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學比歷史更真實這句話是誰說的
亞里士多德說,詩比歷史更真實。希望幫到你,zinch
⑵ 怎樣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詩比歷史更富於哲學意義」
這句話如果結合亞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
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就像是現在有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只雞的「形式」是它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等。當這只雞死時,「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雞的物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里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里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亞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著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製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當然,他也犯錯誤,但次數很少。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閑暇
⑶ 怎麼理解亞里士多德說的「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
普遍和真無疑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共同追求的東西,理解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我們可以和柏拉圖對比著看。
我們知道柏拉圖有一個可能會讓我們不舒服的觀點「城邦要驅逐詩人,只保留服務於政治的文藝」,就文藝與現實的關系來說,柏拉圖認為,現實美高於藝術美,詩歌藝術是不真實的。
然而,柏拉圖否定美嗎?似乎沒有,柏拉圖在《斐德若》里將人分為9等,其中,第一等人是「愛智慧者,愛美者,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而第六等人是「摹仿者」。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而現實世界又是理式世界的摹仿,所以藝術不真。
希臘人對「藝術」的理解顯然和今天不同,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所否定的詩人和藝術家是「摹仿者」,是第六等人,即運用技巧知識從事生產勞動的「手藝人」。
總結如下:
《斐德若》裡面提到的第一等人「愛智慧者,愛美者,詩神和愛神的頂禮者」是他在《會飲》篇中指出的達到「美感」教育最高成就的人,即「哲學家」,這個「愛」的「美」不是藝術美,和技術與技巧無關,這個美是認識(思辨)的而不是實踐的,是抽象的而不是形象的。
所以,可見柏拉圖對於美的理解和我們有所不同,柏拉圖認為美和真是相通的,他認為理式世界最真,而藝術是對於理式世界的第二層模仿,可以說是很不真了。
⑷ 如何理解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意味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⑸ 亞里士多德批評柏拉圖的一句話是什麼亞氏認為哲學期源於什麼
《 形而上學》現在總是看不進去,《尼哥馬科倫理學》翻了幾頁倒是非常吸引我,因為前者11號就到期,總想急著看完,越這樣越心浮氣躁,還是決定放下,寒假有機會再看吧,現在要先看「尼倫」了。
以前看過一遍形而上學,是商務五十年代出的,半白話半文言翻譯的,因為那時候古文讀的太少,所以當時看的頭大火大,現在看苗力田用現代文翻譯的,還是感覺味道不對,很多句子感覺很別扭,等回頭,哼哼,我去看英語的去,希臘文的我就不吹這個牛了,估計也沒人信。
就前面看的一點兒來說,明顯感覺出柏拉圖或曰蘇格拉底要比亞里士多德面目可親多了,倒不在於行文方式,當然,就這方面來說,柏拉圖自然要親切。主要在於,讀柏拉圖的時候,可以感受到他筆下的蘇格拉底有一種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是人對於大地世界渾然萬物這些存在以及更高意義上的某種存在物的敬畏,前一段兒看柏拉圖的時候還沒有注意,現在讀了一些亞里士多德,就感覺出來了,因為在亞里士多德那裡,這種敬畏之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經驗式的理性,看世界的眼光不同了。
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話:「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也有人考證他沒說過,這且不管,反正他明顯愛真理勝過愛他老師,因為他在《形而上學》開篇沒多久就直接批評了柏拉圖的「理念說」。從前看哲學史的時候還以為是因為他看的更清楚了嗎,哪裡有什麼理念這樣玄乎的東西。
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經驗基礎上的科學理性,由此衍生出的看世界的眼光尋根問底的話都可以追溯到老亞那裡去,什麼范疇啦,本質啦,形式啦,因果啦,所以我看哲學史的時候想都沒想就覺得肯定是老亞對嗎,柏拉圖和蘇格拉底兩人是在吹牛。
現在突然發覺,這里他們師徒倆的爭論根本不是對與錯的爭論,而完全是看世界的眼光不同引發的爭論。
我來引用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實在找不到任何足以服人的方式來說明其他的事物是來自形式(這里的形式一詞可以和柏拉圖的理念看作相同)的。說形式作為模式而存在,其他的東西分有它們是一句空話,是一種詩的比喻。」瞅瞅這話說的,比他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啊,「詩」成了錯誤的代表。(當然,他在《詩學》里又說詩比歷史更真實,但那純粹是一個功利意義上的看法,一切還是要為了求知服務,具體可以參看本論壇卡拉馬佐娃剛發的論文)
老亞也說更高的存在,但那是從他的因果律的要求出發的,要尋找「第一推動」是因果律的必然要求,他的神和柏拉圖的神是來自不同的思辨方式的。柏拉圖憑著本能的對真、善、美的信仰來為神的存在打下基礎,老亞憑的是理性的邏輯要求。
所以我現在大致有一些理解了為何中世紀神學基本上還是柏拉圖主義而不是亞里士多德主義,雖然據說阿奎那受老亞影響很大,恩,這些東西待我搞完古希臘在慢慢收拾,幸福的預感啊,咔咔。
當然,老亞對柏拉圖的承繼關系還是很明顯地,辯證法的運用和柏拉圖還是非常像的,不過摒棄了對話的方式,代之以更加邏輯清晰的論證。
⑹ 怎樣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詩比歷史更富於
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意味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⑺ 怎樣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詩比歷史更富有哲學意味
這句話如果結合亞里士多德的生活背景就比較容易理解.
