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寫一篇《黃河的現在和未來》的周記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過 去 篇
從遠古的大禹治水,到人民治理黃河大半個世紀的今天,中國人朝夕廝守著這條與我們休戚相關的大河。無論是與洪澇旱魃抗爭,還是灌溉航運興利,我們的先輩曾進行過種種不懈的努力,他們失敗的痛楚,他們成功的喜悅,都如不落的星辰,在浩瀚的天空閃耀,成為後來治黃人的路標……
現 在 篇
開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揭開了黃河歷史新的篇章。黃河洪水得到初步控制,除創造了50餘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歷史奇跡;黃河水資源利用程度不斷提高,利用率超過52%,居中國江河水資源利用前列;廣袤的黃土高原開展了持久的水土流失治理,初步治理面積達18萬多平方公里,山川秀美初見端倪。昔日洪流肆虐、瘡痍滿目的黃河開始變害為利,為中華民族造福。
未 來 篇
治理開發黃河的現實要求是除害興利,根本目的是開發利用和保護黃河,適應自然,實現社會經濟發展需求與自然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在這個努力過程中,有兩步路要走:第一步是使黃河長治久安、造福於民。第二步是實現並維持流域社會經濟發展與流域生態關系的良性循環,達到人類活動完全順應和符合自然規律。
站在人民治河50多年成就和經驗基礎上,展望黃河治理開發的前景,我們有理由相信,整個流域的發展變化將超出眾多人們的想像;一條理想中的母親河,將溫順安詳,流金淌銀,在兩岸富饒的城市和鄉村間婉轉穿梭……
㈡ 列舉黃河文明的歷史事實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范、完善和推廣。
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
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
(2)創造了黃河什麼的歷史奇跡擴展閱讀: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而且與黃土地,黃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幾」字形中國龍構成了中華民族形象的表徵,因此,人們把這條流經神州大地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
從左河水「雪原雷動下天龍,一路狂濤幾縱橫。裂壁吞沙驚大地,東奔致雨嘯蒼穹。」的詩句中,可以領略到黃河猶如中華民族那種氣勢磅礴,幾經曲折縱橫,經久不息、勇往直前的偉大氣魄與生命力。《漢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黃河為宗。」
黃河流域的先民從與自然斗爭的經驗中得知,生存只能依靠自己,雖然他們也有原始宗教,也祭祀神靈,但和其他文化不同的是,他們不祈求神靈的幫助。
他們認為自然規律(天意)是神靈也無法改變的,因此他們主要發展卜巫術,力圖預測吉凶,以便依靠自己「趨吉避凶」。大量出土的甲骨文都是卜巫的結果。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陝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的母系氏族文化。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的金色童年。
㈢ 黃河現在的變化是啥樣的
194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人民治理黃河,揭開了黃河歷史新的篇章。黃河洪水得到初步控制,除創造了50餘年伏秋大汛不決口的歷史奇跡;黃河水資源利用程度不斷提高,利用率超過52%,居中國江河水資源利用前列;廣袤的黃土高原開展了持久的水土流失治理,初步治理面積達18萬多平方公里,山川秀美初見端倪。昔日洪流肆虐、瘡痍滿目的黃河開始變害為利,為中華民族造福。
㈣ 究竟黃河有什麼歷史
黃河的歷史 150萬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現今山西省黃河邊的芮城縣境內出現,其後,100萬年前的蘭田猿人和30萬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黃河岸邊取魚狩獵,生活繁衍,繼續為黃河文明的誕生默默耕耘。 7萬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萬年前內蒙古烏審旗大溝灣晚期智人,奏響了古老黃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細石器文化遺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3700-2700年的青銅器文化遺址和出現於公元前770年的鐵器文化遺址等幾乎遍布黃河流域。從中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就成了我國遠古文化的發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創造發明了人工取火技術、原始畜牧業和原始農業,他們拉開了黃河文明發展的序幕。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這些帝王統領著中華民族把古代黃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矚目的輝煌頂峰。火葯、指南針、造紙、印刷術,唐詩、宋詞、元曲是黃河文明中閃閃發光的瑰寶,發明創造和科學成就不僅推動了中國的發展,而且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全人類的進步。 每年中華民族都要在陝西橋山的黃帝陵祭祖,每年無數的人們都要去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尋根。 關於黃河的一點其他資料 一、世界第五長河 黃河,世界第五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 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 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 二、黃河的表徵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這一切黃色表徵,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聖河。