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歷史靠什麼_
首先你要對歷史產生一定的興趣才會想去更深一步的了解歷史,其次還要依靠理解,如果不去理解,死記硬背是沒有什麼用的,記憶時間時要貫穿出一條完整的時間線,然後加以引申,望採納
⑵ 看歷史要細心,看現實要耐心。「看歷史」是指什麼「看現實」�
就是指的過往的細節,如果沒有耐心,很容易將過往搞混。而現實是很殘酷的,若著急了,那就只能變成過往。
⑶ 歷史上最有耐心的人物
劉備三顧茅廬請不到卧龍不罷休,諸葛亮七擒孟獲、六齣祁山。。。。。。老是重復貌似徒勞無功的事,可以說耐心非同尋常了;還有程門立雪的楊時,站在程頤門外一夜,外面還下著雪。。。。但是耐不耐心都是相對的 :和美女在一起你肯定有耐心,要是聽一節無聊老師的課,一分鍾的耐心都沒有。。。。
⑷ 有耐心和愛心的歷史學家和歷史學者及歷史愛好者進!
西方封建制度一個很典型的特點就是分封建國,這跟中國西周有點像,一種金字塔式的等級制度,而中國的封建制度卻是一種地主階級專政的政治制度,法律上的等級主要表現在貴族和平民之間,實際的等級在於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高無上,西歐封建社會這主要表現為神權至高無上。所以歐洲稱之為「中世紀」
政治制度上,中國皇上自稱天子,集神權、人權於一身,歐洲的皇帝從教皇那裡接過神權,而一般的國王king不享有神權. 人文上,中國先民的直接統治者和精神領袖是同一個人,而在歐洲,統治者有時借教會的精神統治而維護實際權利
西方分封建國,等級制度森嚴,官員世襲,以教會為中心,教皇是最高統治者。中國中央集權,施行科舉選拔官員制度,皇帝為國家「元首」。
大致說來,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東方宣揚集體主義,西方崇尚個性張揚;東方講究人際關系,西方推崇科學思想;東方重倫理,西方尚法制;東方管理意在引導,西方管理旨在防範;東方企業鼓勵以廠為家,西方企業則主張工廠只是工作的場所;等等。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種種差異,導致其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但是,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各自的歷史傳統,應當說是其管理差異形成的主要文化根源。 企業管理的差異,一定程度上源於文化基礎的不同,而「東西方文化基礎的最根本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季羨林語。總的來說,東方思維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綜合,而西方思維方式的顯著特徵是分析,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東方是合二為一,西方是一分為二。 在對世界的認識上,東方思維方式從綜合出發,認為萬物歸一。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也就是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元氣,它是一個混沌的整體,充塞宇宙,推優惟愧,視之不可見,搏之不可得。然而它的作用卻是實在的,與天地萬物相融合。同中國傳統哲學所講的元氣論不同,西方古代哲學講的則是原子論,認為萬物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一種最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其根本屬性就是「實在性」。如果說西方思維容易導致的結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話,那麼東方思維則是「見林不見木」。也就是說,東方文化傾向於從整體看問題,而西方文化則傾向於關注個體和局部。就拿「國家」這個名詞來說,中國原來就這么一個詞,其含義籠統而豐富。而西方則分得比較具體,有幾種說法:一是state,對應的是國家機關;一是country,對應的是疆域;一是nation,對應的是民族。再拿醫學來說,中醫治病是望、聞、問、切,全面考慮,一付湯葯,多方照顧。而西醫則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東西方綜合與分析的思維特點,由此可見一斑。 在思維方式上,東西方都講辯證法,東方的老子和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辯證法的大家,但東西方的辯證思維又是有所不同的。中國傳統的辯證思維比較注重對立的統一,認為和諧,對立雙方的統一是最重要的;而西方則強調對立面的斗爭。老子特別強調和諧,孔子亦講「叩其兩端」,講和諧與統一的「中庸之道」。而赫拉克利特則特別強調斗爭,強調雙方的對立。