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中山國為什麼不被歷史記載

中山國為什麼不被歷史記載

發布時間:2022-05-03 01:54:10

『壹』 史聖司馬遷為何不為曾經的戰國第八雄--中山國寫史

司馬遷在《史記》中為十一個王國立了傳,東周有《周本紀》,楚國有《楚世家》,吳國有《吳太伯世家》,越國有《越王勾踐世家》,魏國有《魏世家》,齊國有《田敬仲完世家》、秦國有《秦本紀》,燕國有《燕召公世家》,韓國有《韓世家》,宋國有《宋微子世家》,趙國有《趙世家》,唯獨中山國無傳無史。

中山國是戰國時期僅次於秦、楚、燕、齊、趙、魏、韓七國的一個強勢的千乘之國,它位於今河北省石家莊與保定市之間,前後立國多達二百餘年。而這樣一個顯赫的諸侯強國卻被史聖司馬遷忽略了,豈非咄咄怪事!

然而在中國史學的權威著作《史記》里,我們卻找不到完整的中山國史,全書雖然多次提及中山國,都僅僅是一筆帶過。如司馬遷的《史記?趙世家》記載:

趙獻侯十年(丁卯,前414),中山武公初立。

趙烈侯元年(癸酉,前408),魏文侯伐中山,使太子擊守之。

趙敬侯十年(甲辰,前377),與中山戰於房子。

趙敬侯十一年(乙巳,前376),伐中山,又戰於中人。

趙成侯六年(壬子,前369),中山築長城。

趙武靈王十七年(壬子,前309),王出九門,為野台,以望齊、中山之境。

趙武靈王十九年(甲寅,前307),春三月,大朝信宮。召肥義與議天下,五日而畢。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於房子。

趙武靈王二十年(乙卯,前306),王略中山,至寧葭;兩略胡地,至榆中。

趙武靈王二十一年(丙辰,前305),攻中山。趙?為右軍,許鈞為左軍,公子章為中軍,王並將之。牛翦並將胡、代。趙與之陘,合軍曲陽,攻取丹丘、華陽、鴟之寨。王軍取?(今河北柏鄉縣北)、石邑、封龍、東垣。中山獻四邑合,王許之,罷兵。

趙武靈王二十三年(戊午,前303),攻中山

趙武靈王二十六年(辛酉,前300),復攻中山。

趙惠文王三年(乙丑,前296),滅中山,遷其王於膚施。

在《史記?魏世家》中記載: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魏惠王二十八年,中山君相魏。(司馬遷《史記》部分諸侯國時間記載混亂,本文僅供參考)

《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八年,趙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齊。

《史記?樂毅列傳》記載:樂羊為魏文侯將,伐取中山,魏文侯封樂羊以靈壽。樂羊死,葬於靈壽,其後子孫因家焉。中山復國,至趙武靈王時復滅中山,而樂氏後有樂毅。

《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寫道: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魏者,相中山。

自《史記》中看到,中山國周邊的諸侯輪番進攻中山國,定要把中山國滅國,是不是感覺有些奇怪?

史書考證,中山國實為夷狄所建,與諸夏非一個人種(可能與匈奴血緣關系近)。他們比諸夏更推崇周禮,但諸夏並不認可,還要輪番地攻打中山國,一定要把它滅掉才罷休。

夷狄尊崇華夏,只能學一點樣子,因為人種的原因,渾身都是偏盛之氣,他們完全無法理解和真正適配華夏文化。只要他們一旦得志,就會暴露出夷狄禽獸的尾巴和嘴臉。估計史聖司馬遷之所以不願意記錄中山國的歷史,也是因為中山國是異族吧。

『貳』 令人費解的千古之謎,司馬遷為什麼不願多描述中山國

中國歷史的車輪進入了戰國以後,先後有戰國七雄以及吳國、越國、宋國、中山國,11個國家稱王,再加上東周一共12個王國,司馬遷在其史記當中應該全部給列傳,但他只給其中的11個王國立傳,唯獨不給中山國寫傳,其具體原由成為了一個千古之謎。

