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什麼說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唯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歷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❷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這是一代人民領袖面對歷史發出的深沉詠嘆,更是對歷史發出的嚴正裁判,創造歷史的不是史書中連篇累牘,歌功頌德的所謂神聖帝王,而是那些奮起反抗"揮黃鋮"的廣大奴隸。一首詩詞,揭開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讓歷史真相大白於天下,真是正本清源,扭轉歷史,重整乾坤。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之所以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最根本的就在於,它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一一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最偉大的客觀物質力量。其次,人民群眾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源於和依賴於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本草綱目》《齊民要術》《水滸傳》《三國演義》《浮士德》等,都是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口頭文學與民間傳說豐富發展的結果。最後,人民群眾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縱觀歷史的長河,人民群眾,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人心向背,始終是社會發展中經常起作用的因素。人心的向背,體現著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代表著每一個歷史時代的時代精神,預示著社會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得人心者昌,逆人心者亡,這就是歷史的真理。
❸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3)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擴展閱讀:
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看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看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❹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中進行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存在階級剝削和壓迫的社會里,勞動人民處於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極大壓抑,創造歷史的作用受到限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廣大勞動人民發揮歷史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了社會前提。人民群眾從被剝削、壓迫和奴役的地位上解放出來,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實現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社會民主政治的發展意味著人民群眾更好地行使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從而大大激發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和歷史主動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盡管我們走過的道路並不太平坦,歷經曲折和磨難,但正是因為人民相信共產黨、相信社會主義、支持黨和政府,我們才戰勝了一切困難和挫折,克服了我們自身工作的缺點和失誤,使我們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5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落後國家變成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強國。這充分說明,人民群眾一旦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就會煥發出無窮無盡的智慧和力量。人民群眾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基礎和力量源泉。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人民群眾是唯物史觀重要的社會歷史范疇。它有量的規定性,即指居民中的大多數;同時又有質的規定性,它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在階級社會中,包括一切對歷史發展起著促進作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不管歷史的情況如何變化,人民群眾的主體和穩定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人民群眾對於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它全面地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還是變革社會制度的決定力量。
物史觀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創造活動本身要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社會歷史條件,是指一切現存社會要素的總和,大體上分為經濟的、政治的和精神的三種類別。經濟條件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力對人們創造歷史的作用具有決定的意義。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在精神條件中,科學文化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整個社會的科學文化發展水平,特別是廣大群眾掌握科學文化的程度,對於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活動的作用有著直接的影響。大力發展科學文化事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人翁的作用,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戰略任務。
史唯物主義反對英雄史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並不否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歷史人物是歷史事件的當事人,歷史人物往往是重大歷史事件的直接參與者、策劃者和指揮者,因而他們總要在歷史事件上打上自己的烙印。歷史人物是歷史任務的發起者,他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遠,他解決歷史任務的願望比別人強烈,給歷史進程的發展指明方向。歷史人物是歷史進程的影響者,他能夠影響甚至決定歷史事件,加速或延緩歷史任務的解決。但是,唯物史觀也不誇大歷史人物的作用,而且認為歷史人物的作用要受到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因為,歷史人物的出現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即時勢造英雄。一定的時勢造就的英雄必然帶有時代的特徵。也就是說,任何歷史人物都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階級社會中,歷史人物都具有階級的制約性。因此,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兩條基本原則:即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態度和階級分析的方法。
唯物史觀不僅揭示了群眾、個人的歷史作用及其與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而且揭示了個人和集體、領袖和群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在個人和集體之間的關繫上,互相依賴、互相作用。一方面,個人依賴於集體,無集體即無個人。另一方面,個人影響集體,集體也依賴於個人。集體、社會對個人的作用是主要的、基本的。因此,馬克思主義者處理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矛盾時,把集體的利益置於個人的利益之上。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基本一致的,只有集體事業發展了,國家繁榮富強了,個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才能得到滿足,並且社會主義集體為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要發揚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克服個人主義和消極無為的思想。
物史觀還科學地揭示了領袖和群眾的關系問題。工人階級的階級本性和歷史使命,培育了自己的領袖優於其他歷史人物的優秀品質,賦予他們以其他一切歷史人物不可比擬的偉大作用。工人階級領袖對群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預見作用,教育作用,團結作用,指揮作用。在理論方面,工人階級領袖都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大師,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在實踐方面,工人階級領袖對推動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事業有不朽的功勛。沒有領袖,工人階級的斗爭就會陷於自發、摸索和渙散的狀態之中。
