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上三大作圖難題是什麼
倍立方體問題。即相當給定一單位長度的線段,求作三次根號2倍單位長度的線段。三大尺規作圖難題剩下的兩個是:三等分任意角、化圓為方(相當於作出根號派的長度)。這三個都是不可能用通常的尺規作圖做出來的。
② 歷史疑難
起因:世界性經濟危機,日本社會嚴重癱瘓,急需擴張底盤,尋找原材料產地和市場,同時將國內對重重社會矛盾的注意力轉移到對外戰爭中去。
經過:通過對東北三省的侵佔,日本在大陸站穩了腳跟,然後於1937年對華全面開戰。至1943年,日本已基本控制東亞和東南亞,但因兵力不足,戰線過長,開始力不從心。在中國戰場上,中國共產黨率領中國軍民展開了英勇的反擊。日本後因戰略失誤,與美國交惡,在中途島戰役中損失大部分海軍,從此一蹶不振。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正式宣布投降。
結果:日本戰敗,盟軍,蘇聯,中國和東亞東南亞的其他國家獲得抗戰勝利。但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
重大戰役:盧溝橋戰役,上海保衛戰,平型關大捷,百團戰役,等等
抗戰勝利的原因:
1。美國在一戰後就強大了,抗日戰爭是二戰中的一個戰場,美國的適時加入,改變
了整個戰局。這是最主要的。美國看其他國家打的差不多了,才來發戰爭財的,美
國二戰後更加強盛。
2。日本和德國的失誤。比如德國在蘇聯戰場的失誤,日本愚蠢的攻擊美國,給美國
參戰提供了借口。
3。中國的統一戰線,國共合作,游擊戰。但我認為,如果沒有美國的參預,抗日還
要進行很長的一段時間的。
-----------------
日本文化的演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一是明治維新之後。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文化是在自己的原始「神道」基礎吸收了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成分。日本在學習中國儒家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了「和」文化的價值觀,即群體主義價值觀。這種文化價值觀在戰爭期間要求誓死效忠天皇,體現為剖腹自殺的武士道精神;在和平時期,則在日本企業管理的「終身僱傭制」「年功序列制」等做法中體現出來;而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與價值觀「仁」,則從來就不是日本文化最關心的問題。中國人講求仁義待人是做人的根本,而日本文化並不把仁義要求看得太重。
由「和」的觀念所形成的群體主義價值觀,是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國民性的一把鑰匙,日本人也把自己叫做「大和民族」。這種重「和」不重「仁」的文化,能夠有效團結民眾,形成強烈的民族凝聚力;其局限在於:「和」之觀念只能作為實現文化群體內部凝聚的工具,並不能指出文化前進、發展的方向,一旦這個文化方向走錯,必將貽害甚重,既害了自己,也害了他人。日本後來走向對外武力擴張,就是藉助所謂「大和魂」與「武士道」而加速走向自我毀滅 ,也對周邊國家犯下了滔天罪行。 「和」的文化價值觀是日本文化結構的核心部分。
日本文化的方向又是什麼呢?
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學者福澤諭吉為日本文化找到了新方向---「脫亞入歐」,這個主張對日本文化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這種新方向是日本後來走向軍國主義的文化精液。
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仁」與「和」是不能分開的兩個價值觀。以「仁愛」之心,追求「和為貴」的社會局面;「和」的含義是有差別地團結在一起,並以「和」之方式實現「平」天下,這種「平天下」的追求認可不同文化的差異,所以中國人把這種追求稱為「和平」。這種觀點始終是中國文化處理國家之間、文化之間共處的文化原則,後來被周恩來總理總結為「和平共處」追求雙贏的外交原則。
因為沒有學習中國文化中「仁」的價值觀,日本文化之中,沒有指導其與其他文化和平相處的價值准則。福澤諭吉所謂「脫亞入歐」的文化含義是:迅速學習西方文化中「以鄰為壑」、「成王敗寇」、「零和博弈」的文化思路。這種思路認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沒有自己完整成熟的內生的文化價值觀,日本人沒有文化包袱,可以迅速學習其他文化,得益於日本文化中群體主義價值觀的支撐,日本在與西方個人主義文化的競爭中,迅速成長為一個不可忽視並產生直接沖突的對手,這一點,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在二戰中應有極其強烈的感受!
人們說日本人善於學習其他文化,其本質是日本民族沒有自己原生的獨立的文化價值觀體系。1995年在讀過日本大江健三郎的作品後,對日本文化有了以下的印象:「日本人的東西真得不能讀,他們的吶喊也好,悲鳴也罷,全與秋風中蟬的嗚咽沒什麼兩樣。將人作賤成為不成其為人的樣子以顯示他們的深刻,擺一副悲天憫人的模樣給西方人看,說道:你看,我們日本人也有存在主義精神的泛濫,在精神上我們是難兄難弟。日本民族無論何時也擺脫不了一個島國民族的心理掙扎:要麼卑微得把自己當成一條蟲,不時慌慌地把其他文化的東西吞下去,東一口,西一口,維持自己無法自造血液而得了」文化白血症「的軀體;要麼就是壓抑後的一次爆發,在櫻花落地的狹路上走向毀滅,還自欺欺人地說什麼要建立大東亞共榮圈。明治維新時代的「脫亞入歐」,便是日本後來走向「櫻花宿命」的開始。
一個沒有自己獨立文化的民族,哪裡會有真正意義上的民族自信與自豪?一切的表現,都是無知者無畏的狂妄與虛張聲勢的惴惴。這種文化巨人的幻想最為突出的表現是日本相撲:靠活生生地填鴨長胖起來的結果,其文化內涵的實質是日本民族用來遮蓋自己作為文化侏儒的襠里的一條布而已!