司馬遷生活在極其看重家族名聲的西漢時代,其先祖司馬喜父子做了不忠不義的事情,讓其家族抬不起頭,他手頭有足夠的中山國史料,但不置可否,最終他還是不敢寫中山國的歷史,對其有意避之。

『叄』 中山國不受中原各國待見的原因是什麼

一直以來,中原諸侯國都以華夏文明自居,春秋的老牌諸侯國如晉、齊、燕、魯、宋、衛、鄭等,都一直推崇延續黃河流域起源的華夏文明。到了後來的戰國時期,周邊的戎狄等非華夏族部落在華夏文明的影響下,已經開始了與中原各諸侯國融合起來,開始建立自己的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有大有小,有的是與華夏文明融合一部分的部落,如吳越,秦國也與周邊部落有一定交集,而比較純正的非華夏族部落建立起來的諸侯國中,中山國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是中華文明史上少有的非華夏族諸侯國。然而這些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歷史印記的諸侯國卻始終游離於中華文明之外,不太被中華文明接受,就連秦、吳越、楚也都存在一定被歧視的現象,這是為何?

中原的諸侯國都是自周以來的老牌分封國,那個時候周被稱為天子之國,是除天地之外的陸上最大存在,名號也是最大的,而各諸侯國是天子所冊封,天子的冊封是極大的榮耀,天子是華夏文明的代表,分封完成之後,這些諸侯國就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其他部落不再享有這樣的特權。諸侯國在土地、人口、賦稅上面都有極大的權利,除了少數的賦稅上交周王室外,其餘的全部為諸侯國自己所有,所以周王室如果再進行分封,就需要到現有土地之外的地方進行新進諸侯的安置,但是這些土地周王室並沒有處置的權利,而如果在周天子范圍內的土地進行分封,其他諸侯國肯定不同意,所以周王室並沒有進行分封。

但是這樣的情形並不利於已經壯大起來的非華夏族群部落,他們也想要有自己的權利,希望能夠被中原文化所承認,所以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與周邊的其他諸侯國摩擦越來越多,最重要的是不能夠忍受這些諸侯國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以及對於非華夏族部落的歧視,矛盾也就越來越重,摩擦越來越頻繁。在後續的發展中,中原諸侯國依靠自己的優勢,抑制這些部落的發展,將其排除在先進文明的中原文化之外。為了部落的發展,為了存亡,非華夏文明的部落開始自我壯大,中山國就是這樣的例子,一直被晉所遏制,但卻一直存在,韌性十足。

這些後來的諸侯國在中華文明上留下了特定的歷史印記,雖然記載不多,但也是璀璨中華文明的一部分。

『肆』 秦時還有中山國么/為什麼不滅掉中山國

定州古為中山國都,國王名劉勝,死後葬於滿城——這在保定幾乎是家喻戶曉的籠統說法。其實人們印象中的這個中山國,是西漢時景帝給自己兒子劉勝的封國,版圖很小,時間也不長。而在此之前約400年,這里還曾一度作過另一個由少數民族白狄人建立的中山國的國都。這個中山國管轄面積比漢朝中山國大得多,傳國時間更長,歷史上影響更大。是個曾經在戰國時期大放異彩,創造了燦爛文明,扮演過重要腳色的國家。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個國家,不僅我們對它少有了解,就是漫長的中國歷史也好像有意在遺忘它。比如,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書表現得極其吝嗇,所給與它的僅僅是片言只語的待遇,偶爾提到,還常常帶有嘲笑和不屑色彩。各種編年書籍,比它小的國家都名列其上,就是沒有它的位置。這是導致這個曾經長期存在於保定土地上的國家,至今在人們印象中若隱若現,撲朔迷離,就連保定人自己都感到神秘和陌生的主要原因。

狄族是遠古時代蒙古高原上的一個游牧民族,分白狄、赤狄和長狄。夏商周時,白狄進入陝西、山西、河北北部一帶。在河北的白狄又分三支,分別叫鮮虞、肥、鼓。春秋時,這三支白狄為了生存的需要繼續向南進發,先後消滅或攻擊過中原衛、刑、溫、鄭、晉、齊等不少侯國。他們成功到達河北中部以後,也仿效內地諸國建立國家的做法,鮮虞在正定、肥在藁城、鼓在晉州分別建立了三個小國。

