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界約什麼概念

歷史界約什麼概念

發布時間:2022-05-02 03:49:10

歷史學名詞、概念

工場手工業是資本僱傭勞動者的生產形式。但僱傭多少人始具資本主義性質,當因生產力發展狀況和民族歷史條件而異。在研究資本主義萌芽時,當時史料多不能區分家屬勞動與僱傭勞動,我們原則上以有10人以上的廠坊為工場手工業。鴉片戰爭後,沿用此例。1929年公布《工廠法》,規定使用發動機器並僱工30人以上者為工廠;此後統計資料皆以此為准,我們遂以僱工10人(或稍少)以上而不足工廠標准者為工場手工業。解放後,國家統計局作有10人以上工廠統計,中央手工業管理局遂以4-9人的廠坊為工場手工業。原來,機器大工業。工場手工業、個體和家庭工業都是經濟研究所用概念,硬性劃界不可能,亦無意義。 手工業無明確定義。工業革命之初,以蒸汽機代替人畜力視為驚人之舉,遂以動力區分機器與手工。然水力發達區域常以古老的水輪機代替蒸汽機,亦無礙技術革命。又如歷史悠久的磨坊,曾歷人力、畜力、風力、水力諸階段,及用蒸汽機稱火輪磨坊,仍是利用兩片石磨轉動。19世紀末發明滾筒制粉和聯動裝置(rolling system),才實現技術革命;前此均可稱手工業。進入20世紀,手工工具演變為復合裝置,不少應用精密機械原理或化學反應過程;電力普及後,手工廠添置馬達已屬常事。因而研究工業結構者多以企業規模為准。如日本常將不足10人的廠視同手工業;日軍佔領華東時並規定20釜以下之絲廠為手工業。二次大戰後,聯邦德國以不滿10人、年銷售額」不滿30萬馬克者為手工業。按規模劃分,似更合理。
[編輯本段]主要形式
手工工場有分散和集中兩種形式,在工場手工業時期之初以分散的手工工場為主要形式。生產者仍分散在各自家庭中勞動,但是他們在企業家的組織下形成一個生產集體,有一定的勞動分工。商人為保障其貨源,將統一購買來的原料交給雇傭工人去加工,付給一些報酬,然後銷售成品。所謂報酬實質上就是工資。這已是資本主義的僱傭關系,但又不徹底,因為加工的工具大都是那些受雇者自己的,勞動過程也是工人在各自家裡分散進行,每一種產品是依次經過不同的家庭工人的勞動製造出來的。 分散的手工工場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集中的手工工場,工人一無所有,集中在資本家的廠房內,使用資本家提供的勞動工具,在資本家的指揮下工作。工人成為完全出賣勞動力的僱傭勞動者,他們與僱主的關系是徹底的僱傭關系。在集中的手工工場,分工越來越細,一件產品的製成要經過許多道工序。 簡單協作、分散的手工工場和集中的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早期發展的三種形式,它們雖然在時間上是承襲的,但又往往是並存的。下面讓我們以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典型的英國為例進行考察。 在英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於毛紡織業。毛紡織業興起之初,其生產組織在城市是行會作坊,在農村是家庭手工業。農村中沒有行會的控制,手工業者的分化比較迅速。商人以各種方式控制分散的生產者,簡單協作很快過渡到手工工場。早在15世紀,分散的手工工場就在英國農村出現了。由商人先到市場上購買羊毛,交給各家紡工紡成毛線,他再收取毛線,分給各家織工織成毛呢,收取成品出售,付給紡工、織工以工資。這時生產分散進行,紡工織工多為農家婦女,她們還保有自己的一點生產資料,資本家的資金還不十分雄厚,沒有集中的廠房設備。當時,北方約克郡的廣大農村,這種手工工場很普遍。 到16世紀,集中的手工工場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倫敦西部紐伯里一個名叫約翰·溫徹康布的紡織業商人,在16世紀初就擁有一個約千人的手工工場,其中男女織工、紡工和助手600人,梳毛、理毛工人250人,修整工50人,染工40人,砑工20人。隨著集中的手工工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生產者由於經受不住競爭,變為僱工。他們在1539年的一份請願書中寫道:「富有的呢絨商在他們的家裡擁有織機,同時有織工和技工按日工作。正由於此,我們這些在自己家中做工的請願者,包括婦女和兒童,時常失去收入。……但是,我們這些貧苦的臣民為了避免失業和得到收入,只有被迫接受呢絨商所規定的工作。」就這樣,英國的毛紡織業得到迅速發展,毛織品輸出激增,而羊毛輸出則大減。英國的呢絨逐漸在歐洲市場上占居首要地位,毛紡織業成了英國的「民族工業」。除毛紡織業外,玻璃、肥皂、火葯、書寫用紙等製造業也普遍採用手工工場的形式。 手工工場直到18世紀7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一直是工業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它有以下特點:第一,工場手工業仍以手工勞動為基礎,這是與後來機器生產的主要區別;第二,工場手工業不同於以前家庭手工業的是,它已經是大生產了,並逐漸實行了生產過程的分工,主要包括手工技術的分工和雇傭工人的分工。分工使工人經常從事某一生產環節的操作,技巧更加熟練,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增加了改進技術的機會,為以後發明和使用機器創造了條件。
[編輯本段]種種表現
工場手工業的資本主義性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最低限額的增大,使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數量較多的工人受資本家指揮,是一般協作的自然起點,也是工場手工業的出發點。單個資本家所必需使用的最低限額的工人人數,要由現有的分工來規定。分工愈發展,所需的工人人數就愈多。為了進一步得到分工的好處,工人人數必須按比例增加。隨著工人人數的增加,可變資本必須相應地擴大,就會有更多的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隨著可變資本的增加,不變資本必須相應地增加,就會有更多的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所以,「單個資本手中的資本最低限額越來越增大,或者說,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資本,這是由工場手工業的技術性質產生的一個規律」。 第二,工場手工業使勞動力更加隸屬於資本。工場手工業和簡單協作一樣,執行職能的勞動體是資本的存在形式。但是,工場手工業比簡單協作更進一步,它產生了分工,在工人中間形成了不同的等級劃分即熟練勞動與非熟練勞動,並從根本上侵襲了工人的勞動力,「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喪失了生產整個產品的獨立能力。