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概括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政策:「重農抑商」、「海禁」、「閉關鎖國」。
⑵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是什麼
秦朝的主要經濟政策有:
1.統一貨幣
秦始皇廢止戰國時各國形制和輕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貨幣,改以黃金為上幣,以鎰(二十兩)為單位;以秦國舊行的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文曰半兩,重如其文。
2.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准器,來統一全國的度量衡。今見秦朝權量,都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這種權量出土多,分布廣,長城以外也有發現,可見統一度量衡是認真有效的。秦始皇還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
他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可能還有舊趙境內,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直到漢武帝時期為止。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修馳道,為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
秦朝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對於後世影響極大。
3.土地制度
商鞅變法以後,按畝納稅,秦國的經濟體制就全面轉入「耕戰」。即重視農業生產和對外戰爭,以農業生產支持對外戰爭,以軍功授爵賜予土地。同時由國家法令具體指導農業生產。但統一全國後類似的制度似乎並未取得顯著效果。
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在全國范圍內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地主階級憑借這個命令,不僅得以合法佔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種手段兼並農民的土地。土地被兼並的農民,不得不以「見稅什五」的苛刻條件耕種豪民之田。
4.戶籍制度
早在秦獻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78]後來商鞅規定,不論男女,出生後都要列名戶籍,死後除名;還「令民為什伍」,有罪連坐。秦律載明遷徙者當謁吏轉移戶籍,叫做「更籍」。秦王政統治時期,戶籍制度趨於完備。
秦王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雲夢秦簡推定,秦制男年十五(另一推算是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力役的依據。
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使黔首自實田」,即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土地載於戶籍,使國家征發租稅有了主要依據。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秦置二十級爵,以賞軍功。
國家按人們的爵級賜給田宅,高爵者還可以得到食邑和其他特權(見爵制)。爵級載在戶籍,所以戶籍也是人們身份的憑證。
秦的社會組織相當嚴密,商鞅變法建立了「什伍連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勞力以上的都必須分居, 獨立編戶,同時按軍事組織把全國吏民編制起來,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
這種嚴苛的法律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國家直接控制了全國的勞動力,保證了賦稅收入。統一後秦國將此推廣至全國。類似的保甲制度和戶口制度一直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
5.重農抑商
秦朝自「商鞅變法」後,嚴格限制商業的發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額的市場租金;在主要道路關卡收取高額的關稅;對商人編商籍(類似工商登記);若商人破產則將被收編為國家苦役。這些措施實施後,使得商人的可預期利潤遠低於農戶,於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6.鹽鐵國營
秦朝的主要基礎行業是鹽、鐵的開采和販賣,秦朝令民間商人不得從事此類行業,而統一由國家行政官僚經營,負責全國各地的鹽、鐵開采和出售。
秦統一中國後,將以上制度推廣至全國。這些制度在中國仍存有普遍的痕跡,或者部分機制仍在起作用。如類似的保甲制度和一直到無君主的中華民國時期仍被當局採用。而戶口制度,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基本人口登記制度。
⑶ 高中歷史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重農抑商
1.含義:強調要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發展
2.目的:維護專制主義國家的經濟基礎(經濟)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政治)安定人心(文化)
3.表現:a.西漢初年,政府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
b.唐代繼續實行商人應入市籍,一入市籍不得為官
c.宋代官商分利
d.明清資本主義萌芽,固守重農抑商
二、海禁政策和閉關鎖國
1.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政策
2.原因:a.為了防止西方殖民勢力的滲透b.為了防止海外敵寇和東海沿岸的抗清勢力相互勾結c.它是重農抑商政策在特定時期和特定領域的提現d.它是封建自然經濟的產物
3.影響: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性 也使得中國社會在十九世紀以極端保守和封閉的面貌走向近代化世界
三、資本主義萌芽
1.原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封建制度的阻礙
2.標志:僱傭關系的產生
3.發展緩慢的原因:國內市場狹小,自由勞動力短缺;缺乏資本積累,重重關卡徵收重稅;重農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影響
4.特點:進步性;革命性;弱小性;緩慢性
⑷ 經濟歷,求問: 1、經濟政策:包括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把中國古代的全部找出來
上面的不對吧,土地政策與賦稅政策不是這些吧。
原始社會實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夏商周時期,實行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戰國時期,井田制被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曹魏時期曾經實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實行均田制。唐朝是兩稅法,明朝是一條鞭,清朝攤丁入畝。我上學時總結過,現在記得不清楚了。
2006屆高三歷史專題復習
專題九 中國古代經濟發展史
作者:陸芳喜
專 題 提 示
本專題主要包括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歷代的經濟政策、中國古代土地制度、中國古代賦稅制度及其演變趨勢、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等主幹知識。
知 識 梳 理
一、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及其表現
1、中國古代史主要應掌握以下幾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①夏、商、西周三代時期;②春秋戰國時期;③隋唐時期;④明清時期。
2、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政策: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稅政策,或者調整統治政策的變法、改革等,一定程度上調整了生產關系。
