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七月反映的是什麼歷史

七月反映的是什麼歷史

發布時間:2022-05-02 03:57:29

『壹』 《七月》反映的是哪個民族歷史a夏b商c周d原始社會

《七月》選自《詩經》,反映的是周的歷史。

『貳』 七月的星火包含了什麼歷史故事

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指的應該是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7月,毛澤東曾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有七月的星火一說。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體代表大會最終在嘉興南湖的紅船上閉幕。

『叄』 《詩經·七月》反映了怎樣的現實

以史般的氣勢記述農家的勞作、艱辛,以時間為線索將在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來,在古代詩歌中恐怕無出《七月》之右者。
不當家不知道柴米貴,不稼穡不知道農民苦。一年辛苦到頭,看似在為自己忙碌著,實際上多數在為他人謀幸福:打了獵,大獵物要獻給王公貴族,上好的裘皮也得進貢;送到田間地頭飯食也要讓官員來沾光;漂亮的衣服要送給達官貴人,自己則連粗布短衣也沒有;除了上繳賦稅之外,還得服勞役,為官家築室造屋;年終慶賀豐收之時,要祝主人萬壽元疆。
農民們的日子正是在這種忙碌、平凡、單調、周而復始的勞作之中默默地度過。其實,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再簡單不過了:活著,活下去,吃飽穿暖就行。他們的子子孫孫一代又一代地懷著這樣的願望和要求活著,勞作,繁衍生息。
他們既不會像不愁衣食住行的富家子弟那樣覺得生活空虛,也不會像文人雅士們對花賞月,一高談闊論,傷感流淚,更不會像哲人們去思索什麼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一類對他們來說不著邊際的問題。實在,單純,質朴,就是他們的特點。活著就是一切,就是最高的要求。對他們來說,生活最重要的意義就是活著。
因此,自然而然地,食為天,成了他們的生活信條。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成了他們的生活埋想。春種秋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成了他們自覺的職業意識。
這樣的生活體驗,觸及到了最底層、最真實、最不允許有異想天開的層面。它實際得沒有任何浪漫色彩,平淡得難以激起哪怕是小小的波瀾,忙碌得幾乎沒有喘息的時候,辛苦得幾乎直不摳。瞧瞧他們滿是皺紋的古銅色的臉,層層繭疤布滿的粗糙的雙手,狗僂著的腰,趾頭裂開的雙足,青筋突露的手臂,這些足以表明無情的歲月在肉體上留下的印痕。
自給自足,與世無爭,樂天知命,安貧樂道,田園牧歌,全都是一些局外人的想像。生命的基本欲求如此嚴峻地橫亘在面前,迫使人必須放棄一切幻想,憑著自己的力量去同命運競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鋤禾日當午,汗滴腳下土。這樣的現實,怎麼會不使人非常實際起來?況且,天災人禍的憂患,像隨時都可能出現的烏雲,籠罩在農民們的心頭。一旦遇上,情形就更遭。
這就是咱們的父老鄉親。倘若真的生活在他們中間,成為他們中的一分子,絕對不會無病呻吟,風花雪月,哥呀妹呀,聲色犬馬,揮霍無度。

『肆』 在中國 七月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要有具體時間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這里的中國國旗和香港港旗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徐徐升起。

『伍』 國風·豳風·七月 反映了古代哪些社會風俗

《國風·豳風·七月》是《詩經·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毛詩序》認為它的主題是「陳後稷、先公風化之所由,致王業之艱難」;陳奐《詩毛氏傳疏》則認為是「周公遭管蔡之變而作」,兩者時間相距甚遠,似不可憑信。《漢書·地理志》雲:「昔後稷封斄(lí),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據此,此篇當作於西周初期,即公劉處豳時期。 豳地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公劉時代周之先民還是一個農業部落。《七月》反映了這個部落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涉及到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它的作者當是部落中的成員,所以口吻酷肖,角度極准,從各個側面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畫,正如姚際恆《詩經通論》所說:「鳥語蟲鳴,革榮木實,似《月令》;婦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風俗書》;流火寒風,似《五行志》;養老慈幼,躋堂稱觥,似庠序禮;田官染職,狩獵藏冰,祭獻執宮,似國家典制書。其中又有似採桑圖、田家樂圖、食譜、谷譜、酒經:一詩之中,無不具備,洵天下之至文也!」凡春耕、秋收、冬藏、採桑、染績、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饗,無所不寫,「無體不備,有美必臻,晉唐後陶、謝、王、孟、韋、柳田家諸詩,從未臻此境界」(引同上)。這一評價,基本上符合詩中實際。 詩從七月寫起,按農事活動的順序,以平鋪直敘的手法,逐月展開各個畫面。必須注意的是詩中使用的是周歷。周歷以夏歷(今之農歷,一稱陰歷)的十一月為正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以及四、五、六月,皆與夏歷相同。「一之日」、「二之日」、「三之日」、「四之日」,即夏歷的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蠶月」,即夏歷的三月。皮錫瑞《經學通論》雲:「此詩言月者皆夏正,言一、二、三、四之日皆周正,改其名不改其實。」戴震《毛鄭詩考證》亦指出:周時雖改為周正(以農歷十一月為正月歲首),但民間農事仍沿用夏歷。這些說法,都是讀者理解此詩時序的重要依據。

