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

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2-05-02 09:42:39

『壹』 歷史學是什麼 讀後感

歷史學是什麼?想要找到他的讀書後感歷史,可以說是經過的一些史料或史學,雖說歷史可以說是了解古代時期根本的那些行為和聰明才智以及一些歷史文化。

『貳』 歷史學是什麼葛劍雄讀後感

歷史學可以讓我們懂得更深重,歷史更深重以後的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子。對每一個人民,每一個更好的回味過去展望未來。

『叄』 歷史讀後感500字。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肆』 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1500字

初看《歷史學是什麼這本書》,便覺得通俗易懂,即便不是專業人士,通過此書也能更客觀的看待歷史。

我覺得此書最妙之處就是理論與史實的完美契合,每一個理論都能對應史實,而不僅僅是史實的堆砌,便於理解該觀點。作者葛劍雄先生並沒有把歷史說得多麼深澀難懂,把歷史束之高閣,而是用平常的語言去講述歷史。

譚其驤「歷史好比演劇,地理就是舞台」。某種程度上,遺址就是舞台,但在上面演什麼劇,還是決定於當年生活在這個遺址的人。其強調人民群眾在歷史中所發揮的作用,肯定人民的價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

現在我們看到的史書里記載的神話,其實是代表了不同民族對自身歷史的各種不同的記憶。神話是人們創造並傳播的,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會反映了人民的生活,人們的認識和觀念。

須知作小說者無論馳其冥想至何程度,而一涉筆敘事,總不能脫離其所處之環境,不知不覺遂將當時社會背景寫出一部分以供後世史家取材。

『伍』 歷史書籍的讀後感300字

《中國人史綱》讀後感
以前,我總是洋洋得意的對人說,如果我家財萬貫的話,我一定會報考歷史專業的.這樣說的原因是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是有理想的,另一方面表明自己其實很酷.

歷史是酷的,我卻是淺薄的.歷史並非全是鮮衣怒馬繁華似錦,它事實上如此殘酷,戰爭和暴政將它塗抹得血跡斑斑.這斑斑血跡又迷惘了眾生的眼睛,在穿越歷史重重迷霧之後卻對猙獰的暴徒流露出頂禮膜拜的眼神.原來顛倒眾生的,並非只有傾國傾城的美女.

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明孝陵甬道上的牌匾會將朱元璋這個熱愛殺人的混蛋描述成恩澤天下的聖主,就像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何人們會賦予項羽這個徒有武力的莽夫以英雄的地位並崇拜了幽幽數千年.項羽一把大火燒掉了咸陽,不但給後世的暴徒們開了一個以焚燒故都來章顯自己蓋世武功的惡劣先例,而且燒盡了保存在咸陽的記錄著春秋戰國以來璀璨學術思想的珍貴典籍.而同樣是因焚燒羅馬城而聞名的尼羅,卻遺臭千古.相形之下的差別和痛心,我不知怎樣才能言語.

不要說造成黃金時代學術典籍遺失的罪魁應是焚書坑儒的始皇贏政,那本是另一片迷茫的眼神.焚書的原因上儒生建議贏政崇古分封子弟和功臣,這本是儒家阿諛奉承的的手段,但不幸碰上始皇這個一切都向前看的人政治硬漢.法家的李斯作出細致分析之後建議」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所不去者,醫葯卜筮種樹之書……」是為焚書.可見焚書焚的多是民間非科學方面的書籍,而秦朝所設為數眾多的博士官,仍然存有大量諸子百家的典籍.事實上,按當時的條件,民間就真的能存有很多的書么?藏書在很大程度上還只是政府行為.

而坑儒的原因則是兩個道士為贏政尋仙葯不得,怕上面怪罪,便毀謗贏政後逃之夭夭.始皇勃然大怒,坑殺相關四百六十於人.這其中大抵是些方術之士,不過因為贏政也提到了儒生在咸陽言論蠱惑人心,大概也有一些儒家人士混跡於被坑殺之列.

因為這兩個原因,儒者們窮盡所有能夠想到的惡毒詞彙加諸於始皇贏政的身上.古人說三人成虎.儒者們一代接一代孜孜不倦的毀謗始皇,毀了兩千年,終是迷惘住了後人的眼睛,把贏政變成集天下惡毒為一身的大妖怪.

