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發布時間:2022-05-02 01:22:12

⑴ 地質歷史分析法

地質歷史分析法是根據勘查和其他方法所獲得的資料,運用工程地質學等多學科知識對潛在崩塌體進行穩定性分析的一種方法。它包括變形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岩體穩定的結構分析法(含圖解分析法),以及其他一些分析方法。在分析中應體現相互有機聯系原則、整體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和動態原則。

(一)岩體穩定的結構分析法

岩體穩定的結構分析法主要基於岩體結構及其特性,依據岩體中結構體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抓住主要結構面並根據結構面之間、結構面與臨空面之間的組合關系,確定可能失穩的結構體的形態、規模與空間分布,同時判定不穩定塊體可能移動的方向和破壞方式。

結構分析法主要採用圖解分析法。圖解分析法主要有邊坡穩定摩擦圓法、玫瑰圖法、赤平極射投影法、節理統計極點圖與等密度圖、平面投影法和實體比例投影法等。

(二)工程地質類比分析法

依據相似性原則將已經發生過的崩滑的地質體特徵、形成條件、驅動力、崩塌類型和形成機理等先驗實例與被勘查對象進行類比,分析其穩定性,其實質是把集成經驗(理論)應用到條件相似的工程中去。

類比的相似性原則,包含下列方面:

(1)崩滑體岩體性質、主控結構面、岩土體結構、斜坡結構和崩滑體介質結構條件等的相似性。

(2)崩滑體賦存條件的相似性。

(3)動力因素的相似性。

(4)發育階段的相似性等。

集成經驗具有地域性和實踐性,並與實踐者的認知水平有關。為提高其水平,可建立崩塌地質災害穩定性分析的專家系統,以供危險性評估使用。

(三)變形史分析法

變形史分析法主要依據崩塌發育規律中的發生周期性和階段性特徵,追溯潛在崩塌體的變形發育史,判定其現今所處階段,進而分析其穩定性。分析內容包括:

(1)崩滑體發育的區域性規律,包括周期性、階段性、時段性、動力因素及誘發因素的統一性。

(2)根據被勘查崩滑體的變形形跡和變形速率(監測資料),分析崩滑體現今所處的發育階段。

(3)調查了解其變形歷史,包括訪問和搜集地方誌和有關的資料。

(四)地質綜合分析

在上述各項分析的基礎上,對被勘查的崩滑體的形體特徵、地質構成、成災條件、成災動力、成災因素、成災機理、變形破壞形式和特徵、失穩條件和機制等進行全面系統地整理、歸納,進而評價崩塌體現階段的穩定性,並預測其發展趨勢、評價其失穩的必要條件、相關因素、失穩的可能性和失穩的規模、方式、方向,預測失穩的時間。

⑵ 歷史分析方法的概念

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 + 國際)(經濟 + 政治 + 文化 + ……)

⑴經濟背景=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 + 經濟格局 + ……

⑵政治背景=政局 + 制度 + 體制 + 政策 + 階級 + 民族 + 外交 + 軍事 + ……

⑶文化背景=文化政策、思想、宗教 + 科技 + 教育 + ……

如:鴉片戰爭背景:

(一)國內:

1、經濟:自然經濟 + 資本主義萌芽 + 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敗:官場 + 軍隊 + 財政 ②階級矛盾狀況。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國際:

1、經濟: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國家需要市場、原料。

2、政治:資本主義擴張。

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歷史條件:

(一)國內:

①經濟: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相對落後、生活貧困

②政治:沙皇專制、無產階級壯大、革命政黨成熟、力量對比變化等
③思想:列寧主義指導。

(二)國際:帝國主義忙於一戰等。

2、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 + 客觀(外因)

⑴主觀原因:事件發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

⑵客觀原因:自然、社會環境、外在各方面經濟、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於靜態分析,原因更側重於動態分析。

如美國獨立戰爭的原因廣度分析:

