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徵文 我愛我的祖國 要有祖國歷史的
我愛祖國悠久的歷史。從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經歷了上下五千年;不僅有造紙術、火葯、指南針、活字印刷四大發明,更有像趙雲、關羽這樣的名將,吳用、諸葛亮這樣的謀士,盧俊義、魯達這樣的好漢,李世民、乾隆這樣的政治領袖,是他們使中國的歷史變得精彩!如今,當新中國成立60周年,當時間進入二十一世紀,一切進入了現代化。神舟七號上天、嫦娥奔月工程,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一系列事情讓我們為祖國驕傲,為祖國自豪!
我愛祖國壯美的山河。廬山、黃山、華山、衡山、泰山壯觀無比,長江、黃河養育了勤勞的人民,廬山的奔流而下的三疊泉、黃山屹立的怪石、洶涌的雲海……「祖國山水如此美,讓我流連不能歸」。為此我還留下一首詩《游廬山》:綠樹陰陰小草青,蟲鳴鳥叫似琴聲。種種怪石迷人醉,夏遊名山難忘情。
祖國像一條巨龍屹立在東方,祖國像一座高塔矗立在東方。我愛祖國的藍天碧水,我愛祖國燦爛的歷史,我更愛祖國輝煌的明天!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 中國,屹立與世界之林,從衰落到強盛,經歷了幾十年的勵精圖治。他用自己的進步與發展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真正的實力。
2008年8月8日,中國在奧運會歷史上邁出了精彩的一步。舉世矚目的開幕式盛典,讓每一個華夏兒女為之自豪。我也不例外,當開幕式上歷史的畫軸緩緩打開,彷彿把我帶入了一個神秘莫測的時空隧道,去追憶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當一個個精彩絕倫的表演和動感燈光、字幕效果在我眼前閃現,我不由贊嘆中國科技的發達。我不得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中國!我為你驕傲!」
2008年9月25日,中國在航天歷史上又邁出了嶄新的一步——神七成功飛天。中國第一次有自己的宇航員穿著自己研製的宇航服出艙活動。當我坐在電視機前,看見翟志剛叔叔漫步於太空,用手中的國旗向我們揮手示意時,我為我是中國人感到驕傲。那一刻,我激動地叫道:「中國!好樣的!」
2. 華夏五千年指的是什麼
華夏五千年
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華與夏曾相互通用,兩字同義反復,華即是夏。「中華」又稱「中夏」。如《左傳》定公十年載孔子語雲:「裔不謀夏,夷不亂華。」這里的「華」亦即「夏」。孔子視「夏」與「華」為同義詞。在甲骨文中,夏這個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
這是中國五千年的意思。
3. 在么華夏五百年;燦爛歷史長;後面是什麼
第三段
職業各不同 目標都一樣
全心和全意 為民服務忙
愛崗忠職守 敬業情高漲
刻苦鑽業務 技術求精良
立業在誠信 業興德弘揚
言利不惟利 情義播四方
經濟要繁榮 市場更開放
競爭講公平 自律樹形象
同行非冤家 傾扎俱損傷
攜手創雙贏 協作路康莊
為官須勤政 廉潔莫貪贓
為民辦實事 造福在一方
執法應秉公 明鏡縣公堂
掃黃更打黑 扶正又安良
工人盡職責 安全生產忙
名牌創效益 質量贏市場
農民勤為本 科學精種養
先富幫後富 並肩奔小康
經商重信譽 服務求周詳
打假防偽劣 市場風清朗
科研攻難關 發明眾所望
德藝貴雙馨 人民倍贊賞
醫家講醫德 救死又扶傷
妙手能回春 愛心勝春最
為師重師表 丹心燃燭光
傳道並授業 桃李自成行
夫妻結連理 甘苦應共嘗
貧病不嫌棄 富貴毋相忘
優生加優育 民健國自強
教子貴有方 寬嚴要適當
嬌慣難成器 百煉鐵成鋼
父母養育恩 天高又地廣
悠悠寸草心 孝敬慰高堂
兄弟和姐妹 同根區成長
婆媳與妯娌 和氣致瑞祥
倆好合一好 舉家皆歡暢
領里和街坊 朝夕相守望
出入互照應 有難大家幫
社區大家庭 文明樹風尚
賭博若深淵 沉湎業全荒
毒品滋罪惡 沾染人財亡
迷信緣愚昧 信邪實自戕
凡事講科學 利民又興幫
致富當思源 消費忌鋪張