公元前594年,曾遭受過狄族攻擊的晉國壯大,開始對異族實施報復。經幾十年努力,在消滅側翼赤狄和長狄後,於公元前541年,又滅掉了白狄在藁城和晉州的肥、鼓兩國。經三十餘年,公元前507年,尚未受晉國攻擊的正定鮮虞國力量強盛起來,遂舉兵伐晉,佔領了晉國大片領土。第二年(公元前506年)鮮虞始改國號為中山,由正定北遷國都於中人(今我市唐縣西南)。過十七年,到公元前489年,經過休養生息的晉國開始舉兵復仇攻打中山,經過多年征戰,中山國第一次滅亡,骨幹西逃太行山。

七十多年後,因國破潛藏在太行山深處的中山國後裔,終至羽毛豐滿。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即位。他上台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回老家去,恢復自己的國家。武公率領自己的子民,同仇敵愾,向東越過太行山,浩浩盪盪進入華北平原。他們一路所向披靡,打得晉軍狼狽而逃。同年,武公就控制了今河北以定州為中心的大部分地區,並不失時機的恢復了自己的國家。《史記·趙世家》載:「趙獻侯十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居顧」,這個「顧」就是今天的定州市。這是定州歷史上第一次為中山國都。

過六年,到公元前408年,早就覬覦中山國的魏國發兵攻中山。苦戰三年,中山再滅。中山國臣民又西逃到了太行山。後桓公在大山深處走馬上任。他積蓄力量,重整旗鼓,多次帶兵下山征戰,以報國仇。魏國疲於抵抗,終於放棄了對中山的統治,桓公又奪回了中山。在之後的近三十年間,桓公以定州為基礎,繼續征戰,擴大版圖。曾與公元前377年發兵攻趙,戰於今高邑西,並得勝。

經中山桓公多年開疆拓土,中山國的疆域已擴大到了南至贊皇、高邑、趙縣,東至衡水、白洋淀、安新、晉州、束鹿,西至太行山中部,北至徐水、淶源。成為戰國時期一個不小的國家。為了下一步發展的需要,中山桓公決定國家政治中心南移。遂於公元前380年將國都由今定州遷至靈壽(今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這期間他用20餘年時間還修建了位於淶源、順平、唐縣、曲陽、正定、行唐、靈壽、平山一線為防禦趙國的長城。並乘機於公元前314年佔領了大片燕國領土。

中山國靠武力打出了一個相對和平穩定的時期,國力迅速發展和提高。這時他們已擁有人口幾十萬,戰車過千輛,兵甲逾萬。開始時,曾與魏、韓、趙、燕「五國相王」,五國平起平坐。之後又成為僅次於燕、趙、齊、楚、魏、韓、秦等「七雄」的第八強國,舉足輕重。

不僅如此,隨著和平的到來,白狄人的重心開始轉移為大力發展經濟和科技文化建設,他們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充分展現。時間不長中山國科技、經濟、文化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全面發展,給中華文明的輝煌作出了巨大貢獻。從靈壽中山王墓出土的中山國的成千上萬件文物顯示,當時該國文明程度已經很高,文化也非常發達。古書說:「中山之地,作奸巧冶,多美物」。當時中山國在鑄造、冶煉、建築、制陶、制玉、服裝、釀酒、樂器等方面的技藝之高超,是其它國家所不能比的。

他們曾繪制了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份銅板地圖——《兆域圖》。此圖比國外最早的羅馬帝國時代的地圖早600年。大型山字型禮器,是國內發現的最早的祭祀山川用的禮器。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銀首人俑燈」、「雙翼銅神獸」、「九座三足銅鼎」等眾多錯金、錯銀青銅器,設計優美,工藝精湛,造型華麗,是戰國時期藝術作品中的絕世珍寶。出土的中山國婦女的服飾款式,就是今天看起來也不失之新穎高雅。