與此同時,工人階級領袖離不開群眾,必須依靠群眾。這主要表現為:從根源上看,領袖是從群眾和群眾運動中產生的。從政治上看,領袖要集中群眾的正確意見。從作風上看,領袖要時刻密切聯系群眾。群眾需要領袖和領袖必須依靠群眾這兩個方面,後者更為根本。因此,工人階級的領袖必須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眾觀點是工人階級政黨的基本觀點,其主要內容有: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一切向群眾學習的觀點。在具體工作中堅持群眾觀點,需要有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工人階級政黨一條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也是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其要旨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把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凝結在一起,這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科學地概括和提出工人階級政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同志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貢獻。堅持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特徵之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形勢下,堅持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不僅具有巨大的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很強的實踐意義,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
史唯物主義作為工人階級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是科學的歷史觀。它在理論上再現社會有機體,是為了在實踐中促使工人階級帶領人民群眾自覺地投身於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偉大斗爭。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由低級到高級的合乎規律的具體歷史過程。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內部發展中。當然,社會的前進運動並不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曲折發展的。
社會進步表現在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中。物質文明是人類改造自然界的物質成果的總和,它包括生產力的狀況、生產的規模、社會物質財富積累的程度、人們日常物質生活條件的狀況等等。精神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及其積極成果的體現。精神文明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智力、文化的方面;另一方面,是指思想、道德的方面。社會政治思想和人們的道德風尚,是精神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因素。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物質文明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根本標志。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必要保證和發展條件,對物質文明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在我國,由於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人民群眾成為社會的主人,這為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我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了強大的思想保障。
歷史唯物主義的全部目的是為了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解決人的解放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總是社會的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和人的本質是社會的,同時也是具體的、歷史的。由於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說明了人的本質,因而指明了全人類達到最後解放的正確道路。人的解放和社會關系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是緊密聯系的,是互為條件、互為因果的。一方面,人的解放程度受著社會關系、社會進步程度的制約;反過來,人的解放程度又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並影響著社會進步的性質和水平。歷史的每一重大進步,人都從自然力、社會關系中爭得了一定的自由,或多或少地逼近著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門檻。所謂必然王國是指人們受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別是受著自己所創造的社會關系的奴役這樣一種社會狀態;自由王國是指人們擺脫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為自己社會關系的主人,從而也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主人這樣一種社會狀態。以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勞動者是在受剝削、受壓迫、受奴役的狀態下創造歷史的。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徹底消滅私有制以及同私有制相聯系的一切不平等的社會關系,同時繼承和極大發展以往社會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才是人類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共產主義的自由王國,既是社會進步之理想目標,也是人類解放之必然歸宿。共產主義不僅是一種最科學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而且是一種偉大的實際運動。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任重而道遠,需要幾代、十幾代,甚至幾十代人的艱苦努力和奮斗。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及其政黨的任務是,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既要胸懷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又要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腳踏實地地工作。
❺ 怎樣理解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1、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推動者,是我們國家的主人
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人民主人翁精神的充分發揮,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然取得勝利的不竭動力。要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於、服務於、滿足於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
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拓寬民主渠道,豐富民主形式,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黨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
將進一步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廣納群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將進一步健全基層民主制度,保證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在城鄉社區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將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范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確保權力行使的過程成為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的過程。
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都是全國各族人民辛勤勞動、共同創造的結果。新的征程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加需要全體人民積極投身這一宏偉壯麗的事業。
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幹,半點馬列主義也沒有。我們要樹立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理念,充分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把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無窮偉力和智慧充分發掘出來。大力弘揚自力更生、頑強拼搏、團結協作精神。
倡導自主創業、艱苦創業、和諧創業,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最廣泛地組織和動員億萬人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勞動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斗、不懈奮斗。
4、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為了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黨奮斗的方向;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價值就是不斷追求和提升人民福祉。「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本質就是在不同的層面滿足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需要。
5、人民的參與是全面依法治國實現各項奮斗目標的前提
全面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全面依法治國目標的實現也必須要靠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人民參與立法,積極獻言獻策,形成廣泛共識,才能為良法的出台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尤其應當看到,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
以上內容參考 共產黨員網-怎樣理解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❻ 什麼是中國和社會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推動歷史前的進決定性力量
什麼是中國和社會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推動歷史前的進決定性力量?