這就是所謂的日本文化的實質:「和而不仁」讓日本社會抱團兒,「脫亞入歐「讓日本與外絕對對立。一個沒有自我反思、自我校正能力的文化就這樣出現了,其文化的」方向「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從日本文化的發展軌跡來看,日本軍國主義,不是少數日本人的專利,其根源,在日本文化,直到今天,仍然如此。日本文化的這種特點,直接決定了其民族性與國民性格!作為中國人,不可不察!
日本為什麼強大?
自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快速從一個封建社會演變為資本主義制度。1868---1894年,日本利用26年的時間,迅速由一個封閉、內向的文化轉變為一個外向並富有侵略性的文化: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十年後的1904年日俄戰爭,再到二十七年後的1931年侵佔中國東北地區,再到六年後的1937年全面侵華,再到四年後的1941年偷襲珍珠港與美國爆發全面戰爭並進而全面侵略東南亞國家,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
在1868—1945期間的76年中,日本民族用於和平建設的時間是1868—1894這26年,1895年—1945年間的50年,是日本民族積極備戰和窮兵黷武的50年。有學者指出:戰爭是過去130年來日本崛起的原始積累來源!換句通俗的話說,日本的崛起沾滿了其他民族的鮮血!
③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必須解決的兩大歷史性課題是什麼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 這五個方面的能力,是根據黨的執政使命提出來的,它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以及國家主權、安全和領土完整,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個方面,內涵十分豐富。它的主體是整個黨,是對黨的總體執政能力提出的要求。十六大提出的五種能力,主要是對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提出的要求,側重點在於各級黨政領導幹部應當具備什麼樣的執政素質和本領。這兩個方面的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應該把它們統一起來加以思考,貫通起來加以落實。 第一,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動力,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首要任務。對於我們黨來說,執政是要興國,執政是要強國,執政是要為民,執政是要富民。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是衡量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主要標志,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是提高領導發展的能力,特別是要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抓住機遇加快經濟發展,集中力量把經濟搞上去。只有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為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物質保證。要善於用發展的思路、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都要堅決沖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要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不斷提高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要自覺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市場運行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運用市場機制的能力,不斷增強駕馭市場的本領,做到既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又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第二,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我們黨歷來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善於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發展,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推進政治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特點和優勢,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政治發展道路。要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保證人民依法行使民主權利。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牢固樹立科學決策意識,建立健全科學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作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執政的一個基本方式,要提高依法執政的水平。要牢固樹立法制觀念,善於把黨的主張經過法定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經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機關的領導人員,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從制度和法律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都要做遵守憲法和法律的模範,嚴格依法辦事。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按照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各級黨委要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好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步調一致地開展工作。 第三,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解決好的重大課題。要適應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的新形勢,適應小康社會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新變化,適應經濟科技迅猛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特別是要把握好輿論導向,正確調控傳媒。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是十分尖銳的。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實施西化、分化,一個重要的手段就是進行意識形態滲透。還要看到,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已經成為影響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執政黨能否以高超的政治藝術調控新聞媒體,引導社會輿論,對加強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至關重要。前蘇東國家的共產黨,長期沒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逐步失去了對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和控制力,結果輿論工具成了自己垮台的催化劑。這個沉痛的教訓我們一定要認真吸取。要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理思想理論領域出現的問題。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引導輿論的本領,掌握輿論工作的主動權,增強輿論宣傳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的執政任務的必然要求。我們黨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執政,尤其要始終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凝聚起各方面的力量,夯實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工人階級、廣大農民,始終是推動我國先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者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就要善於調動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黨執政奠定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要認真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努力營造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要深入研究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的表現形式和基本特點,加強和改進群眾工作,努力提高各級黨組織的宣傳動員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管理能力。