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了解中國歷史要看什麼書
可以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等。
1、《史記》
《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該著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史記》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2、《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東漢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3、《後漢書》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
陳壽開始在蜀國任職,受宦官排擠不得志。蜀降晉後,歷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貶,屢次受人非議,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史學巨著《三國志》。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而最終成書,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5、《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資治通鑒》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
《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② 讀歷史選什麼書好
世界通史
第一章 引言:世界史的性質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
傑弗里•巴勒克拉夫
本書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點就在於: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國家或地區的歷史;關注的是整個人類,而不是局限於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一、世界史的目的
對歷史進行全球性深索的方法是現代歷史編纂學的嶄新起點。從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起,歷史研究注重國別史,而不注重人類史。但是近年來,當代各重大事件的全球性日益顯著,人們對世界史的興趣也隨之大增。由於宇航員幾小時內即可繞地球飛行一周,甚至登上月球,由於報上刊載的有關亞非的文章,其數量並不少於有關歐美的文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觀察歷史的視野必須愈益擴大。要了解這個名符其實的「一個整體」的世界,研究世界史顯然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人們之所以致力於世界史的研究,並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實用價值。同樣重要的是,人類歷史自始便具有一種個容忽視,必須承認的基本的統一性。要確切認識西方的歷史或非西方的歷史,沒有一個包含這兩者的全球性觀點是不行的識有運用全球性觀點,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時代中相互影響的程度,以及這種相互影響對決定人類歷臾進程所起的重大作用。
確實,這種相互影響在哥倫布和達•伽馬進行海道探險之前,是時斷時續,微不足道的。哥倫布、達•伽馬及其後繼者在短短幾十年間使世界各地區開始直接交往,這種交往日益頻繁,持續至今。與此相反,1500年以前的各人類社會均處於不同程度的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不過,這種閉塞狀態從來不是絕對的。早在歐洲人地理大發現之前的漫長數千年中,人類各部分實際上已在相互影響,只是相互影響的程度隨歷史時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異。本書論述1500年之前的歷史時期,本書的主題實質上就是由這一時期中人類各部分相互影響的詳細情況構減的。1500年以後,由於人類的通訊聯系日漸加強、交通工具不斷發達,整個地球以加速度日益縮小,現在,竟被人們稱為「宇宙飛船式的地球」或「地球村」。
二、世界史的結構
如果說世界史是全人類共同的歷史,那麼,便產生這樣一個問題:是否可以在課堂里講授世界史呢?常有人發表這樣的看法,按其定義說來,世界史當包羅一切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史,它包含的內容過於浩繁,因此不適宜在課堂里講授。也有人指出,僅僅教西方文明史就已感到難以應付,如何還能把其他地區如中國、印度和中東的文明史也都包括進去呢?當然,回答只有一個「不能」,只能說,按照這種定義的世界史顯然是無法在課堂里講授的。但是,上述定義並不準確,實屬誤解。正如西方歷史不是西方各國歷史的總和,世界歷史也不是世界上各種文明的總和。
