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攥改歷史是什麼意思
歪曲歷史事實,無視歷史真相。
2. 日本改寫歷史你怎麼看
日本當時打仗並不是民意 是一堆子軍國主義這將日本送上了這個不歸路 正如當時希特勒一樣獨裁戰爭 所以日本和美國打仗這樣講不合理 應該是日本的軍國主義者掌權唆使國民與美國打仗。
美國擊敗日本後,麥克阿瑟進東京受到歡迎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證明當時的國民的民意並不是要和美國打仗。對於侵華戰爭,日本人很反省自己,大多數人覺得做的很對不起中國人,日本首相也不止好幾次道歉了。也有小部分自虐史想法的人,就是所謂右翼分子(想了解自己查一下,在這不細說了)。對於南京大屠殺這個問題,日本其實也承認是屠殺了,關鍵的問題在於殺死的人數上的分歧。中國說是30萬,日本就說把名單列出來,中國只列出了1萬多名。所以客觀上說很難有個定論。看待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都有分歧別說國與國之間了。日本畢竟言論相對自由什麼聲音都有,跟中國情況有一些不一樣。中國媒體報道的時候經常抓住了日本右翼的言行報道(最近減少了),其實日本右翼時時刻刻都在就看你報不報。具體很復雜跟政治關系很大,對日本歷史教科書有嚴重的誤解!
所謂的把「侵略」改為「進入」某些人根本就不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只是拿這件事來歪曲日本。「侵略」並沒有改為「進入」,這不是教科書的問題,而是日本首相岸信介當年一氣之下說出的氣話,岸信介是二戰東條內閣的官員,後來被釋放,成為首相,岸信介是極度反GONG的,他仇視大陸GONG產DANG,所以才怎麼說的。這是他自己說的話,和現在的歷史教科書沒有關系。
日本官方重來沒有否定南京事件,但在具體遇難人數上日方和中方有分歧,日方認為是10萬多,不到30萬。但沒有否定南京事件。日本主流的8套歷史教科書全都有講南京大虐殺。
3. 為什麼要改寫歷史
歷害是殘忍的,孩子是不能傷的,三國演義是名著歷史,想知道真相你還是看陳壽的吧
4. 誰能改寫歷史
世上有許多昏話,比如說某某人取得某某成就,於是這個人和這個成就被贊為「改寫了什麼什麼的歷史」。 誰能改寫歷史?歷史就是歷史,丑也好,美也罷,就那麼發生過,怎麼著?一切都在成為歷史,這是時間在流動,非常牢固地流動。你可以進入歷史,但不可以改寫歷史,管你是個英雄或者小丑。關於改寫歷史的口氣,我感覺只有在我們這個浮躁的人群中比較流行,就像各類晚會營造的誇張氣氛,完全脫離我們這個人群的真實生活。 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充斥著委瑣,可我們偏偏常聽見或看見豪邁的宣傳,這是一件可惡的事,至少它讓我本人不自信。比如我們這群人自古就崇尚仁義禮智信,自詡為禮儀之邦,可事實上我們都很清楚,我們是非常缺乏禮儀的一群人,通過城市街道邊的狗糞、煙頭、痰跡即可窺一斑。 多年前我們討論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句話,如今在我看來也很難受。《現代漢語詞典》對真理的解釋是:「真實的道理,即客觀事物及其規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那麼,真理需要檢驗嗎?真理是不變的,永恆的,也是極其 簡單的,真正需要檢驗的是我們貌似高深、復雜的智商。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去接近、發現真理,一旦發現,那就是我們的運氣,談什麼「檢驗」?如果把實踐定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那就更顯得絕對化了,而按照我們現在通行的哲學來看,這世上並沒有「絕對」的東西。