過去,工人因為喪失了生產資料,不得不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現在,他們如果不把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更無法單獨進行生產。工場手工業進一步使工人變成了資本的附屬物,使勞動對資本在形式上的隸屬進一步發展為實際上的隸屬。 第三,工場手工業使工人的身心萎縮,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越來越加深。個體農民或獨立手工業者,在生產中必須運用他自己的知識、判斷力和意志,考慮生產的全部過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是結合在一起的。但在工場手工業中,這種能力轉移到與工人相對立的資本身上。工人被畸形化為局部工人,掌握整個生產的能力逐漸喪失掉,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開來。所以,馬克思說:「工場手工業分工的產物,就是物質生產過程的智力作為別人的財產和統治工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這個分離過程在簡單協作中開始,在工場手工業中得到發展,在大工業中完成。在簡單協作中,資本家在單個工人面前代表社會勞動體的統一和意志,工場手工業使工人畸形發展,變成局部工人,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並迫使它為資本服務。」工場手工業的分工,一方面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使局部工人畸形化,造成人民群眾身心的萎縮。因此,「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 第四,工場手工業的分工創造了新的生產力,同時也成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特殊方法。以分工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最初是自發形成的。但是,「一旦它得到一定的鞏固和擴展,它就成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有意識的、有計劃的和系統的形式。」這是因為,一方面,工場手工業作為一種新的社會勞動組織,「發展了新的、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另一方面,由於工場手工業分工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是依靠工人的畸形化來發展社會生產力,加強了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因而它「只是生產相對剩餘價值即靠犧牲工人來加強資本……自行增殖的一種特殊方法」。馬克思精闢地概括了工場手工業分工的兩重作用:「一方面,它表現為社會經濟形成過程中的歷史進步和必要的發展因素,另一方面,它又是文明的、精巧的剝削手段。」 工場手工業作為生產相對剩餘價值的手段,這是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創立時就在實際上被承認了。「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是在工場手工業時期才產生的,它只是從工場手工業分工的觀點來考察社會分工,把社會分工看成是用同量勞動生產更多商品,從而使商品便宜和加速資本積累的手段。」也就是說,古典政治經濟學在研究分工時,著重於量和交換價值。與此相反,色諾芬、柏拉圖等「古典古代的著作家只注重質和使用價值。」這些觀點都是片面的。
[編輯本段]對資本增殖價值的局限性
(一)工場手工業對資本增殖價值的局限性 工場手工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但由於他的基礎是手工勞動,對發展資本主義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充分實現它「所特有的傾向遇到了多方面的障礙。」這是因為:第一,工場手工業雖然把工人分為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但它的技術基礎還是手工業勞動,還需要使用大批的熟練工人,非熟練工人使用的數量仍然十分有限。這就是說,資本家感到他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仍然比較高。第二,工場手工業雖然使有些操作傾向於使用女工和童工,但總的說來,這種傾向由於習慣和男工的反抗而遭到破壞。這就是說,被剝削的工人的范圍還受到限制。第三,雖然工場手工業降低了工人的教育費用,從而降低了勞動力價值,但「較難的局部勞動仍然需要較長的學習時間,甚至在這種學習時間已成為多餘的地方,工人還竭力要把它保留下來。」這就是說,在剝削的程度上也受到某種客觀上的限制。第四,由於手工熟練依然是工場手工業的基礎,工人還未完全附屬於機器,還未完全隸屬於資本,所以資本家不得不經常同工人的不服從行為作斗爭。這就是說,資本對勞動還未建立起絕對的統治地位。 (二)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生產發展的必然性 「工場手工業既不能掌握全部社會生產,也不能根本改造它」。因為它還是以手工勞動的狹隘的技術為基礎的。這種狹隘的技術基礎是代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當新的生產力還未出現並普遍發展時,生產關系要想得到充分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工場手工業本身的狹隘的技術基礎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創造出來的生產需要發生矛盾。」資本主義要從工場手工業階段再向前發展,必須進行技術革命。只有在新的技術基礎上,才能大大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在工場手工業時期出現了生產勞動工具的工場,生產出許多不同種的勞動工具。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把不同的工具連結起來,逐漸就產生了機器,這就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機器大工業階段。機器克服了上述矛盾,但又引起新的矛盾,使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對抗發展到新的階段。