《漢書.溝洫 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於四瀆,而河 為宗。" 三、黃土風成說 在久遠的地質年代,在亞洲內陸的沙漠戈壁,遍地砂石在驟冷驟 熱的嚴酷環境中被支解粉碎,直至形成粉末。內陸盛行的西北氣流, 經年累月地把它們吹向東方,粗砂落於蒙古高原,最細膩的粉末隨風 飄落到今天甘肅、陝西、山西、青海、寧夏、河南6省。千百萬年的 搬運堆積,終於形成了一個北起長城,南至秦嶺,西抵日月山,東達 太行山的黃土高原。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 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陝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 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五、六千年前的伊甸園 植物學家們研究發現,雖然黃土高原的降水不如南方豐沛,但養 分的淋溶損失也較少,非常適合楊樹、樺樹、櫟樹、油松、雲杉和酸 棗、黃荊條等生長。那時繁茂的植被,涵養著一個溫暖多雨的伊甸園。 今天山西、陝西、甘肅、寧夏等省份,分布著大片原始森林。地處中 原的河南省簡稱為"豫",顯示在倉頡造字的時代,它仍是大象出沒 之地。 六、歷史興盛的基礎 地質學家們發現,黃土具備優良的解理性,適合開掘窯洞居住; 農學家們發現,黃土中各種礦物營養物質豐富,具有較高的天然肥力。 先民們漸漸在這片黃土地上開鑿窯洞居住,種植五穀為生。5000 多年前,皇帝、炎帝的部落興盛起來,華夏先祖的足跡踏遍了黃土地。 隨後的日子裡,中國第一個王朝夏興盛於此,立國800年的周朝源 起於此,而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的秦帝國也勃興於此。 七、遠古時代文明的啟蒙 在160多萬年前的山西芮城西候度人類活動遺址中,人們找到 了被火燒過的動物化石和鹿角化石,在100萬年前的山西藍田人類遺址中,人們找到了多處碳末堆積。 從那以後,藍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都在黃河的臂灣里繁衍生息。直到6000年前,黃土地上出現了以半坡文明為代表 的母系氏族文化。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樣一片綠野間狩獵採集,度過了華夏文明 的金色童年。 八、歷史記述改造自然的功績 這里確實最早沐浴了文明之光,這里也難免最早被受了文明之火。 上古傳說,神農氏曾教民稼穡。耐人尋味的是,神農就是炎帝,也就 是火神,他所傳授的實際上是焚林墾殖。 《孟子》中記載了三皇五帝燒山林的"功績": "當堯之時...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在詩經中,我們聽到了先民們砍伐時的吟唱: "侃侃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漪。""伐木叮叮, 鳥鳴嚶嚶。" 九、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 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同 時,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 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後 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 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十、黃土高原森林第二次受大損 西漢時期,天下大治,中國人口激增至6000萬。向西北開拓移 民成為解決人口膨脹壓力的主要手段,僅漢武帝時期,就向西北邊塞遷 徙了70餘萬人口。西漢將匈奴趕到遙遠的漠北,將大片林牧區變成了 農耕區。西漢在河套開發的引黃灌溉工程,是以寧夏內蒙的賀蘭山森林 和陝北森林的大破壞為代價的。 十一、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幹流(山西和陝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捲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幹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捲起,然後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後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於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十二、昆陽古戰場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省葉縣。西漢末年,王莽奪漢室皇位,為鞏固統治,公元23年,王莽派40萬軍隊包圍了由劉玄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佔領的昆陽,農民起義軍只有8 000多人,雙方兵力十分懸殊。但起義軍在太常偏將軍劉秀的巧妙指揮下,打敗了新王朝的軍隊,起義軍光打掃戰場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昆陽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十三、官渡古戰場 官渡古戰場在今河南省中牟縣東北。公元200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基本占據了中原,便開始與強敵袁紹較量。袁紹的10萬大軍從鄴出發進攻許昌,曹操率1萬多人進駐官渡迎敵,因雙方力量懸殊,曹操採取避實就虛,聲東擊西的戰術,兩次小勝袁軍。袁紹自恃兵多,率大軍直逼官渡要與曹操決戰,曹操堅守官渡,袁紹無法前進,兩軍相持半年之久。後曹操採納袁紹的謀士的建議,率精兵5 000偷襲了袁紹的糧倉,袁紹氣急敗壞,要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結果受到早有準 備的曹軍的兩面夾擊。最後將袁紹的10萬大軍消滅得只剩8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戰。 這就是黃河。! 登鸛鵲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使至塞上 唐�6�1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㈤ 作為孕育了幾千年的母親河,有哪些關於黃河的歷史背景資料
