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發明的乳罩,其歷史有多久
早期 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
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大眾和上流社會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它的獨特造型是S型彎曲緊身內衣造成大胸,細腰,圓臀。得這種風衣也嚴重使脊椎扭曲度壓擠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國服裝設計師PAUL poiret創造了外衣和內衣。使女裝體現了自然的曲線,從緊身內衣的專治上解放了婦女。但他並不是這樣做的第一人,英國著名的「自由」時裝店自20世紀早期就製成「唯美派服裝」它的鬆弛,古典式線條同樣給女士提供了舒適。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體解放
當女性們在1915年拒絕了她們的緊身內衣時,她們不僅得到了象徵性的自由,同時也獲得了身體上的解放。在當時服裝裡面,今天的內衣先驅在那時第一次出現,雖然是誰發明的乳罩還有爭議,但乳罩在1913年前後開始使用,乳罩常與組合式內衣同穿,許多是絲綢製成,並精心 地配有裝飾 和綉花。到了這個十年的後期,女士們都穿上較短的和腰部寬松的衣服,並且只穿較少層的內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響
20年代開始,大家都決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質的艱難,所以20年代成為無節制的年代。從此,壓抑多年的性話題變得輕松,內衣也變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兒。1924年,Lingerie一詞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來平庸的名稱,這的確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縱容女性的內衣風度。20年代末,內衣的設計多寬松舒適的主題轉移到女性特徵曲線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萊塢形象
30年代為了逃避現實,人們到電影院尋求心靈的慰藉,好萊塢迎來了它的黃金歲月,開始效顰好萊塢的時尚和內衣。為了保持好萊塢工典型的苗條風格,人們利用腹帶,文胸和長緊身衣塑造女性曲線。腹帶就象人體第二層肌膚一樣,給身體各個方向支撐,英國<>雜志這樣宣布。30年代稱得上是胸罩光榮歷史的時期,這一時期Warner首創了將罩兜分為A,B,C,D四個大小型號的設計。從此,胸罩開始進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從縫縫補補到內衣創新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的奢華幾乎一夜之間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簡朴和配給制,當時的歐洲戰時物質短缺,內衣的款式遠離了設計,只強調簡單,實用和功能性,「縫縫補補」是當時英國商業部的口號。40年代末期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徵,並大量應用透明的,色彩艷麗的面料和蕾絲。這個年代是內衣工業精巧,創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費能力購買新的時尚內衣的年代。
50年代 從卧室走向公眾場合
50年代中期內衣工業還面臨著一個新的顧客群體-------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在跳舞和對時,穿著緊身毛衣和多層襯裙,新型的緊身褲和文胸成為她們的最佳選擇於是1956年專門為年輕人和訓練者設計的運動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內衣從卧室帶到公眾場合的十年。這期間,新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中心圓形縫製法」的出現。同時,豐滿的女性身材再度成為潮流,加墊的內衣也因此越來越普遍
。 60年代 標新立異和追求舒適
60年代初期,時尚的年輕人拋棄了50年代的曲線 ,轉向象徵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條身材。她們在服裝,配飾,音樂,性觀念以及言論方面也都不同於她們的父母。這個時代的女性拒絕內衣,她們更喜歡無拘無束。同時萊卡織物被 廣泛用以製造各式泳衣,由於這些泳衣與內衣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輕女性將它們既當泳衣又當內衣穿,成為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標志。
