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圳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深圳被劃為經濟特區,在黨的政策下,他們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大辦工業,進行現代化建設,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性大都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施展了法術,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的現代化國際都市。
在中國向全球經濟第一大國沖刺的過程中,深圳將扮演內地與全球經濟新的超級聯系人角色。用炒房圈流行的「玩笑」來形容未來珠三角的城市格局,「以後深圳周邊的城市包括香港在內,都叫環深區域。」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個比方用在香港和深圳之間再貼切不過了。30多年前,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還是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小漁村,而香港已經是全球知名的國際都市,金融中心,最開放的自由貿易港,集裝箱港口貨運吞吐量位居全球前列。
30多年後的今天,深圳的GDP達到2.2萬億,將人民幣匯率大幅上升的因素考慮在內,深圳已超過廣州,超過香港是大概率事件。昔日的小漁村已成長為中國矽谷,創新之都,高精尖加工製造業基地,金融重鎮,上市公司雲集,全球第三大集裝箱港口,人口超過2000萬。
② 沒有名牌大學的深圳,高科技產業是怎麼崛起的
深圳沒有名牌大學,也沒有國家級研究機構,但是在改革開放中,深圳高科技企業卻蓬勃發展,成為全國領先的創新型城市,有人說深圳是「中國矽谷」。2017年深圳國家級高科技企業有1.12萬家,還有近19萬家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科技企業。
全年高科技產業增加值7359億元,佔GDP32%。在高科技產業的每個行業,包括細分行業,深圳都涌現了一批領軍企業,有些還成為著名的世界級企業,如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研祥等。是什麼原因成就了深圳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輝煌?
三、深圳高科技的崛起歸功於為其提供高質量服務體系的政府體制創新
第四,建立以高新園區為平台的區域服務體系。
③ 深圳並不是平原大壩,當初重點發展深圳原因是什麼
平原地形更利於城市建設不假,但平原地形絕不是城市發展的先決條件,我國有諸多城市並不是建設在平原之上,但發展卻處在世界前列,深圳算一個,西南重慶也算一個。
當年之所以重點發展深圳,主要是因為深圳位於香港隔壁,而香港是世界上經濟最自由的城市之一,改革開放初期,依託香港便可以更快速地與國際接軌,而最終深圳崛起也從側面印證,平原城市可以發展,山地、丘陵城市也照樣可以大有作為。
後期國家又分別設置了海南、霍爾果斯、喀什等經濟特區,同樣也沒有將平原看作是先決條件,更何況在當前大基建時代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深圳的選擇在目前看來,唯一的缺點就是當年劃撥的面積太小了,以至於發展腹地受限。
④ 40年來,深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主要有哪些原因這充分說明了什麼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小漁村;上世紀70年代初期溫州人 還不得不在它鄉偷偷摸摸做小工匠。
改革開放前的深圳農村人可謂窮得叮當響,他們為了掙得一口飽飯吃,穿越層層鐵絲網,泅渡到資本主義地界上去打工,據一位姓潘的先生回憶說,當時只有18000人的沙井鎮,逃港就達10000人,蛇口海岸線上每天可見數百具屍首。就是因為窮,老一輩農村人在逃到香港後,拚命工作、賺錢。有個叫陳生的本地人,逃到香港後在一家建築工地打工,由於沒有戶口,他只能白天在山上睡覺,晚上才去工地上幹活,幹了兩三年,總算有了七萬元的收入,他回到沙井鎮開了一家雜貨鋪。
今天的深圳,擁有430多萬人口,綜合經濟實力進入中國大陸城市的前4名,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首位,已初步成為一個經濟繁榮、法制健全、環境優美、生態優良、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崛起,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實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精彩縮影與生動反映,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在新時期緊跟世界文明進步潮流、大步發展的進程。其中深圳金融仍將充分發揮經濟特區的新時期「帶頭」作用,在金融體制、機制、組織結構、技術和產品創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保持在規范化、市場化、國際化方面的全國領先地位,使深圳金融成為全國最有創新能力、市場化水準最高、開放度最大市場。生這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深圳充滿改革和創新的激情。
⑤ 深圳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崛起的原因是什麼