又要「檢驗真理」,又給了個「唯一標准」,這是很矛盾的,是對真理的不尊重,簡直想把真理當成礦藏整治了,口氣也實在太誇張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誰能改寫歷史,也沒有誰能檢驗真理。我們這群人的口氣自古以來就虛誇,做實事卻比不過世界上的許多民族(人群),比如美利堅,比如德意志,比如日本。當我們在大談「改寫歷史」的時候,人家在改進汽車的發動機;當我們在「檢驗真理」的時候,人家在檢查柯林頓的桃色褲衩。我們這個世上最龐大的人群在豪言壯語中顯得目光短淺心胸狹隘,正所謂大愚若智、大怯若勇。
5. 歷史可以改寫嗎改寫的後果是什麼
誕生前夜的爭論
1939年春天,核物理學家們在爭相討論原子彈的可能性。尼爾斯·玻爾,這位量子物理的奠基人,列舉了15條理由來說明原子核的裂變無法具備實用價值,他當時無法預見,美國人用了3年時間和20億美元擊敗了他提出的每一個不可能。而奧托·哈恩,這位將因發現核裂變而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在1939年春天與朋友的辯論中脫口而出:「這是違背上帝的旨意的!」
二戰前,科學走過了一段「理想年代」,盧瑟福所在的劍橋,尼爾斯·玻爾所在的哥本哈根,以及德國哥廷根,同為物理學的三大中心。他們彼此之間聯系緊密,存在著難以分清的師承關系。在這樣的氣氛下,許多物理系的學生同時也研究拉丁語的詩歌,一些富有想像力的念頭隨時會打破物理學嚴謹的基石。恩里科·費米在對學生講課時說:「你們按照我的方法,可以得到結果,但是請不要問我這個方法的根據。」
1933年,哥廷根陷入納粹種族清洗的危機中,玻爾向受難的同行拋出了橄欖枝,哥本哈根比以前更加熱鬧了。而這一年,愛因斯坦把自己的家從柏林搬到了美國的普林斯頓。
等到1939年春天,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猶太裔,都到了美國。費米也無法再守住他的羅馬學派,他的妻子是猶太人,他們於1938年12月趁著領取諾貝爾獎的機會出國,並到了美國定居。在戰後許多人討論為什麼是美國而不是德國首先造出原子彈,這肯定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1939年訪問美國時,玻爾泄漏了原子彈的秘密,他不僅向新大陸的聽眾介紹了哈恩的工作,還闡述了梅特納和弗利士的解釋。一位聽眾,後來被稱作「美國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後來回憶說:「我當時頭腦里就有了關於原子彈的概念。」回家之後,奧本海默做了關於爆炸所需要的臨界質量的計算。
而另外一位科學家利奧·西拉德則試圖讓美國政府重視這個問題,他通過過去在歐洲的關系,了解到有跡象表示德國可能已經開始動手研究原子彈了。西拉德找到了羅斯福總統的非正式顧問亞歷山大·薩克斯,薩克斯對此表示支持。為了能夠引起總統的重視,西拉德又找到了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在給羅斯福的信上簽了名。
1939年10月11日,薩克斯得到機會把信件呈遞給羅斯福,疲憊的總統未加註意。第二天他們還有見面的機會,薩克斯徹夜未眠,終於想到了一個具有說服力的典故:在拿破崙時代,美國發明家富爾頓曾經建議這位皇帝建立一支蒸汽機動力的艦隊,以便在任何天氣下都能在英國登陸,拿破崙因為對這種艦隊聞所未聞而將富爾頓趕了出去。如果當權者能夠對科學多一些了解的話,歷史將會沿著完全不同的曲線發展。羅斯福被他說服了,美國的原子彈計劃開始啟動。初期對這個計劃熱衷的科學家,大部分來自歐洲,他們對一點深信不疑,即納粹德國已經開始著手研製原子彈。
玻爾:原子彈的「雙重生父」
