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不斷奮斗不斷發展的結果。這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共同選擇,這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之路,必然抉擇。
19世紀的清朝已經進入了這個帝國的最後時刻,經濟凋敝,民生凋零。內有戰亂,外有敵國,昔日偉大的中華大地,已經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不斷奮斗,書寫歷史,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政府。然而,中國並沒有因此得到安寧,戰亂接踵而至,軍閥混戰,日本入侵,製造了駭人驚聞的屠殺,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傷害,八年的艱苦抗戰趕走了日本侵略者,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國內戰爭,國共大戰,三大戰役死傷無數。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黑暗的。
1949年10月1日,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進入到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
新民主主義社會的主要任務是完成 「一化三改」。「一化」就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三改」是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為國家建設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物質基礎。在這期間,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國營經濟逐步完善,國民經濟得到恢復,雖然在這段時間,中國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這並不能阻礙中國逐步走向穩定與自強的道路,國防力量,基礎工業水平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1956年之後的中國,可以說是經歷了大風大浪。階級斗爭不斷,黨的一些決策和路線並不能有成效的帶領人民繼續向前邁進。這並不能說這是某些領導人的個人錯誤,而是整個大的環境下的政策失衡。不能否認的是,國家經濟在這一段時間損傷極大,停滯不前,發生了一系列的悲劇,三年自然災害,反右斗爭,文化大革命。尤其是十年文化大革命,更是加劇了新中國在發展進程上的阻力。1956年到1979年,雖然說在經濟外交方面取得了一些
成就,但是就整體而言,國家是遭受了重創的。
凡事不破不立。1979年之後,在黨和國家第二代領導人的帶領下,掃清文革時期的一系列弊端,否定了兩個凡是,堅持了真理。展開了市場經濟到底姓「社」還是姓「資」的大辯論,中國最終走上了改革開放的道路。這個偉大的帝國重新煥發了生命力與蓬勃的生機。市場經濟在這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呈現了不一樣的風采,第六個五年計劃(1981-1985)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相比1980年,GDP平
均每年增長10%;第七個五年計劃(1986-1990),五年內全國工農業總產值增長38%,五年內國民生產總值增長44%,進出口貿易總額五年增長35%;第八個五年計劃(1991-1995),中國經濟平均增長速度達到11%左右,比「七五」時期的平均增長高出近4個百分點。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對外貿易總額累計達10145億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第十一個五年計劃(2006-2010),GDP持續保持10%左右的增速,中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巨大的進步,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也愈來愈重,一系列大型會議的成功舉辦,更是讓這個東方強國成為全世界的焦點。經濟的不斷發展,同時也帶動了中國的文化、科技、醫療、教育、體育等方面的發展,諾貝爾文學獎花落中國,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都在訴說著這個國家的進步。這個階段的中國,走的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指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在社會主義以及共產主義的理論及意識形態的基礎上,引入資本主義在市場經濟上的部份概念,使中國在發展經濟之餘,仍然能
夠保有社會主義社會結構的特色,堅持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執政黨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這一偉大構想,並由各任領導人不斷完善。八十年代,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在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
基本結論」;九十年代,稱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澤民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到「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 奪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更大勝利」;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江澤民在十六大作報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胡錦濤在十八大作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涵包括道路、理論、制度三個方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指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構成的
