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中華文明五千年
原因:傳說中,黃帝是大約45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原始部落的部落聯盟首領。而中華的文明肯定不止4500年,所以大概的說中華文明5000年。
中國歷史悠久,自黃帝部落的姬軒轅(也稱公孫軒轅)時期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
甲骨文不是中華文明開始的標志,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中華文明核心:華夏文明的思想核心是神道設教、禮樂教化,嚴華夷之辨,推崇仁義禮智信。易學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根本。華夏文明的主要特徵是獨特的道德禮儀。
中華文明特點:
中華文明是一脈相承、連續發展的,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中華文明不曾間斷,主要靠文明不斷累積。
中華文明在統一與分裂、興盛與衰落中交替演進,但以統一和興盛為常態,以分裂和衰落為變態。
2. 為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文化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3. 為什麼說中國是五千歷史的文明古國
我們的祖國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這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由於外族的入侵而失去了獨立,中斷了古代文明。我們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古國。早在國家形成前,黃帝、堯、舜、禹等就先後活動於黃河流域。啟於公元前21世紀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經商、西周、春秋四個階段,我國的奴隸制度經歷了1600年的獨立的延續、發展期,這是別的文明古國所根本無法比擬的。隨著我國奴隸制在公元前476年的結束,我國的歷史也就於公元前475年進入了封建社會,這比西歐於476年才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早了一千年。我國於公元前221年就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而西歐的英法則在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後才開始走上中央集權的民族君主國的道路,比我國晚了1600多年。我們的民族是個偉大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古代史上,中國人民創造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燦若群星的科技、文化成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自然科學統計資料表明:中國歷代重大科技成就(項目)在世界重大科技中所佔比例為:公元前6世紀前為57.4%;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1世紀為50%;公元前1世紀到400年為62%;401年到1000年為71%;1001年到1500年為58%。明朝以前的世界重要發明和偉大的科技成就有300多項,其中有175項是我們中國人發明的。從公元前三世紀到十五世紀,中國的科技發明使歐洲望塵莫及,有許多項目比歐洲早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如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年;南朝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精密數值(准確到小數點以後的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北宋沈括創制「十二氣歷」比歐洲早800年;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元朝郭守敬對地球公轉的精密推算比歐洲早300年。總之,我國古代的科學文化一直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許多發明創造被世界公認,在世界上產生過深遠影響。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對中國傳統文化給予高度贊揚,他說:「世界上有古無今的文化很多,有今無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則很少,像中國這樣波瀾壯闊的文化傳統簡直是獨一無二的歷史現象」。 所以,我們祖國不僅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文明傳統未曾中斷的國家。長期以來,我們的祖國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先驅,領先了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使我們祖國成為世界上文化發達的最早國家之一,對世界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這充分證明了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智慧的民族,是一個具有特別旺盛生命力的偉大民族。
4. 為什麼說中國有5千年歷史
首先,正確的說法是中華文明的五千年歷史。當人類社會發展建立了合理規則,徹底脫離了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獸性,文明才真正意義上產生。所以,需要考古界對古代文明遺址考察中,確認人類文明的標志,才可以將其以後的歷史稱之為人類文明史。
人類文明,人類所建立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統稱為人類文明。在人類學和考古學中,文明也可以指人進化脫離了動物與生俱來的野蠻行徑,用智慧建立了公平的規則社會,例如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和埃及文明等。