(一)內因:①經濟: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統一的市場等②政治:美利堅民族形成、資產階級、種植園主階級形成等③文化:統一的文化、民族意識覺醒等。

(二)外因:①英國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②啟蒙思想的影響等。

3、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發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歷史趨勢(生產力發展、時代要求) + 主觀需要等

三者既有層次區別,又有聯系滲透,如「五四」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主要原因涉及當時國內外各種矛盾,包括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黑暗統治、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無產階級壯大、十月革命影響、馬克思主義傳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則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層的因素。

4、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如尼德蘭革命爆發的原因:

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舊制度矛盾

②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矛盾

③尼德蘭人民與西班牙統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爾文教與天主教矛盾等等。

5、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動機:解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或問題

⑵主要目的:實現某一方面目標,求得穩定和發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鞏固統治,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動機屬於主觀方面的原因,是事件發動者的主觀意願。

如王安石變法:直接動機是解決面臨的社會危機;主要目的是增加財政收,緩和階級矛盾,實現富國強兵等;根本目的是鞏固封建統治。"

二、歷史內容=經濟 + 政治 + 文化 + ……

歷史內容即客觀歷史,是人類重大歷史活動的客觀記載。活動的主體包括重要歷史人物、群體、組織、機構等。活動內容包括經濟政治方面的事件、事態、制度、政策、綱領、路線、計劃、條約;文化方面的理論、技術、文物器具、工程建築、書籍文獻等。一般歷史內容,可從經濟、政治、文化諸方面分析。

1、經濟內容: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布局 + ……

⑴古代經濟=經濟制度+經濟政策 + (農業 + 手工業 + 商業) + 經濟結構、布局 + ……

①經濟政策=總政策 + 土地 + 租稅 + 賦役 + 人身 + ……

②農業經濟=人口 + 土地 + 工具 + 水利 + 作物 + 布局 + ……

③手工業經濟=(紡織 + 礦冶 + 陶瓷 + ……)(技術 + 布局 + ……)

④商品經濟=城市 + 交通 + 商品 + 市場 + 貨幣 + 邊貿 + 外貿 + ……

⑤經濟結構、布局=經濟成份比例變化 + 經濟重心變化 + 經濟方式擴展 + ……

古代經濟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時期經濟政策的調整,再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各方面分析經濟發展情況。

如唐朝經濟:先分析總體的重農政策,唐初恢復經濟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調制等;再分析農業如生產工具的改進,興修水利、開墾荒地、糧食布帛、人口增長等;手工業的絲織、陶瓷、造紙技術及布局;城市商業的繁榮、民族、對外貿易的發展等。從總體發展情況分析,商品經濟仍然微弱,南北經濟趨於平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擴展等。

⑵近現代經濟=經濟發展要素 + 經濟成份 + 國際經濟 + ……

①經濟發展要素=技術 + 資金 + 市場 + 原料 + 勞力 + 經濟結構 + 經營方式 + 政策 + …… 如19世紀後半期美國經濟發展要素:包括移民帶來勞力、技術;西部開發提供市場、原料;廢除種植園奴隸制、大規模農業經營、壟斷模式等。

②經濟成份=自然經濟 + 外資 + 合資 + 民資 + 官資 + 國營 + 集體 + 個體 + ……

如新中國初期:地主經濟被消滅、富農經濟保存、農民個體經濟發展;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官僚資本被沒收,民族資本主義恢復發展;國營企業確立領導地位、集體協作經濟興起等。

③國際經濟=總格局 + (生產 + 管理 + 資本 + 技術 + 市場 + 關稅)(協作 + 競爭)

如當代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經濟區域集團化、全球現代化趨勢;具體表現為各國、各集團之間在生產、管理、資本、技術、市場、關稅貿易等方面的協作與競爭等。