如果研究西方文明須逐一考察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巴爾干半島等國家和地區的歷史,那麼這一研究顯然會行不通。但實際上這一研究是可行的,因為我們不能採用搭積木式的方法,而應把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整個西方發生影響的那些歷史力量或歷史運動之上,諸如基督教、伊斯蘭教、十字軍東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法國革命、科學和工業革命,等等。研究世界史也同樣如此,不過,世界史的舞台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地區,因此,研究重點應放在那些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運動之上。
例如,舊石器時代,人類在非洲大陸上出現,並逐漸擴散到歐亞大陸、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新石器時代,農業取得了決定性進展,隨即產生了金屬製造和其他各種技術,從而導致了城市生活和文明的產生。這些技術發源於中東,並向四周擴散,從而發展了歐亞大陸諸偉大的文明,包括中國文明、印度文明、中東文明和歐洲文明。雖然這些文明由於某些強大的、跨地區的歷史力量,諸如希臘文化、基督教、怫教和來自歐亞大陸中部大草原的游牧部族的多次入侵,而程度不同他相互影響,但幾千年來,它們的發展一直是平行而獨立的。1500年以後,歐亞大陸的這種平衡狀態逐漸為由新興的西方促成的全球性一體化狀態所取代,這種一體化狀態在19世紀時發展到頂點,轉而導致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霸權。20世紀的歷史,實質上是日甚一日地反對世界霸權的歷史,是西方的技術和思想的迅速傳播迫使人們冒險探索一條通向新的世界平衡的道路的歷史。以上是世界史的基本原理和結構的簡要說明。
三、世界歷史地理
正如世界史通常被認為是世界各地區文明史的總和,世界歷史地理也被認為是構成地球表面的各大陸地理的總和。其實;後一種觀點同前者一樣,是機械的,是一種曲解。把地球劃分為若干大陸這種傳統的方法,對學地理的學生也許有用,但對學世界史的學生,卻沒有多大意義。正如世界史的結構要求我們著重研究對人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那些歷史運動一樣,世界歷史地理也要求我們著重研究發生那些歷史運動的區域。如果這樣做了,我們就會發現,有一塊陸地在世界上跟有獨一無二、無可爭辯的地位,這就是歐亞大陸——它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一直是世界歷史的真正心臟地區。歐亞大陸佔地球陸地總表面的五分之二,其人口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人類最先進、最持久的文明就是在那裡發展起來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人類的歷史也就是歐亞大陸各文明地區的歷史。
歐亞大陸的地位何以會如此優越,其主要原因,也許可用著名人類學家弗朗茲•博亞茲的觀點來說明:
人類的歷史證明,一個社會集團,其文化的進步往往取決於它是否有機會吸取鄰近社會集團的經驗。一個社會集團所獲得的種種發現可以傳給其他社會集團;彼此之間的交流愈多樣化,相互學習的機會也就愈多。大體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長期與世隔絕的部落,因而,它們不能從鄰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獲得好處。
換句話說,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麼人類取得進步的關鍵就在於各民族之間的可接近性。最有機會與其他民族相互影響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實際上,環境也迫使它們非迅速發展不可,因為它們面臨的不僅是發展的機會,還有被淘汰的壓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響的機會求得發展,這種可接近性就常會帶來被同化或被消滅的危險。相反,那些處於閉塞狀態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來的促進,也沒有外來的威脅,因而,被淘汰的壓力對它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它們可以按原來的狀況過上幾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
歐亞大陸諸民族顯然是可接近這一原理的主要受益者。歐亞大陸的地理環境使它們全都可以互相接近,因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隨著科技的進步,歐亞大陸各地區之間的交往日益便利,它們日甚一日地相互促進、相互威脅。
歐亞大陸幅員遼闊,把它看作一個地理單位是不行的,因而,須將歐亞大陸諸地區劃分開來。將歐亞大陸劃分為歐洲和亞洲也是不行的,這樣的劃分在地理上和歷史上都是一種曲解。從地理上看,歐洲與亞洲顯然既不相等,也不能相比。打開地圖,一眼便可看出,歐洲只是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舉例說,約相當於印度半島。從歷史上看,歐洲也比不上亞洲,而只能與歐亞大陸的另一個文明中心如印度相比。無論從地域范圍、居民的數量和種類、或文化和歷史傳統的復雜性,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歐洲與印度極相類似。因此,從世界史的角度看,不應把歐亞大陸看作是由歐洲和亞洲這兩塊大陸組成的,而應看作是由中東、印度、中國、歐洲和歐亞大陸中部草原地區這五失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地區組成的。
