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請問1990年至2007年中國都發生了哪些重要事件
1、1990年9月22日,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開幕。 ·
2、1992年7月30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
3、1992年十四大召開。1997年十五大召開。2002,十六大召開。2007,十七大召開。
http://..com/question/45012840.html?si=1
4、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
http://www.zaobao.com/zaobao/special/pages/money1808.html
5、1999年 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
1999年3月22日,《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若干意見》提出了進一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十條意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有利於培育全國統一市場,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擴大國內需求,為國民經濟增長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持久的推動力量;有利於改善全國的生態狀況,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有利於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具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意義。
6、2001年 中國正式成為世貿組織成員
2001年11月10日,在卡達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它標志著經過15年的艱苦努力,我國終於成為世貿組織新成員。世貿組織成員在烏拉圭回合作出的所有承諾都是中方的權利,中國將享受多邊貿易體系多年來促進貿易自由化的成果,享受多邊的、穩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中國享受的權利有助於中國商品進入國際市場。但入世也給中國政府和企業帶來挑戰,對政府加快轉換職能,依法行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加快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管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
7、2004年 推進資本市場發展的「國九條」頒布
2004年1月31日,《國務院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明確指出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對我國實現本世紀頭20年國民經濟翻兩番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8、2005年 農業稅條例廢止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關於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稅條例的決定》,新中國實施了近50年的農業稅條例被依法廢止,一個在我國延續兩千多年的稅種宣告終結。自2004年開始,國務院就實行了減征或免徵農業稅的惠農政策。2005年歲末,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依法廢止農業稅條例,使免除農業稅的惠農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九億中國農民徹底告別了繳納農業稅的歷史。廢止農業稅條例,使解決「三農」問題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
9、2005年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
2005年10月11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今後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為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這是黨中央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一項不但惠及億萬農民、而且關系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舉措,是我們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擔負和完成的一項重要使命。
10、2006年 作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決定