2、政治內容=制度 + 體制 + 政策 + 階級 + 民族 + 外交 + 軍事 + ……

⑴古代政治=政局 + 制度 + 中央 + 地方 + 階級 + 軍事 + 財政 + 民族 + 對外 + ……

如明清政治:包括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專制的強化、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階級矛盾、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

⑵近現代政治=政局 + 制度 + 政體 + 體制 + 政權 + 政治力量 + 權力 + 權利 + ……

如辛亥革命後的政治狀況:包括政局的動盪、確立共和政體、三權分立的體制,袁世凱篡權、各派政治力量爭奪權力的斗爭、人民的基本權利問題等。

⑶國際政治=體系 + 格局 + 集團 + 合作 + 戰爭 + 對抗 + 妥協 + ……

如雅爾塔體系下的兩極格局,兩大集團的對抗與妥協,集團內部的合作與矛盾,冷戰與熱戰等。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 + 社會科學 + 文化交流 + ……

⑴自然科學=(科學理論 + 科技發明)(天文 + 地理 + 數學 + 物理 + 化學 + 生物 + 醫學 + 農學 + ……)

⑵社會科學=思想、宗教 + 教育 + 史學 + 文學 + 藝術 + ……

⑶文化交流=(民族 + 對外)(傳播 + 吸收) + 文化地位 + ……

4、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事件是指人們在短時段內進行的具有突發性、間斷性的歷史活動,如:西安事變、法國大革命、二戰等。事態則是指人們在較長時段內從事的具有常規性、持續性的歷史活動,如:百家爭鳴、洋務運動、工業革命等。對事件、事態過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動發展順序、再分活動領域進行。

三、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1、性質分析:任務 + 領導階級 + 主力 + 手段 + 結果……

如辛亥革命性質分析: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由資產階級領導,具有一定群眾基礎,採取暴力革命手段;結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國,卻被袁世凱篡奪勝利果實,沒有改變中國社會性質。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場不完全成功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

2、影響或意義=(國內 + 國際)(經濟 + 政治 + 文化) + 深遠影響(作用)……

⑴經濟影響=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經濟結構 + 經濟格局 + ……

如第三次工業革命影響: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促進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等等。

⑵政治影響=格局 + 制度 + 體制 + 政權 + 政策 + 階級 + 民族 + ……

如十月革命的影響:改變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無產階級專政;鼓舞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標志著世界現代史的開端等。

⑶文化影響=思想 + 科技 + 教育 + 文學藝術 + ……

如兩次鴉片戰爭的文化影響:「西學東漸」、產生「中體西用」思想、引進西方近代科學技術、發展近代教育、愛國主義文學興起等。

3、判斷成敗及原因

⑴判斷成敗依據:→直接目標→主要任務→根本任務

⑵成敗原因=(主觀 + 客觀)(經濟 + 政治 + 軍事 + 策略 + ……)

⑶成敗根源=(社會條件 + 階級本質)(進步/局限)

如分析辛亥革命成敗:從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的直接目標看,取得了成功;從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根本任務看,它並沒有達到。從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後繼精神、滿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從失敗根源分析:包括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局限和民族資產階級本身的階級局限性。

4、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 + 教訓)→啟示

⑴政治=國情 + 領導 + 群眾 + 武裝 + 民主 + 法制 + 思想 + 策略 + ……

如第一次國共合作:從經驗看,國共兩黨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從教訓看,必須掌握領導權和武裝。由此得到啟示是合作要以斗爭求團結……

⑵經濟=生產力 + 生產關系 + 客觀規律 + 發展戰略 + ……

如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要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現狀,生產關系調整要適應生產力發展,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注意綜合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宏觀調控與市場競爭結合……

⑶文化=批判 + 改造 + 繼承 + 發展 + ……

如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在革命或建設實踐探索中不斷的發展等。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 + 消極因素)史實 + 結論