持家宜勤儉 福澤綿綿長
人生來世上 如苗出土壤
性情俱可塑 育材成棟梁
待人和接物 禮貌又謙讓
人敬我一尺 我敬人一丈
律己當從嚴 對人多寬諒
處人貴真誠 為人莫欺誑
敬老愛稚幼 恤孤助殘傷
扶危濟窮困 愛心灑陽光
自掃門前雪 憂人瓦上霜
熱心公益事 雷鋒樹榜樣
言談貴得體 舉止宜端莊
衛生成習慣 清潔保安康
公物應愛護 設施人共享
交通守秩序 安全更通暢
見義當勇為 挺身斗凶狂
鐵肩擔道義 正氣得伸張
國家有法紀 行為守規章
法治加德治 萬千新氣象
社會重治安 群管又群防
以身敢試法 恢恢有天網
環境須保護 污染必遭殃
發展要持續 風物放眼量
生態貴平衡 資源是寶藏
珍惜慎取用 地久共天長
創建得民心 美化遍城鄉
市容村貌改 煥發新容光
華夏五千年 燦爛歷史長
地大又物博 巨人立東方
祖國山河美 先賢偉業彰
自豪更自信 愛國情滿腔
洗雪百年恥 人民把家當
建功又立業 為國奉獻忙
國旗天天升 國歌人人唱
祖國如慈母 春暉暖心房
公民有義務 自覺納稅糧
溪流匯大海 國家自興旺
好兒勇參軍 衛國赴疆場
擁政又愛民 和平緊握槍
民族大家庭 兄弟聚一堂
中華大家庭 團結國運昌
兩岸共明月 隔海歷滄桑
一國行兩制 統一心嚮往
遊子走四方 祖國心中裝
自尊重國格 無愧我炎黃
國家興衰事 匹夫責不忘
精忠報國志 青史永流芳
4. 祖國燦爛文化及悠久的歷史有哪些
祖國燦爛文化及悠久的歷史如下:
1、造紙術。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印刷術。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3、指南針。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4、火葯。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
5、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
5. 中華燦爛輝煌的歷史
既輝煌燦爛也淵源流長.
先說輝煌燦爛.現在世界上如果有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的話國土面積就能排到世界前十,足以進入大國行列.我國早些年商代只怕就有這個數了,後來歷朝歷代都是疆域廣闊、人口眾多的大國.不說漢唐雄風、上帝之鞭,即便是積弱的南宋放在現在也足稱大國.
文化上,華夏文化一直都是在向外擴張,一直備受周邊民族尊崇,只要想想離開紙、離開火葯、離開瓷器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就能體會到我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日韓還自詡中華正統以為榮耀).
再說淵源流長.世界上較古老的文明有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美洲印第安系列這些.古埃及早已滅亡,現在雖然仍叫埃及,但由黃種人改成白種人,埃及語改成阿拉伯語,還信伊斯蘭教,現在是阿拉伯人的國家,古埃及人退出歷史了.巴比倫那一塊地方換了一堆的國家,我們說的古巴比倫是蘇美爾人的國家,但是現在那裡是波斯人阿拉伯人還有以色列人的地盤,蘇美爾人也早不見了.印度文明一般說誕生在4500年前,但3700年前被雅利安人摧毀,後來則是各種被佔領,最近的是被成吉思汗的後代佔領和被英國殖民,在1945年前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叫做印度,只有一個大印度地區.現在的印度有一半人沒廁所上,社會上盛行著來自2500年以前釋迦摩尼反對的等級制度.希臘的歷史則是疑點重重,而且也是總被別人統治,馬其頓、羅馬、拜占庭、阿拉伯、奧斯曼土耳其等等.美洲文明則是一直生活在冷兵器時代,直到被歐洲人屠戮殆盡.
反看中國,傳承一直不斷,史籍浩如煙海,現在我們還說著自己的語言、用著自己的文字,生活在祖先生活的地方,隨便一腳踢起塊石頭,可能就是古代宮殿的遺存.
所以,輝煌燦爛、淵源流長、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文明大國這些詞語我們都當之無愧.