2006年10月8日-11日舉行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在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把「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明確提出。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豐富和發展,是我們黨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又一次理論升華。
11、2007年 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將科學發展觀寫入黨章,這是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作出的科學定位,也是黨的十七大的一個重要歷史貢獻。
12、2001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為2008年奧運會主辦城市。北京時間2001年7月13日21點56分,國際奧委會委員開始投票
同時我國加入WTO
❷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詳細歷史事件
·1990年9月22日,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開幕。 ·1992年7月30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 ·1992年10月12—18日,中.共十.四.大在.北京舉行,大會選.出新.的中央..委.員會,並決定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 ·1993年2月20日,京.九鐵路建設全面展開。京.九鐵路全長2500公里,總投資200多億元,是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的鐵路干線。 ·1993年3月27日,在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江..澤.民當選為國.家.主.席。 ·1994年12月14日,經過.四十多年勘測設計和研究論證,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7年2月19日,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病逝。 ·1997年7月1日,香.港..將結.束150年殖..民.統.治的歷史,正式.回.歸.祖國。
❸ 1990年1月8日都有哪些重大事件
1990年海洋災害情況
一九九○年我國福建、浙江南部地區連續遭到數次風暴潮災害,損失慘重。山東省膠東半島沿海遭到突發性海浪的襲擊;沿海共發生一些起赤潮災害;渤、黃海連續發生兩次船舶溢油事故。
(一)風暴潮災害
1.福建省連續遭受四次風暴潮災,損失嚴重
1990年6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內,福建省閩江口到廈門市一帶沿海連續四次遭受風暴潮災,起因都是因天文大潮時台風登陸這一地區所致。
6月24日05時(農歷五月初二),第5號台風登陸福鼎縣,後沿岸北上,影響我國浙江、上海、江蘇等地。6月份台風登陸福建為百年罕見,又與天文大潮相逢,沿海潮位普遍高漲,風暴潮增水從0.78米到1.44米不等,閩江口兩岸均出現1米以上的增水,受第5號台風風暴潮影響,從閩江口到連雲港,沿岸有15個驗潮站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其中龍灣、瑞安、敖江站出現歷史極值高潮位。據悉,福州地區水利工程損失約為1000多萬元,毀壞船隻500艘,沉沒l艘。寧德地區死亡5人。福安縣6000畝圍墾田被淹,損失100多萬元。
8月20日11時(農歷七月初一),第12號台風三次登陸福建後又三次入海。形成極為奇特的路徑,台風在閩江口盤旋的5天內正值這一海域的天文大潮期,從8月19日到21日的三天里,閩江口附近各驗潮站的當日高潮幾乎都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受其影響各站增水都在1米以上,嚴重的增水1.5米以上(見表一)。由於潮峰、洪峰在閩江相遇頂托,造成閩江口附近洪水泛濫,淹沒城鎮、村莊,全省有福清、長樂、福安、福鼎、龍溪等五個縣城和30多個鄉鎮受淹,福清縣城關水淹近二層樓,時間近兩天。福州市倉山區低窪地區受淹嚴重。據全省70多個地區(市)的統計,受災人口414.45萬人,死亡121人,受淹農田257.07萬畝,倒塌房屋44510間,牲畜死亡5352頭,沖壞橋梁447座,漂走船隻157隻,毀壞通訊線路桿2826根,直接經濟損失16.262億元。
9月4日20時(農歷七月十六),第17號強熱帶風暴登陸福鼎縣,該熱帶風暴從生成到登陸僅17個小時,藍度之快使沿海防範措手不及,加之發生在大潮期,福鼎沿岸普遍超過警戒水位,由於暴雨和潮位上漲,店下、沙理等鄉鎮被淹,水深達1.8~2.0米左右,店下鄉有8000多人被洪水圍困達兩天之久。據受災嚴重的福鼎縣統計,全縣有10個鄉鎮,184個村的42萬人受災,受淹農田6.5l萬畝,死亡33人,重傷26人,倒塌房屋1210間,損失糧食1.6萬斤,死亡牲畜84頭,沖跨橋梁,倒斷電線桿,破壞水利設施等,直接經濟損失4880萬元。
