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簡述草原文化生活的特色
草原文化的主要特徵是生態性和包容性。草原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當中,主要通過畜牧業以及狩獵等生產來獲得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狩獵是由人與動物構成的生產方式,獵民只有長期能捕獲到獵物才能持續進行狩獵活動。獵民在狩獵當中對獵物適度捕殺,從不亂捕亂殺,還經常為維護生物鏈的長期存在而放生,這是按照自然規律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從而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當草原民族以畜牧業為主業之後,人、自然、牲畜三者就構成了游牧生活的生產方式。當人在生產當中遇到牲畜與牧場之間的矛盾時,牧場物植物難以供應牲畜的需求。這時草原民族就用轉場的方式到水草豐厚的地方生活,逐步形成了游牧與輪牧的放牧制度,有效地保護了草原的生態環境,提高了牧業經濟的效益。
㈡ 成吉思汗對蒙古傳統文化發展的作用 500字
成吉思汗西征戰爭,雖然有很大的殘酷性,但在客觀上卻迅速打開了被阻隔的北方絲綢之路通道,促進了蒙古高原文化、中原文化與中亞西亞科技文化的高強度交流融合,並使其後代及其數十萬的蒙古、契丹、黨項、維兀兒、漢族等民族入居中亞、西亞,成為後來金帳汗國的子民。在中亞西亞的土地上,由於華夏傳統科技文化與波斯、阿拉伯科技文化的不斷融合,既提升了中國、波斯、阿拉伯科技文化的新水平,同時,又促使了我國的火葯、印刷、絲織等先進科學技術迅速向西方傳播,促使了 13世紀西方文明的崛起。這個客觀的歷史事實,使成吉思汗文化呈現出世界性的明顯特徵。
成吉思汗文化是蒙古文化集大成者,是草原文化的核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明的瑰寶。成吉思汗巨大的歷史功績,決定了成吉思汗文化的重要歷史地位,其歷史作用可以簡要概括為:走向統一,走向世界,走向文明。
㈢ 草原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為何它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呢
中國社會科學網:「草原文化」一直是內蒙古社科院研究的重點議題,「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主題論壇」也是以草原文化為研究內容,議題多元、形式靈活、機制開放的重要學術論壇。
金海:所謂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區的族群共同創造的、與草原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地域文化。它包括草原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風俗習慣、社會制度、思想觀念、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等等,其中價值體系是其核心和靈魂。
而中、南部的兩大類型文化,說到底本質上均屬農耕文化。因此,草原文化在中華文化組成中的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如果中華文化之中只有黃河文化、長江文化,或者只有農耕文化和游耕文化,而沒有草原文化和游牧文化,那將是很不完整的,也不符合中華文化建構史。
㈣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意義
蒙古族傳統文化的意義
從歷史歲月中款款走來的蒙古族,不僅具有十分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而且其勇猛、彪悍、不拘小節的民族風格,也給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這個發端於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的古老民族,不僅創立了舉世聞名的大蒙古國,而且也孕育出了獨具特色的習俗文化。
作為發源於古代建望流域東岸一帶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東胡」部落。這個古老的部落大概存續了1300年左右,據《辭海》介紹:「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習俗,為何能流傳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東胡與濊貊、肅慎被稱為東北三大民族,這其實就是關於蒙古族祖先最早的記載。作為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的游牧民族,從誕生之日起就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逐水草而居」,才是蒙古族最突出的民族標志之一。
這種生存方式雖然在現代社會逐漸淡忘,但卻為歷史上的蒙古族發展與壯大奠定了重要契機。 也就是說從公元一世紀末至二世紀初開始,蒙古族就參與到了古代中國歷史發展中,並直到現代社會依然活躍於我國東北地區。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習俗,為何能流傳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在長達2000年的悠悠歲月中,蒙古族從一個備受欺壓的弱小民族,經過不斷發展終於在13世紀,成為古老而又神秘的東方土地上的霸主。至此開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王朝統治史,並將獨具蒙古族特色的習俗文化,推廣至整個古代中國的各個角落。
筆者認為從蒙古族誕生一直到現代社會,在大約2000年的民族發展歷程中,所形成的與政治、經濟、文化息息相關的民風民俗,不僅蘊含了極其濃郁的歷史特色,同時也鑒證了蒙古族從弱小至強大,以及盛極而衰的歷史必然規律。
蒙古族多彩的文化習俗,為何能流傳至今?有何特殊文化背景?
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來說,蒙古族曾建立過非常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這對其民族歷史、文化、習俗以及精神傳承,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長足發展,尤其是對其淳樸自然、勇敢強悍的民風塑造,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歷史作用。
筆者認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從13世紀開始一直到14世紀初,蒙古族在大約100年的時間內,不僅改寫了傳承了幾千年的華夏歷史。同時,也為蒙古族由弱小向強大,以及由盛而衰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契機。
㈤ 草原文化對中國文化有何作用和影響
融入新的血液,讓華夏民族保持民族一次次浴火重生,但每次入侵都對中華文明造成嚴重破壞,同時又和中華文明相互融合,還讓大量文化向南方轉移,歷史上三次大規模的南遷,就是由於北方民族入侵造成的,第一次在晉朝,第二次宋朝,第三次在明朝,民國就不算了,都向南方帶去了大量的文化,同時和北方民族的融合也不斷發生,促進了文明的發展與轉變,具體的看看歷史吧。
㈥ 蒙古族最典型的「草原文化三寶」,究竟是什麼
草原文化是生活在草原代代相承的千萬人們生活點點滴滴匯聚而成的一種文化,千百年來,草原文化是許多民族融匯嚮往的烏托邦。草原在不同的國度與文化體系當中,都是被賦予著田園牧歌一樣的內涵。“草原文化三寶”就是長調、馬頭琴和呼麥,它們是蒙古族裡面最典型的三種文化表現形式。可以這么說,長調、馬頭琴和呼麥是蒙古族行走的歷史文化瑰寶。其中長調與呼麥都被入選進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馬頭琴的產生也十分的久遠,已經伴隨著草原民族經歷了1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蒙古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夥伴。長調的歷史可以說是更久遠了,因為它從蒙古族形成的時候就已經伴隨著它的存在了,陪伴著蒙古族人民在日復一日畜牧生活當中消遣的好伴侶。當然,長調也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他隨著歷史時代的發展,也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長調不僅僅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它更是蒙古族人民精神的思想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