70年代 崇尚悠閑自在和強調個性
多種影響把持著70年代早期的時裝,一種對環境的自覺和一個注重自然環境的渴求:即時裝潮流中的個性和時尚雜志所指導的路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現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為展現眾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種。1973年內衣配件引起一場轟動由設計師設計的帶有花邊的乳罩,內褲和吊襪帶,傳遞著親密,興奮和性感的信息,這些內衣配件表達了對羅曼蒂克的渴望,而這正是70年代的事實
。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現性感
80年代主張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稱。隨著健美熱潮的持續,第一次出現了製作體現乳房和身體輪廓的內衣。1983年一些設計師參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圍繞著乳罩,緊身衣創造出成套的衣著: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內衣出現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對這種流行內衣的逆反作用下,開始要求一種較柔軟的風格,於是,緊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褲和長筒襪又在晚禮服上恢復了生機: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設計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時裝評論家們大跌眼鏡,這種內衣壓縮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內衣外穿和復古風潮並行
女士們,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不論是性方面還是職業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鬆,她們穿著「只許看不許摸」的時裝,以此宣揚自己自信的性別魅力。胸罩內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實用性,從內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設計。受復古風潮的影響,Corset的復古又於九十年代被重新論及詮釋,英國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國的Jean Paul Gaulter兩位設計師以標新立異設計概念掀起了一場「內衣外穿」的風潮。在法國發布高級時尚之列,讓風衣不再只局限於傳統的內在穿著,從此登堂入室。這十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大眾和上流社會女士的外衣是流行的S型彎曲款式一統天下。它的獨特造型是S型彎曲緊身內衣造成大胸,細腰,圓臀。得這種風衣也嚴重使脊椎扭曲度壓擠腰部和腹部。1907年法國服裝設計師PAUL poiret創造了外衣和內衣。使女裝體現了自然的曲線,從緊身內衣的專治上解放了婦女。但他並不是這樣做的第一人,英國著名的「自由」時裝店自20世紀早期就製成「唯美派服裝」它的鬆弛,古典式線條同樣給女士提供了舒適。初期 追求自由和身體解放 當女性們在1915年拒絕了她們的緊身內衣時,她們不僅得到了象徵性的自由,同時也獲得了身體上的解放。在當時服裝裡面,今天的內衣先驅在那時第一次出現,雖然是誰發明的乳罩還有爭議,但乳罩在1913年前後開始使用,乳罩常與組合式內衣同穿,許多是絲綢製成,並精心 地配有裝飾 和綉花。到了這個十年的後期,女士們都穿上較短的和腰部寬松的衣服,並且只穿較少層的內衣。 20年代 多元化思想影響 20年代開始,大家都決心忘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物質的艱難,所以20年代成為無節制的年代。從此,壓抑多年的性話題變得輕松,內衣也變得更迷人,更有女人味兒。1924年,Lingerie一詞代替Corset首次正式被提出,替代了原來平庸的名稱,這的確反映了穿在流七形外衣下面的,縱容女性的內衣風度。20年代末,內衣的設計多寬松舒適的主題轉移到女性特徵曲線的塑造上,尤其是胸部。 30年代 好萊塢形象 30年代為了逃避現實,人們到電影院尋求心靈的慰藉,好萊塢迎來了它的黃金歲月,開始效顰好萊塢的時尚和內衣。