海外貿易、傳播中華文明等方面都有著積極作用。「鄭和時代的中國,則是真正承擔了一個文明大國的責任:強大卻不稱霸,播仁愛於友邦,宣昭頒賞,厚往薄來。」

❼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建立政治秩序

在外交及軍事方面,鄭和下西洋頗有建樹。在總體保持和平的同時,鄭和船隊使用武力,打擊了斯里蘭卡錫蘭山國亞烈苦奈兒的統治。

消滅篡奪王位的蘇門答臘君主蘇干剌,懲治海盜陳祖義,並在東南亞扶植由施氏華僑統治的舊港宣慰司。

2、開拓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來的禁海政策,開拓了海外貿易。鄭和下西洋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等形式。朝貢貿易以奢侈品為大宗。

3、改進國內生產

鄭和下西洋為中國輸入了新的工藝產品、原料、技術,從而影響了中國國內的手工業生產。例如,性堅質細的海外硬木因鄭和下西洋而進入中國,使中國匠師們對於硬木操作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陶瓷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而進口的蘇麻離青為呈色劑,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伊斯蘭文化、波斯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和新紋樣。

4、宗教文化

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伊斯蘭教在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傳播,《三寶壟華人編年史》被認為是這方面的一項證據。

在伊斯蘭教的輸入方面,鄭和船隊的分船隊曾經到達天方國,帶回了該國大清真寺的寫真畫本,加強了中國和伊斯蘭教文化區的聯系。

鄭和船隊也在海外傳播佛教,《布施錫蘭山佛寺碑》就是這方面的例證。還有推測稱,以天妃信仰為代表的道教也隨鄭和船隊在海外傳播。

5、拓展朝貢體系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鄭和船隊展示了明帝國的政治和軍事優勢,加之經濟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導的朝貢體系的規模大為擴展,這種朝貢體系是非霸權的強國國際政治體系。鄭和也被視為明朝的和平使者。

❽ 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意義

鄭和七下西洋是指明代初期,鄭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動。鄭和下西洋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時間之長都是空前的。

鄭和下西洋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開辟了貫通太平洋西部與印度洋等大洋的直達航線,為世界航海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鄭和下西洋不僅表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勤勞,表明了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領域居於世界領先地位,也在世界航海歷史和地理大發現歷史上,都開創了舉世公認的成就。

❾ 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1)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它是明朝政治、經濟以及綜合國力強盛的反映和標志。鄭和七次下西洋,作為和平的使者,宣揚國家之間的和睦相處,以提高國家的威望和國家地位;同時也有「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強大國力的一面。結果,許多國家紛紛派人帶著當地的特產,比如大象、犀牛、長頸鹿、獅子和寶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隨鄭和船隊來到京城,要求同中國發展友好關系,這都與鄭和下西洋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不像後來的歐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鑒於學生尚未學習到世界史,這里教師只做簡單的提及便可。
(2)鄭和下西洋,遍訪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不但是我國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就是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也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識。另外,以鄭和下西洋為契機,更多的中國人來到南洋,為南洋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但是另一方面,也應該使學生認識到,鄭和下西洋,並沒有為國內的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支持,沒有刺激中國手工業的發展,沒有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倒是強化了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基礎。而且這種貿易,對國計民生關系不大,因為輸入的商品多為香料、珍寶等高檔消費奢侈品。同時也助長了中國封建統治者的不思進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於中國的政治經濟革新。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對外貿易,並不是一種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貿易堅持的是「厚往薄來」的原則,即高價收購外來番貨,而低價出售中國的貨物,其目的僅僅是為了顯示中國的富強與富有,從而加深了中國人的自我虛驕心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這種貿易產生的後果只能是給國內經濟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貿易背後巨大的耗費給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負擔,從長遠來看不利於社會的穩定。

閱讀全文

與鄭和下西洋有什麼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