改革開放(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的改革經濟政策、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中國的對內改革首先從農村開始,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開始實行「家庭聯產土地承包責任制」,拉開了我國對內改革的大幕;對外開放是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中國的強國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⑥ 為什麼說深圳是一夜崛起的城市從窮到富 當時的深圳是怎麼做到的
一夜崛起之城」 ——深圳經濟特區的城市發展
1980年這里僅是三萬多人的邊陲小鎮,今天她已成為擁有13 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經濟特區,以其罕有的建設速度,被稱為「一夜崛起之城」, 成為中國最令人矚目的新生城市。�
一、城市發展背景
(一) 創辦深圳 經濟特區是實行改革 開放政策的需要�
七十年代末,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探索中國 經濟與世界經濟的對接,1979年3月原寶安縣改為深圳市,7月中央同意廣東省在對外經濟活 動中,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市劃出一塊地方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 5月中央41號文明確規定深圳正式定為「經濟特區」,8月全國人大批准頒布《廣東省經濟特 區條例》,並批准確定在深圳市總面積2020Km2中劃出327.5Km2的地方,作為深圳經濟 特區,並對外宣布我國決定設置經濟特區,8月26日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
(二)特有的地理位置是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發展的優越條件�
深圳毗鄰香港,是香港發展的直接擴展空間,是引進資金、技術裝備和拓展國際市場的最佳受益地區,是珠江三角洲和廣大內陸腹地與香港經濟聯系的陸路必經之地,也是內陸——香港——世界的重要交通樞紐。因此深圳處在以珠江三角洲和廣大內陸腹地作依託、外引內聯、與香港互利互補並走向世界的重要位置。 �
(三)作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城市的試驗地�
深圳是全國的「特區」,得到了全國的關心和支持,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又是我國進行各項改革的試驗地,率先在經濟貿易、資金融措、土地政策、人才勞力、城市開發和建設管理等方面,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化,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新秩序。成為我國技術、管理、知識、對外政策的窗口,發揮對內對外的輻射作用。�
二、城市發展過程
(一) 城市規劃的不斷修正,以適應迅猛的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
(二) 改革開放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1、領導意識轉變,處理好計劃指導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建立健全城市開發與經濟建設的政策法規體系,依法控制與管理城市建設。�
2、 規劃管理簡政放權簡化審批手續,初期採取「一個公章、一支筆 、一次會議」解決問題,
為基本建設的高速發展創造條件。�
3、採用社會化大生產模式, 按「五統一」(規劃、設計、征地、施工、資金)建設要求,綜合開發、配套建設,重視基礎 設施建設,強調「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做到規劃一片,建設一片,投產獲益一片 。�
4、改革建築業,開放建築市場,工程勘察、設計、施工均採用招標投標,實行工程總承包和地盤管理,並成立專門監督機構(質量監督檢驗站、基建合同予算審計站)。�
5、土地有償使用、建築產品商品化及房地產業的發展。�
(三)「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 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從附表一《深圳經濟特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部分指標統 計表》中可以看出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效益。事實證明,深圳經濟特區在 開發建設中目標明確、步驟清晰、規劃合理、政策適當,形成了良好的城市發展基礎。�
三 、城市發展展望�
作為「試驗地」的深圳經濟特區,如此高速度的發展本身也帶來內部的不平衡,現已出現了交通擁塞,水電供應不足,城市安全設施欠缺,住房緊張,基本生活設施不完善,城市管理與維護跟不上等問題,市政府已取很多措施正著力給予解決。
深圳經濟 特區又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已經開展了新一輪城市開發的研究和准備:�
(一)完善城市道路網路,抓緊建設港口,擴建機場、口岸,修建城市地鐵(第一期)、道
路快速系統、高速公路……高標準的綜合交通體系在逐步形成。�
(二)深圳經濟特區總體規劃正在修編,按照現代化國際性城市的要求和標准,進一步完善投資環境。隨著寶安、龍崗兩區的建立,將促進兩區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著力做好特區、寶安區、龍崗區「三位一體」的大深圳規劃 。�
(三)今後十年的重點發展地區�
1、福田市中心區——處於特區的中心位置,是深圳走向21世紀 ,形成國際性城市的關鍵地區。總佔地面積4.14KM2,規劃居住人口約11萬人,規劃總建設面積1200萬M2,目前正在進行詳細規劃工作。 �
2、 深圳灣 ——是特區地理位置優越、風景優美的地區之一。總佔地面積10.90KM2,需填海
造地面積6KM2,規劃居住人口約15萬人,規劃總建築面積800萬M2,目前正在抓緊進行填海工程的前期工作。
3、 前海填海區——位於南山半島西部。總面積約10KM2,可發展與港口相關的倉儲、工業、
商貿,以及少量配套的生活服務。目前規劃正在進行中。�
結語:�
「 特區」是中國執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政策的產物。是國內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途徑的需要;也是國際形勢變化和中國走向世界的需要。�
改革開放政策是「特區」經濟和城市發展的動力,並貫穿全過程。�
·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結構與計劃調控下的市場經濟,是「特區」經濟和城市全面發展、協調的保證;�
·對外的特殊政策措施、經濟科技合作與對內的體制改革、適時政策調整,是 「特區」經濟和城市高速、穩定發展的關鍵;�
·重視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重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是「特區」經濟和城市持續發展的基礎。
·「特區」的經濟和城市發展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這對於世界上發展中城市來說,可能並不新鮮也不重要,但對於一個閉關鎖國幾十年的中國來說,要「摸著石頭過河」,確實是非常艱難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現在「試驗地」已推廣,中國的經濟和城市發展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國際城市發展協會第17次國際會議暨新市鎮經驗會議(香港)1993年9月30日)
⑦ 深圳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1984年2月,鄧小平第一次視察深圳,為深圳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
1984年5月設為管理區,仍作為市政府的派出機構。
1988年11月,國務院批准深圳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並賦予其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89年12月1日,新中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誕生。
1990年1月,特區內撤銷羅湖、福田(原上步)、南頭、蛇口、沙頭角5個管理區,成立羅湖、福田、南山三個市轄區。其中沙頭角、羅湖2個管理區合並組建羅湖區。
1992年11月,民政部批復,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寶安縣,設立寶安區、龍崗區(1993年元旦實施)。
1992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予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市政府制定地方法律和法規的權力。
1997年10月,國務院批准增設深圳市鹽田區(1998年實施),轄從羅湖區劃入的沙頭角鎮和鹽田、梅沙2個街道。
1998年3月,以沙頭角為中心的區域從羅湖區析出,設鹽田區,仍為特區范圍。
2004年6月,深圳成為全國首個無農村無農民的城市。
2007年5月,光明新區成立,管轄公明、光明兩個街道,地處深圳西部。
2009年6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為推進以大工業區為中心的東部片區統籌發展,促進深圳市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將原深圳市大工業區和原龍崗區坪山街道、坑梓街道,整合為坪山新區。
2010年7月,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延伸到龍崗、寶安。
2010年8月26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明確把前海建設成為粵港現代服務業創新合作示範區。
2011年12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寶安和龍崗新增兩個功能新區,分別為「龍華新區」和「大鵬新區」。
2015年4月,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前海蛇口片區正式掛牌啟動。
2016年10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深圳市龍華區和坪山區,以龍華、大浪、民治、觀湖、福城、觀瀾等6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龍華區行政區域;以坪山、坑梓2個街道的行政區域為坪山區的行政區域。
2017年11月,深圳市復查確認繼續保留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2018年2月,國務院同意深圳市以創新引領超大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
2018年5月,國務院批復廣東省設立深圳市光明區,光明區人民政府駐光明街道廣場路1號。