繼第17號強熱帶風暴登陸福鼎縣三天後,笫18號台風於9月8日17時在晉江縣登陸,此時沿海潮位由於受到第17號強熱帶風暴和天文大潮的共同影響普遍很高,在第18號台風的作用下,從福建省南部的東山到浙江省杭州灣,沿岸有15個驗潮站超過當地警戒水位,其中閩江口,梅花站最大增水1.43米,最高潮位9.15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0.95米,浙江溫州站最大增水2.41米,最高潮位6.33米,超過當地警戒水位0.83米,上述兩站的最高潮位均達到本站歷史第二大極值高潮位(見表二)。
福州市受第18號台風和風暴潮的共同影響,9月7日到9日,幾乎所有工廠停產,30%的工廠被淹,市區內電力、交通、供水、通訊等基礎設施遭到嚴重破壞,平房、舊房在水中紛紛倒塌,學校、機關、商店、賓館、民宅被水包圍,造成停電、停水、停工、停課、交通中斷,這是建國以來福州市少有的災害現象。與此同時連江縣防洪大堤決口150米,受淹群眾2萬人,莆田縣低窪的6個鄉鎮受淹,水深0.8~1.5米,有近10萬人被水圍困。據9個地、市的54個縣統計有619.43萬人受災,重災62.3l萬人,緊急轉移安置的有24.9萬人,受淹農田301.98萬畝,其中成災173.58萬畝,死亡110人,倒塌房屋45498間,沖壞橋梁526座,漂走1072隻船,倒斷電線桿6319根,直接經濟損失12.2億元。
1990年是福建省歷史上罕見的多風暴潮災年,僅登陸的5個台風中就有4個發生在天文大潮期,給福建省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國家海洋預報台於本年度加強了海洋災害的預報,對上述的四次風暴潮災均及時及早地發出了預報,同時為了加強當地政府對海洋災害預報的重視,重大風暴潮災預報除使用以往的電報、電話、電視預報外,還從中央機要局以明碼傳真的形式發往當地省、市政府辦公廳,及時通報情況協助當地政府做好防潮抗災的工作。此項工作不但得到了當地人民政府和防汛部門的好評,同時也獲得了國家領導人的表揚。
2.浙江省溫州等地局部遭受潮災
第18號台風登陸福建省以後,繼續向西北方向移動,直接影響溫州地區,由於台風強,范圍大,又遇當地大潮期,溫州外海潮位猛漲,潮水沿江上溯,上游洪水下泄不及造成溫州地區洪水泛濫,平陽縣街心水深3米,周圍有幾個鄉鎮,11.2萬人遭洪水包圍,農田被淹65萬畝,交通全部中斷。永加縣歐北鎮沿江長達10多公里的堤塘全部被潮水吞沒,平原變成一片汪洋,江堤有50多處被沖垮,全縣1萬多畝良田受淹。樂清縣有1600米堤塘被沖毀,全縣2.5萬畝水稻受淹,瑞安市有1.2萬畝水稻被淹。據溫州潮位站記錄,此次台風最大風暴潮增水2.41米,1米以上增水持續十幾個小時,溫州站9月8日12時最高潮位6.33米,超過當地危險水位0.33米,是溫州有記錄以來的第二高潮極值水位。據溫州市防汛指揮部統計,在第18號台風潮災中受淹農田94.63萬畝,受災人口189.7萬人,死亡22人,傷240人,糧食損失521.65萬斤,大面積成熟的晚稻被水浸泡後失收,沉損各種船隻7l艘,倒塌房屋6283間,損壞25310間,加之水利設施的破壞,直接經濟損失3.61億元。
第5號台風於農歷五月初二大潮期登陸福建後也給與其相鄰的浙江省溫州地區帶來極為嚴重的風暴潮災,溫州站出現1.41米的最大增水,1米以上增水達6~7個小時,最高潮位也超過了當地危險水位,在這次潮災中,溫州地區有13萬人受災,死亡7人,傷20人,倒塌房屋163間,損毀船隻220隻,由於電線桿倒斷,溫州市停水、停電20多個小時,全市被沖毀堤塘179處,瑞安市梅頭鎮耗資850萬元建成的萬畝圍墾工程全部被淹,4000米堤壩基本沖平,受淹農田共32.36萬畝,對蝦塘被毀1.26萬畝,全市損失1.42億元。
(二)海浪災害
1.福建、浙江沿海台風巨浪破壞嚴重
本年度我國沿海風浪災較為嚴重,主要發生在福建和浙江沿岸。尤其是福建省閩江口和浙江省南部溫州一帶沿岸,由於激高浪大,台風巨浪影響范圍廣,危害重。據統計,台風浪與高潮結合,對海岸防護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破壞以及對岸邊船舶的危害等,直接經濟損失5億元。另據福建省水產廳統計,有1.06萬畝的養蝦池被沖毀,12.75萬畝的貝類養殖絕收,毀壞漁船2491艘,漂失網具1.25萬張,網箱3000多個,損壞避風港60多處,損失累計3.61億元。
2.山東省膠東半島沿海遭到突發性海浪災害
山東半島4月30日夜間因受入海氣旋的影響,使位於渤海南部長島縣、榮成市、文登市等縣市沿海遭到了罕見的暴風浪的襲擊,5月1日凌晨風力逐漸加大,中午前後達到11級左右。渤海中部波高4~5米,僅石島海洋站在岸邊就測得風速21米/秒,波高3.3米,狂風巨浪使沿海港口被封鎖,部分地區海水倒灌,這次過程死亡人數之多,經濟損失之重,是歷史上少有的。據統計,榮成市死亡漁民22人,沉損船隻135艘,破壞海帶6萬畝,失收3萬畝,毀壞扇貝2萬畝,絕收1.6萬畝,損壞網具58300張,沖毀碼頭363米,全市損失2.84億元。長島縣有9000多畝養殖區遭到破壞,占養殖面積的45%,其中有2500畝海帶,1500畝扇貝絕產。還有3000畝養殖物資全部被毀,沉損漁船70多艘,其中有8艘被風浪沖上岸邊,全部報廢。港口碼頭3處被毀,60多米防波堤沖塌。直接經濟損失約6000萬元。另外,乳山、文登、威海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3.惡性海難事故仍有發生
據交通部門和保險公司統計,本年度在中國海沉損千噸級以上船舶了4艘,其中外輪15艘,死傷近千人,直接經濟損失達上億元。這種海難事故大多是船舶在巨浪區航行中發生的。例如:1990年1月18日因受冷空氣影響,渤海、黃海和東海先後颳起7~8級大風,4~5米的巨浪,兩天後在26°25′N,121°00′E附近海面沉沒一艘5000噸級的外輪,5天後,又一艘我國的5000噸級「華竹」號貨輪沉沒於巴士海峽附近,20名船員中有14人獲救,6人死亡。又如:11月11日上午,8000噸級的「建昌」號中國貨輪在南海中部海域遭遇8級大風和7米狂浪而沉沒。上述海難經濟損失都是驚人的。我國冬季,因受南下冷空氣的影響,經常在東海、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南海等海域維持一個4~5米的巨浪區,有時中心可形成6~9米的狂浪區,應引起交通航運、石油、漁業、海上施工及其它作業部門的高度重視。