中山王墓出土各類玉器多達3000多件,在中國玉器考古史上實屬罕見。這些玉器有玉環、玉璧、玉璜、玉佩、玉帶鉤、玉飾、玉片等,種類眾多,取材廣泛。制玉技法以透雕、浮雕、陰刻為主,刀法隨花紋不同而變化。中山國的玉器雕件,以其新穎的紋飾和技法,毫不雷同的藝術造型和圖案紋樣,鮮明地反映出中山國玉器的獨特風格,以及中山國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

中山國的制酒業自古就享有盛譽,許多與酒有關的歷史記載或神話傳說,都少不了與中山國發生聯系。例如《搜神記》、《周禮·酒正》、《魏都賦》等都有關於中山酒的記載。「醇酎中山,沉湎千日」,「清酒,中山冬釀接夏而成」,之類的描述時有看到。靈壽中山王墓出土的兩壺古酒,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最早的酒的實物。該酒雖儲存二千多年,至今依然酒香濃郁、澄澈透明,證明了中山國的釀酒技術名不虛傳。

據記載,中山國人多才多藝,尤其喜歡音樂歌舞,藝術造詣遠遠高出其他國家。「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女子則鼓鳴瑟,占屣,游媚富貴」,「康樂歌謠好悲」,說明這里的人聰明漂亮,心靈手巧,還多愁善感。且不管男女,都能歌善舞,會擺弄琴瑟。在中山王墓出土的葬船坑中,船上用於伎樂演奏的編鍾、石磬、鼓等一應俱全,對這一評價作了印證。

中山國的人講義氣,心地善良,樂善好施。資料顯示,晉獻公娶鮮虞國女,生公子重耳。因其她姬妾陷害,重耳和大臣趙衰被迫流亡,後回到娘舅家鮮虞。鮮虞國君不僅熱情收留並供養達12年之久,還送給他們兩名女子,妹妹嫁重耳,姐姐嫁趙衰。重耳後為晉文公。趙衰後為趙國的先祖。鮮虞人對晉文公重耳及趙衰可算是恩重如山。但正是這個晉文公多次攻打鮮虞,也正是這個趙衰的後代滅了中山國。這大概是後人寫的帶有嘲笑中山人性質的那個「中山狼」故事的最初靈感——趙簡子追狼,而狼向一個中山人求救,中山人頓生惻隱之心,將狼匿於袋中,不料獲救後的惡狼,居然回頭就撲向恩人。嘲笑歸嘲笑,但還是證明狄族是一個慷慨善良的民族。
如此聰明能幹善良的民族,為何在歷史上總是受到威脅而幾起幾落?自古以來說法各異,但總體上講都充滿了對中山人的不屑。除去「中山狼」的故事之外,按《呂氏春秋》的說法:「中山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倚,固無休息,康樂歌謠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是說中山人經過馬上征戰,生活安定後,變得胸無大志,荒淫奢侈,生活無規律,日以繼夜地歌舞,才至於滅國的。

我認為有這個可能。中山國人只要國家稍有安定,就想關著門過享樂日子。安定時間稍長,高層也就沒了血與火的智慧,對國內國際形勢產生誤判,大敵當前全然放鬆警惕。尤其是忘了過去為了生存,他們在向南部進發時多次與周邊國家發生的交惡,會使對方懷恨在心。事實上他們確實與中原各國曾結下深仇大恨,早是周邊國家的心頭之患,促使中原民族更加對他們這一來自北邊的少數民族的敵視和不能容忍。

比如,南邊非常強盛的趙國,因早年中山國曾武力侵佔過它的地盤,一直懷恨在心。趙武靈王便偷偷在國內實行「胡服騎射」改革,大力整軍備戰,決心以強凌弱,消滅中山國。到公元307年時機成熟,趙國就向中山發起了全面進攻。前後歷時八年,戰爭打得極其慘烈。中山國人雖然做了拚死抵抗,「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所不碎,所沖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但終因長期拼消耗拼不過趙國,力量不支,遂於公元前299年被趙國佔領。