也指文化類的群體,例如佛教文明、道教文明、儒家文明等。文明出現的判定標准,主要是道德禮儀的出現,文字的產生,國家公平規則制度的建立。文化變遷對於文明的產生有很大的作用。農耕方法的改變,勞動的分化,統治階級,也就是中央政府的出現以及社會階層的出現都是文明產生的重要特徵。
一般科學界將文字的出現作為界定文明的重要標志,通常人們把文字出現以後的歷史稱之為人類文明史,而把文字出現以前的歷史算為史前史。從上一個世紀,世界各國開始對上古文化進行大規模的考古挖掘,集一個世紀以來的考古成果,人們發現文字出現的時間並不長,最多不超過6000年。
按照文明發展的程度,學術界將中國、印度、埃及、巴比倫四國排在首位,號稱"四大文明古國"。
(4)為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的文明未發生斷裂的原因:
一、生態因素。
特定的地理環境促成了中華文明的擴張和綿延,其生態因素包括三個特徵:
1、廣闊的水網分布不僅成為了天然的交通運輸網路,更將擁有同樣文化卻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聯系起來。
2、廣袤的土地為承載大量人口的農耕經濟提供了保障,促使越來越多的族群和人們加入了中華文明。
3、古代中國人的聚居區(中國北部地區)氣候比較寒冷,所以這里的人們比同時期處於較溫暖地區的人們,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倫人,需更勤奮工作。為了抵禦寒冬,中國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備衣物和柴火。
中華文明即是源起於較寒冷的北方(黃河流域),之後逐漸遷徙擴展至較溫暖的南方,從長江流域到珠江兩岸。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於溫暖的南方(希臘和羅馬),並逐漸向北面擴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英格蘭、德國等),最終到達俄國。
二、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何中華文明能擴展並影響其他遠離黃河流域的族群。
1、在這些因素中,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系的世俗宗教。
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兼容並蓄的文化。 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2、另一個導致中華文明不斷擴張的因素則是皇室的統治方法,通過文化吸收以及示範效應等方法,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
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開始,中國統治者設立了一套分封制度來管理游牧族群。與西方不同,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後,用羅馬文化取代了希臘文明,而在中國的王朝更替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文化斷層。
3、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
4、同樣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後者往往繼承前者的制度結構和統治文化而非推翻後重新建立。
自漢代以來的政府結構,以及從周朝開始的書寫體系(包括象形文字)歷經王朝興衰沿用至今。雖然儒學於公元前136年被定為「國教」(見第二章),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靜靜地流傳下來。
由此可見,要理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不難想像,我們的祖先是以大地農民的眼光觀看百川匯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5. 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文明史
假如從元謀人生活的時代開始算,中國已有了170萬年的歷史。可是,中國文明史卻只有大約5000年左右。
美國的民族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之中將人類的社會分為了三個遞進的時候: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與文明時代。文明時代是以文字的發明與使用作為起始的標志。恩格斯指出文明時代開始的四個經濟特徵之一就是「出現了作為占統治地位的生產形式的奴隸勞動」。我國的歷史雖然有170萬年,但是從現有的資料來看,5000~6000年以前的中國社會,卻仍然處在蒙昧時代與野蠻時代,還沒有進入文明時代。
中國的文字起源在5000年前。現今我們可以認識的漢字之中,是以殷商的甲骨文為最古老。甲骨文的時代距今天有3000~3300年。在先後出土的十餘萬片甲骨中,單字的總數大約在3500字左右,文字的結構已經由獨體字趨向於合體字,在這之中有著大量的形聲字。甲骨文已經相當復雜與進步,從原始的文字發展到了甲骨文,這中間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考古學家們在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的中晚期遺址之中發現廠刻有原始文字的陶器,文字的筆劃整齊規則,和甲骨文有著一脈相承的跡象。這個陶器年代的測定,大約在公元前3000~2500年之前,也就是距今天5000年左右,這為確定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中國的奴隸制的上限也是在5000年前。在山東的大汶口遺址中,墓葬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有的墓穴很寬大,隨葬的陶器有90多件,還有一些裝飾品;有的墓穴極狹小,只能容納屍體,隨葬品也很少,甚至是沒有;貧富分化與等級貴賤已經出現了。有的合葬墓里能看出當時父系的大家庭之中已有奴隸在內。墓葬的時間距今有5000~6000年左右。因為目前還沒有發現比大汶口更早的既有著原始文字又有著奴隸制特點的墓葬,於是,有的考古專家就認為,奴隸社會的時間上限是在大汶口文化時期。這就說明了距今5000~6000年的時候,中國的文明史就開始了。