另據上海海運局、浙江省交通廳和福建省交通廳海監室等單位反映,本年度災害性巨浪明顯比往年偏少,並且各部門因使用了正確的海洋預報做為調度的依據,航行的船隻都配備了現代化的通訊設備,因此全年海難及海損事故明顯減少。福建省本年度的海上事故經濟損失比1989年度下降62.9%,沉船下降33%,死亡人數下降58.3%。上海市海運局沒有發生海損事故。特別是接受國家海洋預報台提供專項預報服務的航運、漁業、海上石油勘探、拖航及近海港口建設等單位,均未出現惡性海難事故。
(三)海冰災害
1989年11月至1990年3月,渤海內遼東灣和黃海北部的冰情均為常年狀況,渤海灣和萊州灣較常年狀況偏輕。
渤海遼東灣和黃海北部於1989年11月中旬出現初生冰,渤海灣和萊州灣於1989年12月下旬出現初生冰,初冰期略有提前。冰情最嚴重期出現在1990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在此期間,冰情發展迅速,使船舶航行受阻,石油平台受到威脅。有的船隻在流冰的作用下發生走錨現象,1月底有兩艘日本5000噸級貨輪在遼東灣受流冰障礙,隨冰漂移。遼東灣流冰范圍在80海里左右,以灰白冰和白冰為主,間有蓮葉冰和灰冰,一般冰厚20~30厘米,最大冰厚50厘米;渤海灣和萊州灣流冰范圍分別為25和20海里左右,均以灰冰和尼羅冰為主,間有少量的灰白冰,一般冰厚為5~15厘米,最大30厘米;黃海北部流冰范圍為25海里,以灰冰和蓮葉冰為主,間有灰白冰,沿岸河口一帶以白冰為主,一般冰厚為10~20厘米,最大冰厚40厘米。
(四)赤潮災害
1990年監視、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沿海共發生34起赤潮災害。其中東海18起,渤海7起,黃海3起,南海6起。本年度赤潮災害發生時間早,分布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尤其是東海和渤、黃海連續發生赤潮是近年來罕見的。
1990年3月19日,在南海執行任務的中國海監71號船發現廣東省大鵬灣口附近海域發生赤潮,海面出現粉紅色漂浮物,這種現象持續了l天之久。4月9日赤灣附近海域發現大面積赤潮,最大寬度為200米,成條狀,綿延5~6海里,退潮時已影響到桂山島附近海域,這次赤潮持續到10日上午才逐漸消失。
1990年5月上旬,中國海監飛機在東海巡航監視中發現浙江省台州列島至桃花島附近海域有赤潮發生,水色鮮紅,呈條狀分布,約有7000多平方公里。其次是5月下旬在長江口至綠華山一帶發生赤潮,面積約2700平方公里。受赤潮影響,沿海養殖業和海洋生物資源遭到嚴重損失。例如:遼寧省長海縣僅受一次赤潮影響,就有了7000多畝扇貝死亡,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廣東省深圳附近海域發生赤潮使南海水產所試驗基地的幾十萬尾魚苗死亡。浙江省洞頭島附近海域赤潮區散發著濃烈的魚腥味,不時漂浮起死亡的魚。本年度我國沿海發生多起赤潮,對海洋養殖業造成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赤潮不僅給海洋養殖業造成重大拐失,而且還對人類健康構成威脅,對濱海旅遊、海洋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的破壞更難以估計。
近年來,我國沿海頻繁發生赤潮,范圍不斷擴大,其危害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對沿岸的海洋養殖業和漁業資源的威脅更令人擔憂,赤潮已成為我國沿海的一種海洋災害,也有的人稱其為「下海洋癌症」,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五)溢油災害
1990年6月8日凌晨2時40分,兩艘外籍貨輪在距大連老鐵山西南約30公里的海域相碰,巴拿馬籍「瑪亞8」號貨輪當即沉沒,輪船沉沒處造成大面積溢油,形成南北寬約18公里,東西長70公里,面積約1260平方公里的浮油區。由於大面積溢油的漂移、擴散,破壞了表層水體正常的生態環境,使這一海域的環境質量急劇下降,從而導致赤潮發生。專家分析認為,這次溢油事故,使這一海域的環境和生態資源受到破壞。初步統計,僅對海洋養殖業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900萬元,而對底棲生物帶來的危害和其潛在影響更難以估計。
6月18日12時55分,山東省海運公司8000噸級的「魯海65號」集裝箱船與天津航道局4000噸級的「津航浚102」船在膠州灣6號燈標附近相撞,「津航浚102」船當即沉沒,據國家海洋局海監15號船和監察人員提供的信息,此次事故造成了25000平方米的浮油區,油膜厚度為0.3至0.5毫米。膠州灣海域的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海洋養殖業、鹽業受到損失。
另據中國海監飛機在東海巡航監視中共發現大小溢油污染現象79例,東海海區溢油污染主要分布在橫沙——長江口——綠華山——嵊山——徐公島——甬江口——帶弧形海域。
二、一九九○年海洋災害特點
(一)風暴潮災發生地區、時間集中,災情嚴重
正如《一九八九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中所預測的「1990年總的風暴潮災害較上年少而輕,但不排除局部地區出現嚴重潮災的可能性」。本年度的風暴潮災集中發生在福建省,兩個多月內發生4次,這在我國潮災史上頗為罕見。盡管預報部門加強了風暴潮的預報工作,各級領導及防汛指揮部門也出動了大量人力、物力搶險救災,大大減輕了人員傷亡,但經濟損失仍十分嚴重。
