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印目前的實際邊界線是不是中方一直不承認的麥克馬洪線-
是的。1914年,英國人劃定了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1947年印度獨立,繼承了英國對中國的領土佔領,還更進一步,於1953年擴展到麥克馬洪線。1954年,印度單方面在地圖上將中印「未定界」改畫為「已定界」。1959年,印度根據其改畫過的地圖標線正式對中國新疆阿克賽欽地區提出領土要求。1960年4月,周恩來總理前往新德里與尼赫魯總理舉行會談,由於印方堅持無理立場,未能達成協議。隨後舉行的兩國官員會晤也無結果。1962年10月,印度在邊境向中國發動進攻,企圖用武力攫取領土,中國被迫進行自衛還擊。此後,兩國邊境地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基本保持平靜。
1987年2月,印度在非法侵佔「麥線」以南的中國領土上建立所謂「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絕不承認非法的「麥線」和所謂的「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⑵ 為什麼中國面積的前面有個「約」
因為國家還有許多和別國有爭議的領土未解決,中國現在還處在戰爭狀態!朝鮮戰爭中國是簽署停戰協議的一方,是停戰,而不是結束戰爭!
我國失去和被佔領的土地
丟了外蒙15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0個台灣),丟了藏南將近10萬平方公里(相當於3個台灣)
在1962年戰爭中,印軍遭到重創,但毛主席出於中印同是飽受帝國主義侵略的受害者的思想,大勝後退兵,本想印度會因此感激而互相讓步,但印度佬幾年後又重新佔領了麥克馬洪線。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三段。西段長600公里,中段長450公里,東段長650公里。由於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從未正式劃定,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爭議區共有8塊,爭議總面積約12.5萬平方公里。其中,西段3塊,爭議面積3.35萬平方公里,除一小部分由印度侵佔外,大部分一直由中國管轄。中段4塊,爭議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大都在印度手裡。東段爭議面積最大,約9萬平方公里,均在印度控制之下
我國南沙群島被侵佔島嶼明細表!
馬來西亞3個:
島 名 北 緯 東 經 時間
彈丸島 07度24『00" 113度48『00" 1977
興星仔礁 07度37『00" 113度56『00" 1977
南海礁 07度58『30" 113度56『00" 1979
汶萊1個:
島 名 北 緯 東 經 時間
南通礁 06度20『00" 113度14『00" 1993
菲律賓8個:
島 名 北 緯 東 經 時間
費信島 10度49『00" 115度49『30" 1970
馬歡島 10度44『00" 115度48『00" 1970
中業島 11度02『30" 112度16『30" 1971
南鑰島 10度40『50" 114度25『00" 1971
北子島 11度27『03" 114度12『00" 1971
西月島 11度05『00" 115度00『00" 1971
雙黃沙洲 10度44『01" 114度21『00" 1978
司令礁 08度22『00" 115度13『00" 1980
越南24個:
島 名 北 緯 東 經 時間
南威島 08度39『00" 114度05『40" 1973
鴻庥島 10度11『00" 114度21『30" 1973
南子島 11度25『30" 114度19『02" 1973
敦謙沙洲 10度22『55" 114度28『00" 1973
景宏島 09度54『00" 114度20『00" 1973
安波沙洲 07度54『00" 112度54『00" 1973
染青沙洲 09度52『30" 114度30『40" 1978
中礁 08度56『00" 112度22『00" 1978
畢生礁 08度58『00" 113度42『00" 1978
伯礁 08度10『00" 112度14『00" 1987
西礁 08度52『00" 112度14『00" 1988
無礁 08度52『00" 114度39『00" 1988
日積礁 08度30『00" 114度40『00" 1988
大現礁 10度04『00" 114度52『00" 1988
東礁 08度49『00" 112度36『00" 1988
六門礁 08度49『00" 114度00『00" 1988