科技: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②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在不同時期也是有所不同的。總體來講,主要包括如下因素:A、新的社會制度和新的經濟制度的確立;B、國家統一或局部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C、正確的經濟政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D、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重視興修水利,是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E、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F、中外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G、適時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有利於農業生產的發展;H、利用外來的勞動力,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I、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最直接因素。
3、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
①農業生產的發展:A、生產工具的改進。如:商、西周開始使用青銅農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隋唐時期創制了筒車及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B、耕作技術的進步。如:夏、商、西周已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隋唐時期南方地區兩年三熟耕作制的推廣等;C、農作物的推廣。如:五穀在商周時期都已種植,隋唐時期江淮地區大面積種植水稻,棉花種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國外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棉花、蠶桑、茶葉和油料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D、水利工程的興修。如:夏、商、西周三代農田水利的有較大發展,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地區已普遍用桔槔來灌溉農田,芍陂、都江堰、鄭國渠的興修,隋朝大運河有利於農田灌溉,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北宋王安石實行農田水利法;E、土地資源的開發。如:隋唐時期江南地區的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圩田、開墾山地、圍湖造田,明清時期貧瘠土地得到利用;F、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茶葉已成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開始徵收茶稅,明清時期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清代前期還形成了一些專業生產區域。
②手工業生產的發展:A、夏、商、西周三代時期:青銅鑄造業、玉器加工業、紡織業、陶瓷業和漆器業的成就;B、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造業、漆工藝、煮鹽業、釀酒業和手工業工藝專著等成就;C、隋唐時期:冶鑄業、造船業、絲織業、陶瓷業等成就D、明清時期:紡織業、冶鐵業、印刷業等成就。
③商業和交通的發展:A、夏、商、西周三代時期:夏朝交通運輸有一定規模,交通工具種類很多;商朝重視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商民善於經商,以貝為貨幣,商朝都城成為繁榮的商業都市;西周交通發達,從鎬京到全國有幾條寬廣的大道,沿途設有旅舍並建立了郵驛傳遞制度;B、春秋戰國時期:商業發達,中原市場形成;C、漢朝: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同中亞、西亞、南亞諸國和歐洲的大秦進行貿易往來;D、隋唐時期:商業更加繁榮,私家店肆、水運、貨幣、市場及邸店、櫃坊、夜市和草市的出現、胡商等;E、明清時期:商業繼續繁榮,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的市鎮興起,但到清朝以後統治者開始實行閉關政策。
④城市的發展:A、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國政治、交通中心;B、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城市成為繁華的商業中心;C、隋唐時期長安、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國的商業大都會;揚州、成都是長江流域東西兩個商業都市;C、隋唐時期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全國還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商貿城市。
二、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
1、歷代的主要經濟政策:①秦國: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②秦朝:實行土地私有制;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統一車軌,修馳道。③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中期後實行兩稅法。④北宋:王安石變法時推行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和市易法。⑤明朝:一條鞭法。⑥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
2、歷代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①休養生息、輕徭薄賦、減輕刑罰。②保證人民的生產時間,不誤農時。③抑制土地兼並,保護小農經濟。④對外開放,積極進行對外貿易;加強國內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⑤移民屯田。⑥推廣先進技術和優良品種,興修水利。⑦官營工商業政策。⑧重農抑商政策。
3、重農抑商政策:①表現:A、強調農業為本,商業為末。B、抑制土地兼並,防止農民破產。C、強調戶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動。D、對商人進行諸多方面限制,並課以重稅。②認識:A、在封建社會國家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由其經濟基礎和統治者的階級地位決定的。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農業又是古代最具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繫到國家興衰和人民生計。因此,以農立國,必然成為歷代統治者的治國綱領。B、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前期,對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起了促進作用;但在封建社會後期,也曾起過一定的消極作用,此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統治者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在認識上把農業和商業對立起來,並限制(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違反了經濟發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國也因此喪失了與西方競爭交流的歷史機遇,最終導致近代中國的落伍。
三、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
1、奴隸社會:井田制,是我國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盛於西周,瓦解於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其典型特徵。
