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2-05-01 14:47:41

A. 張騫出使西的歷史意義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在於: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卜,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求採納~

B.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重要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C. 張騫出使西域有哪些歷史意義

張騫通使西域,使我國當時的影響直達蔥嶺東西。後來的班超再度西行,正是沿著張騫的足跡,走出了譽滿全球的「絲綢之路」。自此,不僅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交通孔道,而且我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張騫具有地理探險意義的「鑿空」之功,名垂青史。

D. 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想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抗擊匈奴,增進雙方了解,探明路線增進漢王朝同西域的聯系。

從整個形勢來看,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軍事行動,最後徹底戰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步驟。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豐富了地理知識,擴大了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我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

(4)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張騫的成就影響:西域歸漢

張騫二次出使西域回漢,帶來了烏孫國的使者,「因令窺漢,知其廣大」後,烏孫國與西漢開始在平等的基礎上友好交往。此後的一年時間內,張騫在烏孫國所遣持節副使也與西域諸國使者相繼歸漢,漢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平等友好的交往,漢與西域諸國外交活動的第一個高潮開始到來。

張騫出使西域,接觸到西域各國的風土人情,是漢朝開始對西域各國有所了解,使漢朝與西域建立了友好關系,為後來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正式歸西漢政府管轄打下了基礎。漢朝使者不斷往來於西域諸國,一年多則十幾次,少則五六次,都用「博望侯」的名義,以取信於各國。

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了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物,保護往來的商旅。從此,西域正式歸於中央政權的統治下。

E.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1、促進了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

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2、文化交融。

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背景

建元元年(前140年)即位時,年僅十六歲。此時,漢王朝已建立六十餘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並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

漢武帝正是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將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提上了日程。也正是這種歷史條件,使一代英才俊傑,得以施展宏圖,建功立業。

F. 張騫出使西域的歷史意義

1.
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意義有:
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
②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③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④為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2.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於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漢朝終於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3.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貢獻:
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後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

G. 張騫出使西域歷史意義

張騫出使西域的重要意義有:
①促進了西域同中原的經濟文化聯系
②促進了西域社會的進步
③豐富了中原的物質生活
④為西漢與西亞、歐洲通商關系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張騫通西域:
漢武帝為反擊匈奴,於公元前138年,派張騫出使西域。張騫到過大宛、大月氏等國,獲得了前所未聞的西域資料,也向各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諸國也紛紛派使者回訪,漢朝終於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貢獻:
張騫通西域,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促進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豐富了漢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張騫通西域,奠定了我國對新疆地區的管轄和開發基礎,後來,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張騫通西域後,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開通「絲綢之路」。

H. 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重大意義

(1)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2)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3)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4)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5)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拓展資料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出使隊伍離開長安,經隴西向西進發,但不久就被匈奴俘虜。匈奴單於長期監禁張騫,並為之娶妻成家,希望他能投降。張騫始終沒有屈服,時刻等待時機准備逃脫,並在11年後乘匈奴防備疏鬆,終於和隨從人員逃出匈奴。

I. 張騫出使西域意義和影響

張騫出使西域對西域的發展的主要意義是促進漢朝和西域的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

開拓了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促進了中國與西域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
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
加速人類文明的發展,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漢朝的中外交流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恐怕是漢武帝所始料不及的。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

深遠影響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 (歷史事件)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張騫 (漢代傑出的外交家)

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中國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故里在漢中城固縣城南2公里處漢江之濱的博望村。
張騫富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漢武帝之命,由匈奴人甘父做向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漢武帝以軍功封博望侯。
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他將中原文明傳播至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張騫病逝於長安,歸葬漢中故里。

西域

「西域」一詞,最早見於《漢書·西域傳》,是和張騫的名字分不開的。
西漢時期,狹義的西域是指玉門關、陽關(今甘肅敦煌西)以西,蔥嶺(帕米爾高原)以東,昆侖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即漢代西域都護府的轄地。廣義的西域還包括蔥嶺以西的中亞細亞、羅馬帝國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烏茲別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帶。

J.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友好反問,加強與外界聯系,建立與西域各過的友好關系,傳播文化
意義 :從此,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就是跑去把領土擴張了

閱讀全文

與張騫出使西域有什麼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