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3 07:24:27

㈠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有哪些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下:

1、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2、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4、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1)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㈡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三個基本原理:第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二,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發展;第三,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

第一,社會存在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其基礎及決定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廣義指社會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包括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狹義則專指關於社會關系的意識,即意識形態。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它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並對社會存在起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第二,所謂社會基本矛盾是指在社會這個有機體的無數矛盾中,起著本源的總制動作用的那個矛盾,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在一切社會中都存在的制約社會其他矛盾及其運動的矛盾,即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

第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人民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

(2)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

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

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㈢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如下:

1、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2、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3、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4、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5、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6、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7、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地佔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8、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9、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11、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12、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起源

以科學、唯物主義的方式分析歷史的嘗試起源於啟蒙時代的法國,與哲學家孟德斯鳩和孔多塞以及重農主義者杜爾哥等思想家合作。

意義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

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㈣ 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觀點是什麼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並與之作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臨的生活條件還決定著這樣一些情況:歷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震盪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末,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第81-85頁。

㈤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原始唯物論出現於古希臘時代),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並被列寧、毛澤東等人所發展。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因其主要關注的是對歷史規律的闡明,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歸入歷史哲學,具體地說是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

目錄 [隱藏]
1 基本內容
1.1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1.2 人與社會發展
2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2.1 神學前提
2.2 部分學者的批判
3 參考條目
4 參考文獻

基本內容[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此即斯大林所謂「社會發展五段論」)。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自稱自己在1950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第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在國家政權和意識形式上占統治地位。第二,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後,上層建築遲早會發生變革,以求得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還規定著上層建築變化發展的方向。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識形態形式。這種反作用,取決於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築適合於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鞏固經濟基礎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阻礙和生產力發展的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從屬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構成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體現為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人與社會發展[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確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這一基本觀點,這個觀點也源於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其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的,但人的本質在是其社會屬性,也即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編輯]神學前提[編輯]德國猶太裔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其著作《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1] 中就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前提展開了論述。洛維特指出:正如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歷史在經濟條件中有與其自我表白不一致的「隱秘歷史」,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內涵也無法從馬克思的自我表白中獲得。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乃是先知主義的精神——根植於馬克思自己的存在及其種族之中的彌賽亞主義。在洛維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進程的闡釋反映了猶太教—基督教解釋歷史的普遍圖式,因而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用經濟學語言包裝的朝向終極目標前進的救贖史。

部分學者的批判[編輯]中國學者吳思在一次演講中指出:馬克思在進行歷史考量的時候把暴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本身不應該是「等價交換」,而是「暴力均衡」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或者團體和團體之間的暴力達到了均衡,「等價交換」的邏輯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若暴力水平間相差懸殊,則整個《資本論》的邏輯都不能達成,因為強者會無條件的吞並弱者。所以暴力是自主而不是被動的成為歷史發展的力量,若不好好考量暴力集團的行為方式和生存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定然是有缺陷的[2]。

㈥ 歷史唯物主義三大觀點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三大觀點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生產與生產的關系,社會與社會意識有關聯。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指社會成員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能力。而生產力與勞動力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社會的機體的功能或能力,後者是人的機體的能力或功能。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㈦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一、承認歷史,尊重歷史,認為社會必然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這是如何看待歷史的問題。
二、聯系歷史來觀察和分析問題,這是如何運用歷史的問題。
三、有選擇地繼承並發展歷史,這是如何對待歷史的問題。

㈧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㈨ 什麼叫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也叫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㈩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3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4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 5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閱讀全文

與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