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歷史不提桂軍
誰說歷史沒說?
難道要專門為桂軍獨樹歷史?
所謂的 桂軍 只是 時代特定環境中的稱謂而已,與 淮軍、湘軍 的稱謂 不是一個級別的,所以,名氣沒那麼響了。
歷史沿革
武昌起義爆發不久,新軍大部分赴武昌、南京支援革命軍作戰。廣西副都督陸榮廷被推舉為都督後,大肆擴充軍隊。至1913年,將廣西陸軍擴編為第1、第2師和混成旅及國民軍,開始形成桂系軍閥集團。1916~1
李宗仁在台兒庄
1919年,陸先後以廣東督軍、兩廣巡閱使等名義,將桂軍擴編為7個軍,其中在廣西的第1軍至第3軍,由陸裕光、林俊廷、韋榮昌分任軍長;在廣東的第1軍至第4軍,改稱粵軍(後一部投陳炯明,大部仍稱桂軍),分由馬濟、林虎、沈鴻英、劉志陸任軍長。其間,桂軍曾在桂、湘、粵等地同北洋軍及依附北洋集團的龍濟光等部作戰。1920~1923年的兩次粵桂戰爭中,桂軍被支持孫中山的粵軍、滇軍等擊敗,內部分化,各自為政。1924~1925年,李宗仁的定桂軍和黃紹竑的廣西討賊軍聯合組成定桂討賊聯軍,先後擊敗陸榮廷和沈鴻英部,結束了舊桂系軍閥的統治。桂軍整編為廣西陸軍第1、第2軍。李任廣西綏靖公署督辦兼第1軍軍長,黃任會辦兼第2軍軍長,白崇禧任公署參謀長。共轄12個縱隊、1個獨立旅和1個支隊,約3萬人。1926年3月綏靖公署與廣州國民政府商定,第1、第 2軍合編為國民革命軍第7軍。李、黃、白分任軍長、黨代表、參謀長,轄第1步兵旅至第9步兵旅和部分特種兵。北伐戰爭期間,第7軍主力轉戰湘、鄂等地,戰績顯著,自身實力亦得到擴充。至1928年第二期北伐前,陸續發展成為第7、第13、第15、第18,第19軍,夏威、白崇禧(兼)、黃紹竑、陶鈞、胡宗鐸依次任各軍長,加上收編唐生智的湘軍,被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4集團軍。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6月桂軍戰敗,第4集團軍瓦解,李宗仁逃往香港。 11月,李等回南寧正式組成護黨救國軍。李、黃分任總司令、副總司令,白任前敵總指揮。桂軍共6個師和1個獨立旅。12月,救國軍向擁蔣(介石)的粵反攻,被擊敗。1930年蔣馮閻戰爭爆發,李與閻錫山、馮玉祥組織討蔣聯軍。桂軍與張發奎部合編為第1方面軍(桂張聯軍),李、黃、白分任總司令、副總司令、參謀長,轄第1路軍至第3路
B. 廣西桂軍的實力到底怎麼樣呢
桂軍是中國史上戰鬥力最強的地方軍隊,這幾乎已經是人們的共識。西北軍、川軍、湘軍的戰鬥力有目共睹,但是談到桂軍,卻無人可望其項背。
桂軍經常實行戰史教育,如明朝之狼兵,太平天國之將士,劉永福之抗擊法軍日軍等等戰史,以此來鞭策將士之自信心、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鋼七軍的榮譽地位。廣西人打仗名聲在外,將士以此為榮並保持軍人之榮譽,故此凝聚力異常團結,常能以少勝多。而蔣軍的基本沒有,北伐時期戰力最弱,至抗戰時期,多是武器裝出來的。
C. 廣西桂軍歷史,慢慢被忘掉了,電影,電視劇,都沒有提過桂軍,哎!,我們廣西歷史就這樣沒人知
不會阿,廣西狼兵嗎嘛,說實話以前因為廣西多山又是邊境,經濟環境跟教育環境跟很多地方有差異,所以當地人勇敢或者說野蠻無畏是肯定比多數省份要強的,所以桂軍的歷史很多人都會知道的。
D. 民國時期桂系軍閥為什麼那麼有名,而粵系軍閥卻黑默默無聞
粵系軍閥也曾經很有名,陳炯明、陳濟棠,但廣東地區作為進步勢力發祥地,地方勢力很快就不吃香了。
E. 廣西桂軍的實力究竟怎麼樣有何歷史記載呢
眾所周知,國民黨內派系林立,由李宗仁、白崇禧所創立的桂軍,就是最典型的一支部隊,通常來講,桂軍士兵比較勇敢,善於打持久戰。就裝備而言,他們缺乏步槍,火炮數量更是少到了極致,為此,桂軍在實際作戰中吃了大虧。
不過,桂軍也有很多優點,以大別山為例,他們在該地區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並將山地作戰和民團建設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整體來說,抗戰時期的桂軍,戰鬥力應該與湘軍以及滇軍大致相同,稍弱於西北軍。
F. 廣西桂軍是不是很差,就沒就過提及桂軍的
不是。
北伐時期,桂系的7軍可是響當當的主力,尤其是二次北伐的時候,龍潭、徐州等戰役,都是他們出手,打垮了孫傳芳的部隊,戰鬥力那是響當當的。
只不過我們的歷史書上只介紹葉挺獨立團,把他們給省略了。
後來,桂軍的問題是擴充太快,而且內部不和,被老蔣輕易打散,只能灰溜溜地退回老家。
可再次出手是湘江之戰,桂軍可謂大發神威,當時桂軍的兵力和彭德懷的3軍團兵力殺不多,但桂軍戰法得當,3軍團損失慘重,連帶後面的部隊一樣遭殃,三軍團基本被打殘,戰鬥力可見一斑。
抗戰時期,先是在淞滬血戰,然後再安徽和日軍對峙,也是戰功赫赫。
解放戰爭,同樣表現不俗,泗縣之戰,讓陳詩人損兵折將,自發檢討,山東野戰軍上下要求換掉陳詩人。
之後在大別山也是弄得瞎帥頭疼不已。
直到渡江戰役,面對白崇禧的桂軍,瞎帥還是不敢輕易渡江,直到兵強馬壯的四野先遣兵團到來才過江。
桂系的戰鬥力可見一斑,到了後面還能反咬一口,戰鬥力可見一斑。
桂系最大的問題就是幹部隊伍過於鄉土化,不容外部人,擴充有限。
G. 為什麼抹殺桂軍歷史,為什麼歷史不提桂軍,歷史為什麼
太多了,提不完
H. 廣西狼兵那麼厲害,為什麼歷史書從未提起過
日本侵華後,歷史史料這樣被人評價過:
「廣西的兵,川湘的將。」
這句話的背後就是指廣西出好兵,但將更多出自川湘,而這樣的記載源於歷史只論功績而載,對於小人物的列傳稍顯不足,但又不能不提及,只是少而已,那麼,這的廣西狼兵又是什麼呢?