氏族 目錄[隱藏]

[編輯本段]概述
原始社會中以相同的血緣關系結合的人類社會群體,其成員出自一個共同的祖先。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他們往往用一種動物或植物作為本氏族的圖騰標記。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規定,禁止長輩與晚輩之間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甚至禁止與母方最遠的旁系親屬婚配。 氏族成員的地位平等,集體勞動,平均分配,財產共享。公共事務由氏族首領管理,重大事務由氏族成員組成的氏族會議決定。氏族社會先後經過母系氏族社會、父系氏族社會,大約在銅石並用時代由於私有制的發展而解體。 氏族是相信有共同祖先的一群人,一般具有共同的圖騰。
[編輯本段]正文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社會共同體。又稱氏族公社。它是原始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氏族 氏族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其主要特徵是:靠血緣紐帶維系,實行族外婚;生產資料歸氏族公有,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公共事務由選舉出的氏族長管理,重大問題(血親復仇、收容養子等)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在共同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語言、習慣和原始的宗教信仰。氏族聯合為部落。 氏族經歷母權制和父權制兩個發展階段。母權制是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產物。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無法確定孩子的父親,只知道孩子的母親;婦女經營農業,管理家務,在經濟生活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她們在氏族中居於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物歸母系血緣親族繼承。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群婚制向對偶婚制的過渡,男子在經濟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人們可以確切知道孩子的父親,世系改按父系計算,財物改由父系血緣親族繼承,男子成為維系氏族的中心,母權制遂被父權制所代替。