為了保持好萊塢工典型的苗條風格,人們利用腹帶,文胸和長緊身衣塑造女性曲線。腹帶就象人體第二層肌膚一樣,給身體各個方向支撐,英國<>雜志這樣宣布。30年代稱得上是胸罩光榮歷史的時期,這一時期Warner首創了將罩兜分為A,B,C,D四個大小型號的設計。從此,胸罩開始進入了有size之分的款式。 40年代 從縫縫補補到內衣創新 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歐洲的奢華幾乎一夜之間完全 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簡朴和配給制,當時的歐洲戰時物質短缺,內衣的款式遠離了設計,只強調簡單,實用和功能性,「縫縫補補」是當時英國商業部的口號。40年代末期服裝設計又重新回到了女性特徵,並大量應用透明的,色彩艷麗的面料和蕾絲。這個年代是內衣工業精巧,創新的年代,是可以使用一切可用材料的年代,更是女性消費能力購買新的時尚內衣的年代。 50年代 從卧室走向公眾場合 50年代中期內衣工業還面臨著一個新的顧客群體-------十幾歲的年輕女孩在跳舞和對時,穿著緊身毛衣和多層襯裙,新型的緊身褲和文胸成為她們的最佳選擇於是1956年專門為年輕人和訓練者設計的運動文胸上市了。50年代也是把內衣從卧室帶到公眾場合的十年。這期間,新科技的發展造就了「中心圓形縫製法」的出現。同時,豐滿的女性身材再度成為潮流,加墊的內衣也因此越來越普遍。 60年代 標新立異和追求舒適 60年代初期,時尚的年輕人拋棄了50年代的曲線 ,轉向象徵60年代的高瘦型的苗條身材。她們在服裝,配飾,音樂,性觀念以及言論方面也都不同於她們的父母。這個時代的女性拒絕內衣,她們更喜歡無拘無束。同時萊卡織物被 廣泛用以製造各式泳衣,由於這些泳衣與內衣極其相似,所以很多年輕女性將它們既當泳衣又當內衣穿,成為一個新時代到來的標志。 70年代 崇尚悠閑自在和強調個性 多種影響把持著70年代早期的時裝,一種對環境的自覺和一個注重自然環境的渴求:即時裝潮流中的個性和時尚雜志所指導的路線具有同等的重要性。1972年出現了三角背心式乳罩,成為展現眾多乳罩造型和款式中的一種。1973年內衣配件引起一場轟動由設計師設計的帶有花邊的乳罩,內褲和吊襪帶,傳遞著親密,興奮和性感的信息,這些內衣配件表達了對羅曼蒂克的渴望,而這正是70年代的事實。 80年代注重形象和展現性感 80年代主張穿名牌,看重形象著稱。隨著健美熱潮的持續,第一次出現了製作體現乳房和身體輪廓的內衣。1983年一些設計師參照70年代的「朋克」思想,圍繞著乳罩,緊身衣創造出成套的衣著:1984年不分男女的中性化內衣出現了:但到了80年代中期,女性對這種流行內衣的逆反作用下,開始要求一種較柔軟的風格,於是,緊身衣以及相配的三角褲和長筒襪又在晚禮服上恢復了生機:1987年Viviellne Westwood 設計的「自由女神」胸衣,使時裝評論家們大跌眼鏡,這種內衣壓縮了胸部,使乳房上托前凸。 90年代 內衣外穿和復古風潮並行女士們,尤其是年輕的女性,不論是性方面還是職業方面在新的自由中得到放鬆,她們穿著「只許看不許摸」的時裝,以此宣揚自己自信的性別魅力。胸罩內衣款式吏是突破原有的實用性,從內在穿跨越到外在的流行設計。受復古風潮的影響,Corset的復古又於九十年代被重新論及詮釋,英國的Viviellne Westwood 及法國的Jean Paul Gaulter兩位設計師以標新立異設計概念掀起了一場「內衣外穿」的風潮。在法國發布高級時尚之列,讓風衣不再只局限於傳統的內在穿著,從此登堂入室。
2. 關於「元宵節」的歷史傳說有哪些
3. 最早的紙是在什麼時期發明的
公元105年,東漢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
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3)粉籠床有多久的歷史擴展閱讀
造紙術對世界的影響
造紙術首先傳入與我國毗鄰的朝鮮和越南隨後傳到了日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張。朝鮮半島各國先後都學會了造紙的技術。
大約公元四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高麗、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高麗造紙的技術不斷提高,到了唐宋時,高麗的皮紙反向中國出口。西晉時,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
公元610年,朝鮮和尚曇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推廣全國,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撒馬爾罕成為阿拉伯人的造紙中心。阿拉伯最早的造紙工場,是由中國人幫助建造起來的,造紙技術也是由中國工人親自傳授的。
10世紀造紙技術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流傳中,阿拉伯人的傳播功勞不可忽視。