『陸』 詩經.豳風.七月的藝術特色是什麼,古代文學的問題

七月》是《詩經》 《豳風》中的傑作。豳在今陝西旬邑和彬縣一帶,是周的祖先公劉率領族人由邰(今陝西武功西南)遷居至此而開發的。《豳風》就是這一帶地方的詩,共七篇,都產生於西周,是《國風》中最早的詩。周是重視農業的民族,豳詩大多有務農的地方色彩。《漢書·地理志》說:「昔後稷封斄,公劉處豳,大王徙岐,文王作酆,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這段話,有助於我們理解《七月》。但這首詩歷來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不在於它體現了《豳詩》的特點,而在於它以連續性的畫面,具體全面描繪了三千年前我國農奴的生活和勞動,真實反映了周代奴隸社會階級對立的本質特點。《七月》是一幅形象的歷史圖景,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 《七月》是《國風》中最長的一首詩,採用了長軸畫的結構來表現特定的豐富內容。全詩八十八句,分為八章,以時間為順序,逐月敘述了農奴們一年到頭的繁重勞動和無衣無食的悲慘生活。全詩在相同的章法結構中,做到了每章內容有重點,表現手法不雷同,生動多采而井然有序,在樸素中表現了匠心。 全詩可分為兩大部分,前四章敘述農奴們的農桑田獵勞動,後三章敘述農奴們的雜務勞動,第五章為兩部分間的過渡。以勞動貫穿全詩始終,從衣、食、住三個方面把農奴和農權主的生活作了對比反映。 第一章寫種田,詩人首先突出了農奴們在開春種田前的悲慘生活。「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列」兩句對嚴冬的描寫,是從農奴們的感受著筆的。對衣單腹飢的農奴們來說,那尖叫的北風,一聲聲似鞭子拍打在他們身上;寒氣凜例,一陣陣砭人肌骨,寒徹心腑。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是農奴們在這樣情狀下所發出的憤慨呼聲,這說明了漫長的冬天對他們來說是多麼的難熬難捱。冬天剛過,他們就開始了繁忙的農田勞動:修理農具,下田耕作,婦女小孩忙碌地把飯送到田頭。結句「田畯至喜」是傳神之筆,詩人在春耕圖中對田官一個剪影似的描繪;做到了遺貌取神:從田官老爺的笑容中襯出了農奴們在嚴密監視下如牛馬般緊張勞動的情狀。 第二章寫女農奴採桑,突出了女奴「殆及公子同歸」的悲傷心理。對「殆及公於同歸」一句的理解,歷來頗有爭議,一種認為是反映春秋時期,各國統治者所實行的媵制,即一個女子出嫁,須同姓娣侄和奴僕隨嫁。詩句所寫是說少女在採桑時恐怕被女公子帶去陪嫁。一種認為是寫女奴怕被男公子搶走佔有。不管哪種說法,都說明了農奴人身不自由,反映了西周農權和農奴主之間嚴格的人身隸屬關系。在這一章里,詩人用艷麗的春景來映襯女奴們的悲傷心理。春光明媚,桑林一片翠綠,黃鶯在林問鳴囀,女奴們手執深籮筐,穿行於桑間小路,一邊緊張採桑,一邊憂心忡忡,擔心被搶走。大好的明媚春光和暗淡的悲傷心情的強烈對照,反映了女奴們的悲慘命運。 第三章寫織布。詩人描寫了從給桑樹修枝到紡織到染布的勞動全過程。一環緊扣一環的勞作,突出了勞動的緊張性和持續性,給人不容喘氣之感。而眾多農奴們的這番勞動,只是「為公子裳」! 第三章寫打獵。詩人變換手法,不描寫農奴們獰獵的艱苦,而突出了他們勞動成果被剝削。秋收剛過,十一月份舉行小獵,農奴們打了狐狸、貉子,取下獸皮給公子做皮衣。接著大規模打獵,獲取野獸,為公子增添美味佳餚。應引起注意的是「一之日於貉」是在「一之日觱發」的情況下進行的,「二之日其同」是在「二之日栗列」的情況下進行的。農奴們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時,頂風冒雪「為公子裘」』,「獻豜於公」。《七月》各章敘述似斷實連,有側重又有重復,這種結構通過互相補充、不斷強調,使讀者逐漸形成了整體的完整印象。 這四章詩從上一年的歲末寫到下一年的歲末,再現了農奴們從事農桑田獵勞動的情景。第五章起過渡作用,寫農奴為自己修房。周代的農權在農忙時住在田間臨時搭的草棚中,冬閑時才回村居住。第五章的開頭用昆蟲特別是蟋蟀的活動,來形象表現節令的變化。寒氣漸逼,蟋蟀由田野到房檐下,到房間里,到床下,不斷遷移。天冷了,農奴們要回到房裡住。詩的第一章寫農奴們「無衣無褐」,這一章寫農奴們住處的惡劣、簡陋,他們過冬的准備,是堵好牆洞熏老鼠,塞好北窗,把破門塗上泥。他們所能做的,僅此而已,他們藉以過冬的,也僅此而已。「穹窒熏鼠,塞向墐戶」,「曰為改歲,入此室處」四句,寫出了農奴居住的悲慘境況。「磋我婦子」的一個「磋」字,在沉痛中蘊含了不滿現狀的情緒。 