暴政是有的,但暴政是每個朝代都有,而贏政所做的開創性的事業卻只在於秦朝.不用螯述從小學課本就介紹的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光算贏政所建立的政治體制這一項,其後兩千年的中國帝王便從未有能超越,統統因襲下來.」始皇帝」這一稱謂,真的是名副其實.

我到是覺得,相對於項羽,贏政到是更能擔當英雄這一稱號,更應該獲得國人的尊敬.戲劇中的霸王,演義中的關羽趙雲,都只能當作文藝形象來欣賞,萬不該將其與歷史真實人物混為一談.只可惜大多數人眼中的世界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臆想之上.怎能冀望用迷茫的眼睛看見一個真實的世界?

和科學一樣,讀史讓我們接近世界本來的樣子.
而我呢,喜歡事物本來的面貌.不論它是好是丑.
因為啊,我總堅信,真正的完美,總是包含了殘缺於其中.

ps:<中國人史綱>,柏楊著。書已讀完一月有餘,感觸頗多。一直想寫篇書評,然面對浩浩五千年的歷史,縱有柏楊先生的妙筆解讀,依然惶惶不知從何落筆。沒有顧湘的文采,沒有了悠閑的時間,萬千感慨困於胸腔,著實難受。完不成書評,終是咬咬牙,擠出一篇讀後感,算是給自己一個慰藉,給讀過此書一個證明。茫然不知所雲,貽笑於諸前輩之前了

『陸』 《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

在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就被題目吸引了。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柒』 急需。求高手相助 《歷史學是什麼》的讀後感。。要是作文。。謝謝

在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就被題目吸引了。中國的史學家中,並沒有看到就歷史本身是什麼展開過專題論述,倒是更多的探討「歷史為什麼」的話題。這一區別本不是東方與西方史學的不同,究其根本,應該是東西方哲學的本質區別所在,但確實這一問題是重要的。
「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們關注歷史,要關注歷史學家,更要關注歷史學家所在的社會。
書的第二章,探討了歷史的社會性,與個人性。其實本質上是歷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問題。歷史是人的行為過程,但歷史不是某個人的行為過程,我們不能罔顧歷史的社會性,而誇大一個人的歷史作用。人在歷史進程中的被動性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能通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現在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本質上看,歷史是社會性的。
第三章,探討了歷史、科學和道德。歷史學家和歷史資料的收集者的本質不同,在(文章轉載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geren/hougan/ 請保留此標記)於對歷史事實的歸納。而這種歷史研究的歸納方法,其實是和科學是相通的,我們要為歷史找到不止是一個發生的原因,這是歷史學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沒有這種思想性的存在,歷史的作用也就不復存在。在這里,我想到一個問題,我們劃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意義又何在呢?知識本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歷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學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組成部分,它們本都是哲學的衍生,它們的方法本都是一樣的。
第四章的題目是「作為進步的歷史」。其實提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歷史是進步的嗎?進步是什麼,進步是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的前進,而歷史的確有這樣的一種方向性嗎?這一點我相信,真正傾心歷史的人,有著較他人對未來更多的憧憬與責任。歷史中的進步依靠的是人類不斷的持續的獲得性財產的轉讓,而這一過程便是進步的源動力。進步在於繼承,而不是毀滅。對於歷史的進步是一種信仰,是代表我們對於未來的信心。進步是歷史藉以編撰的科學假設。換句話說,沒有這一假設,歷史是毫無意義的。科學的假設的方法,是構建任何知識大廈的必要前提。

『捌』 《歷史的靈魂》讀後感

從《歷史的靈魂》這本書中我知道了歷史是曾經發生的有意義的,並且進入了我們記憶中的事情。我從因與果:《絡緦鬍子與戰爭》中知道了研究歷史就是研究原因,表面的原因就是最直接的原因,如果有最直接的原因就不必再去尋找更深劃的原因了。

通過讀《人能自由地創造歷史嗎?》我知道了滑鐵盧大戰中有一位元帥因不會隨機應變,導致拿破崙失敗。假如當時這位元帥不拘泥於拿破崙的命令他們就有可能贏得這場戰爭。從中明白了做事不能死搬教條,要靈活,根據事的變動來調整自己的應對方法。