(二)浙江省台州地區出現歷史上特大風暴潮增水
繼1989年第23號台風潮災後,1990年第15號台風再次登陸椒江市,海門、健跳兩站出現了2米以上的特大增水,均高於1989年第23號台風的最大增水,為本站風暴潮增水極值。盡管如此,由於台風登陸時為小潮期並且最大增水發生在低潮時段,所以上述兩站的最高潮位都未超過當地警戒水位。第15號台風若在大潮期登陸,產生的潮災不亞於1956年第12號台風特大風暴潮災。
(三)南海海域受風暴潮影響較小
往年受台風影響較多的廣東、海南兩省,本年度均無明顯的台風風暴潮災發生。
廣東省本年中有兩個台風登陸,第4號台風登陸海康縣,第9號台風登陸海豐縣。由於這兩個台風影響沿岸時正值天文小潮期,沿海各站的風暴潮增水不大,高潮位也未超過警戒水位。
第16號台風從海南省南端掠過,南部沿海風力較大,受暴雨和台風浪的影響,有些海岸工程被破壞,沿海養殖業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
(四)北方海域遭受兩次台風影響,局部出現高潮位
上海、江蘇兩地受北上的第5、15號台風影響,局部出現較大風暴潮增水,特別是第5號台風早在6月份就影響長江口以北,上海黃埔公園站和江蘇省連雲港站出現超過警戒水位的高潮位,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受第15號台風影響,上海、江蘇沿岸均出現1米以上較大增水,加上暴雨的作用,上海市區部分街道積水嚴重。
(五)溫帶風暴潮出現時間提前,次數增多
本年度溫帶風暴潮未造成災害,但風暴潮過程出現的時間明顯提前,並且次數增多。據統計每年12月下旬至翌年2月上旬是無風暴潮災害發生的平靜月份。但本年中與往年有較大的差異,從1月10日開始就出現溫帶風暴潮過程,特別在大年初一(1月27日)一次明顯的增水過程影響渤海的萊州灣,羊角溝站最大增水1.79米,夏營1.47米。入春以後,冷空氣活動更加頻繁,幾乎每隔4天就有—次過程。4月12日,一次嚴重的增水過程,羊角溝出現2.61米的特大增水,2米以上的增水時間持續5個小時,由於發生在低潮時段,羊角溝最高潮位僅略超過當地警戒水位。本年度溫帶風暴潮的發生時段一直延續到7月份。由於我國北方連續出現暖冬,溫帶風暴潮活動時間提前,因此,「我國一年四季均有風暴潮災發生」並非是一句空話。
(六)警惕氣旋大風造成的突發性暴風浪災害
5月1日在膠東半島發生的海浪災害,使榮成、文登、威海等縣、市蒙受巨大經濟損失並有人員傷亡。春秋季節,渤海多有氣旋活動,強度雖不如台風,但風力有時也能達9~10級,並產生3~4米以上的巨浪。巨浪對渤海沿岸的養殖、漁船、碼頭、港口造成的破壞也是不可低估的。在這次突發的海浪災害中,僅榮成市就損失2億多元,死亡22人,災情相當嚴重,應引起沿岸有關部門的注意,加強對突發性暴風浪災害的防範。
(七)本年度災害性巨浪明顯偏少
據統計,1990年4米以上的災害性巨浪在中國近海出現的天數明顯比常年偏少,其原因是氣旋入海造成的巨浪天數明顯少於往年,渤海12天(比常年少14天),黃海38天(比常年少57天),東海65天(比常年少88天),台灣海峽80天(比常年少80天),南海128天(比常年少41天)。
(八)海冰冰情偏輕,終冰日明顯提前
本年度海冰冰情偏輕,各海區終冰日分別較常年提前5~20天,從2月中旬北方海域就開始融冰,海冰融化較快,渤海灣和萊州灣於2月下旬終冰,遼東灣和黃海北部於3月中旬終冰。
(九)赤潮發生次數多,時間長,分布廣
本年度是赤潮發生較多的一年,統計分析結果表明,沿海從南到北相繼發生了大面積赤潮。東海舟山群島及渤海赤潮發生頻率有明顯的上升趨勢,赤潮發生季節也相應延長到冬季;在赤潮發生的海域,多為污染較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高,水體交換不良的內海和港灣。
(十)人為的海洋災害——溢油已不可忽視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74~1984的十年間,我國海域發生百噸以上的船舶溢油事故達19起,總溢油量2.4萬噸。溢油事故不僅輪船相撞造成,而海上井噴和岸邊儲油庫漏油也不可低估。1989年黃島油庫爆炸,630多噸原油泄入膠州灣,使青島附近海域的養殖業、旅遊業受到嚴重破壞。本年度又有兩起較大的溢油事故。近年來大型海洋溢油案件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形勢嚴峻,應引起有關部門對這一人為的海洋災害的重視。
三、一九九一年中國海洋災害預測
預計1991年總的風暴潮災出現次數低於1990年,或與1990年持平。在地理分布上廣東、海南、廣西等地的風暴潮災將比1990年多;其次是杭州灣、長江口及其以北海域;浙江南部、福建沿海的風暴潮災較1990年輕,特別是福建沿海不會再出現頻繁遭受風暴潮災的現象。溫帶風暴潮近年來發生次數較多,出現時間明顯提前,預計山東、天津、河北等北方各沿海省、市遭受溫帶風暴潮災的潛在危險增大。
預計1991年4米以上的災害性巨浪將比1990年增多,接近常年。199l至1992年冬季渤海及黃海北部的冰情將比常年偏輕。隨著我國沿海經濟的迅速發展,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日益加劇,預計1991年赤潮的發生將更加頻繁,范圍也不斷擴大,危害將比較嚴重。
四、建議與對策
(一)大力推廣海洋預報產品的使用,減少海洋災害損失
