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填恰當的詞語(~)的歷史遺產
舉世聞名的歷史遺產
【釋義】:舉:全。 舉世:全世界。聞:知道。 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形容非常著名。
聞名遐邇的歷史遺產
【釋義】:遐:遠;邇:近。形容名聲很大,遠近都知道。
譽滿天下的歷史遺產
【釋義】:美好的名聲天下皆知。亦作「譽滿全球」、「譽滿寰中」、「譽塞天下」。
世人皆知的歷史遺產
〖解釋〗世人:所有的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❷ 在方框內填上恰當的詞語。什麼的歷史文化遺產
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歷史意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存在歷史價值的文物,其主要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❸ 什麼的歷史遺
遺跡分類:包括遺址、墓葬、灰坑、岩畫、窯藏及人類活動所遺留下的痕跡等。
其中遺址又可細分為城堡廢墟、宮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廟址等,還包括當時的一些經濟性的建築遺存,如山地礦穴、採石坑、窯穴、倉庫、水渠、水井、窯址等;防衛性的設施如壕溝、柵欄、圍牆、邊塞烽燧、長城、界壕及屯戍遺存等也屬此類。
❹ 我國還有哪些寶貴的歷史遺產要求寫名稱概括特點歷史價值等
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有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兵馬俑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中國世界遺產,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先後有200多位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❺ 中國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有哪些
中華民族擁有著5000年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也留下了非常多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這些遺產都見證著歲月的沉澱,如今大部分都成為了知名的旅遊景點,供遊客們參觀。文化歷史遺產的數量還是非常多的,要說哪些遺產最具有代表性,那就非以下三個莫屬了。
第1個秦始皇兵馬俑,可以說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張名片,不僅在國內非常出名,在國際上也是備受贊譽,每一年都能吸引到成千上萬的外國遊客來進行參觀。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國第1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背後代表的意義十分巨大。
其實珍貴的文化歷史遺產還有很多,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我們一定要保護好它們。每一個文化歷史遺產都有著自己的故事,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意義,中華民族曾經也擁有著無比輝煌的歷史,這些歷史遺產就是最好的見證。不知道在大家的心目中,哪些文化遺產最具有代表性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❻ 我國的歷史遺產有哪些
我國的歷史遺產有洛陽龍門石窟,焦作雲夢山,鄭州嵩山。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與香山上。龍門石窟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
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孝文帝年間,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宋等朝代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南北長達1公里,今存有窟龕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龍門石窟延續時間長,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資料從不同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許多領域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2000年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6)什麼的歷史遺產擴展閱讀
文化遺產:
文化遺產,概念上分為有形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遺產日。
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系的建築群。
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世界遺產
❼ 什麼的歷史文化遺產填空
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展開
文物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1]它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文物是指具體的物質遺存,它的基本特徵是:第一,必須是由人類創造的,或者是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二,必須是已經成為歷史的過去,不可能再重新創造的。目前,各個國家對文物的稱謂並不一致,其所指涵義和范圍也不盡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個對文物共同確認的統一定義[2]。
2017年12月1日,《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規范》正式實施,規定文物標准英文名為Cultural Relic。[3]
中文名
文物
外文名
Cultural Relic
分類
歷史文化遺產
特徵
人類創造、歷史的過去
關鍵詞
具體的物質遺存
❽ 中國的歷史遺產文物都有些什麼
1、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
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4、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綉,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5、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❾ 我國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
中國文化遺產有:
1、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2、頤和園。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3、長城。長城(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4、天壇。天壇,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在北京市南部,東城區永定門內大街東側。佔地約273萬平方米。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緒時曾重修改建。為明、清兩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穀豐登之場所。
5、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周口店遺址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腳下,是一座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始建於1953年。1929年,中國古人類學家裴文中先生在龍骨山發掘出第一顆完整的「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❿ 什麼的歷史遺產
歷史遺產
人類在歷史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合。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歷史遺產不僅是人類賴以生活和生產的基礎,而且是人類創造新的歷史,推動歷史發展的前提。對待歷史遺產無論是全部肯定還是全部否定都不是正確的態度。馬克思主義對歷史遺產採取的「批判地繼承」是唯一科學的方法,其目的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進而推陳出新。因「精華」和「糟粕」往往混雜一體,因此對具體問題應具體分析,不應簡單拋棄,一概排斥。在歷史研究中,對於「史學遺產」,即作為「精神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歷代史學家的成果,同樣應採取批判地繼承的態度。通過分析這些史學家及他們的理論、方法和著作在史學發展中的作用,取其精華,並結合當代社會經濟發展及史學發展的實際,進一步推動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充分發展。
(馬國泉,張品興,高聚成 主編.新時期新名詞大辭典.)
歷史遺產
又稱「歷史文化遺產」。人類已往的活動過程中所創造的,並以各種方式遺留下來的種種財富的總和。歷史遺產的內容極為廣泛而豐富,一般地講,在總體上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精神文化遺產兩部分。人類的歷史活動,從宏觀意義上講,是由人與自然界之間發生關系的活動即生產活動,和人與人之間發生關系的活動即社會活動構成的。人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不斷增長智慧,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人類自身,不斷地創造、積累和總結經驗,這些智慧和經驗就是人類所創造的文化財富。這些文化財富,隨著歷史的前進,一部分逐漸轉化為物質形態(如各種生產工具、設備、生活用具、宮室房屋、衣飾裝束、工具、生活裝飾品,等等),成為「物質文化遺產」;另一部分逐漸轉化為精神形態(如分門別類的科學文化知識、手工業與畜牧業和漁業等各類專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能、理想和情操、道德和禮義、習俗和風尚、生活方式、興趣和愛好、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經驗教訓、社會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等文化成果,等等),成為「精神文化遺產」。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經常處於互相影響、互為作用、相互轉化的運動過程中。歷史遺產是由整個人類創造的,其中社會生產者、勞動者是主要創造者。由於人類社會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向高級不斷向前發展的,其發展過程總呈現出加速度的趨勢,歷史上每一時代都是在前代的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歷史遺產的積累,從總體上看,無論從質的方面或是從量的方面來看,都是後來居上,日趨豐富的。
(蔣大椿,陳啟能 主編.史學理論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