南華礁 08度45『00" 114度13『00" 1988
舶蘭礁 10度24『50" 114度30『00" 1988
奈羅礁 11度23『00" 114度18『00" 1988
鬼喊礁 09度46『00" 114度20『00" 1988
蓬勃堡礁 07度56『00" 111度42『30" 1989
瓊礁 不 詳 不 詳 1989
廣雅礁 08度08『00" 110度02『00" 1990
萬安灘 07度32『00" 109度00『43" 1990
釣魚島全稱「釣魚台群島」,倭人稱為「****列島」。由釣魚島、黃尾島、赤尾島、南小島、北小島、大南小島、大北小島和飛瀨島等島嶼組成,總面積約7平方公里。相對位置:距基隆102海里,距那霸230海里。其海域為新三紀沉積盆地,富石油。地理上附屬於台灣島,以海溝與琉球群島相隔。
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我歷代政府都對此島擁有主權。二戰結束後,美國長期佔領該島。1972年,美國向日本歸還沖繩時,竟將釣魚島一並交給日本。此後,日本一些極端分子強行登島,對釣魚島進行實際上的控制。1978年,鄧小平訪日時曾提出擱置爭議、在更加廣泛領域發展兩國合作關系的指導思想。但近年來,日海上保安廳一直對釣魚島一帶海域進行著實際警戒……
⑶ 歷史上中國和印度一共有幾次大的沖突
一次,即1962年中印戰爭。
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即聲稱其與中國之間的邊界線為英國人劃定的邊界線。而中國人的立場是,由一個帝國主義國家劃定的邊界線是非法的,應重新予以協商。雙方有爭議的地區是克什米爾東部的阿克賽欽高原——印度堅持認為該地區性拉達克山的一部分,以及「麥克馬洪線」沿線地區。
50年代末,中國修築了穿過阿克賽欽高原直至西藏西部的公路直到1959年印度才得知這一情況,並發現中國武裝部隊已經牢固佔有該地區。
隨後,雙方不可收發室免的發生了交火事件。由於印度對中國實力的低估,談判解決問題的努力歸於失敗,印方甚至認為自元朝即為中國固有法定領土的西藏也應脫離中國。
1962年,其時中國剛剛結束三年自然災難,印度政府命令軍隊越過雙方實際控制線,中國對此表示抗議。由於印軍拒不撤回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中國部隊發起反擊。印軍慘敗撤回。中國即宣布停火,並從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後撤數英里。
(3)中印歷史界約什麼概念擴展閱讀
戰爭尾聲
1962年11月21日24時,總參謀部用特急電報下發到各部隊。電文如下:西藏軍區前指、軍區、丁指、康指、新疆軍區並成都、蘭州、北京軍區:為進一步爭取政治上的主動,中央決定我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為了促成中印邊界問題的和平解決 ,我軍決定於11月22日零時起,主動停火。
並於12月1日開始,主動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的內側20公里地區。
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的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國軍隊主動後撤。到1963年3月1日全部後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實際控制線20公里以內。這是中國政府出於保持中印友好關系的願望,再一次用實際行動 表示中國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而不是通過武力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的誠意。
中國邊防部隊奉命將在反擊戰中繳獲的大批武器、車輛進行擦拭維修,將繳獲的其他軍用物資進行整理包裝,於12月中旬交還給印度。對被俘人員,一律不殺、不打、不罵、不侮辱、不沒收私人財物。生活上給予優待,受傷者給予治療。
中國政府的這一舉動,在戰爭史上是史無先例的,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人民的高度贊揚。
⑷ 歷史上的中印關系
中印兩國的交往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唐與天竺的頻繁交往,玄奘到西天取經就是到了天竺--現在的印度.國民黨逐步敗退台灣之際,也是印度在甘地領導下完成獨立的過程.50年代有邊界沖突,我96年去印度時,該國還十分落後,民眾對中國的認識大多也停留在幾十年前,但當地人比較禮貌.現在兩國民眾交往多了,似乎彼此都有點瞧不上了.
