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史淵源是什麼意思,共同歷史淵源名詞解釋,中日
樟樹市境古屬揚州,自西周至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建新淦縣,治於淦陽(今樟樹市城區)。西漢分屬新淦、建成、宜春3縣。東漢中平二年(185),析宜春縣置漢平縣(治所在今樟樹市中洲鄉門樓里之古吳平圩),市境分屬新淦、建城、漢平。三國改漢平縣為吳平縣。唐武德五年(622),以樟樹西南境太平圩(今昌傅鎮境內)為縣治,置始平縣。武德七年(624),廢始平縣入新渝縣,市境分屬高安、新渝、新淦縣。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劃出新淦縣以北地區,另撥新淦縣的崇學鄉和高安縣的建安鄉、修德鄉在蕭灘鎮(宋改稱臨江鎮)建清江縣(袁贛二水匯流蕭灘,江水清澈,以水名縣)。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縣、新淦縣、新喻縣置臨江軍,軍治所設臨江鎮,清江為倚郭望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鄉、新喻思賢鄉隸清江縣,縣境由3鄉增至5鄉。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是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1988年10月26日,撤消清江縣,設立樟樹市。
樟樹歷史悠久,宗教與葯文化積淀深厚,遺存有眾多的名勝古跡。現有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雕、碑刻1000餘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個。樊城堆遺址是贛江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江西土著文化重要的一支;築衛城遺址是全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遠古大型土城之一,是江南印紋陶遺址「核心」地區的著名遺址;「江南商代方國都邑」——吳城遺址,打破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定論,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道教三大傳籙聖地之一的閣皂山,唐代御封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寰宇記》載為「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館」,境內「六朝松」、「迎客松」、「照門松」「皆唐宋時物」,並載入《中國古松志》。閣皂山東峰之崇真宮,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自漢以來,張道陵、葛玄、丁令威等道長,都在此設有壇井,並遺有葛玄洗滌草葯之「洗葯池」,另有岩、池、石、壇、橋、丹井等名勝及北宋鳴水橋、葯圃百草園、紫陽書院、石城庵、道德宮、一天門石坊等古跡。唐初創建的通慧寺,主殿棟宇迄今尚存;南唐時所立的太平觀碑,刻有南唐江文蔚所撰創修太平觀序文;始建於北宋淳化三年(992)的臨江府署大門望樓「大觀樓」,為保存最完好的府衙建築,府署內古林蔥郁,池塘山石布置精巧,亭台樓閣錯落有致,內有王安石出生地「維崧堂」遺址、蘇東坡書《金剛經》碑和《重建臨江府靜治堂》碑、《清江縣題名記》碑及施侯墓;建於明初的「鍾鼓樓」,內有大鍾,重3700餘斤;葯材行鋪集資公建的「三皇宮」,供葯王孫思邈,祭祀遠古「三皇」及歷代神醫妙手,為樟樹葯業發展之見證。
㈡ 為什麼人們稱呼河南為老家,有什麼歷史淵源
河南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總面積16.7萬平方千米,位於我國的中心地區,並且在我國算是佔地面積較為中等的省份。在歷史上,大多數都位於黃河以南的部分,所以起名叫河南。河南的文化也是非常的優秀,洛陽是河南的地級市,也是九朝古都之一。現在很多人稱河南為“中國人的老家”,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為什麼河南被稱為老家,有什麼歷史淵源。
作為河南人,我希望我的故鄉可以發展的越來越好。
㈢ 春節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春節傳統節日的歷史淵源:
1、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2、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春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在古代民間,人們從歲末的廿三或廿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歷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新年才算結束。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節日,是人們增深感情的紐帶。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維系春節得以持存發展的重要要義。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它不僅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願望、生活娛樂和文化心理,而且還是祈福、飲食和娛樂活動的狂歡式展示。