善於處理和解決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切實關心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切實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有效防止群體性事件,加快建立預警和快速反應機制,妥善處理突發事件。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第五,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隨著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我國和世界的相互聯系日益加深。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制定政策、推進工作、處理問題,必須有世界眼光,善於認識和把握國際因素對我們事業發展可能產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不斷提高全黨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能力和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做好工作的能力。這也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密切關注國際局勢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不斷提高科學判斷國際形勢的水平,不斷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努力做到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內外兼顧、未雨綢繆。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學習和掌握國際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增進對世界歷史和現實情況的了解,善於運用國際規則和國際慣例,不斷提高同國際社會打交道的本領。要密切關注來自國際的各種風險,切實採取防範和應對措施,堅決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此外,堅持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建設一支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確保國防安全,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肩負的神聖使命。這些問題都很重要,都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然涉及的重要問題。 在實踐中努力提高以上這些能力,是對我們黨的重大考驗。全黨必須緊緊圍繞上述任務,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抓住重點、整體推進,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長新本領。 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全面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任務,著重研究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乾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我們黨成為執政黨,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局勢發生新的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繼續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敵對勢力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的戰略圖謀沒有改變,我們仍面臨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我國改革發展處在關鍵時期,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國內外條件下,我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必須大力加強執政能力建設。這是關系中國社會主義事業興衰成敗、關系中華民族前途命運、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課題。只有不斷解決好這一課題,才能保證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採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執政能力建設是黨執政後的一項根本建設,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高度重視,領導全黨緊緊圍繞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著重從思想和作風、體制和機制、方式和方法、素質和本領等方面加強和改進,有力地推動了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按照提高科學判斷形勢、駕馭市場經濟、應對復雜局面、依法執政、總攬全局的能力的要求,進行了新的探索和實踐。執政五十五年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戰勝各種風險和挑戰,把四分五裂、貧窮落後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黨在實踐中鍛煉得更加成熟、更加堅強,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使命總體上是適應的。但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還不完善;一些領導幹部和領導班子思想理論水平不高、依法執政能力不強、解決復雜矛盾本領不大,素質和能力同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黨員幹部事業心和責任感不強、思想作風不端正、工作作風不扎實、脫離群眾等問題比較突出;一些黨的基層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黨員不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腐敗現象在一些地方、部門和單位還比較嚴重。這些問題影響黨的執政成效,必須引起全黨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不容易,執掌好政權尤其是長期執掌好政權更不容易。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執政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更加自覺地加強執政能力建設,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當前,國內外形勢總體上對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比較有利。全黨要抓住機遇、銳意進取,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把黨的執政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五十五年來黨執政的主要經驗 我們黨是一個勇於追求真理、修正錯誤,善於總結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也有過失誤的教訓。堅持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經驗,認真總結和汲取黨執政的歷史經驗,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至關重要。 第一,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必須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於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著眼於對重大問題的理論思考,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第二,必須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增強社會主義的生機和活力。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又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促進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相適應,促進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相協調,促進弘揚中華文明和借鑒國外文明相結合,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更加充分地發揮出來。 第三,必須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發展作為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關鍵。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不斷開拓發展思路、豐富發展內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第四,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黨只有一心為公,立黨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為民,執政才能執得好。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牢記「兩個務必」,堅決懲治腐敗,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第五,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要結合中國實際不斷探索和遵循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以科學的思想、科學的制度、科學的方法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要堅持為人民執政、靠人民執政,支持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壯大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④ 中國共產黨歷史遺留的三大問題除了一國兩制還有什麼