這說明雖然東西方古代都有辯證思維,但其思維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東方重合,西方重分。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也體現在對天人關系�或者說主客關系的認識上。東方文化傳統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則是「天人相分」。 在東方漫長的文化傳統中,「天人合一」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天人合一」的觀念源於原始氏族時代,成熟於先秦。它強調人與自然、個體與群體的順從、一致、和睦、協調的關系。此後,漢代的董仲舒講「天人感應」,講「人副天數」。建立起了「陰陽五行」的宇宙論圖式,並以此來規范人們的政治、經濟活動。如果說漢代的「天人合一」觀念主要建立了制約人們外在行為的規范的話,那麼,宋代的「天人合一」則已經浸透到了人們的內心世界,用來規范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被朱高尊為「宋德之首」的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把宇宙生成、萬物化生的理論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及道德倫理規范統統融合在一起,認為從天地萬物的「立太極」到善惡五性的「立人極」,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後來的未贏對周的學說極盡發揮之能事,從而使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整體觀念成為東方文化中佔主導地位的思維模式。從這種思維模式出發,無論在認識客觀世界上還是在社會組織管理及人際關繫上,東方文化體現出來的都是天人合一、整體和諧與中庸平和的特徵。 與東方不同,西方文化傾向於天人相分、主客相分。長期以來,西方哲學史上佔主導地位的是二元論,亦即認為世界是由物質和精神兩個各自獨立、性質不同的本原構成的。早在古希臘時代,先哲們就將人與自然分割開來。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們,關注的對象主要是自然,而人本身則在哲人們的視野之外。傳說當時的哲學家泰勒斯因一邊走路一邊仰頭觀看星象,不慎跌落井中,引得一位姑娘嘲笑他,只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是從智者派領袖普羅泰戈拉起,才出現了以「人事」為主要對象的哲學,到蘇格拉底時,他已經認為「心靈是惟一值得研究的對象」。也正是由此開始,西方文化中就出現了關心人與關心自然的分野,這也正是天人相分思維方式的體現。在中世紀,整個世界又被一分為二,出現了「上帝之城」�天國與「世人之城」(人世)的長期對立,人學成為神學的「奴婢」,人性受到神性的壓制。中世紀神學家安瑟倫曾告誡人們說:「輕視自己的人,在上帝那裡就會受到尊重,你若把自己看得很微小,在上帝眼中,你就是大的。」在這一時期,人不但與天相分,而且成了天�亦即神的奴婢和臣民。近代以來,隨著人性的解放和科學的發展,人們不僅把無形的天�亦即神踩在了自己的腳下�如尼采「上帝死了」的宣言,同時,還開始向有形的天�即自然開戰。伴隨著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的節節勝利,科學精神與理性分析亦得以發揚光大,在近現代的西方文化中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並影響到了包括企業管理在內的諸多人類行為。 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同各自的歷史傳統亦緊密相聯,而正是不同的歷史傳統,對東西方企業管理差異的形成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 稍具管理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任何一個組織,其功能的真正發揮都有賴於管理。因此,自從有了組織,便也就產生管理。產生於19世紀中期的現代企業,遠不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重要組織,因此,最早運用管理理論和管理原則來發揮組織功能的並不是企業,而是其他比企業出現得更早的組織,早期組織中形成的管理思想和原則自然會影響到後來的企業管理。可以說,歷史傳統是決定企業管理面貌的基本因素之一。 在西方,最早出現的重要組織是政府、教會、和軍事機構,西方關於領導、指揮、協調、控制和職能等管理學方面的專業化概念,都是在這些組織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在西方的歷史傳統中,國家和教會是兩個各自具有不同勢力范圍的獨立機構,它們分別發揮著不同的社會管理功能。