2005年春天,為了紀念「世界物理年」而在北京一所大學里上演的一出科學戲劇惹惱了一位80多歲的老先生。物理史家、翻譯家戈革發表了兩篇文章指斥中國版的《哥本哈根》扭曲了玻爾的形象,體現出對物理史的無知。戈革對玻爾有著特別的感情,他認為玻爾對於現代物理的重要性,不在愛因斯坦之下。遺憾的是,玻爾的名字在中國不僅沒有傳揚開去,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名字所具有的榮光不僅被公眾,也被諸多的物理學家所淡忘。
如果一定要給原子彈找出一位教父的話,玻爾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人選。1913年,玻爾提出了著名的原子理論,對原子結構模型的研究為他贏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玻爾不僅從科學的角度為原子彈的誕生提供了最基礎的理論,也從精神上照管這個核物理的嬰兒:在原子彈尚未試驗之前,玻爾就指出,如果原子能掌握在世界上愛好和平的人民手中,這種能量就會保障世界的持久和平;如果它被濫用,就會導致文明的毀滅。戰後他獲得了美國首屆和平利用原子能獎。
玻爾有猶太血統,丹麥被德國佔領後,他被困在了哥本哈根。玻爾的學生,德國原子能研究的核心人物海森堡在1941年秋天拜訪了玻爾,他們謹慎地談到了鈾的分裂、核武器等等敏感問題。海森堡在戰後被認定為德國核研究的領導者,1939年費米曾經想說服海森堡也到美國去,但海森堡拒絕了。
戰後,海森堡和支持者辯護說,他在戰爭中表面與當權者和解,實際上則進行了積極的抵抗,即讓德國的原子彈計劃無限期拖延。但在戈革看來,這樣的說法可以被上百個事實駁倒。「1941年,海森堡作為一個特殊的使者訪問了所有被德國佔領的國家,他當時已經是凱撒·威廉物理研究院的院長。在這樣的氣候下,很難想像玻爾和他之間有什麼開誠布公的談話。」作為《玻爾全集》的譯者,戈革認為,這次談話加深了玻爾對「德國的原子彈研究已經開始了」的印象。
1943年,知道研究所再也保不住了的玻爾終於出走了,英國皇家空軍把他安置在投彈倉里,像一件貴重物品那樣運到英國,然後他去了美國。這時候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已經開始了一年多,盡管羅斯福總統在1939年10月就說過:「對此事要加緊辦理。」但真正的大額撥款決議直到1941年12月6日才通過。
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這時候也在曼哈頓工程區,他俏皮地說:「這里本來有許多大腕,玻爾來到洛斯-阿拉莫斯後,所有的人都成小人物了。」
但玻爾並沒有給美國的原子彈計劃帶來什麼新的推動力。在戰後,惠勒回憶說:「玻爾來美國,不是幫我們製造原子彈,而是對使用原子彈的後果提建議來了。」
催產士:政治
除了奧本海默,還有一位重要人物在1939年專心聆聽了玻爾關於原子彈的演講,他就是恩里克·費米。
費米是一個計算天才,在1945年7月,當人類第一顆原子彈試爆的沖擊波抵達他的位置時,他拋灑出手中的紙片,並通過紙片被吹飛的距離計算出原子彈產生的威力,結果和儀器檢測結果非常接近。不過他偶爾也有失手的時候。1939年他舉家搬遷到美國時,費米夫人由於寒冷提出要裝擋風窗,費米計算後發現擋風窗對提升室內溫度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於是沒有裝擋風窗。好幾個月後,窗子還是裝了,因為費米發現他上次的計算把小數點挪錯了一位。
費米的反應堆
從玻爾的演講現場回到家,費米對妻子解釋其中包含的意義:「打碎一個鈾原子,要用掉一個中子,然後假設這個鈾原子在裂變時,釋放出兩個中子,這兩個中子將擊中另外兩個鈾原子,分裂它們,這兩個分裂的原子將發射出4個中子,如此繼續下去,開始時我們僅需很少的幾個人造中子來進行轟擊,但最後這種反應會自發地持續下去,直到所有的鈾原子都被分裂為止。」