1.香港,澳門問題,已解決。
2,與蘇聯,印度等國邊界問題,大多已解決。
2,台灣問題。
⑤ 如何處理初中歷史學科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初中歷史這一塊歷來不被重視,雖然近年來由於納入中考范圍,但也只是初三重視。結果,學生在初一、初二根本就不聽,認為只要到初三突擊一下就可以。而中學歷史教學是一個集知識教學、思想教育、能力培養於一體的系統過程。但事實上,目前基礎年級的歷史教學沒有很好地兼顧三大功能。學生忽視知識的全面掌握,淡化了能力的培養。一些學生動口不會總結,動手不能分析,動筆不會敘述,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不能作簡要評價,只會識記現成的結論。知識不扎實,方法很機械。象這樣的學生,一旦遇到了綜合性和靈活性較強的題目,就會束手無策,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初中歷史教育出現這種現象呢?通過分析,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傳統觀念在作怪,主、副科觀念左右學生思想。在基礎年級各階段,歷史學科在學生心目中地位不高。由於平時考試沒有體現足夠的能力要求,一些死記零散知識點的學生照樣取得好成績。於是「歷史容易學,此無他,唯背熟爾」的觀念為大多數學生所接受。雖然近年來有所重視,但那種骨子裡的思想卻很難改變,因此教師的講解成為徒勞。
二、分數量少。雖說現在歷史已作為中考科目,但所佔分數只有50分,這使得大部分家長和學生並不在意。我記得一位家長曾說過:不就50分嗎?到考試時好好背一下就行了。更有學生當作業太多時,乾脆就放棄歷史作業不做,而考試范圍覆蓋四本書,找知識點無疑是大海撈針,這樣無形中使學生的歷史成績怎麼也提不上去,
眾所周知,欲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大展宏圖,關鍵在於是否擁有大批素質全面和勇於開拓創新的人才。而創造性思維是未來社會建設者必須具備的,對於開拓型人才尤其是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具備創造能力的青年 一代就是國家發展、民族騰飛的重要前提條件之一。另外,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不斷積累,通過有限的學校教育,不可能使受教育者掌握全部所需的知識。因此,要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迎接未來的挑戰,培養學生 自我學習、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時不我待的必然要求。因而,培養學生能力問題在中學階段尤為重要。在諸多學科中,中學歷史教學同樣肩負著全面提高年輕一代創新開拓能力的重要使命。
那麼,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就應走在社會發展的前頭,需要有一些超前性或前瞻性。 鑒於目前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偏重於教學知識量的多少,沒有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等問題,我提出一點自己的設想:把以講授法為主的方法逐步過渡到引導、討論法。
引導、討論法的具體步驟是:課前,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並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網路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准備;然後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於與論題有關的內容;最後准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鑽研教學內容的基礎上,也要准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 、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麼程度等。課上,可由教師作簡短的發言,幫助學生了解討論的性質 、內容和步驟;也可由學生提出問題,其他學生發表見解,教師可隨時補充。教師在討論完畢時,從中發現疑難或者有意義的見解,闡明自己的看法,指出討論中的優缺點。對某些仍有爭議的地方,允許保留意見,而不強迫學生接受。
這種討論式的教學方法能否適用於初中教學?回答是肯定的。初中學生年齡一般介於十一、二歲——十四 、五歲之間。由於兒童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凡事有疑必問,常常能提出種種天真卻不失哲理的問題。特別在大眾傳媒發達、 普及的今天,兒童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的同時,通過多種信息渠道,還能獲得大量的知識經驗。在這種背景下 ,給學生大腦以足夠的、合理的、豐富的、能激起他們的興趣,完全有可能把他們的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由於上述討論法是由學生獨立參與探究的學習活動,使課堂教學成為師生多向信息傳遞、獲得創造性認識的過程,而非學生單方面接受教師提供的知識。它具有以下優點。
首先,以學生活動為主,可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課前准備,要求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查閱參考書,可養成他們從小讀書的習慣和查找、搜集文獻資料的能力,學會如何獲得知識遠 比教給學生知識重要,而且能使學生從被動地回答問題發展為主動提出問題。
其次,課上師生間群體性的、自由的交談討論,可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尋求交流,既是學生的本能,又是現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與他人思想上交流與合作,個體思維才能合成一個連貫的整體,還可幫助學生擺脫心理的「自我中心狀態」。
第三,這種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積極的個性心理特徵。探究問題需要學生經過動手搜集整理和動腦冥思苦想,腦力和體力高度緊張,這就要求學生有堅強的自信心、耐心和恆心。這種積極的個性心理,可以通過長期訓練形成。
第四,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習效果。
第五,課堂上師生平等對話,在和諧、自由的氛圍下,相互交流甚至相互影響,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成為可能,教學更具有針對性。
如:我在講《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讓學生畫出二戰中主要國家的地理位置圖,進行討論,然後由學生結合課本發表意見,從而得出英、法、德、蘇各自的目的,以加深學生的理解。
可見,討論法不但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個性心理特徵的培養和形成發揮很大作用。從實踐角度講,這也是可行的。
⑥ 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三大歷史任務和兩大歷史性課題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中提出的,具體內容是: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在這三項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
兩大歷史性課題:江澤民指出:「我們必須繼續圍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兩個基本問題,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
(6)歷史性三大疑難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三大任務提出背景:
我們黨提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始於20世紀60年代,基本框架是工業化。即完成從農業經濟社會向工業經濟社會的轉變,以執行國民經濟五年計劃方式進行,至1980年,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奠定了現代化初步基礎。這個進程曾一度中斷於「文化大革命」。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地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通過改革開放,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從1980年至2001年,我們進一步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化工業體系,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6倍。
經濟實力、國防實力、科技實力明顯增強,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領域的許多方面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工業化總體水平達到世界現代工業的中級階段,社會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⑦ 目前世界三大問題是哪三大問題
1》當今世界主要環境問題
全球氣候變化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全球表面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3至0.6攝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由工業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發表的評估報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費的格局不發生根本性變化,到21世紀中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將達到560ppm,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上升1.5至4攝氏度。
臭氧層破壞和損耗
自1985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以來,地球上空臭氧層被損耗的現象一直有增無減。到1994年,南極上空的臭氧層破壞面積已達2400萬平方公里。現在在美國、加拿大、西歐、前蘇聯、中國、日本等國的上空,臭氧層都開始變薄。在對消耗臭氧層物質(ODS)實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氣排放的ODS已達到了2000萬噸。由於ODS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氣層中。在它們陸續升向平流層時,就會與那裡的臭氧層發生反應,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過20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跡象。
酸雨污染
現在「酸雨」一詞已用來泛指酸性物質以濕沉降(雨、雪)或干沉降(酸性顆粒物)的形式從大氣轉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絕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來源於人類廣泛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歐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區,美國和加拿大東部也是一大酸雨區。亞洲的酸雨主要集中在東亞,其中中國南方是酸雨最嚴重的地區,成為世界上又一大酸雨區。由於歐洲地區土壤緩沖酸性物質的能力弱,酸雨使歐洲30%的林區因酸雨的影響而退化。在北歐,由於土壤自然酸度高,水體和土壤酸化都特別嚴重,有些湖泊的酸化導致魚類滅絕。美國國家地表水調查數據顯示,酸雨造成了75%的湖泊和大約一半的河流酸化。加拿大政府估計,加拿大43%的土地(主要在東部)對酸雨高度敏感,有14000個湖泊是酸性的。水體酸化會改變水生生態,而土壤酸化會使土壤貧瘠化,導致陸地生態系統的退化。
土地荒漠化
荒漠化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199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全球荒漠化狀況的評估是:全球荒漠化面積已近36億公頃,約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4,已影響到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荒漠化擴展的速度是,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
水資源危機
世界上許多地區面臨著嚴重的水資源危機。根據國際經驗,每人每年1000立方米可重復使用的淡水資源是一個基本指標,低於這個指標的國家可能會遭受阻礙發展和損害健康的長期性水荒。然而,目前世界上約有20個國家已低於這一指標,主要位於西亞和非洲,總人口數已過億。另一方面,由生活廢水、工業廢水、農業污水、固體廢物滲漏、大氣污染物等引起的水體污染,使全球可供淡水的資源量大大減少了。世界銀行的報告估計,由於水污染和缺少供水設施,全世界有10億多人口無法得到安全的飲用水。
森林植被破壞
由於推測的難度,全世界的森林面積尚無准確數值。但據推算,地球上的森林面積約為30-60億公頃,約占陸地面積的20%-40%,其中約一半是熱帶林(包括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另一半以亞寒帶針葉林為主。從森林植物的乾重測定值來看,熱帶林是亞寒帶針葉林的兩倍,所以,熱帶林占陸地總生物量的很大部分。但在工業化過程中,歐洲、北美等地的溫帶森林有1/3被砍伐掉了,所以近三十年來,發達國家對全球的熱帶林進行了大規模地開發。歐洲國家進入非洲,美國進入中南美洲,日本進入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林,他們進口的熱帶木材增長了十幾倍。森林大面積被毀引起了多種環境後果,主要有:降雨分布變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氣候異常,水土流失,洪澇頻發,生物多樣性減少等。
生物多樣性銳減
科學家估計地球上約有1400萬種物種,但當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樣性損失的速度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快,比如鳥類和哺乳動物現在的滅絕速度可能是它們在未受干擾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種人類活動造成的:1、大面積對森林、草地、濕地等生境的破壞;2、過度捕獵和利用野生物種資源;3、城市地域和工業區的大量發展;4、外來物種的引入或侵入毀掉了原有的生態系統;5、無控制旅遊;6、土壤、水和大氣受到污染;7、全球氣候變化。這些活動在累加的情況下,會對生物物種的滅絕產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次評估生物多樣性的結論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20%的動植物種群可能受到滅絕的威脅。
海洋資源破壞和污染
據估計,全世界有9.5億人把魚作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近幾十年來,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和對海洋日趨嚴重的污染,有可能使全球范圍內的海洋生產力和海洋環境質量出現明顯退化。1993年,在全世界捕撈的1.01億噸魚中,有77.7%來自海洋。當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2/3以上的海洋魚類已被最大限度或過度捕撈,特別是有數據資料的25%的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已經滅絕或瀕臨滅絕,另有44%的魚類的捕撈已達到生物極限。而另一方面,人類活動產生的大部分廢物和污染物最終都進入了海洋。全球每年有數十億噸的淤泥、污水、工業垃圾和化工廢物等被直接排入了海洋,河流每年也將近百億噸0淤泥和廢水、廢物帶入沿海水域,引起沿海生境改變,使動物的棲息和繁殖地遭到破壞。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和比例約是:城市污水和農業徑流排放44%,空氣污染33%,船舶12%,傾倒垃圾10%,海上油、氣生產1%。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污染
全世界已有約一千一百萬己知化學物,同時,每年還有約一千種新的化學物進入市場。化學物是當今許多大規模生產所必須的原料,但這些化學物在製造、儲存、運輸、使用和廢棄過程中常常危害環境和生態。現在,全世界每年產生的有毒有害化學廢物達3億到4億噸,其中對生態危害很大、並在地球上擴散最廣的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最具代表性的是多氯聯苯和滴滴涕。這類化學污染物從人類的工業和農業活動中釋放,已廣泛進入了空氣、土地、河流和海洋。由於這類污染物能被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吸收並積累,從而將其濃縮上百萬倍。海中的魚吃下這些浮游生物,又能將其濃縮,於是濃度增大到上千萬倍。當大型海洋動物吞食了這些魚之後,會使污染毒素的濃縮系數增加到上億倍。這是因為污染毒素聚集在動物的脂肪里而很難通過軀體排除體外。通過食物鏈,這些毒素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了強烈的干擾,比如:多氯聯苯的作用之一就是損害生殖系統。有人認為多氯聯苯是導致波羅的海海豹出生率下降60%至80%的罪魁禍首。這些毒素也引起人健康方面的嚴重問題。幾年前科學家發現,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的母乳里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而鯨、海豹等海生動物正是因紐特人主要的蛋白質來源。當這些動物現在攜帶了很高的污染毒素時,因紐特人的生活不再安全。按同樣的原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陸地生態系統也有很大的干擾和危害,因而成為目前全世界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