2、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國有制、農民土地私有制。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它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到新中國建國初的土地改革完成後最終被消滅。
②封建土地國有制:主要形式為屯田制和均田制。A、屯田制:古已有之,代表有曹操、魏蜀吳三國屯田,分為軍屯和民屯兩種。基本特點是土地國有,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權;它使流民與土地結合起來,穩定了社會社會秩序。B、均田制:是我國歷史上一種較為完備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它始於北魏,沿用至唐朝中期。其基本特點是:以政府手中掌握大量的土地為前提,在不觸動地主階級的條件下,以法律形式確認受田者的土地佔有權和使用權,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均田制也是府兵制和租(庸)調制賴以存在的經濟基礎。
③農民土地私有制:雖不佔主要地位,但卻是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的重要補充。
四、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1、中國古代的主要賦役制度:
①「相地而衰征」: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推行的,主要是根據土地的多少和田質好壞徵收賦稅,實質是承認土地私有。
②初稅畝:公元前6世紀初魯國實施的,主要是用法律規定將公田交給耕者,按畝收稅,實質也是承認土地私有。
③編戶齊民:兩漢管理百姓的制度,主要是指被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編戶齊民具有獨立的身份,依據財產的多少承擔國家的賦稅和徭役、兵役。編戶齊民制度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庸調制:隋唐時期實行,其源於北魏實行的租調制。租庸調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受田農民每年向官府納租(穀物)、調(絹和布)、服徭役(不去服役的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兵役(府兵制)。
⑤兩稅法:780年唐朝宰相楊炎開始實行。其主要內容是:每戶按資產交納戶稅,按田畝交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制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兩稅法的實行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是我國封建社會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進步。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北宋王安石變法時實行的理財措施,募役法的實質是納錢代役,方田均稅法的實質是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納稅。
⑦一條鞭法:1581年,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推行,其內容是將原來的田賦、徭役、雜稅合一,折成銀兩,把從前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一條鞭法是我國賦役史上的重大改革,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賦役征銀的辦法,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農業生產的商品化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增長。
⑧地丁銀制度:清朝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這樣,人頭稅廢除了,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
2、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規律:①征稅標准由以人丁為主逐漸變為以田畝為主,人頭稅在賦稅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少並最終廢除,分別以唐朝的兩稅法和清朝的地丁銀制度為標志。②由農民必須服徭役、兵役發展為可以納絹代役,以隋唐的庸為標志。③由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過渡,明朝的一條鞭法是其轉折點。④征稅時間逐漸固定,以唐朝的兩稅法為標志。⑤稅種由繁多逐漸減少,並趨向單一,分別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封建國家對商業徵收重稅。
3、對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認識:①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變的實質是封建生產關系的調整;②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鬆弛是歷史發展和進步的必然結果;③用銀兩收稅是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反映。
五、中國古代的經濟重心轉移
1、經濟重心轉移的過程:①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從戰國到兩漢,這里一直比南方發達,經濟重心在北方。②從魏晉到唐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開始超過北方。③宋元明清時期,南方成為中國經濟重心所在。
2、經濟重心轉移的規律:由北向南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由內地向沿海逐漸轉移。
3、經濟重心轉移的原因:①北方長期戰亂,南方則相對穩定;②北方農民大批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生產技術;③南方統治者從維護自身統治出發,重視發展生產;④都城南遷,政治中心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南方的開發;⑤南方自然環境優越,發展海上交通便利。
4、經濟重心南移的特徵:①北方人民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經驗,體現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②南移趨勢往往在國家分裂或封建割據、戰亂時較為突出;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響。
聯 系 點 撥
一、關於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
1、關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在不同時期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分析某一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原因時,首先應從歷代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政策調整、科技(生產力)進步和人民的辛勤勞動來思考,其次則應根據上述諸要素對這一歷史時期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從中尋求相關因素。
2、分析某一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表現,首先應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和城市等五個方面進行概括。其次,對農業生產的發展,應分別從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土地資源的開發、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加以分析。對手工業生產的發展,則應抓住紡織業、陶瓷業、造船業、冶鑄業等中國古代的主要手工業部門,從生產規模擴大、生產技術進步、分工更細、品種增多等方面進行分析思考。