(人民)是中國和社會的主人,歷史的創造者,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
❼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 是決定黨和國家嗎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對一個經濟體認同並有歸感的人群集合。是區別於敵人的政治概念。
在人民主權理念里,人民是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人屬民是集體名詞,由選舉人和被選舉人組成。人民來自公民群體是參加政治活動社會人群,這些人群分為統治階層和非統治階層。
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黨要繼續經受住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就必須始終密切聯系群眾。
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❽ 人民群眾為什麼是歷史的創造者呢
原因: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主體是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的勞動群眾,創造了人們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資料和從事政治、科學、文化藝術燈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前提。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在唯物史觀看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是,群眾的創造活動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歷史,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下,在既定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群眾創造歷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著推動作用的人們。
從事物質資料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勞動者,始終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國家或統一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內容。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創造者原理。
❾ 實例論證: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這個問題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作用的第一點表現。
第一,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自然資源是一種天然財富,只有經過勞動群眾使用一定工具,進行艱苦的勞動,以自己體力和智力投入到生產中,才能創造出物質財富,才能把天然財富變成社會財富。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不創造出物質財富,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發展。
第二,勞動群眾包括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物質財富都是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的,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知識分子的作用越來越大。
(2)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①人民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
請學生就本框題第9自然段的內容說明魯迅這段話的含義是什麼?
勞動群眾創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實踐,為人們從事一切精神生產提供了物質前提。無論任何人,要從事精神活動,都要有物質前提,即物質生活資料和物質手段,而它們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的;如果沒有物質生活資料,精神產品的生產活動就無法進行。
②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第一,科學的產生和發展,根源和依賴於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
事例一:明代著名的《本草綱目》,就是總結了歷代的葯物學家、醫學家和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經驗,特別是葯物經驗,而由李時珍經過27年艱苦勞動,加以檢驗、豐富和發展,所完成的葯物學巨著。
事例二:西漢後期的《汜勝之書》,南北朝時期的《齊民要術》,元代的《王禎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都是直接總結勞動群眾的農業生產和飼養經驗寫成的。
第二,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蘊含著文學藝術的豐富礦藏;即使作為精神財富生產重要工具的語言,也是人民群眾的創造。
事例一:屈原的《離騷》《九歌》直接取材於遠古時代人民群眾創造的神話和傳說。
事例二:《水滸》《三國演義》《西廂記》《浮士德》等世界名著,都是在民間口頭文學和民間傳說的基礎上修琢提煉而成。
第三,歷史上許多優秀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本身就是直接從勞動群眾中涌現出來的,他們親手完成了許多寶貴的精神產品的創造。
事例:中國宋代發明活字印刷的畢升,明代大葯物學家李時珍,近代英國發明蒸汽機的瓦特,英國電磁學家法拉第,發明電燈、電影、留聲機的愛迪生,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就是傑出的代表。
綜上所述,我們的結論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
③勞動群眾還直接創造了精神財富。
這首二胡獨奏曲為《二泉映月》,作者是瞎子阿炳,原名華彥鈞,1893年生,江蘇無錫縣人。一生坎坷,獻身音樂,終成傑出的民間音樂家。他創作演奏的二胡、琵琶樂曲《聽松》《寒風春曲》《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在國際樂壇上享有很高聲譽。《二泉映月》以悲憤激昂的音調,傾訴了對世間不平的控訴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被列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被美國宇宙探測器帶入太空播放。華彥鈞本人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位名人。
在我國像華彥鈞這樣傑出的民間藝術家為數還不少,這充分說明:勞動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由於物質前提是勞動群眾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源泉是勞動群眾提供的,有些精神財富還是勞動群眾直接創造的,所以說,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
(3)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展示三組具體歷史事件:
第一組:
A.斯巴達克奴隸起義,導致古羅馬帝國的加速滅亡。
B.秦本陳勝吳廣揭竿起義,直至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
第二組:
A.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武裝的巴黎工人攻打巴士底獄,直到第三次武裝斗爭取得勝利,建立雅各賓派的專政。
B.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
第三組:
A.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B.改革開放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起步,經歷了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的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
要求學生簡要分析原因、作用和意義,並從哲學上分析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師點評、小結。
第一組:斯巴達克奴隸起義和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其原因基於:奴隸階級與奴隸主階級、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之間,經濟利益上存在剝削與被剝削、政治上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對立所致。其意義或作用在於:沉重打擊了奴隸主階級和地主階級的反動統治,動搖了反動統治的秩序,有力推動了歷史向前發展。
第二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說明資產階級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工農勞動群眾始終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其意義或作用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和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都加速了歷史向前發展,社會制度發生了新舊更替,建立起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