中山國王逃往齊國,死於齊國。此時趙國從暫時安撫中山臣民考慮,虛留中山國為趙附庸國,並扶植傀儡尚公暫為中山國王。三年後(公元前296年),傀儡國王已無存在價值,趙國強行把他趕到扶施(今陝西米脂西北)。中山國就此一命而終。從公元前774年在正定建鮮虞國起,至公元前296年中山亡國,白狄族在河北共有國478年,幾乎綿亘於整個春秋戰國時代。其中正式稱中山國210年,先後經歷了7代國君。算得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維持時間較長的國家。

從血雨腥風的公元前296年那一刻起,世世代代生活在河北這塊土地上的幾十萬白狄人,從此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祖國,也告別了自己民族那崢嶸的歲月,結束了幾百年輝煌的歷史。後來漸漸連自己的民族稱謂都失去了,他們散落在保定石家莊一帶,與其他民族一起,開始了無聲無息的生息繁衍,世代不已。他們有的可能就是我們今天部分保定人的祖先。

『伍』 戰國時期在夾縫中生存的中山國,為何很久沒有滅亡

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堪,七個強國逐鹿中原,但是仍然後這樣一個生活在強國包圍之中的小國,中山國生存時間久久沒有滅亡。中山國因為城中有山而被命名為中山國,位於當時燕國和趙國的中間,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中原國家的心腹大患,雖然都想除了並且在公元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但是沒過幾年又被中山恆公復國進入鼎盛時期,又存在一百多年才被趙國滅亡。

得意忘形最終滅國

中山國本事一個小國但是卻在自己逐漸發達後得意忘形,沒有了憂患意識自我膨脹,在看到其他國家紛紛稱王是不顧齊國的反對非要稱王,最終為了一個虛名失去了齊國這樣的靠山使得自己陷入孤立的境況,本想趁齊國出兵燕國,燕國內亂的情況下拿下燕國卻沒想到自己被趙國趁機拿下,最終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中。

『陸』 中山國當初也是強國之一,中山國最後為什麼會走向滅亡

中山國可以說是一個非常頑強的國家,經歷了三起三落,可惜終究最終走向滅亡。主要是因為前幾次的復興之路耗費了一定的國力,好不容易在艱難中殺出一條血路,而國內的王公貴族卻自我膨脹,好逸惡勞,與各盟友也沒有維護好關系,加上趙國的虎視眈眈,最後只能任由趙國宰割,徹底亡國。

它的第三次興起是年幼的中山國國君經歷了這次重創,卧薪嘗膽,通過20年的努力打敗了魏國,重新復國,還成為了七國中的第八國。

中山國最後走向滅亡是被趙國滅國的,中山國的貴族們以為打敗了魏國就高枕無憂,驕奢淫逸,還得罪了不少盟友,原本實力就不夠強,趙國又一直忌憚中山國,在趙國的連連攻擊下,中山國最後徹底滅亡。