中東、印度、中國和歐洲這四塊地區的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這些文明使歐亞大陸成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歷史中心地區。更明確地說,中東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羅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鳳印度的文明中心位於印度河流域和恆河流域;中國的文明中心是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歐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區——這一地區從米諾斯文化時期至中世紀末期,一直在經濟和文化上佔有明顯的優勢。應該說明,這里所說的歐洲包括北非。因為北非在歷史上與歐洲和中東的聯系,比較起與撒哈拉大沙漠這一天然屏障以南地區的聯系,要密切得多。因此,本書的「非洲」一詞僅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歐亞大陸中部草原地區擁有無邊無際的草地,從東方的中國東北部一直延伸到西方的匈牙利。它為由歐亞大陸邊緣地區向外伸展的各文明中心進行交往提供了一條陸上通道。靠大草原養活的游牧民們總是趕著他們的牧群,到處遷徙,並隨時准備著,一有機會,就去攫取北京、德里、巴格達和羅馬的財富。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創造了歐亞大陸古老的核心文明,而大草原則便利了這些文明之間的接觸和聯系。這種聯系,有時取和平的方式,即通過陸上貿易的途徑;有時則取侵掠的方式,即貧瘠的內陸地區的游牧部族不斷地去劫掠使他們饞涎欲滴的富庶的外國區域。因此,歐亞大陸的歷史基本上是在游牧部族與定居文明相互影響的過程中形成的。來自游牧部族的不斷的侵掠常常造成了涉及范圍廣泛的強大的部族遷徙運動。這種侵掠不僅具有很大的破壞性,而且也具有革新的作用。它將沒落的王朝、僵化的制度和陳舊的習俗掃盪殆盡,而導入新的民族、技術和思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歐亞大陸歷史的發展進程。1500年之前的歐亞大陸的歷史分為上古時期、古典時期和中古時期——這是本卷所要研究的三大歷史時期。
這三大歷史時期的主要轉折點的到來,大體均起因於游牧部族的侵掠活動。
非歐亞大陸世界由非洲、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這三塊大陸組成。根據可接近性的原理,它們較之歐亞大陸,其缺點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彼此之間沒有建立起任何聯系。只有非洲與歐亞大陸有過交往關系,但是,由於非洲與歐亞大陸之間及非洲本土的難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們相互之間的影響斷斷續續、微乎其微。不過,非洲人的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確是依靠外來的促進,如從外界引進農業、煉鐵技術、新的植物和動物,等等。因此,中古時期,在毗鄰撒哈拉沙漠南部的蘇丹地帶,非洲人能建立起一個又一個的帝國,這些帝國在某些方面可與同時代歐洲的帝國相比。
對比之下,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受到了較大的阻礙,因為他們於15000年前,從亞洲東北部渡海到美洲之後,一直處於完全與世隔絕的狀態。雖然他們在墨西哥、中美和秘魯也發展起給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總的發展水平是不能與非洲人相比的。
澳大刮亞的土著居民生活在遙遠的海島上,與大陸完全隔絕達30000年之久,因而,他們在發展過程中受到的阻礙最大。他們全都停留在食物採集階段,與非洲人和美洲印第安人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照。非洲人除了霍屯督人和你相術人還處於食物採集階段外,在蘇丹地帶已建立起龐大的帝國;美州印第安人雖在加利福尼亞和火地島仍有部分食物採集者,然在其他地方已有了先進的阿茲台克人文明、印加人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實際上,南太平洋給澳大利亞造成的隔絕狀態,既阻礙了人類文化的發展,又使古代的某些動植物如桉樹屬植物、單孔目動物和有袋目動物得以倖存下來。
歐亞大陸歷史悠久的高級文明、非洲和南北美洲同時並存的龐大帝國和食物採集者集團、澳大利亞普遍而單一的舊石器時代的生產水平——這些就是15世紀當歐洲人向海外探險時所遇見的各人類社會極為不同的情形。
全球的格局決定了本書的結構。在論述1500年之前的時代時,以歐亞大陸的文明為論述的重點,因為歐亞大陸的文明是當時最先進、在數千年中對人類發展的貢獻也最大的文明。因此,本書的第二、第三、第四編論述歐亞大陸文明的發展進程,而第五編則概述非歐亞大陸世界的發展情況
這本書的簡介。(雖然滿長的)網路里就有,還有資料由來。很不錯,以後再有什麼問題試試網路吧!(怎麼感覺我想是做廣告的捏~~~~)
③ 了解學習中國歷史應該看什麼書
如果只是想大致了解一下的話,我想初高中歷史課本就夠用了。或者《上下五千年》,——這雖然是兒童讀本,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確實是一部好書。