在漫長的中世紀,教會是西方文化和「人與上帝關系」的主要管理者,它壟斷了人們的全部精神生活,政府無權過問人們的精神生活。這種政教分離的二元化社會組織傳統,對西方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於教會壟斷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管理就被看作是與思想信仰無關的活動,16世紀的馬基雅維利,就明確提出了管理與道德互不相乾的觀點。工業革命以後,隨著機器大生產和現代企業的出現,人越來越被只當作勞動力來使用,從而逐漸形成了將人作為社會精神存在物和生產者分割開來的觀點,即認為企業只是工作的場所,人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只應該在工作場所之外。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直到今天也還是西方企業管理中仍然存在問題的根源之一。 與西方不同,傳統中國是一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先秦之時,諸侯林立,百家爭鳴,思想文化燦爛繁榮。然而,並未出現西方早期文明中那種重自然與重人事的分野,亦即科學探究與人文追尋的對立。中國早期的哲人們,其思維的翅膀主要在人文王國的天地翱翔,這使得中國文化一開始就缺少科學精神支配下的對自然的理性探尋。如果說先秦之際的文化可以不受國家的控制而自由綻放的話,那麼,秦朝之後,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由之花就開始萎縮和凋零了。秦統一中國後,把軍、政、財、文大權全部集中到朝廷或皇帝手中,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隨著封建統治的日益完善,不但人們的經濟、文化活動被統進了政治之中,最後就連人們的倫理道德,情感心性也被同政治統治緊密結合在一起。至宋代時,經過儒學家們的努力,終於構起了自然、社會、人生一體化的系統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不但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主導,而且也直接強化了政治—經濟—文化一元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中國社會長達2000年的這種一元化的社會組織形式,也使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行為不單同經濟和政治,而且同文化活動與道德倫理都緊密聯系在一起,這對中國現代的企業管理有著直接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企業管理普遍帶有濃厚的政治性和強烈的倫理色彩,企業不但是工作的場所,而且也是政治宣傳和道德教育的場所。與西方企業中嚴格的法制、冰冷的理性不同,中國企業中發揮作用的是無章的人治、溫和的人情。因此,「以廠為家」的觀念對西方企業是格格不入,而在東方企業看來則是順理成章。諸如此類的東西方企業管理中的差異,正是由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歷史傳統所致。 總之,文化與管理的關系,已經成為當前管理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門課題。正是文化差異,帶來了管理基因的特性差異,使不同的文化特質,成為不同管理模式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探究東西方文化的特質,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東西方企業管理的差異,進而主動迎接日益到來的跨文化管理的挑戰。
東西文明的差異,可以說,地理因素是基本原因之一。不過,起源主要是古希臘諸城邦的地理因素和商朝地理因素的不同。當初,阿力山大建立的龐大國家--馬其頓帝國(其實是封建國家)。馬其頓帝國和秦帝國的存在正是東西文明差異的起源。馬其頓帝國把希臘的城邦文明傳播整個歐洲,而後來的歐洲文明,其實正是繼承了希臘的城邦文明。可以說,直到今天在西方強國身上,都能看到希臘城邦議會文明的影子。古希臘的地理導致產生古希臘的城邦議會文明,而阿力山大通過征服戰爭把文明種子種在西方。馬其頓帝國本身就是封建國家,和秦帝國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制度,和秦之前的封建國家商周倒是相似的。不過,商朝已經不是城邦議會封建國家了,而是家長制度的封建國家。秦帝國對於東方文明的影響就在於創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權帝制,真正廢除了封建制度。