但這還是一個理論,中子太輕,極容易被周圍的隨便什麼物質吸收,空氣和水,都可以輕易在它們撞擊原子核之前捕獲它們。同事和朋友加入進來,其中有利奧·西拉德,他建議用碳使中子的運行速度變慢,他們一起想到了一種設計,把純石墨(天然碳)和鈾分層堆放起來,高純度的石墨可以預防中子逃逸。1940年,美國軍方贈與他們6000元購買石墨,費米和安德森在實驗室里把這些石墨砌成堆。
當石墨被堆到天花板之後,費米開始想把房間里的空氣抽掉,因為還是有不少中子從空氣中逃跑了,費米於是定製了一個巨大的鐵罐。他的朋友赫伯特·安德森更加富有想像力,他向一家橡膠公司定製了一個正方形的氣球,為此他不得不向橡膠公司解釋正方形的氣球同樣能夠飛行。
1942年的冬天,一個更大的被氣球籠罩的反應堆矗立在芝加哥大學的網球場上。12月2日,在費米的指揮下,一根根吸收中子的鎘棒被抽了出來,反應堆的輻射強度越來越高,它在按照人的意志釋放出潛在的能量。
這個反應堆第一次運轉成功大大鼓勵了官方的士氣。此時,曼哈頓計劃已經正式啟動了,萊斯利·格羅夫斯被任命為項目主管,他是一個喜歡冒險的人,在費米的實驗尚未取得成功時,格羅夫斯就把建造反應堆的計劃交給了杜邦公司。
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製造過程中,許多項目都是這樣超常地進行的。
與德國的競爭
1942年秋天,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在火車上第一次見面,格羅夫斯此時已經晉升為准將,而奧本海默經過康普頓的推薦,成為一個美國歷史上最大實驗室的主任。在1945年後,他們一個被稱為「原子彈將軍」,一個被稱為「原子彈之父」。在奧本海默的提議下,位於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成為建造新實驗室的地點。
1943年,奧本海默整整40歲,雖然已經頗有名氣,但和玻爾或者康普頓這樣的前輩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但奧本海默用他的文學素養和口才彌補了這一不足。曼哈頓計劃羅織了當時在美國最好的一批核物理學家,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雇員很快超過1萬人。
在同時期的德國,原子彈計劃由於希特勒的自信已經胎死腹中。1942年6月,海森堡向德國供應部長報告說,從理論上來說,從反應堆內部獲得爆炸物質是完全可能的。但德國在佔領了大半個歐洲後,希特勒相信他的閃電戰可以征服世界,因此對於一切在6個月內拿不出成果的研究不感興趣。
然而,美國人相信德國人已經開始了原子彈計劃,這使美國感到他們必須加快速度。曼哈頓工程迅速膨脹到一個投入達20億美元,雇員超過15萬的人大工程,許多項目僅僅在理論上證明可行就匆匆上馬。格羅夫斯回憶說,當時他曾和人開玩笑說,應該在國會山旁邊買房子,以預備項目失敗後在那裡隨時准備迎接國會的質詢。
1944年8月,物理學家高德米斯和一個秘密小組來到巴黎,尋找德國研製原子彈進程的證據。到1944年11月,他們發現的證據已經足以說明,德國在原子能方面至少落後於盟國兩年,德國沒有能力生產出原子彈,甚至原子彈所需的原料。高德米斯對一位軍官說,既然德國沒有原子彈,盟國終於可以不生產原子彈了。軍官回答令他很吃驚:「既然我們有這東西,我們當然應當利用它。」
1945年春天,曾經是美國原子彈計劃的建議者西拉德再次拜訪愛因斯坦,希望他在一份新的信上簽字,這封信企圖說服美國總統放棄使用原子彈。此前,1944年6月,玻爾曾經面見過羅斯福與丘吉爾,希望他們能在原子能問題上與蘇聯協商,達成世界和平的格局,而丘吉爾因此懷疑玻爾是共產主義的同情者。
這封信還躺在總統辦公室的時候,羅斯福意外地去世了,杜魯門成為總統,他讀到有愛因斯坦簽名的信了嗎?從他的回憶錄里一點也沒有反映出來。