當然,記載甚少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擾民」,《思文大紀》卷8曾記載:「用狼兵必選狼將,否則擾民。」
狼兵英勇是英勇,但如果找不到合適的狼將,反而狼兵是一種禍,據《漕涇之戰》記載:「狼兵至漕涇時,偶遇倭寇數百,因戰事不利,導致喪人眾多,連狼兵頭目皆死,遂狼兵無法控制,在東南沿海 地區肆意殺掠,形同倭寇。」
當然,這是早期明、清兩朝時的史載。
I. 廣西桂軍的實力到底怎麼樣
當時最出名的一句話,桂軍開戰就逃跑,川軍上陣兩桿槍,抗戰時期最垃圾的兩個省!當然這都是派系之爭中的惡意抹黑,川軍不說別的,在抗戰時期絕對起了大作用,不然的話四川根本沒有受到日本侵略,人家跑出來抗日幹嘛?一幅死字旗讓多少人落淚?
但桂軍有些地方做的確實比較那啥。
抗日戰爭中,桂軍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和棗宜會戰,桂南會戰、桂柳會戰和桂柳反攻作戰。 據國民政府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統計,在八年抗戰期間,廣西徵募士兵及勞工450萬,佔全省1200萬人口當中的近40%,是全國之最,而廣西抗日出兵100萬,人數排第二,按人口比例排第一。
J. 為什麼廣西兵不寫入歷史
歷史沒有記載,你是怎麼知道的?
狼兵是起源於明朝中期,是當時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又叫「俍兵」。但其通常與湘西土家族的土兵合謂狼土兵。狼土兵,來自湖廣、廣西兩省。在湖廣的是湘西永順、保靖兩土司的紅苗;在廣西的是瑤壯,分別征自江水、右江一帶的南丹、東闌、那地、田州,以及歸順、恩恩兩府。此外還有廣東莞蠻蜑雜的一支土兵,善用長牌砍刀,亦經飛檄征調。
狼兵制度肇始於明代,是明代軍制的重要組成環節。狼兵,專指廣西出身之戰斗人員,此類人不隸軍籍,彪悍武勇,於明代「剿賊」、「御倭」多有使用,且戰績不俗。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管束手段,軍紀混亂,燒殺害民之舉亦所在多多,以至百姓有懼狼兵甚於賊之說,亦稱廣西猴兵、猿兵等。姑就過眼史料,粗略考證如下──
狼兵之始
狼兵之始,至清嘉慶年間已渾不可考,《東溟文後集》(姚瑩)《武陵趙公(慎畛)文恪行狀》:「嘉慶……十九年,遷廣西按察使……上諭查廣西狼兵之制,公覆曰:『狼兵初制無考,惟《明史·兵志》有「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諸狼兵,宣力最多」之語。其來已久。檢司案:自乾隆八年清查二十一年諸府州報兵田,自狼兵外,又有土兵、土勇、隘卒、堡卒、耕兵、撫兵諸名。其承耕田畝,多寡不同,而分防調遣與狼兵無異。」
考《明英宗實錄》正統二年冬十月戊午:「廣西總兵官、都督山雲奏:『潯州府平南等縣耆民赴臣處言,潯州切近大藤峽等山,猺寇不時出沒劫掠居民,阻截行旅,近山多荒田為賊佔耕。而左、右兩江土官地方,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若選委頭目,起領前來屯種一帶近山荒田,斷賊出沒之路,不過數年,賊徒坐困,地方寧靖矣。臣已會巡按御史三司等官計議,誠為長便,乞如所言,量撥田州等府族目土兵分界耕守,就委土官。」
這是《明實錄》首次出現狼兵的記載。據此,狼兵顯然是廣西少數民族的自衛武裝,而其為廣西地方政府用於「剿賊」始於正統二年。
13年後,至景泰元年,徵用狼兵已經成為慣例,而且狼兵開始出省作戰。《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景泰元年三月乙卯:「廣東左布政使揭稽奏:高要縣賊首吳長能等,糾眾劫殺鄉村,欲連友賊黃簫養攻肇慶,署都指揮彭英等率官軍、狼兵攻其巢寨,破之,斬長能及其黨一千七百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