歐洲人是通過阿拉伯人了解造紙技術的,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一度為阿拉伯人,摩爾人統治的西班牙。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狄瓦,建立了歐洲第一個造紙場。
公元1276年義大利的第一家造紙場在蒙地法羅建成,生產麻紙。
法國於公元1348年,在巴黎東南的特魯瓦附近建立造紙場。此後又建立幾家造紙場,這樣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分,而且還向德國出口。
德國是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場。英國因為與歐洲大陸有一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比較晚,15世紀才有了自己的造紙廠。
瑞典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於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建於奧斯陸的造紙廠是挪威最早的紙廠。到了17世紀歐洲各主要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最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年。美國在獨立之前,於1690年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一家造紙廠。
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傳遍五洲各國。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低劣的問題,法國財政大臣杜爾閣曾希望利用駐北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供職於清廷的法國畫師、耶穌會教士蔣友仁將中國的造紙技術畫成圖寄回了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才在歐洲廣泛傳播開來。
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斯·路易斯·羅伯特成功地發明了用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起中國人持續領先近2000年的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造紙術的發明和推廣,對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深刻的影響,對於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大的作用。
4. 興國粉籠床的正宗做法
興國粉籠藏的那個正宗做法,這種做法的話,我覺得要問到專業的人員,專業做證的廚師才懂。
5. 家裡有籠物床單多久換一次
1:在寒冷的冬季,那麼顯然床單被罩就不用換的那麼勤,冬天溫度比較低,細菌也是不易生長的,就可以使用久一點在清洗,床單被套多久換一次,那麼在冬季的話床單被套一個月換一次就可以了,當然有時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
2:在春天的時候氣溫是逐漸呈上升的趨勢,很多的細菌也是隨著溫度逐漸生長,然而秋天的時候是從夏天剛剛走過來換季的時候細菌也是在大量的繁衍,所以床單被罩就要換洗的勤一點,床單被罩多久換一次,兩周時間換一次就是最合適的了。
3: 在炎熱的夏天,細菌是非常的多的哦,同時夏天因為太熱也容易出汗,那麼就會使床單被罩臟的更加快一些,還有就是夏天的時候空氣中的塵埃也是非常嚴重的,也會導致床單被罩臟的更加快,床單被套多久換一次,在夏天的話最好一周換一次,如果有可以三天一次就更好了。
4:床單被罩多久換一次,在初次使用的時候,可將表面的漿質及印染浮色洗掉,使用起來會比較柔軟,將來清洗時也不大容易褪色。床單被罩多久換一次在洗的時候水溫不要超過30度,以防有些面料縮水,洗了後不要放在太陽下暴曬。
床單被罩多久換一次平時也是要注意保養的,那就是、亞麻產品洗滌時不能用力搓、擰,白色真絲產品不能放樟腦丸或放在樟木箱內,否則會泛黃。棉、麻產品收藏時要注意保持環境清潔干凈,防止霉變。一定要保證充分晾曬,使其完全乾燥才不影響再次使用。
6. 貴陽有沒有江西興國粉籠床
貴陽有沒有江西鑫股份農場應該有吧。只要有,只要是進口的話,我在懷疑江貴陽的話應該有。
7. 粉籠床的得名由來
毛澤東一生有嗜辣、愛吃紅燒肉的生活習慣,那是1929年4月,經四軍從閩西回師贛南,分兵發動群眾。紅四軍第三縱隊在司令員伍中豪、黨代表蔡協民的率領下來到江西興國縣古龍崗,毛澤東帶著一個警衛排首次進入興國縣城,受到興國縣委領導陳奇涵、胡燦等人的歡迎。當時,紅軍從井岡山上突圍出來,轉戰數月,風餐露宿,相當疲憊。於是,陳奇涵等人決定請毛澤東打個牙祭,吃一餐興國客家的傳統菜「蒸籠粉魚」。