⑸ 中印的邊界線具體在什麼位置
包括印度地圖在內的上世紀上半葉的各種地圖中,中印之間的邊界大體沿著喜馬拉雅山南麓和布拉馬普得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線而行,在這條傳統習慣線北側地區長期以來歸中國行政管轄。1905年出版的「印度行政區劃圖」中,中印邊界東段的畫法與中國的地圖一致。1929年大英網路全書(第14版)中中國全圖的中印邊界東段部分與中國出版的圖一致。而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把「邊界」向北推移了大約100公里,大體沿喜馬拉雅山脊線走向,把歷史上長期屬於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英屬印度。中印邊界歷來只存在習慣性界限。西段:中國新疆、西藏與印度拉達克地區接壤部分,主要以喀喇昆侖山脈為界,爭議領土3.3萬平方公里,主要是我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其中印度佔領巴里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爭議的焦點在空喀山口以北,歷來是西藏阿里與新疆交通的命脈。1959年印度開始入侵此地。中段:西藏與印度旁遮普等地接壤,爭議領土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全部被印度佔領。1954年印度開始侵佔此地。東段:西藏與印度阿莎姆邦接壤地區,爭議領土9萬平方公里領土,全部被印度佔領。不丹以東、緬甸以西,是爭議最大的一段。1914年中英在西拉姆舉行西藏問題會議,事後英方代表亨利.麥克馬洪同西藏代表秘密在不丹以東中印邊界劃出非法界限,二戰後,印度開始越過喜馬拉雅山南麓中國傳統習慣界限,到達以北地區,1954年完全佔領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
⑹ 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分界線什麼
中印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習慣上分為東、中、西三段:東段長約650公里,從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至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之處的底宛格里;中段,長約400公里,從西藏普蘭縣的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至札達縣的6795高地;
西段長約650公里,從札達縣的6795高地至新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整個邊界從來沒有正式劃定過,但根據雙方歷史行政管轄所及,形成了一條傳統習慣邊界線,東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段是沿喜馬拉雅山脈,西段是沿喀喇昆侖山脈。
(6)中印歷史界約什麼概念擴展閱讀:
中國與印度的邊界問題,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主要包括西段、中段和東段。西段約60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錫金段200餘公里,東段約650公里。
1962年兩國因邊界爭端爆發了一場邊界戰爭。幾十年來,雖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尋找公平、合理解決邊界爭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是為推動中印邊界問題解決而專門成立的高級別會談機制,自2003年成立以來已先後舉行過十七輪。正是在這一會談機制的作用下,中印雙方於2005年達成了「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邁出了解決邊界問題的第一步。
⑺ 中印關系的交往史
中、印二國均為世界文明古國,兩國人民之間的交往有幾千年歷史。
1、漢代及以前
印度和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政治接觸。但是,自1世紀起這兩個國家就已經進行了廣泛而密切的歷史文化聯系,特別是伴隨著佛教從印度傳播到中國的過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關系承擔著兩個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
在佛教傳入之前中國和印度也有一定接觸。在古印度文學中出現了一個被稱為「Chinas」的民族,現在被認為就是在指中國人。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約公元前5世紀)中有著「China」的記錄,這可能是在指秦國,也就是之後的秦朝。
孔雀帝國的首相,曾在塔克西拉大學擔任過教授的考底利耶(公元前350-283年)在他的作品《政事論》即用「cina」詞頭將中國絲綢稱為「cinamsuka」(「cina」絲綢服裝)和「cinapatta」(「cina」絲束)。
在《史記》中,張騫和司馬遷(使用了「身毒」來稱呼印度河流域地區(在現在巴基斯坦的信德省)。這一詞應是來源於梵文中的「Sindhu」。當雲南在1世紀被漢朝吞並時,中國政府報告在那裡存在一個「身毒」社區。
2、唐朝至近代
在公元一世紀佛教開始從印度向中國傳輸後,許多印度的學者和僧人都前往中國,如早在401年,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到達中國,並將梵文佛經《修多羅》譯成中文;
少林寺的創始人佛陀跋陀羅(約464-495年)和5世紀南印度高僧菩提達摩成為禪宗的創辦人少林寺第一位禪師。
同時許多中國學者和僧侶也前往印度,如中國高僧法顯於402年,訪問印度並居住10年,之後他將許多梵文佛經譯成了中文,其《佛國記》成為中印友好交往史上一部極具歷史價值著作;
玄奘(602-664)和義凈(635-713)。他們都曾在比哈爾邦的那爛陀寺學習。
7世紀玄奘於戒日王時期訪問印度,在他的作品《大唐西域記》中記錄了他前往印度的旅程,這後來啟發了明朝小說家吳承恩創作了他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
2000年印度總統納拉亞南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志中印兩國外交關系的逐步升溫。
2002年中國總理朱鎔基回訪印度,主要談論經濟話題。
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在對中國進行里程碑式的訪問,其後中印關系得到顯著提升。中國正式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同時兩國開始著手解決邊界爭端。