他是個偉大的哲學家,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卻拋棄了他的老師所持的唯心主義觀點.柏拉圖認為理念是實物的原型,它不依賴於實物而獨立存在.亞里士多德則認為實在界乃是由各種本身的形式與質料和諧一致的事物所組成的.「質料」是事物組成的材料,「形式」則是每一件事物的個別特徵.就像是現在有一隻鼓翅亂飛的雞,這只雞的「形式」是它會鼓翅、會咕咕叫、會下蛋等.當這只雞死時,「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雞的物質.柏拉圖斷言感覺不可能是真實知識的源泉.亞里士多德卻認為知識起源於感覺.這些思想已經包含了一些唯物主義的因素.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一樣,認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過程的指導原理.可是亞里士多德對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圖的更為豐富,因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臘時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舉個例子來說,制陶者的陶土為陶器提供其質料因,而陶器的設計樣式則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輪子和雙手是動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亞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體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蘊藏在一切自然物體和作用之內.開始這些形式因是潛伏著的,但是物體或者生物一旦有了發展,這些形式因就顯露出來了.最後,物體或者生物達到完成階段,其製成品就被用來實現原來設計的目的,即為目的因服務.他還認為,在具體事物中,沒有無質料的形式,也沒有無形式的質料,質料與形式的結合過程,就是潛能轉化為現實的運動.這一理論表現出自發的辯證法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最大的貢獻在於創立了形式邏輯這一重要分支學科.邏輯思維是亞里士多德在眾多領域建樹卓越的支柱,這種思維方式自始至終貫穿於他的研究、統計和思考之中.當然,他也犯錯誤,但次數很少.
亞里士多德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辦了一所叫呂克昂的學校,被稱為逍遙學派.馬克思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恩格斯稱他是古代的黑格爾.
亞里斯多德師承柏拉圖,主張教育是國家的職能,學校應由國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兒童身心發展階段的思想;贊成雅典健美體格、和諧發展的教育,主張把天然素質,養成習慣、發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個源泉,但他反對女子教育,主張「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務於閑暇
⑻ 為什麼兒詩比歷史更真實
「兒詩是不是童謠?如果是童謠的話」這個問題非得從美學角度來講我覺得很牽強。因為它和歷史的關系僅僅是在古代的時候比較迷信於傳言和對未來的預測和感知的一個角度和依據,或者是對歷史事件的一些總結。再今天以科學的角度來說沒有多少科學事實。讓從文學或者歷史的角度來講或者科學的角度來講更符合歷史的規律和事實。當然如果從詩歌的美來講的話還有一點點可以評判的地方。比如說簡單易懂容易上口,和對小孩智力的培養和啟發等等。。。。。。
⑼ 怎麼理解亞里士多德說的「詩比歷史更普遍,更真實」
寫詩這種活動比寫歷史更富於哲學意味,更被嚴肅地對待,因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而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所謂『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種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會說的話,會做的事,詩要首先追求這個目的,然後才給人起名字;至於『個別的事』則是指亞爾西巴德所做的事或所遭遇的事。」這里包含著對柏拉圖反理性的批判,也包含著對詩的哲學的理解。亞里士多德認為歷史所寫的是個別的業已發生的事,而詩所寫的事可能發生的事,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帶有普遍性的事。認為詩比歷史更有必然性或普遍性,更能顯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因此有更高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