3、關於農業生產的發展,需要注意的是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土地資源的開發、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進步、農作物的推廣、水利工程的興修、土地資源的開發、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既是發展的原因,也是發展的表現。
二、關於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
1、中國古代經濟政策調整的核心是對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從主觀動機上看是為了發展封建經濟,維護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但客觀上有利於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2、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其基本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就其實質而言,重農抑商政策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反映,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必然產物,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的根本目的則是維護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三、關於土地兼並
1、土地兼並的影響:土地兼並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普遍現象,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政治上,土地兼並直接導致封建國家財政收入的減少,加劇貧富分化,導致階級矛盾激化;經濟上,由於封建地租較重,導致工商業者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買田置地,影響了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在封建社會後期阻礙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2、土地兼並的成因: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由於土地佔有關系的不固定,土地買賣盛行,必然導致土地兼並現象的出現。因此,土地兼並現象一直貫穿封建社會的始終,歷代封建王朝為確保財源、鞏固統治都曾實行過抑制土地兼並的政策,如均田制、王安石的方田均稅法等,但都無法解決土地兼並問題,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封建土地私有制。
四、關於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轉移
經濟重心的移動對今天的啟示:1、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要正確處理穩定和發展的關系。2、重視吸收和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引進外來的人才,並合理地利用。3、經濟的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4、開發與環保相結合。黃河流域開發較早,卻失去了領先地位,生態環境惡化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
例 題 解 析
我國古代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主要表現在哪裡?在封建社會中後期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中,是如何逐步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的?其實質是什麼?
【解析】本題以中國古代賦役制度中的人頭稅為切入口,考察學生再認、再現和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以及運用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象和歷史事物,揭示其本質的能力。回答第一問的關鍵在於必須了解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內容並從中分析、概括出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的主要表現。回答第二問必須抓住三點:其一,抓准時間范圍——封建社會中後期;其二,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主要有哪些;其三,這些賦役制度中同放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關的內容及其意義。第三問主要考查學生對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實質的掌握和理解。
【參考答案】①表現:農民被編入國家的戶籍,人口、性別、年齡成為國家徵收賦稅、徭役、兵役的的主要依據之一。②過程:唐朝的兩稅法規定按資產和田畝納稅,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鬆;明朝的一條鞭法把按戶、丁徵收的役銀,分攤在田畝上,按人丁和田畝的多寡來分擔,說明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關系鬆弛;清朝雍正帝推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地丁銀,廢除了人頭稅,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進一步鬆弛。③實質:調整封建生產關系。
⑸ 中國近代史採取哪些經濟政策
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①鴉片戰爭後,在外國商品沖擊下,中國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
②鴉片戰爭後,外國侵略者大量向中國傾銷商品;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外國商品進口增長3倍,中國淪為外國侵略者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列強以資本輸出作為對華經濟侵略的主要手段,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①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內部的洋務派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創辦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軍事工業和以利潤、市場為基礎的帶有封建性的民用工業。
④19世紀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業利潤的刺激和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誘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興起;甲午戰後,中國民族工業有了—卻步發展;1912—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短暫的迅速發展,發展最快的是紡織業和麵粉業。
2.該時期並存的幾種主要經濟形式
①主要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②相互關系:自然經擠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一開始起到抵製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對自然經濟產生解體作用,後又由於中外反動統治的需要,這兩種經濟也出現相互依賴的關系;在自然經濟解體的基礎上及外國資立主義經濟的刺激下產生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這一經濟的產生對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起到抵製作用,也促進了自然經濟的解體。