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基礎上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
曾經在一本書總看到過,誰也不能阻礙歷史的發展,皇帝不能,大臣不能,歷史的車輪會碾壓一切阻礙者,因為歷史的規律把握在人民手中,人民群眾是無敵的。雖然有時候單個的老百姓看起來柔弱可欺,但是十三億的中華人民確實一股誰也不能輕視的力量。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道路也是如此,並不是領導人所能決斷,並不是財團巨鱷所能決斷,而是人民自己選擇的,這就是歷史。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裡,歷史則往往由多數人來書寫。
細數中國歷朝歷代,朝代更迭,歷史變遷,但是顛撲不破的道理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因為歷史就是人民來書寫的,李世民的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點破了這一道理。中國東臨太平洋,北接荒蕪人煙的西伯利亞,西北是塔克拉瑪干大沙漠, 西南為喜馬拉雅山,在這樣一個封閉的環境之內生存,養成了國人含蓄內斂、保守中庸、消極忍耐的性格。中國人民習慣了忍耐,不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反抗的。陳勝吳廣也許只想當一個老老實實的農民,朱元璋或者只想本本分分的子承父業,繼續賣豆腐種地;近代史中的無數仁人志士,說不定也只願過好當下的日子罷了。但是當這一切都成為不可能的幻想的時候,歷史就此改寫。暴秦被推翻,大元被瓦解,新中國成立。人民,中國人民從來不缺乏改變的勇氣。歷史,中國歷史向來都不是某個誰誰就能夠左右的。
文革之後的中國百廢待興,積弊已久。偉
大的國家急需改變,歷史需要重新煥發希望的光芒。人民選擇了該如何走,世界應該走上本應該走的道路。於是,小崗村的農民開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驅之行;深圳成為經濟特區的試點城市;「皇糧」被一直文書徹底廢除;上海開啟了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征程。人民選擇著一切有利於符合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道路,歷史選擇著一切有利於符合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的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名字聽起來確實很高大上,不接地氣。但是這條路能讓中國進步,能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弱國無外交,李鴻章背負著整個民族的期待,周旋已久,還是簽下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蔣介石縱然能與各國領導人一起簽署《開羅條約》,卻還是不能不接受一切不利於國家的條約。因為國家是戰亂窮困的。而如今,中國成為影響世界和平的重要因子。中東、烏克蘭局勢、朝核問題,都少不了中國的身影。G20峰會,APEC會議,中國逐漸增大著自己的話語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看到的是國家的強大,民族的進步,人民的富裕。
當然並不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讓整個國家的發展已經完全走上正軌。我們還是要看到國家發展的不足之處,我們依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進。比如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共同富裕問題、社會和諧問題。在看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給人民帶來的幸福的同時,我們也同時面臨著一系列如上的問題。北方霧霾問題,淡水資源不斷減少,貧富差距不斷增大,低智商的官員和高智商的老百姓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街頭百姓、朝堂門客茶餘飯後的話題,也成為國家亟須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新時代下,中國經濟的轉型,更是成為關鍵,不能純粹依靠房地產行業的帶動,更多新型創新產業應該更多的去承擔經濟增長的份額。國內教育問題也應該得到相應的重視,國家投資在教育行業的資金比例應該得到相應的提高,而不是一直低於世界水平。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應該只是一句口號,而應該成為一種習慣。我們已經做的很好,我們應該能夠做得更好。
愛一個人就應該去愛她的一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路既然是中國人民自己走出來的,我們就要勇敢的面對路上的艱難險阻,勇敢克服困難。我們享受著中國強盛帶來的幸福,也要去幫助這個國家變得更好,因為這也是人民必須要選擇的,這也是歷史的結論。
中國人,如果自己不折騰自己,會讓整個世界都震驚的。如今的中國人民處於世界發展的浪潮之中,我們經歷了無數的戰爭,無數的歷練,無數的痛苦,我們相信自己會過好自己的日子,會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我們勤奮,我們努力,我們追求著幸福,我們不在乎誰才是世界的霸主,我們只想過好自己的生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這就是中國人民的選擇,這就是歷史的結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一個美麗的中國夢,這就是人民的選擇,這就是歷史的結論。
㈡ 中國近代史材料體現了什麼歷史結論
中國近代史所遭受的屈辱,歸根結底在於閉關鎖國造成的,閉關鎖國使得人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發展和實力,盲目自大,漸漸偏離了世界的發展趨勢,漸漸的落後於世界上其他國家。所以,近代史材料體現的結論就是 我們再不能盲目自大,閉關鎖國,自詡為天朝上國,更應該跟進世界上其他國家,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時候曾經說夠「落後就要挨打,科技才能興國」,所以我們更應該大力發展科學教育事業,振興我中華。。。
㈢ 中國70年巨變說明了什麼樣的歷史結論
中國70年巨變說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人民的選擇。
㈣ 五四運動前主要有哪些探索這些探索結果如何歷史結論是什麼
推薦的答案是中共誕生的思想背景歷史背景!!!