勾芒 目錄[隱藏]

【勾芒的由來】
【相關歷史記載】
【習俗】

[編輯本段]【勾芒的由來】
勾芒,長時期以來史學界一直認為是古老的神話傳說中的人物。他是伏羲氏四個兒子重、該、修、羲中的老大。伏羲氏將他委派到東方來主持木星的觀測,東方屬木,因而又稱木官,也是春官。重就是勾芒,後成為太昊氏的佐官,少昊的叔叔。 勾芒又可以寫作句芒,左邊添上月字,古音仍讀「朐」(勾),海州朐山古讀「勾山」,就是因為勾芒氏族和世居此地的常羲部族合婚而形成新的氏系。常羲部落是個觀月的氏族。他是十二月太陰歷的發明者。而勾芒氏族是十月太陽歷的發明者,這兩個部族的結合形成了一個新的氏系,這就是「朐」部落,左面的月字代表常羲,右面的句字即是勾芒,朐山就是朐族曾經生活過而以部族名稱名山的確證。
[編輯本段]【相關歷史記載】
《山海經》、《左傳》都有記載,稱他為「方面人身」、「腳踏兩蛇」。勾芒部族的這段歷史, 80年代在長沙子彈庫發現的戰國楚帛書乙篇中有著詳盡的記載,楚人是句芒氏族南下的後裔。帛書中確認了重、該、修、羲是伏羲女媧的四個兒子。伏羲委派他們到東西南北四個不同的方位測量星辰、太陽的周天行度,提出各自的測定數據,據此制定歷法,指導農業生產。這四個兒子就是在不同區域司掌著四時天地運作變化規律的天象師——禺、離。因而,古代的四方分別是上古四個族群的生息之地,且以某種動物為主體圖騰,形成四象。如東方—太昊——青龍——主春——木正。而勾芒正是輔佐東方太昊的佐官。將軍崖岩畫中方面人像的刻劃,正是勾芒後裔對勾芒的紀念和崇敬,作為祖先祭祀的列祖之一。
[編輯本段]【習俗】
立春祭芒神。 芒神又稱為勾芒,鄭玄注說:「勾芒,木正也。」意思是說,勾芒是古代主本之官,故又稱春神、木神。按五行木、火、水、土、金算起,木位於首,是東方萬物之初。傳說中的勾芒是掌管農事的神只,其形象為「鳥身人面,乘兩龍行走」。民間認為芒神是少壯形象,手持鞭子,身著紅衣,腰扎黑布,頭戴草帽,腳穿芒鞋(草鞋),精神威武,乖巧靈通。祭祀春牛和芒神,要扎草像,而且都有固定尺寸。如芒神身高3尺6寸5分,象徵一年365天,五穀豐登。鞭子霄用柳條製作,具有容的氤氳氣氛。鞭長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用線麻紡就的鞭繩,染成五種顏色,分二十四個階段,預示一年二十四節,節節豐收。

紙質檔案

dang'an 紙質檔案 paper archives 以紙張作為載體的一種檔案,如保存備查的公文圖紙、信札、電報、戶籍、帳冊、契約、證書、書稿、日記、筆記、家譜的原本和原稿。紙張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紙質檔案最先產生在中國(見紙質文獻)。東漢時已經開始用紙張書寫文件,魏晉以後紙質文件逐漸增多,但官府公文仍以簡為主。到東晉末葉,公元403年底,桓玄代晉自立,下令公文全部用紙書寫。他在詔令中說:「古無紙,故用簡,非主於敬也。今諸用簡者,皆以黃紙代之。」從此紙質檔案大量產生。從 4世紀到17世紀末,中國造紙術先後傳入越南、朝鮮、日本、阿拉伯國家、歐洲各國、美洲大陸,乃至全世界,促進了世界檔案事業的發展。紙張的使用引起檔案數量急劇增長,以羅馬教皇形成的檔案為例:使用紙張以前,在1243~1254年的11年間,每年平均形成 730件;使用紙張以後,在1294~1303年9年間,每年平均形成5萬件,增加近70倍。紙質檔案優點較多,便於管理和利用。當代聲像檔案和機讀檔案已有顯著增長,但紙質檔案在世界各國檔案館的總藏中仍佔主要地位。