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中國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㈣ 鳳凰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1.1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 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㈤ 520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1998-2001年,中國台灣籍歌手范曉萱唱過一首《數字戀愛》,歌詞將數字「520」比喻成「我愛你」。從此,這三個數字被賦予了愛的含義。
2004-2006年,中國四川籍音樂人吳玉龍的一首網路歌曲又將「我愛你」與「網路情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隨後,「521」也被愛情中的男女們表達為「我願意、我愛你」的意思。
(5)歷史淵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21世紀初期,互聯網世界悄然興起了一個由數以億萬計的網民自發組織的網路節日——網路情人節。這是虛擬網路世界的第一個固定節日,定在每年的5月20日和5月21日,因為「520」和「521」的諧音都是「我愛你」。
根據「0」和「1」音近或象形所指代的不同,520主要是為女性設定的節日,而521則主要是為男性設定的節日。
男性可以選擇在5月20日對老婆、女友或喜歡的女神表白「520」(我愛你)。5月21日這一天就是確定答案的日子了,被感動的女性記得向老公、男友或心儀的男神回復「521」表示(我願意、我愛你)。
因此,每年5月20日和5月21日的「網路情人節」也成為了情侶們扎堆登記結婚、隆重舉辦婚宴的吉日。
㈥ 淵源流長是什麼意思
淵源流長」歷史發展過程和現如今使用情況,及未來應用狀況,加以闡述論證.[關鍵詞彙]:源遠流長,淵源流長大多數人總認為源遠流長與淵源流長很相近,就不以為然.於是就這兩個片語進行一下研究論證.淵源流長確切的說是片語.其中「淵」作①深水;深淵;潭淵②深;源泉③喻人或事物聚集地.「淵源」比喻事情的本源:歷史淵源;家學淵源(家世學問的傳授有根源).如果問「淵源」的出處,出自《三國志.管寧傳》「測其淵源,覽其清濁,未有厲俗獨行若寧者也.」有些詞典解釋為「源瀾」猶「淵源」;如馬其昶《〈桐城古文集略〉序》「師友源瀾,各有所自,文儒之輿, 愈乎他邑.」
㈦ 歷史淵源和歷史影響的區別
歷史淵源和歷史影響的區別在於,歷史淵源講的是歷史事件發生的來由,歷史影響講的是歷史事件的結果所產生的影響,應該說每個歷史事件的影響都很深遠。
㈧ 英美兩國歷史淵源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後,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
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
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兩國間關系」。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
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並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8)歷史淵源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英美關系發展變遷
英美關系發展的第一個里程碑是1823年的《門羅宣言》。由於英國擔心歐洲強國以鎮壓西班牙殖民地起義為名干涉到拉美事務中來。
英美關系發展史中另一個關鍵性的里程碑是1895年的委內瑞拉危機。委內瑞拉危機的起因是1811年委內瑞拉從西班牙統治下獨立出來時,其東部與荷屬蓋亞那的邊界糾紛。英美關系發生戲劇性的轉折。委內瑞拉危機本來很有可能激化英美矛盾,卻轉折成為兩國關系改善的重要里程碑。
此後英美關系快速發展。在1896年美西戰爭爆發前,英國首相索爾茲伯里明確表示,尊重美國在加勒比海的地位,不論美國採取什麼樣的政策,英國不考慮發表任何意見。在美國尋求獲得巴拿馬運河的開鑿權的過程中,英美經過談判達成《約翰·海-龐斯富特條約》,英國再次承認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主導地位。
英美特殊關系的第三個里程碑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即美國正式參戰之前的階段。由於受到1937年的中立法案和1934年的約翰遜法案束縛,必須採取「現款自運」;美國向交戰國提供的武器必須被證明是對美國自身國防並不需要的才行。
此後,羅斯福總統利用美國法律的漏洞,提出《租借法案》,進一步加大對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力度。
英美兩國緊密關系形成的最初原因並非通常認為的共同文化和歷史,更多的出於各自利益的現實考慮。從十九世紀初一直貫穿到二戰,英國對於美國來說,始終是阻擋歐陸大國染指西半球的屏障。
大英帝國時期,英國霸權的核心是大西洋和印度洋,英國也希望看到一個友好的美國將發展方向指向太平洋。此外,英國的殖民體系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之一即是保持歐洲大陸的實力均衡,英國也不希望看到歐陸強國染指西半球。因此,英國和美國的全球戰略是互補的,這是英美特殊關系形成的最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