2》當今世界上的主要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
社會問題指社會關系或社會環境失調,影響到社會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的共同生活,破壞社會正常活動,妨礙社會協調發展的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在不同時代反映的內容不盡相同。當代,最突出的社會問題是: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城市化問題、糧食問題、勞動就業問題、青少年犯罪問題和老齡化問題等。
人口問題
人口問題指人口與自然環境、人口與社會的矛盾激化而產生的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問題的總稱。世界上人口增長過快,這么多的人需要吃飯、喝水、穿衣、住房,還有其他方面的需要。要滿足不斷增多的人口的這些需要,就要從自然環境和社會中索取。而地球的空間是有限的,地球上的資源和能源也是有限的,難以滿足無限增長的人口的需要;社會上的糧食和其他生活用品的生產,以及住房、就業、崗位等,也滿足不了人口激增的需要,從而產生了由於人口劇增而帶來的就業問題、住房問題、交通問題、教育問題、人口的老齡化和城市化等問題。人口問題從本質上講是一個發展問題,因此,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基礎。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3日8點35分,從南斯拉夫薩格勒布彼特洛醫院的產房裡,傳出了當天第一聲嬰兒啼哭的聲音,南斯拉夫一個新的公民,世界第五十億個人誕生在地球上。為了使人們認識人口形勢的嚴峻,聯合國確定每年的7月13日為「世界人口日」。
人口與資源
人口與資源的相互關系,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之一。盡管可再生資源在利用合理、保護得當的條件下,可以永續利用,但是生物資源的自然再生產過程,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人口的需要。人們為了擴大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斷地毀林開荒、過度放牧、濫捕濫殺野生動物,使森林、草地、野生動植物等生物資源在急劇減少。隨著人口持續增長,人均土地和淡水資源擁有量也在不斷下降,至於非可再生的礦產資源更是有限的。盡管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礦種和代用資源會陸續投入使用,但人口劇增及生產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矛盾愈益突出。
人口增長與資源耗費之間的矛盾,已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協調人口與資源的關系,是當今世界面臨的一項迫切任務。人們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還要合理地、綜合地利用自然資源,使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得以永續使用。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中國制訂了《森林保護法》《礦產資源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
環境問題指由於人類活動影響周圍環境,周圍環境又反作用於人類,有時會危害人體健康。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平衡,就會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甚至影響人類生存的種種問題。當前,全球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有:①土地沙漠化。全球每分鍾約有10公頃土地被沙漠吞噬;②森林銳減。平均每分鍾約有20公頃森林從地球上消失;③水資源危機。隨著人口激增和經濟發展,世界水資源危機將成為人類面臨的最嚴竣問題;④物種減少。到本世紀末,全球現有物種的1/10將可能滅絕;⑤酸雨污染;⑥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⑦臭氧層遭到破壞;⑧土壤流失,將使水庫的壽命縮短,洪水危害加劇;⑨有毒化學品污染;⑩垃圾成災。
環境污染指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不斷地把廢氣、廢水、廢渣、垃圾、各種有害化學物質以及放射性污染物等,排放到環境中,破壞了環境的生態平衡,使環境發生了對人類不利的變化,直接或間接地危害到人體健康,統稱為環境污染。引起環境污染的物質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工業「三廢」,即工業生產排放出的廢水、廢氣、廢渣;②農業使用農葯的殘留物;③生活排放的污水、糞便、垃圾;④放射性污染物,如核能工業、核武器生產和試驗排放的廢棄物和飄塵等。有害的污染物質進入大氣,就會造成大氣污染;進入河湖,造成水污染;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等。
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指由於人類活動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與日俱增,導致出現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由於工廠、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等大量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大量被砍伐(樹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使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與日俱增。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太陽短波輻射的吸收能力差,卻能強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紅外線長波輻射,從而使大氣溫度增高。二氧化碳的增溫作用,很像溫室的玻璃頂棚和四周玻璃窗。玻璃溫室的玻璃能夠透進陽光,這樣熱量就被保留在溫室內,從而使溫室里的溫度比室外要高出許多。為此,人們把二氧化碳氣體類似溫室的增溫作用稱為「溫室效應」。據估算,如果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增加1倍,全球的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5~4.5℃。科學家預測,隨著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大量增加,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上升2~5℃。隨著溫室效應的不斷增強,將對人類生存環境和社會經濟發生重大影響。有的科學家認為,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雪會部分融化,從而導致海平面上升,使沿海的一些國家和城市被海水淹沒。另外,隨著氣溫升高,各地區降水和干濕狀況也會發生變化。現在溫帶的耕作業發達地區,由於氣溫升高,蒸發加強,氣候變得乾旱,會退化成為草原;現在乾旱地區將變得更加乾旱;而現在的寒帶某些不適耕作的地區,則因氣溫升高變得適宜農作物生長,從而導致世界各地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化。此外,氣候變化還會引起一些疾病蔓延,危害人體健康等。因此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人們正在採取措施防止二氧化碳「溫室效應」的進一步增強。採取的措施主要有:減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等能源;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因為樹木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減少由於人們燒煤或石油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溫室效應」。
臭氧層遭破壞
臭氧層遭破壞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是人類活動使大氣嚴重污染的結果。近些年來,工業生產和家庭廣泛使用冰櫃和電冰箱等製冷裝置,排放出大量的氯氟烴(氟里昂)等氣體進入大氣。這些化學物質在低空極易分解,可以上升到高空的平流層(又叫臭氧層),在那裡受到陽光照射,氯氟烴分解出自由氯離子,參與一系列破壞臭氧層中臭氧的反應。反應的結果使臭氧(O3)變成了氧分子(O2),使臭氧遭到破壞。臭氧層中的臭氧,具有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的性能,從而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陽紫外線的傷害。為此,人們稱臭氧層是「人類的保護傘」。由於人類活動使臭氧層中臭氧含量減少,照射到地面上的太陽紫外線就會增多,將會嚴重損害地面上動植物的基本結構,並危害到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還會使地球的氣候和生態環境發生變異,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使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增多。據科學家研究,大氣中的臭氧每減少1%,照射到地面上的紫外線就會增加2%。80年代,科學家觀測到南極上空的臭氧在每年的9~10月急劇減少。1985年公布的測量結果表明,南極上空的臭氧層濃度大大減少,臭氧層「空洞」已擴大。1987年,科學家們又發現北極上空也出現了臭氧層「空洞」。為了保護臭氧層免受破壞,全世界共同採取「補天」行動。1985年3月22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簽訂;1987年9月16日,《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簽訂。1990年6月29日,又對上述議定書進行修訂。中國於1991年6月14日在修訂後的蒙特利爾議定書上簽字。1992年11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蒙特利爾議定書》締約國第四次會議,進一步修正和調整消耗臭氧層物質的使用時間。