黃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黃河流程約5500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9.5萬平方千米,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基本信息】長度 5464.3357千米,源頭海拔 4800 米,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流域面積 752442平方公里,源頭在青海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河口,中下游分界點:孟津。發源地:巴顏喀拉山的約古宗列曲。【自然特徵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5464公里, 流域面積75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地理環境】從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兩岸地形平緩排水不暢,形成大面積沼澤地,湖泊多;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流域概況】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調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主要支流: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主要的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生物資源】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漁業生產】黃河主要漁獲物種類也有變化,幹流中的魚類,歷史上以鯉魚產量最高,「黃河鯉魚」聞名國內,現在產量已明顯下降。60年代以前,中游陝、晉河段鯉魚在漁獲產量中佔60%~70%,居漁獲物組成的首位,據1981年~1982年對陝西黃河港口段漁獲的調查近十多年的變化,漁獲物中鯉魚僅佔21%,而以鯰魚取代主要地位,佔41.1%;其次為黃顙魚,佔26.3%。1983年對山西省平陸縣黃河幹流漁獲物調查,其中鯉魚僅為20%,而鯰魚則多達60%,成為主要漁獲物。下游山東段20世紀50年代初鯉魚在總產量中佔50%~70%,到20世紀60年代則下降為15%,至1981年~1982年據調查又降低僅佔7.1%。黃河主要流經的八省、區漁業勞動力的狀況為:除青海省一直沒有統計外,甘肅、寧夏、內蒙、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七省、區漁業專業捕撈勞動力1980年為26964人,1983年降為11320人,佔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比各為3.0%及2.1%; 兼業捕撈勞動力1980年為24843人,1983年增為25873人,佔全國同類勞動力總數的比各為8.9%及5.7%。30多年來,黃河漁獲物中主要經濟魚類鯉魚的資源數量下降幅度很大,其漁獲群體的組成也起了相應的變化,20世紀80年代初調查黃河潼關港口河段漁獲物中的鯉魚,多數為3齡,平均每尾0.7公斤的個體佔44.7%,其次為4齡,平均體重1.5公斤的個體佔28.4%。
主要漁法:黃河幹流漁業生產作業所使用的漁具漁法, 為上、中游 以刺網為多,也有地拉網,刺網有單層及三層之分, 以三重流刺網效率較好。另外還有滾釣、釣鉤及卡子等種類來多,在中游地帶僅四、五種。
漁區特性:上游:裂腹魚亞科和條鰍亞科8種;中游:鯉、鯽、鯰魚;下游:刀鱭、鯉、草魚、鯰魚。
上游:河源至貴德,兩岸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過4000米,河道呈「S」,河源段400公里內河道曲折, 兩岸多湖泊、草地、沼澤,河水清水流穩定,水分消耗少,產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氣候為高原寒冷,魚類系中亞高原區系,種類少,資源豐富。魚類資源長期未被開發利用。
中游:貴德至孟津,多經高山峽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貴德到劉家峽山谷極為深削,河寬50~70米,最狹處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狹窄崖陡,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在峽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庫,黃河出青銅峽後進入河套,形成大片沖積平原, 水流平緩,鯉鯽、鯰魚類資源較豐富。黃河流經河口鎮,折向南行,穿行秦、晉峽谷,到龍門全長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龍門以下到潼關130公里河段, 納汾、渭、涇、洛諸水,水量大增, 泥沙大量淤積,河道不穩定,鯉魚資源豐富,中游經黃土高坡,攜帶大量泥沙,給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關鍵河段。
下游:孟津至華北平原一段為下游,全長874公里,河道寬闊平坦,水流緩慢,泥沙淤積, 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為地上河,魚類資源最為豐富的漁業河段,河口洄遊魚類, 河道性魚類,定居性魚類,半鹹水魚及第水性魚類。【河流分段: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0‰;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桃花峪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0平方公里。
㈥ 黃河對中華民族有什麼歷史貢獻