反對使用原子彈的風潮也刮進了洛斯-阿拉莫斯,許多參與項目的科學家開始發起討論和簽名,但是這個項目的總負責人,格羅夫斯將軍,卻是在使用原子彈問題上立場堅定:「我一直把建議使用原子彈看成是我的職責。」
沒有什麼力量能使它停下來,德國投降後,洛斯-阿拉莫斯的工作節奏反而加快了。1945年春天,馬歇爾將軍指示格羅夫斯確定原子彈的投擲目標。目標不再是德國,而是日本。
驚天動地的降生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時30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沙漠地區爆炸成功,爆炸把方圓800米內的沙粒燒成翠綠的玻璃。無數的作品以史詩般的語言記載了這一刻。
每個目睹者的心情都各自不同。具有詩人氣質的奧本海默霎那間湧上心頭的是一句印度古詩: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卡爾松·馬克想起了幾個月前的一場爭論,即原子彈爆炸是否會點燃大氣層,現在看上去,那些火球似乎要吞噬一切。費米根據他灑下的紙條,大概估計出爆炸所產生的沖擊相當於兩萬噸TNT炸葯。此前沒有一個科學家估計到它的威力。
最初,科學家們訂購了一個很大的鋼罐,准備在鋼罐內進行爆炸,以回收大部分貴重金屬,同時防止爆炸物擴散引起污染。但臨到試驗時,這個厚度在6到14英寸之間的罐子被放棄了,因為核爆的威力即便低於某些人所估計的250噸炸葯的威力,也是鋼罐所不能承受的。試爆後,人們發現爆炸中心的溫度達到了1億華氏度,相當於太陽表面的一萬倍,如果那個鋼罐還擺在那裡,它會被瞬間氣化。
早在一年前,格羅夫斯和奧本海默等人就商議決定,第一顆試爆的原子彈應當是內爆式原子彈(他們稱它為「胖子」),以檢測它復雜的內爆系統。在內爆式原子彈的內部是兩個半圓球體,當球面合在一起,兩個半球的鈾重合在一起,就達到了發生鏈式反應的臨界質量。在球體的外面是烈性炸葯,在引爆原子彈時,先引爆外面的炸葯,然後由炸葯產生高溫高壓,刺激內部的球狀鈈。採用這種方法的原因是原料不夠,但後來卻成為一種普遍使用的方法:在試驗氫彈的時候,就先用炸葯點燃了一顆原子彈,然後再用原子彈點燃氫彈。
那個想出了原子彈自分裂方式的弗利士計算出了這個臨界點,實現這一過程的不是自動機械,而是靠手工完成,試驗因此充滿危險,弗利士差一點因此死在洛斯-阿拉莫斯。
爆炸的結果很快送給總統,在波茨坦會議上,丘吉爾意識到杜魯門突然變得更強硬了,在會上以更堅決地語氣告訴俄國人,某些要求是不可能得到的。到了7月22日他才知道謎底,然後他和杜魯門協商,決定告訴斯大林。
然而,斯大林的反應比較平淡,這讓丘吉爾認為,斯大林根本沒有理解他們的談話內容。然而,一位叫斯米爾諾夫的俄國歷史學家卻這樣記下了當時的情況:「斯大林從會上回來後,就當著我的面把杜魯門告訴他的話,告訴了莫洛托夫。莫洛托夫立即說道:他這是在為自己抬高價碼。斯大林笑笑說:讓他抬吧,必須與庫爾恰托夫談談加快我們工作的事情了。」
庫爾恰托夫是蘇聯核計劃的負責人。在間諜機關的幫助下,斯大林在7月20日或21日就獲悉這個消息。回到莫斯科後,斯大林召開核緊急會議,曾經為諸多科學家所預測的核競爭開始了。
結束一場戰爭,開啟一種恐怖
在1939年那封有愛因斯坦簽名的給羅斯福的信中,有一個技術性細節,專家們估計原子彈太重不適於使用飛機投放。但到了1940年,這個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波音B-29重型轟炸機誕生了。
B-29超級轟炸機是二戰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轟炸機,它創下了多個轟炸機之最:載彈量 9 噸、航程 6,000 公里、能在萬米高空巡航、極速600公里/小時。在B-29轟炸機出現之前,日美兩國隔著太平洋,只能進行海上消耗戰。而B-29出現之後,戰局大變,美國掌握了制空權。
