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近代中國以來的歷史主體和歷史主線是什麼,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主線就是救亡圖存
先是鴉片戰爭時期,滿清政府對於外國侵略的抵抗,是為了保持國家的獨立
後來的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求強求富
戊戌變法是改良的資產階級的救亡圖存,
辛亥革命則是推翻滿清政府,也是為了拯救民族
以後也是一樣,不管走的什麼道路,最終的目的就是獲得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
②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l)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發展中起推動作用。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任何時候,作為生產力主體的勞動者都是人民群眾的主要成分。他們不僅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資料,而且積累生產經驗、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開發勞動對象,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方式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一方面,人民群眾通過為直接創造精神財富的科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們提供物質條件和經驗材料間接地參與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
另一方面,人民群眾也直接參與了某些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
瓦特發明蒸氣機、愛迪生發明電燈、
第三,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在同一社會形態的量變時期,人民群眾通過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社會進步,在社會形態更替的質變時期,人民群眾則是打碎舊的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築,實現社會革命變革的主力軍。
(3)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又稱群眾史觀。它同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③ 社會歷史主體內容
社會歷史的主體
慶安一中:徐雪梅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識記人民群眾的含義
(2)識記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內容
(二)能力目標
(1)理解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內容和意義
(2)運用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分析有關時政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使學生能夠自覺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2)能夠培養學生尊重人民群眾的勞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難點: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
三、教學方法
課件演示法、問答法、講授法、探究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地位和作用
老師引導:讓學生觀看拿破倫過阿爾卑斯山的材料,回答教材中的設問:
(1)沒有身後的眾多士兵和民眾,拿破倫能夠成就舉世矚目的業績嗎?
(2)究竟誰是歷史的創造者?
學生活動:積極發言。
1、人民群眾的含義:
(1)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
老師總結: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歷史的創造者。費爾巴哈等人認為「英雄人物創造歷史的」英雄史觀是極其錯誤的,因此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被後人稱為半截子唯物主義。(1)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課堂練習:(1)黨的群眾觀點。九、教後反思
④ 什麼才是歷史的主體
(l)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是指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
(2)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發展中起推動作用
(3)歷史唯物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又稱群眾史觀。它同歷史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是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
⑤ 社會歷史主體和客體及其辯證關系
1.主體是處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的具有社會性的人,是從事改造世界活動的實踐著的人.認識的客體即認識的對象,不是指全部的客觀實在,而是指進入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同主體發生聯系的那一部分客觀事物和認識對象.
2.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主體受制於客體,客體制約著主體的活動范圍、方式、性質等等,決定了主體的認識內容和范圍;主體又能動地改造客體,使客體向主體轉化,使之滿足人們的目的和要求.認識中的反映與信息、選擇、重構的關系.
⑥ 社會歷史的主體和客體求大神幫助
先說歷史的主體。從總體上說,歷史的主體就是人,而不是之神(如宗教)或絕對精神(黑格爾)或理念(柏拉圖)。進一步具體地說,歷史的主體或者說歷史的創造者不是所有的人,也不是個人,而是群體,更確切地說,是人民群眾。 歷史的客體,就是歷史主體活動的創造物和改造對象,主要是各種社會關系、制度、思想體系等等,當然也應該包括人自身,換言之,歷史主體在一定條件下也成為客體。
⑦ 歷史主體的哲學含義
「哲學」最早在希臘文中寫作「philosophy」,本義是「愛智慧」或「對智慧的追求」。現代所說的哲學主要是指那些理論上關於世界總體的分析,包含人生,生活,自然和社會各個層面。因此哲學的內涵也相應的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
1.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的藝術和智慧;是對於客觀世界和人生道路的系統反思;是愛智慧以及對智慧的不懈追求;是力求提升人生境界的境界之學。
2.哲學告訴人們世界「是什麼」,教人們「怎麼樣」做才能取得成功,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3.哲學給人真誠的人格,教人成為人。哲學教化啟蒙人用最美好的思想智慧去完善人性,以獲得成為人的內在文化要素和精神氣質,由此以本真的方式去規定自身生存與生活。
4.哲學給人真誠的思考,教人以境界;哲學給人以真誠的信仰,教人以超越。
5.沒有哲學的指導,人們的生活和行動將變得盲目,對未來將失去預見性,心靈也將失去寄託。
⑧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怎麼解釋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從屬於以人為主要客觀主體的角度來解釋的。
1,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是第一要素。
社會歷史的主體,在不做特別說明的情況下,一般是指人的社會歷史,而不是以其他事務為主體的社會歷史。
因為只有人,才是最關注、最了解自己與世界社會歷史的發展狀況、也是最有影響價值意義的歷史資料和素材。
2,人的存在構成了社會的歷史。
無論是任何事物的社會歷史,無不是在人的行為下所展現出來的,是通過人類的探索和發現,不斷地認識和了解世界上各種事物的社會存在,同時也構成了人類社會歷史演變與發展中的內容,人便成為了世界社會歷史的主體。
通過人類對世界社會歷史發展軌跡的掌握,才能不斷的修正和完善人類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做出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具有價值意義的選擇。
3,人的意志決定了社會歷史。
所謂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描述的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導地位,也是人類社會歷史文明的演化和發展的核心內容,展現了人類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所有的社會形態,是在人的意志主導下發生並完成的。
人的意志,也可以或決定世界其他社會歷史的演變。
⑨ 為什麼說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1、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重要范疇。從質上說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
(9)歷史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恩格斯曾經說過:「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決定歷史發展的是『行動著的群眾』。」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看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們,從量上看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有著不同的內容,包含著不同的階級、階層和集團。人民群眾最穩定的主體部分始終是從事物質資料生產的勞動群眾及其知識分子。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