加上漢帝國繼承秦帝制後用了宗法思想--儒家捆綁法家來統治,徹底固定了家長式的的中央集權帝國制度。可以說,法家和儒家本質都是家長式的統治學術--正是它們締造了東方帝國(專指中國和)之後的東方文明。而希臘的議會封建制度本質是契約式的統治制度,正是它們締造了西方的馬其頓帝國和之後的西方文明。並且這種分歧一直延續到現在。 2、東方帝國文明的循環和西方封建文明的發展。當初,大家同樣是封建文明,不同的是家長制和議會制。而東方封建文明發展得更快,比西方早了接近1500年升級到新階段--中央集權帝國(家長式)。要知道,東方封建文明和其延續影響(到漢武帝尊儒術後約200年)表現出的文明是比西方封建文明先進約1000年的。所以,東方封建文明就遠遠先於西方封建文明進入新階段。西方封建文明要到工業革命,才開始進入新階段:議會式的中央集權國家。比東方拋棄封建文明遲了1500年。 但是呢,東方帝國文明雖然發生得早,但是,其不幸捆綁的統治學說是鄙視勞動和科技的儒家學說,而不是重視發明的墨家。儒家的宗法性(三綱五常)是迎合帝國的需要的,但是其鄙視勞動科技發明,結合上法家的重農抑商,簡直就是絕配--奠定了東方帝國文明的結局--在循環中生生不息,堅持不進步約1600年,直到清朝末年。正所謂禍福相依難以預料啊。提早了1500年,卻循環了1600年。可以說,法家和儒家是家長制度在封建時代,血緣繼承統治權社會的頂級家長制度學問,東方在交通通訊極其落後的時代能建立持久的帝國原因在於此。如果沒有它們,中國斷然無法提早離開封建時代進入中央集權帝國時代--原因就在於疆域過大。中國古代皇朝許多都是由於地方割據勢力壯大而滅亡的,這本身就說明了法家制度儒家思想一直要和疆域過大而交通通訊慢導致的地方割據傾向作斗爭。這個問題,只有交通和通訊提升速度才能真正解決--否則只能依靠法儒--法儒卻敵視商業和科技,導致交通和通訊無法速度提升夠多。看,就是這個死循環。如果當初的法家思想,是重農重商的,儒家思想是重勞動重科技的,嘿嘿,就算是家長式的帝國,中國也早進入家長式的工業帝國領域,而不用在農業帝國中循環不休。可惜,歷史沒有如果的,開始許多的偶然性造就了後來的必然性。 西方封建文明沒有法家和儒家,所以沒法在科技足夠發達之前拋棄封建形式進入中央集權形式。但是也沒有法家和儒家的禁錮,經歷了中世紀黑暗的宗教封建社會,終於在文藝復興中重啟古希臘理性、注重實踐的哲學,打開科技發展的道路。在繼承了東西文明的科技基礎上,進行了科技革命,引發工業革命,進入商業社會,最終建立出工業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家。很快就超越了東方以農業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西方是議會制度的。東方是家長制度。 結果:西方的,議會制度的,工業中央集權文明,打敗了東方的,家長制度的,農業中央集權文明。 3、 東方文明的進化。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中徹底敗下陣來。科技是最直接的因素。為洗刷屈辱,東方文明進行迅速變革。先花了幾十年,學習科技。然後是拋棄統治權的血緣繼承製度,跟著拋棄了儒家思想。但是,家長式的統治本質沒有拋棄(蘇聯的家長式統治思想馬列主義使然),為了繼續給家長式統治合法性,於是就選擇了某些強調家長式統治合法性的手段。直到今天。其中的禍福在這里就不說了。而西方文明,則從議會式進化出鮮明的契約式中央集權文明,大步前進。 綜述整個東西方文明發展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至今還存在的較大差異就是家長式統治和契約式統治方式。這就是今天東西文明本質性的差異。
當然,在現代社會之中,民主法製成為現代政治文明的最基本訴求,是我們這個社會每一個現代公民的最基本的政治理念。它如此的深入人心,很容易使我們一旦發現古代社會中民主法制特徵十分突出的地區,令我們則羨慕不已。而對專制獨裁所造成歷史災難的痛恨,也使我們對古代政治制度上專制和權力集中心存芥蒂,倍加警惕。這當然應該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倘若因為現在對專制的否定,進而將歷史上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否定,實際上抹煞了歷史上古代中央集權的合理性。同樣倘若因為現在對民主制度的熱愛進而拔高古代西方的政治制度,而忽視古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弊端。這兩種看法都是不科學的。 我們熱愛民主,但是我們也應該知道,民主由一種理念變成現實,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有經濟的作用,還有政治和文化的保證,既有現實的渴求,也有歷史傳統的制約,並不是將西方的理念拿來就可以在中國變成現實的。中國古代制度中的許多因素在現代社會依然有很多的遺存,傳統在民主制度建設上有時還起著一些消極作用。實際上西方現代政治也不僅僅是將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完全照搬,其間經濟的發展,制度的更新都對民主制度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了解了古代東西方政治制度,更應該明確,民主的實現,並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多和商品經濟發展、市場的成熟以及民主法制建設有關。這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在中國民主制度的完善和發展任重而道遠。這也許是古代政治制度學習給我們的一點啟示吧。