1943年9月,B-29 被選為原子彈載機。此時科學家們還無法確定原子彈的外形,所以B-29彈艙內安裝了可以調節的 H 形桁架和原子彈裝載釋放系統。1944年2月28日,B-29 在加州慕洛克機場(後來的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進行了原子彈模擬投放測試。到了8月,已經有46架B-29具備了原子彈投放能力。
與此同時,機組人員的訓練也在緊張進行。這項特別計劃由保羅·蒂貝茨上校指揮,他曾在歐洲和北非開過B-17,經驗豐富,直接參與了B-29的試飛。
小男孩發威
一切都准備好了。1945年7月25日,杜魯門做出了一項重要的決定,如果日本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就對日本使用原子彈。
美軍最初的投擲目標達17個城市之多,格羅夫斯親自負責挑選投彈目標,廣島最終被定為首選。廣島是重要的軍事要塞,而且是日本除京都外,當時未受美國空襲的最大的城市。
1945年8月5日早晨,有徵兆表明,第二天將是個好天氣。下午,提尼安島,原子彈「小男孩」被水壓梯舉起安裝到位。這顆炸彈的外殼由黑鋼片製成,重達4400公斤,像「一個延伸長的鰭狀垃圾桶」。「小男孩」被配備好雷達、計時器和氣壓計,然後被安裝到轟炸機上,用鏈條固定。
6日零點,最終指示下達。
執行任務的「恩諾拉·蓋伊」號共有20名包括地勤在內的機組人員。駕駛員是蒂伯茨上校,投彈手是費雷比少校,軍械師是帕桑斯海軍上校,電子技術軍官是傑普遜海軍上尉。龐大的轟炸機為銀色,機翼長43米,機身上的名字閃閃奪目——Enola Gay,是以蒂伯茨上校的母親命名的。
蒂伯茨提醒機組人員要使用護目鏡。據天氣預報稱,廣島黎明有風,天氣晴朗。由於要在凌晨2點45分出發,他們沒睡好。2點27分,引擎發動,飛機負重6800千克,有點超重,但它順利通過了兩英里長的跑道。在塞班島上空,帕桑斯和傑普遜爬進艙內完成炸彈的組裝。上午8點50分,他們進入日本領空,高度為9500米,離廣島已經很近了。
廣島居民看到了兩架飛機,但不以為意,街上有人在照常行走。廣島時間上午8點15分,由定時器和氣壓計扣動扳機,原子彈爆炸了。
在起飛之前,飛行員曾詢問一位科學家,如何才能最快地離開投彈點,得到的答案是最大可能地急轉彎,沿切線飛離目標。所以當原子彈在廣島上空1000米爆炸時,轟炸機已飛到11英里以外,但它如同被高射炮擊中一般搖晃並吱吱嘎嘎作響。
蒂伯茨回憶說,「廣島原子彈沒有形成蘑菇雲。它形成的東西,我們稱之為一條細繩。它往上沖,漆黑漆黑的,有光亮和顏色,裡面有白光和灰色,頂部就像折起來的聖誕樹。」另一名飛行員將場景比作「燃燒黑色石油的鍋」。
爆炸過後是死一般的寂靜。接下來,地獄般的景象慘不忍睹:氣溫高達2980℃,爆炸附近的受害者瞬間蒸發,昏迷中的倖存者像夢游一樣行走,他們被撕破的皮像破布一樣在肉上垂著。木屋、公園、樹在猛烈的爆炸中熊熊燃燒。河裡漂浮著燒焦了的屍體。一剎那間,廣島這座城市不復存在了。
6. 文科生創造公式,理科生改寫歷史是什麼意思
文科生不懂科學,一談到科學就各種錯誤。這就是所謂的創造公式。理科生不了解歷史,一提到歷史就會各種誤解,這就是所謂的改寫歷史。
7. 改寫歷史和改變歷史的區別
改寫歷史一般是指歷史記載上相同和相近的情況下,結局和歷史上完全不同。改變歷史則是推進歷史進程或者改變歷史發展方向。
8. 你要改寫歷史嘛
如果有機會的話,那肯定是想改寫歷史了
當然,前提是不用拿自己的靈魂去交換
如果沒有代價或者代價並不算特別昂貴的話,我覺得很多人都會願意去嘗試改寫下歷史的,畢竟我們現在的生活就是由無數的過去所構成的,對現在的不滿,對未來的展望,說不定就是曾經的歷史中的某件事情的延續
那麼,改寫歷史,改寫現在,改變未來自然就有其魅力所在了
9. 改寫歷史的史前文明是怎樣的