② 歷史概念是什麼意思

概念是人們用於認識和掌握自然現象之網的紐結(網路)
你把學過的歷史知識點的所有相關列出來就好了。這么說吧,如果說到一個東西,你能想到與之相關(課本上學到)的其它事物。。把這些其他的事物按點列出來——這就是作業要求
===舉個例子===
概念: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
(注意:以下是對該概念的列舉)
分類:土地國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地主私有、自耕農私有)
特點:土地私有,准許買賣。
影響:造成土地兼並→貧富分化→激化矛盾→危機統治。
==(該例子所列項目不是每個概念都必須寫到的,要依據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列舉概念有
人名:要列出其基本事跡,影響
地名:知道在地圖上的位置
事件:時間、地點、哪些人、過程、原因、影響
基本上就是這些,詳略自己根據考點重要性把握

③ 「歷史」這一概念怎樣定義史學是研究什麼的

歷史,通俗點說是指,記錄下已經發生的事的相關人物、時間、地點和內容,編著成典,就成了歷史了。

史學研究主要包括,歷史事實的考證、編纂、評論等。當然更側重於人物事件,畢竟事實勝於雄辯;史學理論,無非是後人根據可考證的事實來進行研究。

文學的概念比較廣,我們通常所說的文學作品都是俠義的文學,確切的說文學理論也屬於文學的范疇。
具體可參見下面鏈接:
http://bbs.qq.com/cgi-bin/bbs/show/content?groupid=30178&messageid=4966&titlepage=0

④ 什麼是歷史的定義

歷:過去。
史:事實的記載。
過去事實的記載是歷史的書面定義。
引申1:指已過去的事實。
引申2、經歷,底細。
引申3、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沿革、來歷 。
引申4、歷史學科。 即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學科。
引申5、以過去的經歷和事跡的痕跡。

詞語意義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⑤ 什麼是歷史,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廣義
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
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在哲學上,這種含義下的歷史稱為歷史本體,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鳥類歷史等等。而狹義的歷史則必須以文字記錄為基礎,即文字出現之後的歷史才算歷史,在此之前的歷史被稱為史前史。與人類社會相關的歷史,又可以稱為人類史或社會史,而脫離人類社會的過去事件稱為自然史。一般來說,歷史學僅僅研究前者,即社會史。

眾說紛紜
對於歷史的含義和性質,有很多中不同的詮釋,以下列舉其中一些。

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毛主席說:「讀史可以明智,這是先人早就說過的。」

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梁啟超:「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也。」

《大英網路全書》(1880年版):「歷史一詞在使用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含義:第一,指構成人類往事的事件和行動;第二,指對此種往事的記述及其研究模式。前者是實際發生的事情,後者是對發生的事件進行的研究和描述。」

《蘇聯大網路全書》:「1、自然界和社會上任何事件的發展過程。宇宙史、地球史、各個學科史——物理史、數學史、法律史等均可列入這一含義。2、一門研究人類社會具體的和多樣性的過去之學科,以解釋人類社會具體的現在和未來遠景作為宗旨。」

(1)歷史學
廣義: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即以歷史為認識對象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2)歷史學家
歷史學家:研究和記錄歷史的人。
(3)正史
即經過官方編修的歷史,一般較為權威可信。
(4)野史
正史之外帶有傳說性質的歷史。
(5)史書
史書共分為四種:
(1)編年體:以時間為順序編撰和記述歷史 ;
(2)紀傳體:以人物傳記的方式記敘歷史 ;
(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中心,每事各詳記起止,自為標題,每篇各編年月,自為首尾,前後連貫,又不重復。把人物在歷史上活動的年代和所起的具體作用結合具體的歷史事件加以敘述,使讀者既詳其事件的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4)政書體: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體例,起源於「三禮」。按時間分為貫通歷代和斷代的;按體例分為典志體和會要體。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這三種分類經常會有重疊,比如「阿根廷的勞工運動的演變,1930-1945」。