目前國家海洋預報台及其下屬的四個預報區台(青島、上海、廣州、海口)每天都發布我國近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浪、風暴潮、海冰、海溫預報,除正常預報服務外,還開展專項海洋預報服務,傳遞方式每日在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發,各區台還在當地省市政府電視台、廣播電台發布各海域的海洋預報。同時通過無線傳真發布每日的海浪實況、海浪預報和十天的海冰預報。每當有風暴潮發生時,則增加了災害性海洋預報,通過電報、電話、有線傳真等手段將預報傳遞給可能遭受災害影響的省、市、區。希望各級政府部門加強對海洋預報的使用,減少海洋災害造成的損失。
(二)為做好風暴潮預報,落實全國驗潮站聯網工作
風暴潮的監測和預報在減輕海洋災害中具有重要地位,而驗潮站的潮位觀測資料則是風暴潮預報不可缺少的。目前我國的驗潮站分屬幾個部門管理,在資料的使用上相互均有交往,為了完善和健全這種交換制度和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各部門的監測資料的作用,建議各部門盡快形成聯合體系,確立資料交換組織形式和制度,形成全國驗潮站聯網態勢,為海洋災害預報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加強海洋災害預報技術研究,提高海洋災害預報能力
風暴潮業務預報用的二維數值模式,其假定岸邊為不動的固體邊界,它並不能預報強風暴潮侵入陸地的范圍,為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快進行已引進的風暴潮漫灘模式(SLOSH)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開展突發性入海氣旋產生的短時暴風巨浪災害發生、發展的監測和研究。另外,對嚴重威脅冬季渤海石油開發的海冰災害,必須進行長期預報技術的研究,以便提前預報海冰狀況,為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做出貢獻。
(四)對重點開發區,加強防止海岸侵蝕的工作
隨著風暴潮災害的頻繁發生,某些重點經濟開發區海岸受到海水嚴重侵蝕,並有加劇的趨勢,如:山東省羊角溝一帶、江蘇省北部、上海市、天津市塘沽等地區。對這些地區的海岸防護工作,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❹ 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詳細歷史事件有哪些
20世紀90年代指1990年到1999年。
1.1990年:中國同印度尼西亞恢復中斷23年的外交關系;第11屆亞運會在北京舉行。
2.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鄧小平南巡講話。
3.1997年:鄧小平去世;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召開,提出了將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4.1999年:神舟飛船成功,澳門回歸。
❺ 1990年世界發生的大事件有那些
1、立陶宛獨立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輝煌文明的歷史古國 ,1240年成立立陶宛大公國,1569年與波蘭合並成波蘭立陶宛聯邦, 成為歐洲強國之一,並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和東歐爭霸,後由於國力衰退,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附庸國並最終遭到吞並。
一戰時被德國佔領,1918年2月宣布獨立,但在二戰時又遭蘇聯吞並,1940年成立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後加入歐盟和北約。
2、葉門共和國成立
葉門共和國(阿拉伯語:الجمهورية اليمنية,英語:Yemen Republic),位於阿拉伯半島西南端,與沙特、阿曼相鄰,瀕紅海、亞丁灣和阿拉伯海。1990年5月由阿拉伯葉門共和國(北葉門)和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南葉門)合並組成。
葉門擁有3000多年文字記載的歷史,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搖籃之一。葉門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糧食不能自給,約1/2依靠進口。在夏季有著沙漠中常見的沙塵暴,而因過度放牧,沙漠化日漸嚴重。
該國的棉花質量良好,每年有大量出口,咖啡種植面積也很大,占重要地位。近年,政府致力於減少預算赤字和政府開支,努力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
3、1990年北京亞運會在北京舉行
第11屆亞運會於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在中國北京舉行。 這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綜合性的國際體育大賽,來自亞奧理事會成員的37個國家和地區的體育代表團的6578人參加了這屆亞運會。中國派出636名運動員參加了全部27個項目和2個表演項目的比賽。
中國台北時隔12年後,作為中國一個地區的代表隊重返亞運大家庭。 亞運會開幕前不久,為中國申辦本屆亞運會成功做出巨大努力的亞奧理事會主席、科威特的法赫德親王在8月爆發的海灣戰爭中不幸去世,成為本屆亞運會最大的遺憾。
4、東德與西德合並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5、漢語大字典出齊