有些學者還認為,中國在古書之中所記載的黃帝時代就已經進入了奴隸社會。從中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午)上推算到禹時足公元前2100年,黃帝到禹也有「三十世」,大概有900年,也就是黃帝距今天約為5000年。有的考古專家們把大汶口文化和古文獻之中記載的黃帝時代的情況相對照,有很多吻合的地方,因此認為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時問,應是在傳說之中的黃帝時期。這也能說明,黃帝以來中國的歷史也就是中國的文明史。
6. 為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歷史
這個只是傳統的說法,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地說五千年了為什麼說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
最近,夏商周斷代工程己經取得突破性成就。專家己公布了《夏商周年表》,確定夏代始年約為公元前2070年。黃帝事夏一千年左右。這樣算來,從黃帶至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
一般講文明史,是以城、青銅和文字為標志的。考古工作者已在河南淮陽發現了一座屬於黃帝時代的古城遺址-平糧台古城遺址,在這里發現了標志文明的青銅和文字。就文字而言,通常把甲骨文看做是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估計距今三千年左右。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發現了黃帝時代的骨刻文字,專家認為這才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科學家還發現山東大波口文化中晚期?quot;陶文"與商朝的甲骨文有一脈相承的跡象,估計 "陶文"距今約五千年。1993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山東的一座古城遺址中又發現了一種與甲骨文差別較大的"陶文"。"陶文"是刻在陶片上的,有11個宇,分五行排列。第一行3宇,其餘各行皆2字,文字大小均勻,筆劃纖細。陶文距今也接近五千年。專家們還發現了河圖和洛書。河圖刻有一到十個自然數排列圖形,洛書刻有一到九個自然數排列圖形。這些圖形是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的龜甲上,人稱 "河洛文化"。有人稱這是中華文化的源泉。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城頭山遺址發現了距今六千多年的古城和祭壇。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遺址的文明程度也有力地證實中國的文明史在五千年以上。
這個是最俱權威的官方網站有問題的答案: http://www.zh5000.com/ZHJW/yhsb/200403/0001.htm
7. 中國五千年歷史從何而來
中國五千年歷史,是始於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至今為五千年。
其中夏代的始年為公元前2070年,商代的始年為公元前1600年,盤庚遷殷為公元前1300年,周代始年為公元前1046年。專家們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過程進行了梗概式描述。
距今5800年前後,黃河、長江中下游以及西遼河等區域出現了文明起源跡象;距今5300年以來,中華大地各地區陸續進入了文明階段;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形成了更為成熟的文明形態,並向四方輻射文化影響力,成為中華文明總進程的核心與引領者。
一、中國五千年歷史是由「夏商周斷代工程」與「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共同證源的。
1、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中國的一項文化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
1996年啟動,是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該工程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相結合,設置9個課題44個專題,組織來自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字學、歷史地理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學等領域的170名科學家進行聯合攻關,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國夏商周時期的確切年代,為研究中國五千年文明史創造條件。
夏商周斷代工程是一個以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方法來研究中國歷史上夏、商、周三個歷史時期的年代學的科學研究項目,是一個多學科交叉聯合攻關的系統工程。該工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九五計劃」中的一項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該工程正式啟動於1996年5月16日,2000年9月15日結題。
2、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是繼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夏商周斷代工程」之後,又一項由國家支持的多學科結合、研究中國歷史與古代文化的重大科研項目。