『柒』 戰國時好象有個中山國范圍在哪一塊

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山國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平山縣一帶。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少數民族狄族鮮虞部落,為姬姓白狄,最早時在陝北綏德一帶,逐漸轉移到太行山區。姬姓是周王族的姓,白狄的來歷,有說是周文王後裔畢萬公的後裔,也有說是來自周文王封給弟弟虢叔的西虢國。西虢國歷代國君世襲兼任周王朝卿士一職,同時有是三公之一,擔負為周王朝南征北戰、東討西殺以懲罰不庭的任務,可能是周宣王時期虢國國君虢季子白北御獫狁,在內蒙古薩拉烏素河、榆溪河朔方城之後,其部分後裔就留在陝北了。鮮虞之得名出自鮮虞水,鮮虞水即今源出五台山西南流注於滹沱河的清水河,這一帶是鮮虞最早的發祥地。鮮虞的名稱最早出現在《國語》一書中。該書記載,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太史伯答鄭桓公問話時談到,成周雒陽四周有16個姬姓封國,6個異性諸侯國,還有「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的南蠻、東夷及西北的戎、狄國家或部落集團,其中就有鮮虞。
春秋時期的鮮虞部落聯盟,由鮮虞、肥、鼓、仇由幾個部落組成,逐漸開始擴張勢力。公元前652年春,鮮虞出擊邢國,次年又征伐衛國,邢君出逃,衛君被殺,齊桓公聯合宋、曹、邢、衛諸國的兵力挫敗鮮虞,才將邢、衛兩國從滅亡中挽救回來。
春秋中後期,鮮虞的主要敵人是晉國,晉國採取了先吃掉鼓、肥、仇由等鮮虞屬國,最後消滅鮮虞的戰略。公元前530年,晉將荀吳借道鮮虞進入鼓都昔陽(今河北省晉縣西),但並未滅掉鼓。當年8月,晉滅肥(在今河北省藁城縣一帶),俘國君綿皋,肥國舊地歸屬晉國。第二年冬,晉昭公得知鮮虞邊境空虛,即以荀吳統率大軍進,破鮮虞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峭嶺)。公元前527年秋,荀吳率軍攻鼓,俘國君鳶鞮,使鼓成為晉的屬國。六年後,鼓被徹底毀滅。
公元前407年秋,鮮虞出兵晉國平中,大敗晉軍,俘虜晉國勇士觀虎,報了晉滅肥、鼓,佔領中人城的一箭之仇。
公元前406年,鮮虞人在有險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縣西北粟山)建國。因中人城城中有山,故曰「中山」,這便是初期的中山國,中山之名始見於史書。《左傳》記載:公元前506年春天,晉國拒絕蔡侯伐楚的要求,准備專心對付中山。公元前405年、404年,晉國兩次進攻鮮虞中山,報「獲觀虎」之仇。此後對鮮虞中山國,史書中兼稱「鮮虞」、「中山」。
公元前497年,晉國發生內訌後,中山從晉國的重壓下獲得喘息,開始介入列國紛爭。
公元前494年,中山與齊、魯、衛共同伐晉,取得晉國的棘蒲(在今河北趙縣境內),將之列入中山國版圖。前491年,晉大夫荀寅因晉內亂逃奔鮮虞中山,荀寅原是中山的死敵,但此時中山為了削弱晉國,將荀寅接納到新佔領的晉國屬地柏人(今河北隆堯縣西)。為報復中山國,公元前489年春,晉大夫趙鞅「帥師伐鮮虞」,大破中山,這次進攻對鮮虞中山國的打擊極為沉重,以至此後20餘年間史籍對中山國沒有隻字記載。
其後,晉國又把矛頭指向中山國的最後一個屬國仇由,晉國的智伯(名荀瑤)詭計多端,唯恐仇由國路險難行,遂新鑄大鍾一口,詭稱送給仇由國君,使仇由國「斬岸堙溪」以迎鍾。仇由臣相赤章蔓看透了荀瑤的詭計,多次勸說國君,但仇由國君得鍾心切,不聽勸阻,七天之後仇由被滅。
外圍掃清後,晉國開始進攻中山國本土。公元前459年至457年間,「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在今河北易縣境內)。前457年,晉派新稚穆子伐中山,直插中山腹地,佔領左人、中人(在今河北唐縣境內),「一日下兩城」,中山國受到致命的打擊。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前403年,趙、韓、魏被封為諸侯,形成秦、齊、楚、燕、趙、韓、魏戰國七雄爭霸的局面。中山國在這個動盪的年代,開始了復興。
前414年,中山武公率領他的部落離開山區,向東部平原遷徙,在顧(今河北定州市)建立了新都。武公仿效華夏諸國的禮制,建立起中山國的政治軍事制度,對國家進行了初步治理。但武公不久即去世,桓公即位,桓公年幼無知,不恤國政,因此遭到魏國的進攻。魏國派遣樂羊、吳起統帥軍隊,經過三年苦戰,於前407年佔領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為中山君,三年後又改派少子摯,後來擊被立為魏國國君,就是魏武侯。中山國的殘余退入太行山中。
中山被滅後,桓公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積蓄力量,終於在公元前380年前後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靈壽(今河北平山三汲附近)。
復興後的中山國位於趙國東北部,把趙國南北兩部分領土分割開來,因此成為趙國的心腹之患。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史記•趙世家》記載:「趙成候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築長城。」考古工作者曾在順平、唐縣等地發現了土石混築的戰國中山長城,長城高處約有3米,寬0.5-2.5米,做法是兩側挖地基,砌石塊做邊牆,中間用土和碎石填充。另據專家推測,中山長城可能在中山國西北邊界,沿今唐縣、曲陽、行唐、靈壽、平山、石家莊西南的太行山南下,止於邢台西北。公元前296年,趙滅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中山國自春秋末期立國,經過350餘年時間,宣告滅亡。
中山國滅之後,其後人後來被秦國遷放太原,後逐漸由太原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江西等地,並改姓為「易」,「易」姓為中山國王族的直系後代。