這天晚上,毛澤東在桌邊坐定,見桌上油炸花生米、竹筍炒肉和炒雞蛋等4碟小菜圍著一個大小尺余的竹蒸籠,頗為新奇,揭開籠蓋一看,才明白原來是一道菜,他夾塊魚片一嘗,又鮮又辣又香,頗合他的口味,不由得興致勃勃地吃起來。吃了一陣,凡事喜歡調查的毛澤東,開口問道:「這菜叫個么子名?」胡燦說:「家常菜,沒啥名字。」陳奇涵介面道:「凡事名正才順,這菜請毛委員起個雅名如何?」
毛澤東興致盎然地指點說:「該有個名字才好,孔子曰:『名正言順』嘛!」少頃,他用手中竹筷拂著蒸籠比劃著,饒有風趣地說:「這是一個大的團圓月嘛。」又指著4個盤子說:「這是4顆星星。4個小盤子圍著個大蒸籠,就像星星圍著月亮,我看就叫『四星望月』好不好?」
從此,興國縣這道客家風味菜載入了中國名菜譜,還走上了中南海的國宴席。
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星望月」不但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亮相,還由興國的台屬帶到了台灣、香港等地。
8. 粉籠床的文化內涵
興國粉籠床——「四星望月」,名聲遠播,而其烹飪也極為講究。材料要新鮮(可用鮮魚、豬肉最好是肥瘦相間的、鴨肉等為最佳主材料),切成薄片,拌上精製薯粉待用。先在竹蒸籠里墊上幾片青菜葉,再鋪上粉乾和竽片,大火蒸熟後,再將魚片鋪面,澆上一層辣椒、生薑、芝麻擂成的糊汁,蓋好,旺火蒸8分鍾,即可起鍋上桌, 籠蓋一揭,熱氣騰騰,濃烈的香味、辣味撲鼻而來,使人口舌生津、食慾大開。
9. 愛因斯坦的童年歷程
艾伯特·愛因斯坦於1879年3月14日在德國小城烏爾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猶太人。愛因斯坦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的父親是位平靜、溫順的好心人,愛好文學和數學。他的母親個性較強,喜愛音樂,並影響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從六歲起學小提琴,從此小提琴成為他的終生伴侶。愛因斯坦的父母對他有著良好的影響和家庭教育,家中彌漫著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氣氛。
和牛頓一樣,愛因斯坦年幼時也未顯出智力超群,相反,到了四歲多還不會說話,家裡人甚至擔心他是個低能兒。六歲時他進入了國民學校,是一個十分沉靜的孩子,喜歡玩一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游戲,例如用紙片搭房子。1888年進入了中學後,學業也不突出,除了數學很好以外,其他功課都不怎麼樣,尤其是拉丁文和希臘文,他對古典語言毫無興趣。當時的德國學校必須接受宗教教育,開始時愛因斯坦非常認真,但當他讀了通俗的科學書籍後,認識到宗教里有許多故事是不真實的。12歲時他放棄了對宗教的信仰,並對所有權威和社會環境中的信念產生了懷疑,並發展成一種自由的思想。愛因斯坦發現周圍有一個巨大的自然世界,它離開人類獨立存在,就象一個永恆的謎。他看到,許多他非常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時,找到了內心的自由和安寧。於是,少年時代的愛因斯坦就選擇了科學事業,希望掌握這個自然世界的奧秘,而一旦選擇了這一道路,就堅持不懈地走了下去,從來沒有後悔過。
1895年,愛因斯坦來到瑞士蘇黎世,准備投考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雖然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得很不錯,但其他科目沒有考好,學校校長推薦他去瑞士的阿勞州立中學學習一年,以補齊功課。在阿勞州立中學的這段時光中使愛因斯坦感到快樂,他嘗到了瑞士自由的空氣和陽光,並決心放棄德國國籍。
1896年,愛因斯坦正式成為一個無國籍的人,並考進了聯邦工業大學。大學期間,愛因斯坦迷上了物理學,一方面,他閱讀了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基爾霍夫、赫茲等人的著作,鑽研了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和馬赫的力學,並經常去理論物理學教授的家中請教。另一方面,他的大部分時間是去物理實驗室去做實驗,迷戀於直接觀察和測量。1900年,愛因斯坦大學畢業。1901年,他獲得了瑞士國籍。1902年,在他的朋友格羅斯曼的幫助下,愛因斯坦終於在伯爾尼的瑞士聯邦專利局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當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