盡管歷史研究傾向於一些專門的地點、時間和主題,歷史學家也同時會關心其他普通的一些內容。而對於其他人來說,歷史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通的詞語,就是研究過去人類的所有事情,甚至於現在更興起了一門所謂的廣義歷史。過去研究歷史都是為了應用或者理論的目的,而現在還多了一條:那就是對人類過往的好奇。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

歷史學的本質其實是把實際發生的事件轉換成以意念和文字形式存在的歷史的過程和方法。關於歷史學的目的和方法的研究探討,在西方屬於歷史哲學的范疇,歷史哲學的出現和發展,意味著歷史學從單純的歷史紀錄發展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和對歷史規律的探求階段。

一開始,歷史哲學僅僅關心如何改進歷史研究的方法,但認為被研究和記錄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在新康德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的影響下,人們對自身的認識過程有了重新的理解,哲學家開始重新定義歷史學。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認為往事只有在當代人生活中發揮作用才成為歷史,否則是「死的歷史」,即編年史。因此,同樣的歷史在不同的時期會被不斷的改寫。英國哲學家柯林武德又進一步認為「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即歷史是歷史學家思想的反映,不僅因時代而異,也因人而異。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認為歷史事件是客觀存在的,歷史則是歷史學家主觀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由於人主觀的局限性,對客觀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是有限的,主觀的認識不能完全符合客觀的歷史,因此只有不斷改進逐漸逼近,這一過程同自然科學的過程一致。這種歷史學稱為「歷史科學」。

⑥ 歷史的定義及詞源是什麼

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釋義:
(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也指某種事物的發展過程或個人的經歷。
(二)過去的事實,過時的事物。例:這件事早已成為歷史。
(三)對過去事件的記載,
沿革,
來歷;
大事記。
(四)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五)書名。即《希臘波斯戰爭史》。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著。全書共九卷,前四卷主要追述埃及、巴比倫、波斯、呂底亞、西徐亞及希臘本土的歷史,後五卷敘述希臘與波斯戰爭的起因和經過,止於公元前479年。書上雜有許多神話傳說,不盡可信。但此書為歐洲第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
(六)個人的履歷;經歷
(七)對形成未來的進程有影響的事件
(八)歷史記載,征服者美化自己的工具。
(九)歷史的真實,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演變。

⑦ 歷史概念名詞解釋

歷史,簡稱「史」,指對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的記錄、研究和詮釋。歷史是客觀存在的,無論文學家們如何書寫歷史,歷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變。

其含義有三: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2.沿革,來歷;3.過去的事實。

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1][2]

中文名
歷史
外文名
History
定義
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
類別
文化 軌跡
快速
導航
引證解釋