(二)近代後期(1919——1949年)
①國民政府建立後,帝國主義列強向中國擴大資本輸出,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金融財政;抗戰時期,日本對淪陷區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抗戰勝利後,美國商品潮水般湧入中國市場。
②國民政府建立後,通過整頓稅務、控制金融、改革幣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資本對國民經濟的統治;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實行統制經濟政策,使官僚資本急劇膨脹;解放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將大量社會財富消耗在戰場上,使國民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③國民政府建立後,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受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的摧殘,日益萎縮,抗戰時期,民族工業遭到破產,解放戰爭時期,又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④中國共產黨在領導革命根據地人民進行土地革命的同時,還領導軍民進行了經濟建設;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政策,並組織軍民開展了大生產運動;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區開展了土地改革。
2.該時期並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①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義經濟、新民主主義經濟。
②相互關系:自然經濟仍佔主導地位,但又依附於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同時,其它四種經濟形式都對自然經濟起著瓦解作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勾結、相互依賴又相互矛盾。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夾縫中生存,同時又具有依賴性,但由於受到剝削、壓制而日益萎縮。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中外反動經濟的重大阻礙,但它是最革命的經濟,日益改變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
(1)過渡時期(1949年至1956年):
①基礎知識要點:
a.解放後,人民政府沒收國民政府的財產和官僚資本,將他們的企業比較完整地轉為社會主義經濟。
b.1950年~1952年,人民政府在全國開展了土地改革。
c.1949年~1952年,人民政府還通過穩定物價、統一財經、調整工商業、精簡整編國家機構、保護農民土地所有權等措施,使國家財政經濟取得了根本好轉。
d.從1953年起,開始執行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一五計劃的經濟建設指標,一般都大幅度超額完成。
②該時期並存的主要經濟形式及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合作社經濟(集體經濟)、農民和手工業者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
b.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主導位,其餘四種經濟仍占很大比重,並為社會主義經濟服務,其趨勢是最終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經濟。
(2)曲折前進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56年~1978年):
①基礎知識要點:
a.從1958年起,由於「左」傾錯誤的發展,造成國民經濟自1959年至1961年的嚴重困難。由於黨中央及時採取了措施,從1962年起,國民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
b.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使國民經濟遭到巨大損失。由於周恩來、鄧小平主持工作的努力和廣大群眾、幹部對「左」傾錯誤的抵制,經濟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②經濟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
b.相互關系:兩種經濟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主體。
(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①基礎知識要點:
a.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隨後在城鄉逐步進行了經濟體制改革。
b.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別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國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②該時期並存的經濟形式及其相互關系:
a.經濟形式: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企業和外商獨資企業。
b.相互關系: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是主體,其餘經濟為輔助,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重要補充,為社會主義國營經濟服務。六種經濟形式並存,形成競爭格局,既推動了國營經濟的發展、完善,也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⑹ 拜託幫我填一下(列寧的兩個經濟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新經濟政策
時間 十月革命勝利後 1921
目的 集中力量保衛祖國 解決國內的經濟困
難和政治危機
背景 革命勝利後,蘇維埃 經濟形勢惡化,國
政權面臨嚴峻形勢, 內發生農民暴權,
內憂外患 經濟危機發展為政
治危機
政治 義務兵役制,組建工
農紅軍
農業 實行余糧收集制 用糧食稅代替余糧
收集制
工業 把大中企業全部收歸 涉及國家經濟命脈
國有 的重要廠礦企業仍
歸國有 ,對小企
業實行監督,中
小企業和國家暫時
無力興辦的企業,
允許本國和外國資
本家經營,允許私
人興辦小企業
商業 取消一切商品貿易 允許自由貿易其他
一切生活必需品由
國家集中分配; 按勞分配
強制勞動,不勞動
者不得食
影響 紅軍擊潰白軍,把外 表明放棄用戰時共
國軍隊趕出俄國,蘇 產主義政策直接過
維埃政權得到鞏固 渡到社會主義的
設想和實踐,利
用市場和貨幣關系
來擴大生產,逐步
過渡到社會主義;
工農業生產恢復到
戰前水平,蘇維埃
政權進一步鞏固。
⑺ 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經濟政策這些政策的原因,根本目的是什麼
中國古代推行的主要經濟政策是:「重農抑商」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是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即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末」業。從商鞅變法時首次正式提出,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推行,此後歷代封建王朝大都執行這項政策。
2、實施的原因::①農業產品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展會加劇農業勞動力的流失;②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而經營店鋪、作坊等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③將農民束縛
在土地上,有利於社會安定;④文化方面,「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較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必然產物。