當然,近代的屈辱史現在仍讓我們覺得傷疤隱隱作痛,所以我們要富強富強再富強,不為世界第二高興,只為不是第一而掃興.打字很累,與君勉之.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6. 中國五千年的燦爛文化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若干萬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黃河中游一帶生活著一群黃土地的兒女。他們在那裡開始了中國最早的旱作農業,中華文明的航船從此揚起了風帆。 從很多考古遺址中發現大約在5500年前,中國已經有了稻作文化、彩陶文化以及干欄式木屋建築,這種建築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中國海南黎族聚居區仍能看到。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東南沿海、西南地區和北國牧場都在這個時期先後跨入文明的門檻,以各自特有的文化共同創造了中華文明。 公元前2070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王朝建立。繼起的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這是的中國已進入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有相當發達的農業和手工業。以後周人代商而擁有天下。中國最早的這三個朝代,是先後建立、相互繼承的王朝。春秋戰國的500年時中國歷史大動盪、大變革時期,當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在思想和意識形態領域開始了諸子爭辯、百家爭鳴的中國古代學術輝煌的時期,出現了孔子、墨子、莊子、老子等思想家。諸子百家的思想不斷被後人繼承和發展,進而對後來社會意識形態產生深遠的影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把所轄疆域泛稱為「中國」。以後經歷漢、三國、晉及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西夏、元、明、清、民國等朝代或時期。朝代無論怎樣更迭,「中國」的專稱從未改變過。 幾千年來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勇敢、智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華夏文明。中國的科學技術從春秋戰國時起的兩千多年時間里一直領先世界:戰國時的《黃帝內經》是醫學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那時的「干支記日法」沿用至今;漢朝的造紙術、唐朝的火葯、宋朝的指南針和活字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的瓷器、絲綢、茶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從1405年起,鄭和帶著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航船隊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劃時代的印記。上下五千年,悠悠華夏史,中華民族創立的燦爛輝煌的文明,永遠是華夏兒女的驕傲。
7. 中國、中華、華夏指啥
中國(China),位於東亞,是一個以華夏文明為主體、中華文化為基礎,以漢族為主要民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中國疆域內的各個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華夏也稱「夏」、「諸夏」,又稱為「華」或「諸華」。幾千年來漢族在晉,燕,秦,齊,吳,越,楚等國的基礎上構成了燦爛的華夏文化,又與共同生活繁衍在這片神州大地的少數民族同胞們構成了偉大的中華文化。
中華[China],古代華夏族多建都於黃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稱之為中華,是漢族最初興起的地方,後各朝疆土漸廣,凡所統轄,皆稱中華,古時對華夏族、漢族的稱謂。後也借指中國,以及由中國衍生和引申的民族、文化、人、團體、地區等等。
區別:
現在所說的中國一般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除非特指古代中國,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的;華夏是生活在中國民族的總稱,是古代悠久歷史上民族的聯合;中華的含義比較廣,一般是指和華夏族有關的民族、文化、地區的統稱,是通常華夏民族一切融合的代名詞。
8. 歌頌悠久燦爛的華夏文明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燦爛果實。著名愛國詩人申寶峰在其經典作品《我們都是中國人》中大氣磅礴的寫道:「中華文明五千年,光輝又燦爛。 多少英雄和聖賢,美名永流傳。 多少無名的祖先,開創了今天。 現在我們來接班,繼續走向前。」表明了我們中華文明已經有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歷史了,也抒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炎黃子孫有繼承祖先歷史使命的職責和義務。產生中華文明的重要因素非黃河和長江莫屬了。在黃河流域產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向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從茹毛飲血的遠古時代,到封建文明極度繁榮的明清時代,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無數的輝煌與成就,也經歷了無數的苦難與挫折,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的長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
9. 哪些代表中國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化
東北的:
渤海國上京故城,俗稱東京城,又作忽汗城、火茸城、古大城、沙蘭城、訥訥赫城、訥佛賀城等。故城地處東京城盆地之中,四面環山、三面水繞,遠山為屏,近水成塹,山河險固。故城所處之地平坦開闊,江河縱橫,城沃山饒,宜於耕墾牧獵。上京故城規模宏大,由外城(廓城)、內城(皇城)、宮城(紫禁城)及內苑等部分組成。它是悉仿唐都長安模式設計營築的大城,因此上京城可謂牡丹江畔的小「長安城」。
渤海國始建於公元698年,公元926年被契丹滅亡,先後存世229年。渤海國是唐代以粟末革末革曷首領大祚榮。渤海國初建稱震國,意為東方的國家。渤海自大祚榮始,傳位15代王,盛時設5京、15府、62州、100多縣。渤海國轄域包括今中國東北地區東京、朝鮮北島的東北部和俄羅斯的南濱海地區,「方五千里」,被中原譽為「海東盛國」。由於渤海國「崇尚華風」、「革故維新」、「萬里尋修」、「繁榮貿易」,國勢日盛,雄踞北方,與盛唐同期創造了北國輝煌。雖然今天留給我們的是一個「脆弱的都城」遺跡,但這段歷史和文化卻是永恆的。
參考資料:黑龍江志·文物志》
10. 祖國燦爛的文化,悠久的歷史有關資料
1、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華文化主要可分幾個地區: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①黃河文化(北方):中原文化、胡同文化、秦隴文化
②長江文化(南方):楚文化、荊楚文化、湖湘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徽文化、贛文化、江淮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閩文化
③其他:儺文化、藏文化、大坌坑文化