《漢語大字典》是以解釋漢字的形、音、義為主要任務的大型語文工具書。其首版由四川、湖北兩省300多名專家、學者和教師經過10年努力編纂而成,於1990年出齊。
全書約2000萬字,共收楷書單字56000多個,凡古今文獻、圖書資料中出現的漢字,幾乎都可以從中查出,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收集漢字單字最多、釋義最全的一部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全書採用繁體字編排,必須按繁體字進行查找。
❻ 90年代的重大歷史事件
港澳回歸。亞洲金融危機。99年南斯拉夫大使館被美國戰機空襲。
「超級大國」蘇聯解體 1991年12月21日。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打了海灣戰爭,
1993年到1995年歐洲出現了波黑戰爭,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了科索沃危機。
❼ 1990-2000中國發生的大事
1、5.5特大黑風暴
1993年5月,一場罕見的沙塵暴襲擊了中國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沙塵暴經過時最高風速為34米/秒,最大風力達12級,能見度最低時為零。
這場風暴總共造成85人死亡,31人失蹤, 264人受傷;12萬頭(只)牲畜死亡、丟失,73萬頭(只)牲畜受傷;37萬公頃農作物受災;4330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達7.25億人民幣。
2、第一屆中央電視台3·15晚會
199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台經濟部的編導們在激情和探索欲的鼓動下推出現場直播"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消費者之友專題晚會"。
首屆「3·15晚會」雖然曝光力度還不夠大,形式也並不完善,但在中國經濟蓄勢待發的時期,在中國消費者嘗到改革開放甜頭,同時也正承受假冒偽劣產品所帶來的痛苦時,為消費者正確維護自身權益起到很好的啟蒙作用。
晚會現場10部熱線電話此起彼伏,很多打不進電話的人,甚至把那些有質量問題的商品帶到直播現場的門口請求曝光,消費者們的維權意識被喚醒了。從此,一個消費者高度關注的品牌誕生了,"3·15"晚會成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宣傳活動的主力。
3、香港回歸
香港回歸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決定在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事件。
英國開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時間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當時清政府戰敗於1842年8月29日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及鴨脷洲割讓給英國。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再次戰敗,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時稱九龍司地方一區)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給英國管治。
1898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塊大小島嶼總計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給英國,並將租借地稱為「新界」,租期為99年。從1898年7月1日開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滿。從而佔領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就香港前途問題展開談判。雖然《南京條約》與《北京條約》皆指香港島及鴨脷洲與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國,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拒絕承認《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等所有相關不平等條約。
只承認香港受英國管理,而非英國屬地,並要求英國將香港島和九龍連同新界一並交還。1997年,英國政府決定將香港的主權交還給中國,但同時爭取維持英國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雙方經過兩年多達22輪的談判,最終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決定從1997年7月1日起,中國在香港成立特別行政區,開始對香港島、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權和治權。
4、1998特大洪水
1998年洪水,包括長江、嫩江、松花江等。長江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後,20世紀發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之一;嫩江、松花江洪水同樣是150年來最嚴重的全流域特大洪水。