第三組: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由於有了無產階級的領導,取得偉大勝利。其意義或作用是: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是繼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又一偉大事件。
我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20年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與我國人民群眾以極大的熱情投身改革、深化改革、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緊密相聯。其意義或作用是:改革是一場更深刻、更廣泛意義上的革命,它使我國綜合國力、社會生產力發展、人民生活改善提高都上了新台階,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它說明我國人民群眾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從對上述三組具體歷史事件的簡要分析,說明: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四)總結、擴展
今天這節課內容,可以歸納為:
一個基本觀點: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
三條理由: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擴展:
1.劃清一條界限: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要與「少數帝王將相、英雄豪傑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劃清界限。
「民粹派」成員反對沙皇,同情人民,但他們又根本看不起人民群眾。他們把自己看作是英雄,把人民看作是「群盲」。在他們看來。英雄人物,好比是由阿拉伯數字1和0組成的大數目字(如100000000)中的1,而人民群眾則好比是那些0。如果沒有前面的1,後面的0再多,也是沒有意義的。
討論:漫畫內容說明了什麼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人民群眾的作用。
實際上,在人民群眾問題上,始終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一種是唯物主義的群眾史觀。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人民群眾還是個別人物,始終是斗爭的焦點。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觀點出發得出結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民群眾的歷史;而唯心史觀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誇大個別人物的意識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少數英雄人物的意志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決定社會的前途,而人民群眾卻是微不足道的。
其實,任何英雄豪傑,都是從群眾中產生的,他的力量來自群眾,因此,離開了群眾,他就一事無成,就會失敗。正如「1」和「00000000」的關系,離開「00000000」,「1」永遠只是且只能是勢單力薄的「1」。這個道理,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理。究竟是誰創造了歷史,正如毛澤東所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新時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執政為民。
本質在執政為民,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工作,要始終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為最高標准,始終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始終依靠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始終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2.堅持一個統一:即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與唯物辯證法的歷史觀的統一。
3.改革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我們要擁護改革、支持改革、作改革的促進派。
4.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群眾的實踐需要引導,新生事物需要扶持,我們必須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同群眾的實踐相結合。
❿ 人民群眾才是國家的主人(中國近代史)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這是因為,人民群眾,首先是勞動群眾,是生產力的主要因素,而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生活資料的創造者。正是勞動人民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資料,社會生活,包括政治的、科學的和藝術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所以,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必然對社會發展起決定作用,這是最簡單、最明顯的事實,也是最根本、最主要的事實。
(2)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在這個問題上,資產階級思想家從來是不承認的,他們否認人民群眾對於科學文化發展的決定作用,是十分荒謬的。事實是:
①人民群眾為思想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的精神生產創造了物質前提;②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的源泉。任何有價值的精神財富都來源於社會實踐;③勞動人民直接參加了精神文化財富的創造活動:勞動人民在提供豐富的精神財富的原料的同時,還對這些原料作了初步的加工,甚至直接創造出精神財富的珍品,這就是說科學藝術的最早的發明權屬於勞動者,而且勞動人民中還涌現出了許多聞名的科學家、藝術家。
總之,上述一切都能雄辯地證明,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在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方面抹殺人民群眾的偉大作用,不過是剝削階級的偏見,是同歷史的真實情況背道而馳的。但是,歷史唯物主義肯定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是要否定知識分子在創造社會精神財富中的作用,在人民群眾創造社會精神文化財富的過程中,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起著重要的作用。
(3)人民群眾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
這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歸根到底是由社會基本矛盾引起的,但社會基本矛盾的根本解決,必須靠人民群眾的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中,就是通過激烈的階級斗爭來實現。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歷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運動,實際上都是人民群眾自己起來摧毀舊制度的斗爭。只有這種群眾性的社會革命,才能推動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歷史表明,人民群眾的人心所向,體現了歷史的主流,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這是一條被反復證明了的真理,毛澤東同志說:「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結論。
(4)人民群眾創造作用的社會制約性。
在唯物史觀看來,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但是,群眾的創造活動也不是隨心所欲的。人民群眾創造自己的歷史,總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下,在既定的現實關系的基礎上,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進行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群眾創造歷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我們國家的社會主義政權性質決定了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公職人員是人民的公僕。擺正主僕位置,處理好主僕關系,是保證不變質的關鍵問題。在新的歷史時期,正確處理好公僕與主人的關系,切實履行好公僕的職責,就必須做到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認真思考「參加革命為什麼,現在掌權干什麼,將來身後留什麼」,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反對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搞假政績;提倡求真務實、真抓實干、艱苦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