夏、商、周、秦、漢、唐、宋等帝國均定都於黃河中下游,三代和秦漢之時,黃河流域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方面,遠比長江流域重要,應當說,三代青銅文化的中心就在黃河流域,中華民族的核心地帶也在黃河流域。總之,中華民族的祖先早在童年時代就生息繁衍在黃河流域的廣大黃土高原和華北大平原,黃河的中游和下游地區是全國范圍內開發最早的地區,也是中國遠古和古代政治、經濟和腐化的核心地帶。從上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的藍田人,北京人直到龍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一脈相承,源遠流長,形成了中國古代史上光輝燦爛的青銅文化,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綜合而特殊的農業體系,成為當時東亞甚至世界第一流的廣土眾民的大國,創造出悠久的沒有中斷的古老歷史和優秀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因此可以這樣說,中華民族和黃河流域有著血肉般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近百萬年來的一系列歷史事實說明,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
㈦ 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
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與上述考古學文化相對應的是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他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社會是邦國林立,出現了城郭、農業生產社會化、手工業專門化、禮制規范化。貧富分化,階級產生,文化藝術也有長足的發展。這時的黃河文明處於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考古發現了屬於王朝性質的都邑有登封王城崗 原八方遺址 古城、新密新寨古城、偃師二里頭城址、鄭州商城、偃師屍鄉溝商城、安陽殷墟和洹北商城以及在陝西和洛陽發現的西周、東周都城遺跡,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均在河洛地區。因此,河洛文化不僅是一個地區性文化,而且是延續約兩千年的王都文化,是黃河文明最核心的載體。在這一歷史階段,出現了父傳子家天下的政權體制,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國家機構,制定了比較完善的禮樂制度,出現了比較規范的文字,科學技術、農業、手工業、商業貿易飛速發展,劃時代的青銅文化聞名中外。在河洛文化周圍出現了巴蜀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和齊魯文化等,通過交流、吸納、融合,給河洛文化注入了活力,在歷史的舞台上顯得更加活躍。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哲理豐富的《易經》等許多不朽之作。影響中國幾千年的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等學派也如雨後春筍在河洛地區一齊湧向社會,開創了中國學術界百家爭鳴的黃金時代。河洛文化為黃河文明充實了內容,輸入了新鮮血液,文明的光芒照亮了亞洲的東方,不僅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望塵莫及,即使在當時世界范圍內,也享有極高的聲譽。
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於核心地位。帝都文化推動著全國科學文化大踏步前進。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封建,立郡縣,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漢承秦制,對這一重大文明創造進一步規范、完善和推廣。先秦時期的儒家、道家等學說,在歷代王朝都得到繼承和發揚光大。漢學是漢代學者創立的一個重要學派,源遠流長,影響很大,他們對經學研究的成果,一直被後世學者奉為經典。宋代的理學,對塑造中華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中國最早的最高學府太學,設在東漢首都洛陽,學生最多時達三萬人以上,歷經曹魏、西晉,為全國各地培養了大批人才,出現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物。天象歷法、農學、地學、醫學、水利、機械、建築、冶煉、陶瓷、釀造、紡織、造紙、活字印刷等科學技術,都創造了歷史奇跡;漢賦、唐詩、宋詞以及書法、繪畫、雕塑等,都攀登上文化藝術的高峰;留傳後世的各類史書浩如煙海,記載了古往今來王朝興替以及社會發展的歷史。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漢時始於西安,東漢至隋唐時始於洛陽,西安、洛陽在當時是對外文化交流、商業貿易的國際大都市,由此,中國歷史上的漢唐文明享譽世界。這就充分說明黃河文明的確發展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這個高度興盛的黃河文明,其核心的確是在河洛文化范圍內。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㈧ 為什麼說黃河是造就華夏文明的黃河
為什麼說黃河是造就華夏文明的黃河
歷史地理意義上的黃河,是一個大黃河流域的概念,比今天的黃河流域更廣,下游包括整個黃淮海平原。因為,自遠古時代起,黃河下游就在今黃淮海平原間縱橫擺動,北抵海河,南達淮河,有時還逾淮而南波及蘇北里下河地區,汪洋恣肆的足跡達25萬平方公里,並攜手海河、淮河、灤河等河流共同造就了華北平原(又稱黃淮海平原,面積約31萬平方公里)。
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主要在黃河中游下游支流,及其次級支流側畔的台地上。其中,流經今陝西的渭河及其支流,流經山西的汾河及其支流,流經今河南的伊洛河及其支流,流經今豫北、冀南的衛河及其支流等,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黃河流域以外的文化區都緊鄰或圍繞著黃河文明,很像一個巨大的花朵。這些外圍文化是花瓣,而黃河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斷綻放,才形成了華夏文明的絢爛文明之花。
㈨ 黃河在中國的哪個位置
黃河在中國北部。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長河之一,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北源發源於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的扎曲,南源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支脈各姿各雅山北麓的卡日曲,西源發源於星宿海西的約古宗列曲。呈「幾」字形,自西向東分別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