如果想稍微深入一點,那就讀一讀通史吧。不需要大部頭的,想範文瀾或白壽彝版的《中國通史》,無疑是部頭有些太大了,一般人可能很難下決心通覽一遍。在這個層次上,我推薦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可惜只寫到東漢建立就太監了)、錢穆的《國史大綱》、張傳璽的《簡明中國古代史》,或者哪個大學本科的中國古代史的課本。
當然,如果想繼續深入,那就得讀斷代史了,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某個朝代,可以找一寫自己感興趣的書籍進行閱讀。淺顯的比如《明朝那些事》、《華麗血時代》等一類的通俗讀物,蔡東藩的歷代通俗演義等等,都是不失趣味的歷史讀物,對於詳細了解某一朝代的歷史是很有幫助的。
題主如果還不滿足於此,想更進一步的深入了解,那就要讀研究專著了。比如要了解春秋戰國,那楊寬的《戰國史》、童書業的《春秋史》這樣的經典那是必須要讀的。說到斷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前些年出版的那套《中國斷代史系列》是很不錯的,都是名家名著,推薦閱讀。
如果題主有興趣,古代史籍自然也可以閱讀,《二十四史》太過龐大,一般人恐怕沒有辦法通讀(傳說只有呂思勉曾經讀過7遍半),但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還是應該讀一讀的,尤其是《史記》。《資治通鑒》有興趣就讀吧,或者說是去讀一讀自己感興趣的部分,要通讀也是有些強人所難了。
④ 學中國歷史看什麼書好~
首先最好的,最客觀最直接的當然是讀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現在算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不管怎麼算吧,正史這東西是一些或在朝或在野的學者所編纂的,當然其中也包括一些起居注之類的官員的記載、協助寫成。
然後成書經過皇帝同意入正史的史書,才算正史,而史書一般都是時間越靠近當時那個年代越靠譜的,所以二十四史擁有著足夠的權威性。
然後我國古代文人向來有秉筆直書的傳統,據說魏惠王為了保證自己兒子,做太子時兄弟相爭的事不被史官記錄,在病危榻上讓史官寫成自己下令,史官卻寧死不屈,並且聲稱死了自己還有天下文人。
而當年司馬遷寫出《史記》後漢武帝還看過,對於把自己先祖寫成痞子這事兒,雖然很生氣,但也無話可說,而北魏時期更是爆發了著名的國史之獄,因為崔浩的秉筆直書加上鮮卑族和漢人的來年爭斗,主筆的崔浩以及其姻親、高門士族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受到了族誅,所以中國歷史讀古典最可靠。
所以,中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故事波譎雲詭,歷史人物也是毀譽參半、各執一詞,要想讀懂歷史還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來,讀書嘛,自己喜歡就好。
⑤ 看什麼歷史方面的書好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史書籍目錄學》《明史》《東周列國志》《三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大唐西域記》《紅樓夢》《中國大網路全書》《東周列國志》《三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大唐西域記》《紅樓夢》《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 》《話說中國》
中國通史:參看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的《中國通史》,共6卷。
世界史可以參考《世界通史》
同時,可是看看《中國史學史》和《西方史學史》,以加強認識。
在掌握或者說瀏覽了以上內容後,就可以看看專門史的東西了。比如《中國古代經濟史》、《中國古代農業史》、《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中國古代思想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等等。
另外也可多看看歷史著述和論文。這里推薦幾位大師:顧頡剛先生、史念海老先生、譚其驤先生、王國維先生等等。
《中國通史》--範文瀾著
《資治通鑒》
《劍橋中國史》
《四庫全書》
埃及文明/偉大的世界文明》
基本信息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ISBN:7501020469
·國別:中國大陸
·版次:1
·出版日期:2006-12
·開本:16
·精簡裝:平裝
·頁數:67
圖書目錄
世界地圖——埃及文明
埃及文明大事記
世界文明對照圖表
致辭
序言
令古希臘人和羅馬人著迷的文化
圖版
附錄
⑥ 想學歷史,看什麼書好
先了解遠古時代的人們,再讀史記,再讀四書五經再讀資治通鑒,再讀二十四史,然後,隨你去了解,唐詩宋詞元曲啊,諸子百家啊,什麼的,民國時期的什麼的,這是中國史,還有世界史!
要是說正史類的,還要看《二十四史》,你可以先看白話版的。要是實在看不下來可以先挑幾本看看,然後再參考參考《資治通鑒》《左傳》這些,這對你學習語文也是很有幫助的。然後可以再看看《中國通史》《全球通史》和《中華上下五千年》等等。
然後要是說歷史小說呢,你最好慎選吧,有的書真不咋的,還有穿越版的,特別容易誤導你。我個人覺得《隋唐演義》,《說唐》和《三國演義》只有參考價值
還有一些現在的歷史書,比如說《歷史是什麼玩意兒》《明朝的那些事兒》都不錯,還有百家講壇的《蒙曼說唐》《正說清朝十二帝》等等。
唉,多著呢,慢慢了解吧,計謀策略的也有,孫子兵法,吳子兵法,韜略什麼的,慢慢研究吧!謝謝,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