酸雨
酸雨,顧名思義,就是顯酸性的雨。目前,一般PH值小於5.6的降水稱為酸雨。分析表明,酸雨的酸度主要是由硫酸和硝酸造成的,它們占總酸度的90%以上。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廠、汽車、飛機等燃燒和石油、天然氣,不斷地向大氣中排放硫和氮的百分比物,進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這些氣體在局部地區富集,在水的凝結過程中溶解於水,再經氧化作用等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過程,形成硫酸或硝酸,這兩類強酸隨雨、雪、雹、霧等降落地面,便形成酸雨、酸雪、酸雹、酸霧等,統稱酸雨。由此可見,酸雨也是人類活動造成嚴重大氣污染的結果,是當代人類社會面臨的全球性環境問題之一。
酸雨的危害很大。酸雨降落河湖,會使河湖水酸化,影響魚類生長和繁殖乃至大量死亡;酸雨降落土壤,會使土壤酸化,危害農作物或森林生長並進而危害人體健康;酸雨還會腐蝕建築物、橋梁、鐵軌等。就連保存了多少個世紀的文物古跡、碑刻石雕等也會被酸雨腐蝕得斑駁脫落、滿目瘡痍。酸雨給人類生存、發展帶來巨大危害,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徑是減少人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人為排放的二氧化硫主要是由於燃燒高硫煤造成的。因此,研究煤炭中硫資源的綜合開發與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途徑。
水污染
水污染指人類活動排入水體的污染物,超過水體的自凈作用而引起水質惡化,破壞了水體原有用途的過程。水污染主要是由於任意排放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造成的。主要的水污染物有以下幾種:①酸、鹼、鹽等無機污染物。冶金、金屬加工、人造纖維等工業廢水是水體污染的主要來源。造紙、制鹼、製革、煉油等工業廢水是造成水體鹼污染的來源。電鍍、采礦中的氰化物也會對水體造成嚴重污染。②重金屬污染。汞、鎘、鉻、釩、鈷、銅等會造成水體的重金屬污染。③耗氧有機物污染。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和造紙工業廢水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它們進入水體後,在水中被分解時消耗水中溶解的氧,所以人們稱這些有機物為耗氧有機物。耗氧有機物使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有機物又被厭氧微生物分解,發生腐敗,產生甲烷、硫化氫、氨等惡臭物質,使水變質。④植物營養物質污染。富含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的污水進入水體,使藻類和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從而使水體溶解氧下降,水質惡化,導致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體富營養化)。⑤難降解有機物污染。含有機氯農葯(DDT)、多氯聯苯(PCB)和有機磷農葯等的污水進入水體,它們都難被微生物分解,通過食物鏈逐步濃縮造成危害。⑥熱污染。火力發電廠、某些工廠的冷卻水,是水體熱污染的主要來源。熱污染使水溫升高,不僅可直接導致某些水生物死亡,而且會降低水體中的溶解氧,嚴重影響水中生物的生長。據《199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表明,據中國七大水系和內陸河流的110個重點河段統計,符合《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一、二類的佔32%,三類的佔29%,四、五類的佔39%。淮河、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控制和進一步防治水污染,要從控制廢水的排放入手,將防、治、管三者結合起來。「防」是指採取改革工藝、重復利用廢水、回收有用產品等方法,減少污染源排放的工業廢水量,並盡可能降低水濃度,將進入水體的污染物控制在最低水平。「治」是指在考慮水體自凈能力的前提下,對進入水體的廢水採取無害化處理,使其不致影響水體的衛生性狀及經濟價值。「管」是指要加強對水體及其污染源的監測和管理,有目標、有步驟地進行水污染的防治工作。
固體廢物污染
固體廢物污染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和泥狀物對生存環境的污染。固體廢物主要包括采礦業的廢石、煤矸石;工業生產中的高爐渣、鋼渣等;農業生產中的秸桿、人畜糞便;核工業及某些醫療單位的放射性廢料;城市垃圾等。固體廢物的堆放帶來的嚴重環境問題主要有:①佔用土地,損傷地表。越來越多的城市垃圾、礦業尾礦、煤矸石、工業廢渣等侵佔了大量土地,直接影響了農業生產,妨礙了城市環境衛生,並且埋掉了綠色植物,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②污染土壤、水體、大氣。堆放在地面的固體廢物以及滲出物會改變土壤的成分和結構,有毒的廢物還會殺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動物,降低土壤肥力。固體廢物進入水體,一方面減小了水體面積,容易引起洪澇災害;另一方面污染了水體,影響到水生生物的生存和水資源的利用。③危害人體健康。固體廢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和病原體,除了以大氣、水體、土壤為媒介進行傳播外,還會通過多種有害生物為媒介傳播疾病,如傳播鼠疫等。
實際上,人們通常所說的固體廢物,並不全是一點用途也沒有的廢物,只是相對在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某一生產過程產生的廢物,往往又可以作為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為此人們又稱廢物是「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本世紀6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把固體廢物作為資源加以開發利用。目前,防治固體廢物污染和利用固體廢物資源化的主要措施是: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廢物產生量;發展物質利用工藝,使前一種產品的廢物成為下一種產品的原料;把固體廢物納入資源管理的范疇,制定固體廢物管理法規等。利用固體廢物的主要途徑是:利用礦物廢料作建築材料、填墊材料;做冶金、化工、輕工等工業原料;利用含碳、油或其他有機物的廢物回收能源;利用含有土壤、植物所需營養元素的廢物製作土壤改良劑和肥料等。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夠更多地將固體廢物變為有用的資源。
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是當今世界面對的迫切問題之一。一方面是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非、拉地區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糧食匱乏,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產量的增長趕不上需求的增長,糧食仍然不能自給。85%的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缺糧國的地位,目前世界上約有5億多人口處於因缺糧而造成的營養不良狀態。從世界糧食生產和消費分布結構的變化趨勢看,飢餓正從南亞轉移到非洲大陸。另一方面是少數發達國家的糧食生產過剩,資本家將壟斷的商品糧積壓起來。這說明目前世界的糧食問題,主要的不是世界糧食總產量不夠,而是地區生產不平衡。世界糧食問題一直未能緩解的主要原因是:①殖民主義長期侵略留給這些發展中國家單一經濟的惡果還沒有消除;②發展中國家農業生產落後,糧食單產低,人口又增長過快等。解決糧食問題的途徑,一是發展中國家要改革農業耕作制度和提高科學技術,二是要控制人口的過快增長。
水資源緊張
目前,全世界有60%的地區面臨供水不足,許多國家正在鬧水荒。特別是在人口集中、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用水量大大超過當地水源的供應能力,缺水問題更為突出。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水,據統計,每人每天喝水、煮飯、洗衣等,平均約用水40~50千克。生產1公頃水稻需水18000噸,生產1噸鋼需水100噸。隨著人口劇增和生產發展,人們對水的需要量日益增加。據統計,現在世界每年的用水量比1900年增加將近10倍。而地球上可供人們利用的淡水資源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2.5%左右,其中絕大多數又是目前還難以利用的冰川水和深層地下水。人類目前主要開發利用的江河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淺層地下水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0.3%,是極為寶貴的資源。由於水資源分布不均,加上人們活動對江湖水的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危急的警鍾已經敲響。