(9)創造了黃河什麼的歷史奇跡擴展閱讀:
70年來,黃河實現伏秋大汛不決口,流域灌溉面積增長10倍,年供水量達535億立方米,幹流連續17年不斷流,母親河維持了奔流不息的健康生命。
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15%的耕地,創造了全國14%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動力源泉。
水利部部長陳雷介紹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黃70年,牢牢把握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河流演變規律,不斷加深對黃河特性的認識,走出了一條從人水相爭向人水和諧轉變、從過度開發向維護河流健康生命轉變、從傳統治河向現代治河轉變的成功道路,開創了大江大河治理保護的新境界。
治水患除水害。70年來,黃河先後開展四次大規模堤防建設,干支流五級以上堤防超過1.7萬公里。興建龍羊峽、劉家峽、小浪底等水利樞紐,總庫容達到600億立方米。
創造性地開展調水調沙,黃河下游主槽過流能力從1800立方米/秒提高到4200立方米/秒。依託黃河防洪減淤工程體系,科學調度、嚴密防守,根本上改變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險惡局面,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
科學開發興水利。70年來,通過自流引水、提水灌溉、節水改造,黃河流域灌溉面積增長10倍,節水灌溉面積超過六成,昔日的苦瘠之地變成高產良田。
興建一大批城鄉供水工程,年供水量達535億立方米,保障了沿黃大中城市和能源基地的供水安全。有序開發黃河水電資源,水電裝機從378千瓦增長到2200萬千瓦。
維護黃河健康生命。黃河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工程、經濟等手段,優化水資源配置,實現了幹流連續17年不斷流。
建立流域水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入河排污總量基本得到控制,流域Ⅰ—Ⅲ類水河長佔比由2000年的38.7%增加到2015年的63.5%。實施河口濕地生態補水和向石羊河、白洋淀補水,開展引黃濟津、引黃濟青和引黃入冀,大河上下煥發勃勃生機。
㈩ 黃河的有多久的歷史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長度 5464 千米
源頭海拔 4800 米
平均流量 1774.5 立方米/秒
流域面積 752443 平方公里
源頭 青海省
注入 渤海
流經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族的搖籃
「黃河,你是中華民族的搖籃,5000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兒發源……」這是人們熟知的歌曲《黃河頌》的歌詞。每當人們唱起這首歌的時候,就會浸沉在對黃河的無限追憶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維系炎黃子孫的血脈.是中華民族民族精神與民族情感的象徵。
早在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黃河流域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在黃河流域內已經發現了2000多處原始村落的遺址,它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祖先們就在這遼闊的土地上定居,從事原始的農業生產。
新石器時代中期,散布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上的黃帝族,和當時的蚩尤族、炎帝族同為中國遠古時代的3個部族。他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後來炎帝聯合黃帝攻殺了蚩尤。不久,炎帝族和黃帝族的人民逐漸融合,並定居在陝、甘、晉地區,共同開發黃河中下游地區。
3500多年前進入奴隸社會的夏、商、周王朝都是黃帝的後裔。他們自稱「華」或「夏」。華族就是漢族的前身,所以漢族人民都把黃帝奉為始祖,自稱為黃帝(也稱炎黃)的子孫。當時的華族居住在中原地區,人們認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又稱這一帶為「中華」。後來,華族的文化向全國各地傳播,「中華」二字便成了整個中國的名稱。
商王朝的盤庚遷都殷墟(今河南省安陽縣),他的勢力范圍已達太行山與泰山之間的華北大平原,稱為殷帝國。殷朝的文化相當發達,與當時的埃及、巴比倫並稱為3個古代帝國,是世界古代三大文化中心。在殷墟,至今還保存著刻畫挺秀、文句嚴密的甲骨書和美麗細致的青銅器皿。可是,在3個古代帝國以外的世界上,大多數人類還過著原始生活。由此可見,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化古國之一,古國的文化就在黃河的懷抱里發祥。
殷朝以後,直至北宋,近2500年,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西安(古稱長安),從西漢至隋唐,先後有11個朝代建都於此,歷時 1100多年,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留下了不朽的篇章。洛陽,先後有9個朝代在此建都,歷時近千年,故稱「九朝古都」。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雲集於洛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寶庫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幾千年來,黃河流域是封建統治的中心,而廣大勞動人民反對壓迫的斗爭也接連不斷。秦末的陳勝、吳廣,兩漢的赤眉、銅馬、黃巾,隋末的瓦崗軍,唐朝的黃巢、王仙芝,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雄壯的史劇。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陝甘寧地區是中國人民可靠的革命根據地,直至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