⑴人物評價=屬性 + 事跡 + 影響(進步 + 局限) + 結論……

如評價李鴻章:首先是其身份屬性即地主階級洋務派代表人物;接著按方面和時間順序闡述其在洋務運動、鎮壓太平天國、中法、中日戰爭的具體行為;對其積極和消極影響進行一分為二的分析,最後得出全面的結論。

⑵事件、事態評價=概況 + 性質特點 + 影響(進步/反動 + 正義/非義) + 結論…

如對凡爾賽體系的評價:先概述巴黎和會和凡爾賽體系的概況;再分析其性質和特點,對其客觀進步因素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評判,最後得出全面的結論。

以上各項原理和公式,只是反映歷史學科的一般規律。在實際運用中,需要結合具體歷史問題,靈活調整。當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概括,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進一步調整和充實。

⑶ 什麼是歷史分析法

歷史分析法是依據上述馬克思主義關系發展的觀點,動態系列的觀點,通過對有關研究對象對歷史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說明它在歷史上是怎樣發生的,又是怎樣發展到現在狀況的。換言之,就是分析事物歷史和現狀的關系,包括歷史和現狀的一致方面以及由於環境、社會條件的變化而造成的不一致方面。歷史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弄清楚事物在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來龍去脈」,從中發現問題,啟發思考,以便認識現狀和推斷未來。對於社會學研究人員來講,離開了對調查對象的歷史分析,研究就缺少歷史感,而沒有歷史深度的表述和結論都是不徹底的。

⑷ 什麼叫用歷史的分析方法分析人物,我怎麼覺得我一直學

歷史分析法是具體分析方法的一種,即運用發展、變化的觀點分析客觀事物和社會現象的方法。客觀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分析事物要把它發展的不同階段加以聯系和比較,才能弄清其實質,揭示其發展趨勢。有些矛盾或問題的出現,總是有它的歷史根源,在分析和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只有追根溯源,弄清它的來龍去脈,才能提出符合實際的解決辦法。

⑸ 歷史分析法的基本內容

歷史分析方法和公式
一、 歷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歷史背景=(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 2、 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於有利因素 3、 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5、矛盾分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矛盾、階級矛盾、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團矛盾…… 6、目的、動機:→直接→主要→根本 二、 歷史內容=經濟+政治+文化+…… 1、 經濟內容: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布局+…… 2、政治內容=制度+體制+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 3、文化內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文化交流+…… 4、事件、事態過程=准備→開始→發展或曲折→成功或失敗 三、 歷史影響、意義和教訓 1、 性質分析:任務+領導階級+主力+手段+結果…… 2、 影響或意義=(國內+國際)(經濟+政治+文化)+深遠影響…… 3、判斷成敗及原因 4、經驗教訓或啟示:(經驗+教訓)→啟示 5、歷史評價=(積極因素+消極因素)史實+結論

⑹ 為什麼在階級社會中評價歷史人物要堅持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

1、歷史分析方法要求從特定的歷史背景出發,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對歷史人物的是非功過進行具體的、全面的考察。要尊重歷史事實,如實反映歷史人物與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關系,如實反映歷史人物的歷史作用和歷史地位。

無視歷史人物的歷史局限性,過分誇大、美化或拔高古人是不對的;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用現代人的標准苛求前人也是不可取的。

2、在階級社會中,貫徹歷史分析方法與堅持階級分析方法是一致的。在階級社會中具體地考察社會歷史條件與歷史人物的關系,必然包含分析一定的階級條件和歷史人物的關系。階級分析方法要求把歷史人物置於一定的階級關系中,同他所屬的階級聯系起來加以考察和評價。

一定的階級總是要推舉或產生出自己的代表人物,以表達自己的利益和願望,因而歷史人物的作用受到階級的制約;歷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所屬的階級的興衰息息相關。

3、在評價無產階級領袖人物時,同樣應該堅持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一方面,要高度肯定他們帶領人民群眾推動歷史發展的偉大功績;另一方面,又應指出他們在認識和行動上所存在的歷史局限性,包括不迴避他們的失誤和錯誤。