3》能源問題
能源問題,通常是指能源短缺問題。從目前世界能源生產與消費的總量來看,能源的供需大體上是平衡的。但是,由於能源生產與消費在地區上存在著不平衡,使得世界上某些國家出現了某種能源短缺問題。對某些國家來說,由於能源資源貧乏,或者能源需求增長過快,以及戰爭破壞等因素影響,會在某一時期出現能源緊缺的問題。但從人類社會整個歷史時期及其進程來看,可以說並不存在能源短缺問題。據一些能源學者估計,地球上現有石油和煤炭的探明儲量分別夠用幾十年到幾百年。而這探明儲量僅是反映了現有科技水平下的勘探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石油、煤炭的探明儲量還會增加,而且人類還在不斷開發出新的能源,如核能、太陽能等的利用。如果利用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的技術獲得成功,人類就可以利用氫氣做能源,將會進一步解決能源問題。因此可以說,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人類完全可以解決現階段的能源問題。
城市化問題
城市化問題指大量的農村人口遷往城市,使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擴大和發展的過程。據1987年統計,世界城市人口已近23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43%。近年來,亞、非、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速度更快。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存在著城市化的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的問題。農村人口盲目流向城市,就會造成許多社會問題。主要問題有:①環境質量下降。隨著城市人口增多,生產和生活廢物大量產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使城市環境質量日益下降。②增加就業困難,擴大失業隊伍。而失業隊伍的擴大又會影響社會治安,使犯罪率升高。③交通擁擠,居住條件差。如在有些國家的城市裡,一些人住在衛生條件很差的貧民窟和棚戶區里。
⑧ 緊盯"三大問題",突出"三個重點",是什麼問題和重點
三大問題是指: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
三個重點是指:重點人、重點事、重點問題。
上述為中央巡視巡察工作中的重要論述。
(8)歷史性三大疑難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原句:堅決落實政治巡視要求,全面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認真貫徹巡視工作條例和有關黨內法規以及國家衛生計生委巡視工作辦法,以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鏡子、以黨章黨規黨紀為尺子。
以委黨組各項決策部署為主線,突出黨的領導,聚焦全面從嚴治黨,緊扣「六項紀律」,緊盯「三大問題」,緊抓「三個重點」,發現問題、形成震懾,倒逼改革、以「四個意識」為標桿、促進發展。
「六項紀律」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六大紀律遵守情況是巡視工作巡查的重點。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中央巡視
⑨ 歷史疑難問題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歷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一、《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原趙匡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於靈前繼位。
二、《燼余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於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三、《涑水紀聞》里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於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後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後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四、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說是杜太後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麼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於金匱里,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但是「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確有其事,仍疑點重重。
這一切,都使人們產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里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里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通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么?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預盟」的真偽。
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值壯年,他的弟弟光義23歲,太祖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後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來的。為什麼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為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裡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當時僅23歲)後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後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里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於是趙構終於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⑩ 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各是什麼,內容
1、費馬大定理
費馬大定理,又被稱為「費馬最後的定理」,由17世紀法國數學家皮耶·德·費瑪提出。
內容:當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 xⁿ + yⁿ = zⁿ沒有正整數解。
2、四色問題
四色問題又稱四色猜想、四色定理,是世界近代三大數學難題之一。地圖四色定理最先是由一位叫古德里的英國大學生提出來的。
四色問題的內容:任何一張地圖只用四種顏色就能使具有共同邊界的國家著上不同的顏色。也就是說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一張地圖只需四種顏色來標記就行。
用數學語言表示:將平面任意地細分為不相重疊的區域,每一個區域總可以用1234這四個數字之一來標記而不會使相鄰的兩個區域得到相同的數字。
3、哥德巴赫猜想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提出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內容: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即77=53+17+7;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可以表示成461=449+7+5,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例子多了,即發現「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10)歷史性三大疑難問題是什麼擴展閱讀
1、費馬大定理
史上最精彩的一個數學謎題。證明費馬大定理的過程是一部數學史。費馬大定理起源於三百多年前,挑戰人類3個世紀,多次震驚全世界,耗盡人類眾多最傑出大腦的精力,也讓千千萬萬業余者痴迷。
2、四色定理的本質正是二維平面的固有屬性,即平面內不可出現交叉而沒有公共點的兩條直線。很多人證明了二維平面內無法構造五個或五個以上兩兩相連區域,但卻沒有將其上升到邏輯關系和二維固有屬性的層面,以致出現了很多偽反例。不過這些恰恰是對圖論嚴密性的考證和發展推動。
計算機證明雖然做了百億次判斷,終究只是在龐大的數量優勢上取得成功,這並不符合數學嚴密的邏輯體系,至今仍有無數數學愛好者投身其中研究。
3、從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於7的奇數都可寫成三個質數之和的猜想。後者稱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關於偶數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對的,則關於奇數的哥德巴赫猜想也會是對的。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研究員哈洛德·賀歐夫各特發表了兩篇論文,宣布徹底證明了弱哥德巴赫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