詩篇的後半部分,寫農奴們在農桑田獵之外還要為農奴主服各種勞役。這部分在繼前面寫了農奴們的衣、住後,寫他們食物的粗劣。第六章從食物的鮮明對比上寫出了農奴和農奴主在生活上的天壤之別。農奴們為農奴主吃得好而忙碌不停,他們採摘鮮果供農奴主享用,煮豆烹葵為農權主調口味,打棗收稻醞成美酒,讓農奴主喝了添壽,而自己只能用臭椿燒苫菜來維持生計。這一章詩,農奴們把對現實的清楚認識寓於有意識的對比之中,平靜的敘述帶有冷峻的理性色彩。 第七章寫農事完畢後,農奴還要給農奴主修茸屋宇一一割茅草,打草繩,修屋頂。「晝爾」、「宵爾」、「亟其」等詞表現了農奴無喘息之機地給農奴主服勞役,他們急急忙忙幹完這些活,又要准備去翻地播種,他們是農奴主永不停止使用的工具。 最後一章寫在嚴冬期間,農奴為農奴主儲冰防暑,並准備年終宴會。在宴會上,辛勞了一年的農奴要舉杯祝願奴役他們的農奴主萬壽無疆,這庄嚴公堂上極不協調的一幕,真實反映了農奴們不僅在經濟、政治上受權投,他們在精神上也備受蹂躪。 《七月》在結構上脈絡清晰,以表現農奴的痛苦為線索,通過時間和空間的交織推進,從縱橫兩個方面,具體展現了古代農奴的生活圖景,具有既單純而容量又大的特點。 詩篇以表現農奴的苦況為主,敘述了他們超負荷的勞動和幾乎瀕臨絕境的生活。從時間上看,寫了一年十二個月農奴們的勞動和衣、食、住,這縱的時間變化,說明農奴們年年都過著這樣循環不斷、永無休止的牛馬般的生活。從空間上看,逐次展現了農奴們勞動的場所:田問、桑林、織房、染房、谷場、果園、酒房、宮室、獵場、冰上……,這不斷轉換的空間,說明他們勞動的繁重、緊張已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這以時間變化為經線和空間轉移為緯線而交織成的生活畫面,表現了農奴們在經濟、政治、人身等方面所受的壓迫和剝削。畫面在表現耕織勞作的主體內容的同時,又收田野風光、星日霜露、昆蟲草木、衣食住、風俗等等於其中,具體地、形象地、多角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對奴隸社會的透視具有一定的歷史縱深感,具有很大的認識價值。 《七月》具有落盡紛華的古樸平淡風格。全詩似一農奴在低聲吟唱自己的苦難生活,他隨口吟出了久積於胸的生活重壓:無窮無盡的勞作,不能溫飽的生活,無人身自由的憂懼,精神上受蹂躪的辛酸。一詞一句,一景一物,一情一事,都從他胸中溢出,是那麼的自然流暢,不加思索,沒有誇飾。這里,沒有劍拔弩張的斗爭氣氛,也沒有金剛怒目式的抗爭姿態,只有滲透了農奴斑斑血淚的生活事實。詩人寓鮮明傾向於事實敘述中,這種生活真實具有鐵一般的力量,有著無可爭辯的邏輯性,它不可辯駁地證明了奴隸社會的殘酷不合理,它也透露了農奴的朦朧覺醒和不滿。這種古樸平淡的特點使詩篇產生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柒』 《詩經》中的《豳風.七月》所反映的時代特點

《豳風.七月》:這首長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隸社會的圖景.在那個殘酷的社會里,男女奴隸們一年到頭無休止地勞動,勞動成果卻全被剝削者霸佔去了,他們只能在死亡線上掙扎.全詩語言朴實無華,在敘說中,並沒有強烈的憤懣色彩,只是偶爾夾雜著怨嘆,但擺出來的事實,是那麼清楚,那麼有說服力地揭示奴隸主的罪惡,讀後,不能不令人感到奴隸制的殘酷.

『捌』 七月享葵所列四條材料共同反映的歷史現象是什麼

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商邑翼翼四方之極,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七月食瓜,八月斷壺,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農夫。

『玖』 在中國 七月發生過什麼重大歷史事件

黨的生日7.1
盧溝橋事變7.7
還有大家最喜歡的暑假從7月開始

『拾』 《七月》反映的是哪個民族歷史

《豳風》是豳地一帶的詩歌,共七篇。豳,又寫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劉遷居開發的地方,在今天的陝西省栒邑,邠縣一帶。這一工區多存周人舊俗,「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

閱讀全文

與七月反映的是什麼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