(6)什麼是歷史分析法擴展閱讀:

運用案例:

1、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一書中,對為什麼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有可能扮演了英雄的角色」作了精闢的階級分析,堪稱用歷史分析方法和階級分析方法來評價歷史人物的典範。

2、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對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評價歷史人物作了精闢論述。他指出:「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於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於個人。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發展水平、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後人才能幹出的業績來。」

⑺ 歷史的分析方法

第十一章 階級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正確理解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是運用階級分析方法研究歷史的典範
第三節 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容易出現的兩種傾向
第十二章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
第一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的理論根據
第二節 歷史分析方法是歷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三節 邏輯分析方法是揭示歷史規律、建立史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
第四節 歷史分析方法與邏輯分析方法之統一運用
第十三章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比較研究方法的理論根據與史學意義
第二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類型與程序
第三節 歷史比較研究的局限性及克服其局限性的主要途徑
第十四章 歷史系統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形成及其思想要點與重要范疇
第二節 歷史系統方法與歷史唯物主義
第三節 歷史系統方法的應用與嘗試
第十五章 歷史計量研究方法
第一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形成及其客觀基礎
第二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一般手段及利用電子計算機的一般工作程序
第三節 歷史計量方法的研究實例以及對存在問題的解決途徑
見著作<歷史學概論>
歷史學應該是一個豐富的方法論系統,它有一些基本的思想原則,但是在不同的研究領域,為了解決不同的問題,人們在研究實踐中又分別形成了不同的學術路徑.比如,歷史考據的方法。是一種知識方法。實際上,它就是通過對各種歷史資料的考訂和比對,來弄清楚那些不容易弄清楚的問題。比如,版本目錄學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價值就在於使你充分了解有關歷史文獻的源流。再比如,過去有的學者所提倡的把活材料與死文字結合起來的方法,也是一種知識方法,其核心是社會調查。所謂死文字是指現有的文獻資料。所謂活材料是指那些散落在民間的實物、碑刻、契約、文書、鄉例、民俗等等東西,要收集這些材料必須親自深入民間做社會調查才行。今天,這一方法不僅已經被歷史學接受,而且許多學科都共同認識到它的重要性。比如文學史研究中,有的學者提出應當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從現存的遺跡以及活在民間的傳說、習俗和演出中,尋找文學史的資料。這個想法會使文學研究擺脫純粹文本解讀的局限。在歷史學的教學中,也有一些專門的訓練學生的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指導學生(包括本科、碩士、博士生)學習和研究,可以盡快地引導他們進入角色。有關這種教學活動的思想、理念、價值、手段,當然也是歷史學的極其重要的知識方法。和自然科學一樣,人文社會科學也是在19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斷出現邊緣學科,不斷由邊緣學科發展為獨立的學科。這些學科形成了不同的知識群,有不同的研究領域,也有不同的知識方法。它的有益的方面是使我們對現實和歷史的局部現象的認識更加細致、具體、生動、逼真,問題是使人們的研究領域變得很小,相互獨立的各個學科之間缺乏溝通,使人們在各自的研究中缺乏系統分析的背景知識,方法單一化,反而降低了科學性。應該注意加強各個學科的溝通,了解其他學科的學術理念,吸收和有機地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比如,有機地運用社會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從眾行為、心理暗示、階級心理、團體意識等問題,有機地運用社會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定性統計、定量統計和抽樣分析,有機地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分析文化模式、行為方式和雙重人格問題,有機地運用政治學的方法分析社會動員問題等等。在課題的選擇上,注意盡可能地選擇學科交叉型的課題.
<歷史學的觀念\方法與特色>

⑻ 什麼是法學的歷史分析方法

就是考慮法學的產生與哪些有關,比如國家機器或者經濟基礎等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歷史分析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