據初步統計,包括受災最重的江西、湖南、湖北、黑龍江四省,全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面積3.18億畝,成災面積1.96億畝,受災人口2.23億人,死亡4150人,倒塌房屋685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660億元。
5、澳門回歸
1999年12月20日零時,在中葡兩國元首見證下,第127任澳門總督韋奇立和第1任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於澳門新口岸交接儀式會場場內交接澳門政權。
翌日(12月21日)早上,澳門群眾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澳部隊進駐澳門;至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澳門主權移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香港回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998特大洪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黑風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1991年中央電視台3·15晚會
❽ 1990年代世界歷史、中國歷史大事各五件
90年代中國大事。97年香港回歸祖國,7.1日,中國政府向英國收回香港,並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 99年澳門回歸祖國,中國向葡萄牙政府收回澳門,並設澳門為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 1999年5月8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國住南斯拉夫大使館,3名記者遇難。北約謊稱無炸。 1996年台海危機。 國外的 1991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灣戰爭爆發。 1990年東德和西德合並,建立德國聯邦。 1991年12月25日,由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的事件作為標志,為立國六十九年的蘇聯劃上句號。蘇聯解體。 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狂炸了南聯盟2個月。這是帶有侵略性質的戰爭。
❾ 1990年發生了什麼事件
1990年發生的事件:
1、1990年3月21日——納米比亞宣布脫離南非獨立。成為非洲大陸最後一個獲得民族獨立的國家。次日,中國與納米比亞建交。
2、1990年4月24日——哈渤太空望遠鏡由發現號太空梭發射升空,進入地球軌道。
3、1990年6月9日~7月8日——義大利世界盃在義大利舉行。
4、1990年10月3日——東德與西德合並,德國自二戰後再次統一。
5、1990年10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新加坡建交。
6、1990年11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發表678號公報,要求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前撤出科威特。
7、1990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豐鎮縣設立豐鎮市。
8、1990年11月22日——撒切爾夫人辭去英國首相職務。
9、1990年11月26日——中國上海證券交易所宣告成立。
❿ 1990年以來發生的中國重大歷史事件時間表和內容,越詳細越好
1991蘇聯解體
1992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993歐洲聯盟建立
1990年 上 海證 交所成立
·1991年 秦 山 核電 站並網發電
·1992年 鄧 小 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
·1993年 「汪 辜會談」
·1994年 全 國足 球 甲級(A組)聯賽開始
·1995年 雙休日改變生活
·1996年 中國人民 解 放軍在 台灣海 峽進行陸 海空 聯合演習
·1997年 中國政 府對香 港恢復 行使主權
·1998年 長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 大洪水 全國 抗洪 救災
·1999年 全國高校 開始擴大 招生
·2000年 成 克 傑、胡 長 清、廈 門 遠 華貪 腐事件被處理
·2001年 中國 加入 世界 貿 易 組織
·2002年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
·2003年 眾志 成 城 抗擊 非 典
·2004年 全國人大通過憲 法修正案 保護私產入憲
·2005年 神舟 六 號載人飛行圓 滿成功
·2006年 農業 稅退 出歷史 舞台
·2007年 十屆人大五 次會議 表 決通過《物 權 法》
·2008年 北京成 功舉 辦奧 運 會和殘 奧會 .汶 川大 地震
·2009年 新中國 成立6 0周年大 閱兵
·2010年 上海世 博 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