位於黑海之濱的保加利亞城市瓦爾納,風光綺麗,氣候宜人。它有著連綿數里的沙地海灘,是東歐著名的避暑勝地。這座海港城市有著悠久的歷史,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它建於公元前572年。但本世紀70年代以來的考古發現證明,這個估計太保守了。瓦爾納的歷史確切些說,已有6000多年!這座古城重現於世的史前文化成就,把保加利亞的文明發展史大大提前,並使之可與蘇美爾、埃及、愛琴海地區的古代文明相媲美。而世界歷史觀的這一重大變化,卻是由現實生活中一件極為偶然的小事引起的。
1972年秋天,瓦爾納城郊一家工廠的一位名叫雷科·馬里諾夫的拖拉機駕駛員在為鋪設地下電纜挖溝時,在地下1.5米處意外地發現了一些亮閃閃的金屬碎片(它們各有4寸見方),和因生銹腐蝕而呈深綠色的銅制工具,以及一堆隧石斷片。馬里諾夫感到事關重大,他立即把這批發現物送到瓦爾納的國家博物館。經測試鑒定,其中一把銅斧是保加利亞史前時期青銅時代(約公元前5000到前3000年)的遺物,而發亮的金屬碎片是黃金打制的手鐲等裝飾品的殘物,隧石工具斷片也是史前時代的。這樣驚人的發現在保加利亞從未有過,它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瓦爾納博物館和索菲亞大學聯合組成了考古發掘隊,由年輕的優秀考古學家伊萬諾夫負責組織和指導,在不長的時間里就探查發掘出一處史前墓穴。在墓葬物品中有許多是製作精美、用料講究的工藝品,人們看後很難相信它們竟出自於史前時期的工匠之手。經初步測定,這些墓葬品是公元前3500年的遺物。伊萬諾夫和他的同伴們為此萬分欣喜,他們自豪地認為,在瓦爾納所從事的發掘工作,其歷史價值完全可以同德國考古學家海因利希·施里曼在19世紀中葉發現特洛伊古城遺址的意義相比。
但在發掘工作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保加利亞的考古學家們注意到一個值得深究的現象,但又感到困惑不解。這就是:在出土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以青銅為原料製作的工藝裝飾品。在斯塔拉·扎戈拉城附近還發現了一座古代銅礦遺址,以及熔銅的坩鍋和鑄型的石模。可見當時的居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冶煉和翻鑄的技術。但問題在於,這種技術是保加利亞人的遠古祖先自己發明出來的,還是由其它古文明地區的外來者導入的呢?
對於這個問題,保加利亞和其它國家的絕大多數學者傾向性的意見是:冶金術的基本技法最早是從埃及和蘇美爾產生的,其後傳到愛琴海地區。在19世紀發掘的特洛伊、邁錫尼、倫梯斯和克里特等愛琴文化遺址中,都可以看到早期青銅時代的銅制工藝品。而保加利亞的冶煉術,則可能是從愛琴海地區傳導過去的。
但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考古學教授科林·倫弗羅,對這種觀點提出異議。1978年,他來到保加利亞做實地挖掘考察。通過對瓦爾納地區和馬里察河谷地區墓穴隨葬品的發掘和鑒定,他提出保加利亞的青銅時代要早於愛琴海地區的同一發展階段,這里的古代居民很早就依靠自己的力量發明了熔冶技術。這也就意味著這一古文明地區有它自身的獨立起源,而不是受到中東和愛琴海古代文明區域的影響才發展起來的。倫弗羅的觀點提出以後,立即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此說一旦成立,不僅保加利亞的歷史,而且全世界的歷史都將重新大大改寫。
與保加利亞史前文明的起源問題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問題是,這個地區的最早居民是當地的土著人還是外來移民?這些人在漫長的史前時期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結構中生活的?
