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和歷史特點是什麼
導火索: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
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不顧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此消息傳到中國後,北京學生群情激憤,學生、工商業者、教育界和許多愛國團體紛紛通電,斥責日本的無理行徑,並且要求中國政府堅持國家主權。
在這種情況下,和會代表提交了關於山東問題的說帖,要求歸還中國在山東的德租界和膠濟鐵路主權,以及要求廢除《二十一條》等不合法條約。但結果,北洋政府屈服於帝國主義的壓力,居然准備在《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上簽字。
最終,英、美、法、日、意等國不顧中國民眾呼聲,在1919年6月28日還是簽訂了《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日本。在巴黎和會中,中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在這樣強大的壓力下,中國代表最終沒有出席巴黎和會的簽字儀式。
歷史特點:由於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主要是: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為義和團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即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並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才開始的。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改造搶到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了。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到運動中。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五,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2. 簡述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簡答題來的!在線等
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第一種回答)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運動。
第五,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
(第二種回答)
1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 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准備
3. 五四運動特點是什麼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1)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在五四運動中提出了「改造搶到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到運動中。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4)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5)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五四運動的影響
(1)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上。
(2)五四運動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4. 簡述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由於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主要是: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為義和團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即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並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這種認識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才開始的。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改造搶到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了。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到運動中。(注意:此時還沒有農民階級!只有部分農民階級參加了)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五,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5. 五四運動的特點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開端。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後,中國革命逐漸成為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五四運動以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6. 試述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歷史特點:
1、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新申報對「五四運動」的報道
2、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
3、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傳播。
4、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運動。
5、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歷史意義:
1、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4、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從1918年11月的"公理戰勝強權"慶典,到次年1月的巴黎會議,短短兩個月時間,當時的中國充分詮釋了"自古弱國無外交"的定律,所謂的"公理戰勝強權"不過是一個美麗的童話。面對這樣屈辱的局面,從5月1日開始,北京的學生紛紛罷課,組織演講、宣傳,隨後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工人也給予支持。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里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
7.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意義是什麼
01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一次徹底地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歷史舞台,同時這也是一場毫不妥協的反帝愛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的囂張氣焰。在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市民、工商人士等通過示威遊行、請願、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來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被稱為“五四風雷”。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1、是由學生發起的革命運動
2、明確的提出了反帝反封的目標
3、它是由學生為先導工人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全國性的革命運動
4、中國的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1、它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的愛國主義運動
2、它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和共產主義概念在中國得到進一步傳播
3、它使中國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它促進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上合組織上的准備
5、它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鼓舞了世界其他地區無產階級的革命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充分領略了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從而促使他們在行動上探索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階級相結合的方式,促進工人階級進一步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經受了鍛煉,並自覺進行了自身的改造,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8.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是在新的時代和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歷史特點和歷史意義。
1、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把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
2、廣泛的動員和組織了群眾,是一場真正的群眾性的革命運動。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運動後期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3、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幹部上的准備。(一方面,工人階級運動促進知識分子尋找同其結合的方式。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在實際斗爭中逐步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4、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此後,無產階級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近代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領導者。
9. 五四運動爆發的時代和歷史條件及歷史特點
1、爆發的時間:1919年5月4日
2、起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列強無暇東顧,日本乘機加強對中國的侵略,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日漸增長。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引發了偉大的五四運動。
3、歷史特點:由於五四運動是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發生的,它具有以辛亥革命為代表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所不具備的一些特點。主要是:
第一,五四運動表現了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
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表面的感性認識階段,這典型地表現為義和團等籠統的排外主義的斗爭上。第二階段才進到理性的認識階段,即看出了帝國主義內部和外部的各種矛盾,並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
這種認識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前後才開始的。在這場運動中,提出了「改造搶到世界,不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和「另起爐灶,組織新政府」這樣的口號。這表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線上了。
第二,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
如果說,辛亥革命的根本弱點之一,是沒有廣泛地動員和組織群眾,那麼,五四運動本身就是一場群眾性的革命運動。中國工人階級、學生群眾和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參加到運動中。(注意:此時還沒有農民階級!只有部分農民階級參加了)
第三,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第四,五四運動是由學生先發起,由工人擴大的堅決的反帝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第五,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開端。
(9)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的影響:
1、五四精神
五四的根本精神是什麼,有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賽先生」(科學),「德先生」(民主)。1949年後,中共闡述為:愛國,自救,進步,科學,民主。一說:不屈不撓、憂國憂民、樂於奉獻、敢於斗爭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其主力是學生和青年,他們的愛國精神、為真理和正義而戰的精神、不畏強暴和黑暗政治精神值得任何時代的青年和學生學習。
2、社會經濟
學生和群眾的抵制日貨,一定條件下刺激了民族產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一戰的結束,中國的社會經濟依然無法擺脫遭受日本欺凌的厄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多雷西·歐查德總結說,無論如何,「中國使用『抵制』這一經濟武器,是現代經濟史最有啟示的篇章。」
3、教育變革
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和「自動主義」、「自律輔導主義」等教育思想在五四
推動下,教育界引起巨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廢除學監制,在「開放女禁」呼聲下,1919年秋,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范、嶺南大學開始破例招收女生,在教育制度上,婦女權利在五四影響下發生變革。
1921年10月,北京政府頒布了《學校系統改革案》(壬戊學制),小學六年,初中四年,高中兩年,大學四至六年,以美國為藍本,教育得到革新。
4、文學藝術
五四運動開創了中國文學新時代。五四以後,中國出現了大小40多個文藝社團,如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對中國文學發展影響深遠。這個時期,出現了大批文學巨匠,如沈雁冰、鄭振鐸、葉紹鈞、郭沫若、郁達夫等。
5、政治變革
五四運動使蘇俄在中國播下無產階級暴力革命的種子,中國共產黨的成
立和國民黨的改組便充分顯示出當時布爾什維克革命是當時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唯一出路,但也有人認為當時對暴力革命的絕對化,對中國的長遠發展是一種破壞而非建設作用。
五四運動以後,工人罷工和政治斗爭依然不斷,1920年五一,北京學生聯合會散發《五一歷史》傳單,使馬克思主義、共產黨理論傳入工人階層,為共產黨誕生創造了群眾基礎。在中國共產黨黨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10.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五四運動的歷史特點:
(一)反帝反封建的徹底性。它不同於義和團的籠統排外主義,它徹底看出了帝國主義聯合中國買辦階級和封建階級以壓榨中國人民大眾的實質。
(二)真正的群眾運動。它既沒有像康梁那樣企圖依靠一個傀儡皇帝來救國,也沒有像辛亥革命那樣單純藉助軍閥力量來實現共和。而是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了群眾。
(三)促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五四運動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全面啟動"、"五四運動是第一次歷史巨變的補課,又是第二次歷史巨變的起點" 。
(一)五四運動不僅是中國革命的分水嶺(新舊民主革命),而且在中國社會進程中也具有劃時代性的標志。
(二)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政治文化逐步由傳統向現代轉化。它所蘊涵的思想認識、價值理念和意識形態,則融入到中國近代政治發展之中。
(三)五四的精神的具體內容:愛國主義是其精神源泉,民主與科學是其中的核心,勇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解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