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大歷史規律指的是什麼
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㈡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三大規律是什麼
1、共產黨執政的規律。
2、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
3、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
具體內容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
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新貢獻。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新概括,標志著關於社會主義本質和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理論的統一與創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
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全部理論活動、實踐活動,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則、根本依據,是指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新世紀偉大進軍的行動指南。
㈢ 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第三條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其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廣義指社會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狹義則專指關於社會關系的意識,即意識形態。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它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並對社會存在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界限。
拓展內容
1.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
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是構成一定社會的基礎;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與其相適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在階級社會主要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
②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2.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包括生產力的性質、水平和發展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狀況、性質和形式。
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既是決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個社會生產方式的變化總是從生產力的變化和發展開始的。
㈣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三大歷史規律指的是
三大歷史規律指的是社會建設規律,共產黨的執政規律以及經濟建設規律。
㈤ 我們黨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三大規律 三大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講的是一切物質都是在不斷運動和變化的,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對立統一規律(事物矛盾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講的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基本動力」,矛盾有兩點論和重點論,所以我們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或者是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2、質量互變規律是指事物發展的規律,由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告訴我們做事要注意平時量的積累,當量積累的一定時,突破了度的限制,就達到了質的飛躍。
3、否定之否定規律指明了事物發展的過程,新的事物替代舊事物是歷史不必然,但我們對待舊事物要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事物的發展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正所謂「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實踐意義:
唯物歷史觀的確立使社會科學成了一門真正的科學,人們可以藉此研究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礎。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束縛著生產力時,生產力得不到解放,當歷史的發展需要解放被束縛的生產力時,社會主義制度就誕生了,人們才能在更自由,更安全,更有保證的環境中更為積極地反正生產力。就象現在的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社會主義趨勢已經比較明顯了(雖說瑞典社會民主黨的性質是資本主義政黨,就象英國工黨只是形式上信仰共產主義),老百姓的福利非常好,生活很安定。
㈥ 中國共產黨要努力探索的「三大規律」是什麼﹖
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對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三大規律」就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科學依據。
黨章規定: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這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於2017年10月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概括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黨的基本路線,是相互貫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須臾不可偏離、絲毫不可偏廢,必須全面堅持、一以貫之。
㈦ 是我們黨對什麼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標志著我們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大規律是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創建於1921年7月23日,歷經多年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陸和絕大多數沿海島嶼取得全面勝利,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打敗中華民國國軍,迫使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澎金馬,並在1949年於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至今為代表工人階級領導工農聯盟和統一戰線,在中國大陸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唯一執政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
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三大歷史規律指的是
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1、共產黨執政規律,是處於執政地位的共產黨活動和建設的規律。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是執政的共產黨自覺能動地開展活動和從事自身建設的依據;是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根本保證;是黨保持先進性的不竭源泉;是黨完成歷史使命的必備前提。共產黨人必須在執政實踐中深入研究、科學認識、正確把握黨的執政規律。
2、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社會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一個由空想到科學以及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共產黨人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探索,這兩個根本性問題就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問題。
3、社會發展規律是社會發展過程中內在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歷史唯心主義從人們的思想、動機出發,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與此相反,歷史唯物主義從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出發,主張社會是變化發展的,這種變化發展有其客觀規律。
(8)三大歷史規律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正確認識和把握黨的執政規律,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基於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入研究、透徹分析和科學總結,依據當代政黨的執政規律,突出強調我們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循了人類歷史發展進步的普遍規律,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要求,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和願望,抓住了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的根本,是對中國共產黨執政規律的高度總結。
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大規律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大規律是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背景下開創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都充分融入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充分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但是,認識都是歷史的、具體的,需要隨著客觀過程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化而繼續發展。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理論和實踐。
(9)三大歷史規律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的辯證統一中與時俱進、書寫未來。這是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文章的思想法寶。實事求是,要求一切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在實踐中認識、檢驗和發展真理。與時俱進,強調黨的思想理論必須緊緊跟上時代潮流,不斷發展,充分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解放思想,強調對一切科學的思想理論,必須始終繼承和堅持,但對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和過時的思想理論,就要堅決拋棄,敢於從長期形成的「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從對社會主義某些並不科學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個別論斷的教條式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停滯、僵化的思維模式中解放出來。堅持科學和嚴謹的態度,求真務實,腳踏實地,不尚空談,崇尚實干。
㈩ 三大規律五大范疇
三大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量變質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
五大范疇:是對事物最普遍的辯證關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辯證思維的邏輯形式,它們從不同側面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普遍聯系和發展。
內容和形式: 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必須通過形式表現,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內容和形式存在於統一體中,不可分割。
現象和本質: 本質和現象是揭示客觀事物內部聯系和外在表現之間相互關系的范疇,二者既對立又統一。
原因和結果: 對立表現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圍內,原因和結果具有確定的界限和先後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結果就是結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顛倒。
可能性和現實: 對立表現在:可能性是潛在的、尚未成為現實的東西,現實則是已經存在的東西。
偶然性和必然性: 是揭示事物的發生、發展和滅亡不同趨勢的一對范疇。
(10)三大歷史規律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社會經濟學的分析手段,擅長於用矛盾沖突的觀點分析社會中利益存在沖突的社會群體,是一套「經典」的社會學理論。馬克思採取了唯物的看待歷史的觀點,假設社會變化的原動力在於階級之間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