我還從《懷疑還是相信》中懂得了「任何人用墨水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們不應該盲目地相信歷史,而應該抱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並不是所有歷史都是正確的。就像倫敦的大笨鍾一樣,並不是每次報時都是很准確的,有一次因為一個油漆匠把油漆桶掛在了指針上拖慢了它的時間。

懷疑還是相信?最重要的是以懷疑的,批判的精神去進行獨立思考,不輕信也不盲從權威的結論或那些看起來是前人留下來的史料。我們要用懷疑的眼光去看一切事物。

內容簡介

從喜歡聽故事、喜歡追問故事的結局開始,總有一天你會蠻有興趣地追詢人類過去的時光,感受到思接千載、探幽搜奇的無上喜悅。盡管你不一定選擇歷史研究作為職業生涯,但是你可能也會對歷史本身感到驚奇或迷惑。

歷史究竟是什麼?歷史有什麼用?歷史是偶然的還是必然的?歷史學是科學還是藝術?對歷史學家應該懷疑還是相信?……

所有這些問題,都可以說是對「講故事」本身提出的疑問,我將在這本小書里和朋友們討論這些問題。

『玖』 《歷史學是什麼》有感

讀《歷史學是什麼》三點感悟

一、嚴謹規范又通俗易懂的詮釋與敘述

《歷史學是什麼》作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文社會科學是什麼》叢書之一,普及歷史知識,提高人文素質,塑造文明、開放、民主、科學、進步的民族精神,是它的根本宗旨。《歷史學是什麼》一書,以中國本土學術資源的挖掘為基礎,從歷史的來歷、歷史的類型、為什麼要了解歷史、怎樣學習和研究歷史等四個方面,用相對通俗的語言,把較為深奧的史學理論和史學史方面的知識傳授給了普通受眾。

例如,關於「歷史」的來歷。「歷史」這個名詞來自日語,盡管者兩個中文字在中國已經用了至少3000年。(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引入西方的科學概念,其中包括history歷史)繁體字歷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人腳穿過一片樹林,表示時空的移動;《說文解字》「歷,過也,傳也」。《禮記》中將「過也」對應為日月星辰的移動,用來確定年月和季節。有了名詞「歷法」。史在甲骨文表示一種特殊身份的人或特殊的職位。《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有持中。中,正也。」即保持中正的態度用右手記事。19世紀末之前「歷」與「史」關系密切,但屬於兩個系統。「歷史」作為一個固定的詞彙開始使用(1901年,梁啟超主持的《清議稿》),實際上日語是借用了漢語古籍中已有的固定搭配。這種嚴謹規范又易懂的解釋有助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工作,尤其啟迪理論性較強的內容教學。如必修三專題六。

又如,今天,「學歷史有什麼用」這樣的話題仍然是不少青年讀

者想提的問題。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說:「歷史學不應當熱衷於民族主義的編造(民族主義是常常應當受到譴責的),也不應當只沉湎於人文主義(盡管人文主義是我所偏好的),重要的問題在於,如果歷史學消失,國民意識也將因此不能存續,而如果喪失了這種國民意識,法國也好,義大利也好,都不可能存在有獨立的文化和真正的文明。」我以為說到了歷史學最高和終極的作用。試想,如果沒有我們先輩史學家留下的浩如煙海的史籍和史學著作,今天的中國人就不知道三皇五帝、秦皇漢祖、唐宗宋祖、唐詩宋詞等等,也就不知道我們為什麼是中國人而不是美國人、紐西蘭人,世界上更沒有所謂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在《歷史學是什麼》一書中,作者引述了近代史學家梁啟超《新史學》中的一段話,也表述了同樣的意思:「史學者,學問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國民之明鏡也,愛國心之源泉也。今日歐洲民族主義所以發達,列國所以日進文明,史學之功居其半焉。」作者辟出了《為什麼要了解歷史》一章,從「董狐的力量」「春秋筆法」「太史公的地位」「《資治通鑒》:歷史的資治作用」「古為今用」「影射史學及其遺風」「走出廬山」「歷史的智慧」「從歷史看未來」九個方面,娓娓道來,闡發了學習歷史的意義。從中我們了解到,早期的史家像董狐、齊太史四兄弟為了秉筆直書歷史,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前赴後繼;司馬遷「隱忍苟活」,為的是寫出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史記》。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傳承,有賴於這樣一批史家的貢獻。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拾』 《歷史學是什麼》的讀後感.要是作文