經過較長時間的考察分析,多數學者認為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公元前6000年左右從小亞細亞和希臘半島遷移過去的,他們以小股移民的方式散居在巴爾乾地區。保加利亞的最早居民以經營農業為生,但在石器時代手工業的生產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從斯塔拉·扎戈拉城在石器時代的一個定居點遺址中,就發現了用不同顏色的海灘貝殼串連而成的項鏈和色彩斑斕的陶器製品,其產生年代約為公元前5500年。而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時,由於青銅時代冶煉業的出現促使手工業和采礦業生產獲得了重要的發展,整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面貌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在公元前1200年後的數百年間,保加利亞古代社會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即色雷斯人統治的民族部落時期。
在現今保加利亞西北部的瓦拉察一地發掘的色雷斯人部族首領的墓穴,向人們展示了當年色雷斯人的一些生活場景,它包括三外墓葬點,其中主要一處陵墓由兩間墓室組成,在前室入口處停放著一架裝飾豪畢的四輪馬車。引人注目的是,三匹拉車的馬連同銀制的馬具也成了殉葬品。在馬的骨骼旁邊還有一位女子的骨骼,肋骨間插有一把已生銹的利矛,這顯然是當殉葬人反抗時有意加害的。主墓室內擺放著部族首領和他妻子的棺材。部族首領年為30歲,身上配有全副盔甲、短劍以及裝有70支箭鏃的箭筒。其中頭盔做工尤為精細,樣式也與只露有兩眼的希臘式銅板頭盔不同,它依照人的五官位置雕刻成面形圖案,甚至頭發、眉毛也清清楚楚。首領妻子的隨葬物品,其工藝精湛更是令人叫絕。其中金制的月桂樹葉花冠,恐怕只有中國古代的皇後之冠可與之相比。但這位年約18歲的「王後」竟也死於非命,一把利刃深深地刺進了她的胸骨!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考察,造成這種悲劇的原因是,色雷斯人部族實行一夫多妻制,首領或武士在預感到死神將至時,命令族人殺死他們最寵愛的、也是最漂亮的一位妻子作為陪葬者。從這種非常荒謬和野蠻的規定中,人們也不難看到色雷斯人部落首領的權威性和父系氏族社會的某些特點。
奇怪的是,色雷斯人在保加利亞史前文化的舞台上做了一番頗有光彩、頗有建樹的歷史活動之後,卻不知何故地突然中斷了他們的英雄業績。有人猜測他們可能遷徙到歐洲其它地區去了。也有人推斷是外敵入侵戰禍所致。但這些說法都缺乏可信的證據。相比之下,倒是希臘大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意見,對探討這個問題有些啟發。他說:「色雷斯人是繼印度人之後世界上人數最多的民族,如果他們由一人統治,或如果他們內部一致的話,那他們將攻無不克並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民族。……但他們卻不能團結一致從而失去了這種可能性,這也是色雷斯人衰落的原因。」
保加利亞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目前仍在進行。僅瓦爾納一地發現的金制或銅制器物,已達2000多件。人們還在烏爾奇圖姆發現了歐洲大陸青銅時代最大的黃金儲地。許多考古學家認為一定還會有更大的奇跡出現,到那時人們也許才能夠對保加利亞史前文化成就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做出准確的評價。
10. 什麼叫做改寫
改寫,就是在不改變原文原意與主旨的情況下,改變原來的文體,文言文改成白話文,詩歌改成記敘文等。把原來的第一人稱改成第三人稱,第三人稱改成第一人稱,改變原作的記敘方法等。改寫,鍛煉了我們組織材料的能力和想像力,讓我們更為深刻地把握作者創作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