探源

相關

學科
廣義狹義
歷史學: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例如宇宙歷史、地球歷史、人類史、鳥類歷史等等。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歷史」可以指過去發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類社會發生聯系。
共11張
歷史文物
一般來說,通常所說的歷史是指人類社會史。歷史,就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情。文學與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和傳承,這不僅適用於歷史題材創作,而且也適用於一切文學作品和文學研究。歷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文學不能「虛無」歷史。[2]
歷史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歷史是人書寫的,既然是人書寫的,就會夾雜著人的情感,人的喜怒知哀樂,所以說,所看到的歷史文字,是夾雜著人的情感的歷史。歷史隨時產生,是人們在過去自由活動的如實記錄。它存在的意義是,讓人們總結過去,充實未來的生活,以史為鑒,借古論今。
引證解釋
1.過去事實的記載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吳書》:「﹝ 吳王 ﹞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經歷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這便是野雞道台的歷史了。」
清 黃人《序》:「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
老舍《駱駝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會留著個知道她的歷史的僕人。」
3.指自然界和社會的發展進程
金一《文學觀》:「從古帝王之業,真能赤手開創而無所憑藉者,歷史上,多不過三四人。」
菡子《源遠流長》:「歷史在發展著,豐富著。」
4.指歷史學科
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中國 學問,待從新整理者甚多,即如歷史,就該另編一部。」[1]
探源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廣義上指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歷史是研究人類變化,社會興替的重要的人文學科。
我國的第一部官修編年體通史,是以時間為「綱」,以事件為「目」,綱舉則目張,時索則事敘。紀年術語採用一套古老的「閼逄攝提格之歲」時間術語,「閼逄」相當於「甲」,「攝提格」相當於「寅」。至於為何要用一套多音節語言的干支體系,司馬光沒有交代。在《史記》的《歷書》裡面也用到了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司馬遷也沒有交代其來源。經史學家考證,司馬遷和司馬光所使用的這套多音節干支術語是我國最早的官方時間術語,屬於「皇綱」性質

⑧ 中國歷史的定義是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從盤古、女媧、後羿等神話時代算起約有5000年;從三皇五帝算起約有4600年;自夏朝算起約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次大統一的中央集權制的秦朝算起約有兩千年。中國歷經多次演變和朝代更迭,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經濟、文化、科技世界矚目。從中國史前時期炎黃二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公元21世紀,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朝出現。東周推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變革,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公元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帝國—秦朝,西漢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陷入分裂割據局面,五胡亂華期間,異族融於中國趨勢加強,諸多民族在分立政權的沖突中逐漸匯聚。隋唐時期,中央與邊疆少數民族聯系更為密切,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高度發展。兩宋時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經濟、科技發展到新的高度。明朝鼎盛時期,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9世紀,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阻礙對外交流,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⑨ 中國歷史近代各個條約

1、《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約於1842年8月29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由清朝政府英國簽訂。

《南京條約》共十三款,其中要求中國:

1、割讓香港島;

2、向英國賠償鴉片煙價、商欠、軍費共二千一百萬銀元;

3、五口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允許英人居住並設派領事;

4、協定關稅,英商應納進出口貨稅、餉費,中國海關無權自主;

5、廢除公行制度,准許英商在華自由貿易等。

此外,也規定雙方官吏平等往來、釋放對方軍民以及英國撤軍等事宜。

2、《天津條約》

《中英天津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 條約。1858年(咸豐八年)6月26日清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英國全權代表額爾金在天津簽訂。共五十六款,附有專條。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牛庄口岸設在營口,登州口岸設在煙台,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

(3)英國人得住內地游歷、通商;

(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

(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

(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 國待遇。

3、《北京條約》

《北京條約》,包括《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在北京分別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䜣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今天安門廣場東南角。另外,1887年與葡萄牙簽定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亦稱《中葡北京條約》。

三個條約約文現存於台灣地區,典藏於台北外雙溪國立故宮博物院。該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

4、《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條約的主要內容為:

1、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實則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

2、中國將遼東半島、台灣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包括釣魚島)、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3、中國「賠償」日本軍費白銀兩億兩;後增加三千萬兩「贖遼費」;

4、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地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領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駐扎,日本輪船得駛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裝貨;

5、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市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其產品免徵一切雜稅,享有在內地設棧存貨的便利;

6、日本軍隊暫行佔領威海衛,由中國政府每年付佔領費庫平銀五十萬兩,在未經交清末次賠款之前日本不撤退佔領軍;

7、本約批准互換之後,兩國將戰俘盡數交還,中國政府不得處分戰俘中的降敵分子,立即釋放在押的為日本軍隊效勞的間諜分子,並一概赦免在戰爭中為日本軍隊服務的漢奸分子,免予追究。

5、《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亦稱《辛丑各國和約》、《北京議定書》,是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條約規定:

1、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

4、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閱讀全文

與歷史界約什麼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