歷史學著作讀後感
劉平兄發來這篇座談話記錄稿,要我談點讀後感,我拜讀之後,感觸良多,不過,要把想說的話都寫下,必病累贅,故只談一點希望不算題外的話。
不知從何時起,「歷史人類學」,好像是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幽靈,在中國史學這個深潭的水面上,攪起了一點不大不小的漣漪。中國史學界好像比較喜歡討論什麼「學」的定義,記得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每次開社會史學會年會,都會有「什麼是社會史?」的討論,到最近幾屆,這種討論終於沉寂下來了,但「什麼是歷史人類學?」又成為新的話題。正如振滿兄在這個座談會上說的,我們不小心用了這個標簽,但自己其實並不清楚,也沒有興趣弄清楚,應該如何定義歷史人類學。之所以選擇這個標簽,只不過是覺得自己做的研究,有那麼一點歷史人類學的味道罷了。我們編了一本刊物,取名《歷史人類學學刊》,正因為我們不願意下定義,所以沒有寫發刊詞,而是先後刊載了張小軍、黃應貴、庄英章三位先生談「歷史人類學」的文章,主張各異,目的也是想表明我們的立唱—所謂的歷史人類學,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實踐。
至於為何要用這樣一個標簽,那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有偶然的機緣,也有個人的興趣,有學術的理路,也有治學的傳統。這些,在蕭鳳霞、鄭振滿、丁荷生等人的發言中都涉及到了,我不再多談。想多說幾句的,是振滿兄提到,中山大學和廈門大學,都有深厚的社會經濟史研究基礎,同時也都有人類學的傳統,這種傳統的影響,的確是不應忽視的。近年來有關歷史人類學的議論,製造了一種印象,好像歷史學與人類學的結合或對話,是一種新潮。實際上並非如此。中國人類學從一開始就和歷史學結合得非常緊密,而中國現代史學的建立,也從一開始就深受人類學的影響。大家都知道,1920年代傅斯年先生在中山大學創辦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就是把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歷史學放在同一機構中的。解放後中山大學歷史系中的著名教授,全部都有包括人類學在內的各門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這些學術淵源,對我們有非常深的影響。今天,大家講到歷史人類學,就會同田野調查、區域研究或社區研究等等聯系起來,其實,這些也不是什麼新發明,劉平兄在發言中提到李世瑜、路遙先生的田野調查,就是我們非常敬佩的。《歷史人類學學刊》在去年專門刊載了當年和李世瑜先生一起在華北開展田野調查的賀登崧教授的一篇舊文,用意就是要提醒大家,我們現在提倡的田野調查,前輩學者已經有非常好的實踐,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我們在八十年代中期與人類學家合作開始在鄉村做田野調查的時候,激勵我們的,不正是顧頡剛、容肇祖這些史學前輩當年在北京的妙峰山、在廣東的東莞考察的身影嗎!
近來我常常想,為何大家會產生這種把所謂歷史人類學的研究取向視為新東西的印象?到我看了王爾敏先生的《20世紀非主流史學和史家》一書時,好像明白了一點。在學術的社會里,也許有一兩種叫做「主流」的研究取向,其他則被視為「非主流」。在「非主流」沒有進入站立在「主流」中的學者視線的時候,「主流」可能就是全部;一旦「非主流」進入了視線,就可能被視為新潮湧來,然後會產生「新潮」是否會成為主流的疑慮。其實,在學術上,「主流」也好,「非主流」也好,都是「流」,但這個「流」一定要有源,不是隨意潑出之水;也一定要循自己的河脈前行,不是四溢散漫之水。學術之「流」的格局,應該像珠江那樣,盡管地理學家可能會定義哪條水道是珠江的主流,但實際上,珠江水系並無主流支流之別,幾條江河並沒有真正合流;到了三角洲的河段,主流支流更是難分莫辨,所有水道都互相交錯,互相混合,最後還是分流入海。如果我們能夠像理解珠江水系那樣那樣理解學術之「流」,那麼,很多爭論或者就可以休止了。
最後,我想用兩句也許是老生常談的話來歸納我的意見:我相信「史無定法」,但一定要「學有所本」。

閱讀全文

與歷史學是什麼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