3、目的: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3-3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⑻ 我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有哪些
古代的經濟政策必考知識點
(一)重農抑商政策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後歷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這種政策。
(1)原因:直接目的: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根本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封建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2)表現:① 明清統治者沿襲「重本輕末」的治國理財思想。② 明清兩代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獨占專利,限制了民營商業范圍。專賣制度是指國家對某種產品的買賣、生產進行壟斷的一種制度。明清兩代由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從而阻礙了工商業發展。③ 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明清兩代對民營商業征稅不僅稅率高,稅目繁多而且關卡林立。④ 歧視商人,限制商人的社會地位。⑤ 組建龐大的官營手工業,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3)後果:「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強化了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一定程度上鞏固了明清封建統治,違背了歷史潮流。
(二).區域經濟政策的傾斜
(1)原因: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結構中,不同地區的發展條件是不同的。最高執政集團施行的區域經濟管理政策,有時會出現偏差。一般說來,統一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多在首都及少數重鎮,只有這些地方才有優先的發展機會。
(2)秦統一後,對關中秦國本土和新征服的六國故地實行了不同政策,使關東地區的經濟結構遭受了破壞。而秦王朝關東政策的失敗,是秦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西漢時,關中地方享有特殊地位。
(4)東漢六朝全國經濟重心向東南地區轉移之後,揚州、益州等地成為了中央財政的主要支撐,也承受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壓力。
(三).工商業的管理
(1)秦:統一度量衡,秦律中的《均工律》體現了使勞役人員才盡其用的原則。
(2)漢:徵收重稅;鹽鐵官營;王莽時期推行加強工商業管理的經濟政策,對一些經濟活動實行管制。
(3)明清:「海禁」政策,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
海禁與閉關鎖國政策 :
含義:①.海禁政策是指明清兩代嚴禁私人出海貿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對外貿易在官方主持下進行(下西洋)
②.閉關政策是嚴格限制(不是禁絕)對外貿易,即只准在「公行」中進行,對外人在華的活動採取了嚴格限制的措施.
③.海禁主要是對內的防範,而閉關政策則更主要是對外的消極防衛措施。
目的:是為了維護其封建統治免受威脅,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這兩種政策產生和存在的共同經濟基礎。
後果: 海禁政策嚴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發展.閉關政策雖起了一定自衛作用,在客觀上造成了阻滯中國社會發展的惡果,使中國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所以閉關政策帶來的惡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緩慢發展
明朝中後期的資本主義萌芽
機戶:早期的資本家
機戶擁有大量資金、生產資料、機房;靠工人生產獲得利潤,剝削的是工人。
機房:早期的手工工場
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 靠給機戶工作,領取工資
(1)概況: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於明朝中後期,清朝有了緩慢發展。
(2)認識: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是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的必然結果,它的產生說明,在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新的生產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對明清政府政治經濟的發展,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產生都有重要的意義。但落後的封建生產關系嚴重阻礙著它的成長、發展,說明封建生產關系不能容納新的生產關系。
(3)資本主義緩慢發展的原因:.國內市場狹小,無自由勞動力 ./缺乏資本積累,重重關卡,徵收重稅./推行重農抑商、閉關鎖國政策/總之,腐朽落後的封建制度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五).禁奢侈
(1)抑制奢侈、提倡節儉是中國古代經濟管理政策的基本原則之一。禁奢侈在某種意義上是抑商政策的輔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體步驟。
(2)效果不佳的原因:奢侈之風往往自上而下蔓延,由於貴族高官崇尚奢侈,民眾效仿,而形成社會風氣。所以對奢侈世風 的糾治,應當先「上行」而「下效,而要做到這一點是非常困難的。
⑼ 中國古代傳統經濟政策的主要內容
1、主要內容
中國歷史上主張重視農業而限制打擊工商業的經濟思想和政策,即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以農為「本」,商業被稱為「末」業。從商鞅變法時首次正式提出,漢武帝時期大規模推行,此後歷代封建王朝大都執行這項政策。
2、實施的原因
①農業產品是封建社會最基本的生活資料,而工商業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其發展會加劇農業勞動力的流失;
②封建國家可以通過徵收穩定的土地稅保證財政收入,而經營店鋪、作坊等不如經營土地有保障;
③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於社會安定;
④文化方面,「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其根本原因是自然經濟的反映,是較低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必然產物。
3、目的
為了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徵收,鞏固封建統治。
4、主要表現
(1)統治者反復強調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
(2)在土地問題上,採取抑制兼並的政策,防止農民大量破產,穩固農業生產基礎;
(3)強化戶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動;
(4)從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業活動:對商業進行嚴格的管理,以限制商業的規模和影響;限制商人的政治權利,堵仕途之路,不許其後代做官;利用稅收制度懲罰商人;實行專賣制度,對鹽、鐵等一些與人民生活密切聯系的手工業部門和商業種類實行官營制度,獨占專利,不許商人染指;對民營商業和手工業徵收重稅;從日常生活方面對商人進行限制,對其穿衣、建房、乘車都有歧視性規定等。
⑽ 古代經濟政策
1.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
(1)初稅畝:春秋後期從魯國開始實行,規定不論公田,私田,一律按實際畝數收稅.這是我國徵收土地稅的開始,它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標志著井田制的開始瓦解.2006年起全國取消農業稅,在我國存在了2600年的農業稅徹底終結.