參考答案:主要探索:1、地主階級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標志其失敗。結論:地主階級挽救不了中華民族的危亡。2、資產階級改良派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戊戌六君子被殺,最後失敗。資產階級改良派挽救不了中華民族的危亡。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共和之路,結果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中國走向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而失敗。結論:資產階級革命派挽救不了中華民族的危亡.4五四運動後中共成立,1949新中國成立,結論: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呵呵 我是歷史老師。
㈤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史實中,我們可以得出什麼歷史結論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勾結封建統治者剝削壓迫中國人民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中華民族從此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是歷史的結論.
㈥ 歷史現象與歷史結論有什麼區別
歷史現象:是指對客觀存在的一段時期或者幾個具有共性的歷史事件的簡單總結,屬於一種經驗上的陳述,比如中國封建時期的歷史現象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的歷史現象是天下三分、戰亂頻繁。
歷史結論:是對歷史事件或者歷史現象的本質的探索,具有人的主觀性,可以是對歷史產生原因的探索、可以是對歷史發生過程中的探索,也可以是一個歷史對另外一段歷史影響的探索等等,比如中國封建時期出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出現三國歷史的主要原因有土地兼並、宦官專政、外戚專權、天災人禍等。
㈦ 下列關於陳勝吳廣起義和東漢黃巾起義的描述,屬於歷史結論的是
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
在秦二世荒淫無道,橫征暴斂的背景下。陳勝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得到了戌卒們的響應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目的是:討伐無道的昏君,誅滅暴虐的秦王朝,重新建立楚國政權!陳勝就自立為王,國號「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
稱王後的陳勝聽不進忠言,親近小人。陳王任命朱芳為中正,胡武為司過,專門監督考察群臣。各位將領們攻佔了領地回到陳縣來,只要對他的明令不服從就抓起來治罪,以苛刻地尋求群臣的過失作為對陳王的忠心。凡是他不喜歡的人,一旦有過錯不交給司法部門處理就擅自予以懲治。很多的將領慢慢的就疏遠他了。這就是陳勝失敗的原因。
陳勝雖然死了,但是他所封立派遣的王侯將相最終還是滅掉了秦王朝。這就是陳勝起義的結果和意義!
張角領導的黃巾軍起義。
東漢末年,皇帝昏庸無道,朝政混亂不堪,農民苦不堪言。公元前184年張角約信眾在3月5日以「蒼天已死,黃巾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興兵反漢。歷時9個月在朝廷雄兵壓境的情況下慘遭失敗。其原因是黃巾軍缺乏有戰略頭腦的人物。起以後,各地起義軍沒有迅速集結起來,而是分散的孤立行動以至於首尾不能相互的支援和配合。最後被鎮壓的官兵各個擊破。
黃巾軍起義雖然只有短短的9個月就宣告失敗,但為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拉開了序幕,更為三國分立奠定了基礎。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腐朽的東漢王朝已名存實亡,最終走向滅亡。
歷史結論是:二者的共同點都是以農民為主導的反抗壓迫的起義。基於農民本身知識能力的局限性,起義迅速興起又快速地走向滅亡,猶如曇花一現。但是起義本身顛覆了腐朽的政權,加快了朝代的更迭,推動了歷史的進步。因此,起義的意義功不可沒!
㈧ 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得出什麼歷史結論+並分析說明800字
摘要 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不僅讓我更加細致的了解到中國在近現代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所表達的歷史意義,以及通過這些歷史事實對今天的我們將有怎樣的啟示。通過對中國近現代史的學習,不僅讓我更加細致的了解到中國在近現代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更重要的是這些歷史所表達的歷史意義,以及通過這些歷史事實對今天的我們將有怎樣的啟示。
㈨ 什麼是歷史結論該怎麼答怎麼理解
從對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科技的方面的影響來答或者是有什麼特殊的歷史意義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