④海洋文化:媽祖信仰、鄭和信仰、天妃宮、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
2、服飾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被國人稱之為漢服的服飾,從三皇五帝到明代千年歲月中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服飾,明朝末年清朝滿族統治者進入關內後,通過剃發易服的方式強制漢族人民身穿滿族服飾,使得中原地區的漢族傳統服飾一度中斷。當前很多年輕人專注於恢復漢族傳統服飾。
3、飲食文化
中華飲食文化,在日本和韓國稱為中華料理或中國料理,歐美稱之為唐餐,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的飲食文化。
米食和麵食是主要的兩大類型,中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麵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
4、中國象棋
中國人在古代發明了中國象棋、圍棋和五子棋等重要棋類游戲。武術是中華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國也是古代足球的故鄉。
中國還是相撲的起源地,司馬遷在《史記·黃帝本記》中曾記載:「蚩尤氏頭有角,與黃帝頭,以角抵人,今冀州為蚩尤戲。」直至西元七世紀,在允恭天皇的葬禮上(西元四百五十三年),中國派遣特使到日本表演素舞致意,被認為是中國相撲首次傳入日本,對日本原有的相撲造成一定影響。
5、宗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宗教形式。
佛教自從漢代傳入中國後,在不斷和中華文化交流中融合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被稱之為漢傳佛教。儒家不是純粹的宗教形式,但儒家卻有宗教所無可取替與到達的高度。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為主體,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為主。
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後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此外還有其他各種中國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三山國王信仰、以岳王崇拜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軒轅黃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動。
做為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的歷史文明源遠流長,華夏五千年的歷史同黃河、長江一樣自源頭滾滾流來。
中華文化,簡寫為「CCNGC」,亦稱華夏文化、漢文化,是指以中原文化為基礎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中國特有文化。歷經千年以上的時間歷史演變,中國各大古代文明長期相互影響融合。如今,一個擁有燦爛文化的中國,帶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東方。
中華民族在神農時代以前的政治形態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領袖是「巫」。這種說法與傳統的認知差異很大,在歷史上人們的認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裝神弄鬼沒有知識的。實際上在先民的原始時代「巫」是科學家,「巫」代表知識的權威。
原荒時代,先民知識未開,見大自然各種現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氣候變化的風雨雷電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對於這些疑惑要想獲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請教。「巫」對於這種現象,經過觀察,思考,分析等過程後做出的結論是風有風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電有電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無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論,現代人看來太不科學,太迷信了。但也不能保證當代科學家對宇宙現象所做的解說,等千年以後,是一定正確的。
另外,人類有兩件事情無法自己處理,必須求助於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沒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須要請醫生診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總是患得患失,東想西想,猶豫不決,這時就要請教他人提供意見作參考。心中有猶豫不決的事,要請教至親好友,或者向專家咨詢。在原始時代,這兩件事發生了,求助於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寫作「醫」,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證明。
智人時代,已經開始出現文化,此時期考古發現有織縫衣物和葬禮,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文獻記載有第一個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開始出現,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區考古發現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
從前21世紀到前17世紀夏王朝晚期的河南洛陽二里頭文化已有出現中國最早的都城,二里頭遺址其中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
還有鑲嵌錄松石的獸面銅牌飾,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銅鑲玉石製品。玉器有圭、璋、琮、鉞、戈、刀等用品,與製作精美的陶器。而二里岡文化的遺址經研究確認為商的初期王朝所在,商初期到中期政權歷經多次變動,盤庚遷都到殷墟之前,應該已經遷都多次,二里頭遺址可能也是被廢棄的首都之一。
除了黃河下游出現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以外,還有處於西元前2500年~前1500年的河姆渡文化,這些遺跡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的前半期,無論在中國的北方與南方都已經發展出農耕文化。
隨著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古代四川一帶(古蜀)有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的文明,證明巴蜀地區等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是同等為中華古文明發祥地。而且各地的文化互有交流,並且一起繼承之前的文化遺產,也可證明中華文化早期也是多元發展的,而中原文化是主體。。
後來經過堯、舜、禹和夏、商、周等時期的發展而日臻成熟,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楚文化等,這些地域文化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主體—華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