(2)編戶制度:西漢時期,政府把農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和土地財產等情況都詳細登記在戶籍上,作為徵收租賦,征發徭役和兵役的根據.編戶農民對封建國家的負擔有四項;田租,算賦和口賦,徭役,兵役.我國封建社會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3)租調制:北魏孝文帝時開始實行,受田農民納租,調,服徭役,兵役.
(4)租庸調制:隋,唐初實行.租是田租,調是人頭稅;庸是指納絹(或布)代役,納絹(布)代役,保證了農民的勞動時時間有利於農業生產.
(5)兩稅法:唐朝於780年開始實行,是地主土地私有制發展的結果.主要是按土地和財產的多少,一年分夏秋兩季征稅.開始改變了以人丁為主的收稅標准,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次重大變革.
(6)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北宋神宗於1069年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其中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稅法",實質上是納錢代役和按畝納稅.
(7)一條鞭法:明朝後期開始實行,把田稅,丁稅,雜稅合一,按田畝的多少徵收,用銀兩交納.反映了我國商品經濟的發展.
(8)地丁銀:清初雍正帝時實行攤丁入畝,把丁稅平均攤入田賦中,徵收統一的賦稅——地丁銀.地丁銀的實行,廢除了漢唐以來長期實行的人頭稅,一方面表明封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鬆弛了;另一方面,稅收由徵收實物到徵收銀兩,反映出我國商品經濟的逐步發展.
2.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
(1)農業是古代決定性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繫到國家的興衰存亡.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農業當作根本性的大事來抓,奉行重農政策,採取一系列督促,鼓勵,組織農業生產的措施,在國家經濟政策上向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方向傾斜.商鞅變法的獎勵耕戰,歷朝為恢復經濟進行的政策調整,明清對資本主義萌芽的壓制等,都是這種政策的體現.
(2)評價重農抑商的政策,要注意它的歷史階段性.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鞏固新興地主政權,起了積極的作用.戰國時期,秦國實施商鞅變法中的重農抑商的規定,促進了經濟發展,壯大了秦國的實力,為其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但是,經濟空前活躍,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在這樣的形勢下,統治者把商業和農業對立起來,採取了各種措施,極力壓制和束縛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些做法,嚴重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使農業長期停留在自然經濟的水平上,不利於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發展,從根本上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落後.
3.中國古代的閉關政策
(1)閉關政策及評價
閉關政策是指清王朝限制對外交通和貿易的政策.這種閉關政策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產物,起著保護封建經濟及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成長的作用,在一定時期內對西方殖民主義的侵略產生了一定的抵製作用.但它是一種消極落後的政策,妨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國的與世隔絕和落後.
(2)閉關政策實行的原因
·閉關政策與中國較穩定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相適應,正如乾隆所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
·與中國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有關
·為了防範人民以沿海為基地進行抗清斗爭.為此清政策幾次下令海禁.
4.中國古代土地制度
(1)西周的井田制
井田制是一種國有土地制度.周朝規定,一切土地屬於國王.周王把土地分賜給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轉讓與買賣,並要向周王交納一定的貢賦.那時耕地溝渠縱橫,如同井字,稱為井田.奴隸主強迫奴隸在井田上集體耕種.
(2)均田制
485年,北魏孝文帝採納漢族謀臣建議,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唐時期,沿用北魏以來的均田制.
(3)更名田
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來明朝藩王的土地,歸現在耕種人所有,叫做"更名田".
5.資本主義萌芽及緩慢發展的原因
(1)資本主義萌芽的標志是工場手工業的興起,它產生的條件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其表現是工場手工業中出現了僱傭和被僱傭的關系.
(2)發展緩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
·國內市場小.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
·封建上層建築的反作用.封建政府為鞏固政治統治,採取一系列維護封建經濟基礎的措施:重農抑商,設立關卡,徵收重稅,限制工場規模等.
·資本流失.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礎上陳舊落後的經濟觀念,使地主,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很少投資於手工業.
·喪失國際市場.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