2018年12月,中國共產黨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正式揭牌,為深圳市委、市政府派出機構。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深圳發揮作為經濟特區、全國性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引領作用,加快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城市,努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創意之都。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明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⑧ 深圳的崛起證明了什麼從深圳的崛起說明經濟特區建立的歷史意義
說明改革開放是正確的,行得通。意義: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自誕生之日起,經濟特區就肩負著為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先行探路的特殊使命。30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無論自身發展遇到多大困難,經濟特區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嚴峻挑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為全國其它地區的改革發展提供了鮮活範本,向世人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30年來,從單項改革突破到綜合配套推進,從經濟領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改革,率先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從勇敢開啟對外開放的「窗口」,率先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到大膽「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場和全球資源,改革開放一次次為經濟特區的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經濟特區30年的歷史性巨變,靠的是改革開放;中國現代化航船的破浪前行,仍然離不開改革開放。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實踐,充分證明了發展才是硬道理,科學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30年來,經濟特區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深圳GDP年均增速達25.8%,從昔日的邊陲小縣崛起為現代化大城市,成為經濟特區的最大說服力所在,也成為中國發展道路和成就的精彩縮影。30年來,從引進外資企業,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再到走自主創新之路;從追求速度的跨越式發展到追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綜合效益的科學發展,一次次發展理念的革新和發展方式的變革,都推動著經濟特區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展現著科學發展的光明前景。
⑨ 歷史與社會書上的問題:深圳為什麼會取得如此快的發展速度
這個恐怕要跟當時的整個世界以及國內的社會有關系
1 當時的世界局面是都存在一種高速的發展當中,另外作為當時特別發達亞洲四小龍日本,香港,新加坡還有韓國,他們的輕工業在當時在各自的地方都達到一種飽和的狀態,所以他們需要發展便需要另外的一種方式,也就是我們說的向『第三科技』發展,因此,在他們區域裡面的輕工業產業就必須要找一個地方去轉移陣地。
2 恰好當時,中國提倡大力發展經濟,開辟了深圳這個經濟特區,而且地理位置十分優越,鄰近香港(當時還屬於英國統治),作為香港這個大都市,無論日本還是韓國還是台灣跟新加坡都有很多的貿易往來,因此深圳作為一個得到如此得天獨厚的地方來說,在經濟發展上是十分有利的。
3 中國國內在當時急需發展,因此推出了很多的優惠政策(真的十分的優惠!),吸引了大批的外商以及海外華僑的投資,頻臨香港跟海岸也帶來了良好的交通路線,而且頻臨香港還有一個技術上的優先引進的特徵。
綜合以上3個特徵就足以讓深圳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發展得如此的迅猛了
⑩ 全國這么多經濟特區,為何只有深圳發展成了大城市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從改革開放初期,國家定位四個特區的設想和意圖。當初中央決定,把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市,開放為經濟特區。
我們現在看看四個特區的地理位置,深圳和珠海位於珠江口,這里對應的是當時為英、葡、管制的香港與澳門。汕頭與廈門位於大陸與台灣隔海相望的海岸線邊上。鄧小平之所以選擇這四個城市,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地。很顯然深圳是想利用香港的經濟實力輻射帶動經濟發展,珠海是接受澳門的經濟輻射。而廈門和汕頭設想是,利用台灣的經濟輻射,還有一點是想吸收海外潮汕和閩南華商資金和技術。
二、主觀因素
深圳建特區以後,中央與廣東省為其配備了極強的市委市政府的領導班子,來自四面八方的強將精兵。當然深圳也沒有辜負期望,銳意改革創新,創造了人類發展歷史上的新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