2004年,兩國還計劃開放錫金的乃堆拉山口和Jelepla通道,這對雙方都有好處。2004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雙方貿易額首次突破100億美元。
2005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班加羅爾以推動中印兩國在高新技術領域的合作。在演講中,溫指出「合作就像兩座寶塔,一個硬體和一個軟體。中印合作起來,我們就能在世界上占據領導地位。」溫家寶表示21世紀將是「IT產業的亞洲世紀」。
在這次高層訪問期間,還簽訂了幾項協議以加深兩國間的政治、文化和經濟關系。關於印度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件事,溫家寶起初似乎支持,但是在回國後又回到中立的位置。
2006年7月6日,中印重新開放乃堆拉山口,這是古代貿易路線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也是越過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個通道。兩國官員表示邊界貿易的重新開放將幫助緩和該地區的經濟孤立。
2007年5月,中國拒絕了一名來自阿魯納恰爾邦的印度行政官員的簽證申請。
2008年1月,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訪問中國,會見胡錦濤主席和溫家寶總理,並討論了貿易、商業、國防、軍事等雙邊議題。2008年7月,在第34屆日本G8峰會上,胡錦濤和辛格友好會見。
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印度向地震受害者提供了幫助。2008年是中印雙邊貿易的一個里程碑,貿易額超過了370億美元。中印貿易額在2012年達到700億美元。
2009年中國海軍和印度海軍在索馬裏海域一同執行一項反海盜任務。
2017年6月18日,印度與中國發生洞朗對峙事件,兩國關系開始惡化,中印關系或陷20年最低谷 。
並且印度不斷開始向邊境增兵:4萬印軍集結中印邊境 最近距中國僅500米 。
⑻ 中印關系
中印關系的歷史: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1700公里,分西、中、東3段。西段約600公里,中段約450公里,東段約650公里。作為金磚四國的兩個大國,有著這么長的邊界的兩個鄰居勢必無法相安無事的長久下去。
友好階段:印度曾是第一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系的非社會主義國家,中國政府也給予了熱情的回報。在抗美援朝最為激烈的1951年,毛澤東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出席印度駐華大使的國慶招待會。
反目階段:好景不長,1951年之後,印度不斷蠶食我國領土,並在1962年,印度總統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爭全面爆發。
矛盾不斷階段:雖然中印戰爭中印度徹底失敗,但是中國單方面停戰後印度又重新強佔中國領土,並向美國靠攏。以致後來中印關系一直存在不和諧的因素。
直至2003年6月23日,瓦傑帕伊總理訪華期間,印度政府首次公開承認西藏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重申不允許西藏人在印度進行反華政治活動,為重開對話開創了新的起點。
中印關系的現狀:
在政治上:兩國近年來友好關系不斷深化,雙方領導人互訪不斷。兩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也越來越多。中印都主張世界多極化,在維護發展中國家權益、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促進南南合作等許多重大問題上持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場。兩國對維護亞洲和平、穩定與繁榮都負有重要責任。此外,兩國民間交往也在快速增長。在軍事和安全領域:兩國間近年來的合作有了突破性進展。
中印關系的未來:
為了和平解決中印邊界問題,需要雙方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本著互諒互讓精神,照顧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通過和平談判,公平合理地解決邊界問題。
近年來,兩國高層來往頻繁。將中印關系提升到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的高度。這為兩國邊界問題的最終解決以及在解決之前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構建了良好的基礎,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⑼ 中印領土爭端概況
一、有問題先看看網路,沒有的話再看看知道,都沒有的話再提問。
二、先給你來一段網路上的:
整個中印邊界全長約3000多公里,分西、中、東三段。在每一段邊界上都有爭議地區。在西段,雙方爭議面積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賽欽地區,除巴里加斯一處外,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在中段,雙方爭議面積約2100平方公里,分為4處,現控制在印度手中。在東段,雙方爭議面積約90000(根據最新的矢量測量法,爭議面積為670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6.3萬平方公里)平方公里,即網上常說的藏南地區,現全部控制在印度手裡。在整個中印邊境爭端中,東西兩段是爭議重點,1962年的邊境沖突也是在這兩段打的。
情況就是上面所說的情況。
三、下面說點本人見解,非常淺薄,但希望能幫到你。
你問打起來能否贏,我非常堅定地認為在戰爭層面我國必贏。印度方面軍隊沒有我們多,裝備基本靠買,經濟沒有我們發達,靠啥打贏我們?而我們事事處處向美國看齊,又是登月又是探海的,裝備屢屢換新,如果連個印度也打不了,就不要想什麼星辰大海了。在我看來,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中印還基本在一個層面上,而現在基本就不在一個層面上了。
但是領土爭端的解決不一定非要打個你死我活,聽說老一輩革命家就認為中印邊界的解決,除了達旺地區應該要回來以外,其他的基本就按照實際控制線算了。我認為有點吃虧,但絕不認為比領導人聰明,那就吃這個虧吧,誰知道印度感覺更吃虧,竟然還不同意。
四、實際上關於中印領土爭端的問題、帖子很多,你要是高中沒畢業,看看網路就行了,若是已經高中畢業了,可以去看看天涯論壇上的名帖《地緣看世界》,相信能幫到你。
五、最後說一點,中國幾千年歷史,從來都是有疆無界,新中國成立後跟周邊國家劃界都是各扯各的,最終爭議領土一人一部分。結果有人就認為賣國了,批評的不少,我感覺不必過於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