『捌』 中山國號稱戰國七雄之外的第八強國,它是如何產生的為何會走向滅亡呢

中山國是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雖然沒有位列戰國七雄。卻以它獨特的文化和頑強的民族精神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但史書中對中山國的記載不多,近年來通過考古才逐步揭開這個遙遠古國的神秘面紗。

走向衰亡

中山恆公死後,中山國開始走向衰亡,國內經濟的發展,使國內貴族階層開始失去之前的進取精神和憂患意識。他們陶醉於擊敗魏、趙兩國的輝煌中,彷彿中山國真的已經可以和戰國七雄相提並論了。

而此時戰國七雄中開始出現多位英主,尤其是與中山國相鄰的燕、趙兩國相繼出現燕昭王和趙武靈王兩位英主。中山國在與這些人的較量中開始頻頻失策,原本實力更弱就需要多方結盟以求自保和發展。但是中山國卻頻頻在外交上失去盟友,最終日益孤立。

而此前被中山國打的沒脾氣的趙國卻在趙武靈王的帶領下迅速強盛,胡服騎射又讓趙軍一躍成為天下強軍,而中山國嵌在趙國領土之內,趙國上下一直視中山國為心腹大患,趙國強盛之後立刻向中山國發動進攻,而此時的中山國已經失去了當年的抵抗列國進攻的頑強和悍勇,民風的迅速轉變讓士兵在作戰中怯懦懶怠,農夫也不願意耕作,最終在公元前296年被趙武靈王攻滅徹底亡國。

『玖』 戰國七雄本來可以叫戰國八雄,有個國家為什麼在歷史上消失了

戰國八雄這個說法其實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在戰國時期,稱之為大國是要需要有1000輛戰車,心中最弱的七雄裡面的國家就有1000輛多一點,除了他們之外還有第8名的國家,這個國家的名字叫做中山國,他擁有的戰車數量有 900多輛,這樣就與戰國七雄之間的差距就十分的近,除了這個國家之外,其他的國家的戰車數量是很少的。

因為這是一個積極對外擴張的國家,他在100多年的歷史中長期與中原的一些大國交戰,並且並沒有屬於太私密的位置,或者是大多數時間處於比較優勢的地位,他曾和晉國打了很多次仗,最終因為不想被束縛戰國七雄中的趙國最終滅了這一個國家,說了中山國百多年的歷史。

『拾』 中山國 如此威猛,為什麼失敗呢

中山國的滅亡,歸根結底就是在於思想衰退和政治腐敗。

再桓公復國成功後,變得自我膨脹,一次次的錯誤的政治行動,錯誤的軍事指揮,使中山國一步步的走向滅亡。昏暗弄權,奢靡淫樂,國家就衰落敗亡了。 我之所以佩服中山國,是他在強國壓力下的奮發圖強,以弱勝強,不屈不撓的精神。

我看不起中山國就是因為,一個原本弱小的國家,經過努力好不容易有了成績,卻不知道好好維護,不思進取。最終亡國亡在了自己的身上。

如果中山國最後是被秦國所滅,我們會永遠的記住這個讓我們驚訝的小國,但是這樣的結局確實讓人看不起。

(10)中山國為什麼不被歷史記載擴展閱讀:

中山國古長城分布於保定西部太行山區的淶源、唐縣、順平、曲陽四縣,總長約89公里。中山長城以主幹城牆為主體,另在一些險要的關口築城或築牆扼守;

在城牆內側修築較大的城址為屯戍點,或在城牆附近駐兵防守,共同構成一道嚴密的防禦體系。

閱讀全文

與中山國為什麼不被歷史記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