該項目首先進行了為期三年(2001—2003年)的預研究。在預研究的基礎上,2004年夏季,國家「十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啟動。
該項目發布最新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
(7)為什麼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擴展閱讀: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古代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既缺乏資料,也缺乏系統的認識。因此,中華文明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真正有文獻記載年代的「信史」卻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見於《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在此之前,中國的歷史只能是傳說和半信史,時間脈絡十分模糊。
但由於夏商周斷代工程缺乏有力的考古實證,公布《夏商周年表》以後,引發了不少商榷批評的聲音。為了彌補這個缺憾,2001年開始啟動旨在揭示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的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
經過十幾年之後,5月28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上透露,截至目前探源工程已取得重大進展,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當「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國人的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考古實證中華文明有5000年」的消息,在朋友圈呈刷屏之勢。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回歸歷史的真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是一段沒有被文字直接記載下來的歷史,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大進展,我們已經可以成功實現對這段歷史進行描述,從而填補了歷史上這一關鍵時段的空白。
中華文明的起源和早期發展也是世界人類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組成部分,因此,這還填補了世界文明史上的空白。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是對「西方中心論」的有力駁斥。西方中心論,是隨著中華文明近代的落伍、西方文藝復興後產生工業革命殖民全球的產物。西方中心論是一種從西方的角度來看整個世界的一個隱含的信念,自覺或下意識感覺到歐洲對於世界的優越感,是對文明文化和歷史的誤解。
認為西方文化優於、高於非西方文化;或者認為人類的歷史圍繞西方文化展開;或者認為西方文化特徵、價值或理想帶有某種普遍性,從而代表非西方未來發展方向……這些都帶有西方中心論的色彩。
對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中的歷史地位進行正確的定論,關繫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原動力,進而關繫到人類文明的根本走向這樣的大問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用豐富的證據和科學的研究揭示出中華文明獨立起源的客觀事實,使「中華文明西來說」等謬論不攻自破。
「上下五千年」不再成為「傳說」,更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於公眾而言,歷史的價值與魅力就在於其和現實之間的密切關聯。
經過幾十年高速發展之後的中國,深感於精神家園建設之迫切與重要。任何個人或民族,都不可能與過去割裂。從民族的歷史和文明源頭汲取營養,無疑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和最佳選擇。
探源工程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特徵。這既揭示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秘密,更對於堅定文化自信、思考中華民族的未來,具有重要意義。
8. 為什麼說中華上下五千年
事實中華文明不止五千年,一般來說這個五千年是從大禹治水那時算起的.大禹治水的時間根據目前的考證應在公元前2200多年.也就是距今4200多時.不過五千年文明之說早已有之,以當時的學術水平自然不能考證得很清楚。因此只能大概的說是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中國歷史:
炎黃虞夏商,周到戰國亡,秦朝並六國,嬴政稱始皇。
楚漢鴻溝界,最後屬劉邦,西漢孕新莽,東漢遷洛陽。
末年黃巾出,三國各稱王,西晉變東晉,遷都到建康,
拓跋入中原,國分南北方,北朝十六國,南朝宋齊梁。
南陳被隋滅,楊廣輸李唐,大唐曾改周,武後則天皇,
殘皇有五代,伶官舞後庄,華歆分十國,北宋火南唐。
金國俘二帝,南宋到蘇杭,蒙主稱大汗,最後被明亡,
明到崇幀帝,大順立闖王,金田太平國,時適清道光。
九傳至光緒,維新有康梁,換位至宣統,民國廢末皇,
五四風雨驟,建國存新綱,抗日反內戰,五星紅旗揚。
9. 為什麼說我國有上下五千年歷史
「上下五千年」,就是從上到下五千年,也就是從前到後五千年。「上下」是「從上到下」上下五千年、「從前到後」、「從古到今」的意思。中國第一部少兒史物讀通俗歷《上下五千年》所講述的中國歷史,上自三皇五帝(最早從三皇五帝開始),下至辛亥革命(最晚到辛亥革命)。因為是按照時代早晚的順序敘述中國歷史,最早和最晚的歷史相隔五千年,所以叫「上下五千年」。當然,這個「五千」是個約數,但這個約數不是由「上下」表示的,把有零頭的數目按照整數說出,這是一種表達習慣,就像孔子把《詩經》三百零五首詩稱為「詩三百」一樣。另外,用「上下」表示時間的前後,也是一種表達習慣。
所以由此稱我國歷史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