⑸ 中國人非常能忍耐的原因是什麼
忍耐是一種品格,更是中國人身上的一種特色。都說中國人是非常能夠忍耐的,那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01、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
思想是很容易影響一個人的。在我國封建社會,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對人有了一種禁錮。雖然後來自由的思想開始出現,但是沒過多久就又被儒家思想壓下去了。思想的影響是很難改變的,在不斷的思想傳輸過程中,人就無形之中受到感染,因此也就形成了忍耐的品格,遇到什麼事情都能夠忍下來。
中國人的忍耐是一種優秀品格,是從歷史就留下來的。遇事冷靜下來,能忍就忍,畢竟“退一步海闊天空”嘛。要說中國人為什麼這么能忍耐,那原因大概就是以上三個了吧。這種優秀的品格值得我們一直傳承下去。但也要注意一點:忍耐並不等於懦弱,只是我們肚量大,裝的東西多。
⑹ 有耐心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
堅忍,長久忍耐
(Long-suffering)
耐心忍受別人的虧待或挑釁,雖然跟別人關系緊張,仍不放棄改善關系的希望。換句話說,堅忍的人是為了某個目標而堅忍的,特別是為了顧及造成不愉快局面的人的利益。可是,堅忍並不等於縱容過犯。一旦堅忍的目標達到了,或者再堅忍下去也沒什麼意義的時候,就不必再忍了。挑釁的人要就從堅忍得益,要就終於受到制裁。無論結果如何,堅忍的人都不會灰心喪氣。
譯做「不輕易發怒」的希伯來語,字面意思是「鼻孔的長度[因為怒氣彷彿從鼻孔里迸發出來]」。(出34:6;民14:18;見怒氣)希臘語ma·kro·thy·miʹa(馬克羅蒂米阿,常常譯做「堅忍」),字面意思是「靈的長久」。(羅2:4,Int)不管是希伯來語還是希臘語,都表達了耐心、忍耐、不輕易發怒的意思。「堅忍」不僅是忍受痛苦困難而已,還包括特意剋制自己。
聖經一方面透露上帝對堅忍有什麼看法,一方面指出缺乏堅忍的人多麼愚昧,以及這樣做有什麼惡果。也許在別人眼中,堅忍的人似乎很軟弱,但實際上堅忍的人才明辨事理。「不輕易發怒的,十分明辨事理;沒有耐性的人,其實顯揚愚昧。」(箴14:29)堅忍比孔武有力更勝一籌,所能成就的事也更多。「不輕易發怒的,勝過勇士;控制自己的心,強似奪城。」(箴16:32)
人如果不能堅忍,反而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就很容易受各種不當的思想入侵,甚至鑄成大錯。「人不能約束自己的心,就好像城破無牆一樣。」(箴25:28)「愚昧人生氣,全都發泄出來;有智慧的人,平心靜氣到底。」(箴29:11)有鑒於此,智者勸人不要心裡急躁:「你不要心裡急躁,輕易動怒,因為怒氣留在愚昧人的懷里。」(傳7:9)
耶和華的堅忍 耶和華帶摩西上何烈山,向他顯露榮耀,在他面前宣布說:「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慈悲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大有忠貞之愛,信守真理,為千代的人存留忠貞之愛,赦免罪過、過犯、罪惡,卻一定執行刑罰」。(出34:5-7)摩西、大衛、那鴻和其他人都曾復述這個真理,強調耶和華不輕易發怒。(民14:18;尼9:17;詩86:15;103:8;珥2:13;拿4:2;鴻1:3)
堅忍是耶和華的特質之一,而且總是跟愛心、公正、智慧、力量這四大特質相輔而行。(約一4:8;申32:4;箴2:6;詩62:11;賽40:26,29)上帝的聖名首先應該得到公正的對待。他的聖名必須受尊崇,超越宇宙中其他所有名字。惟有這樣,他所創造的眾生才能得到幸福。上帝一直堅忍,一個主要理由就是要顯揚自己的聖名。使徒保羅說:「雖然上帝有意表明他的憤怒,顯示他的力量,他還是萬般忍耐,寬容那些可怒當滅的器皿,由此在那些蒙慈悲的器皿上,顯示他豐富的榮耀,這又有什麼不可呢?上帝早已預備讓這些器皿得榮耀。這些器皿就是我們。上帝不但從猶太人中,也從外邦人中呼召了我們」。(羅9:22-24)上帝萬般忍耐,就從人類當中選出一群歸他名下的子民。借著這群人,上帝正在全地顯揚自己。(徒15:14;林前3:9,16,17;林後6:16)
從人類歷史的起頭,上帝已經顯出堅忍。人類始祖反叛上帝,違犯了他的律法。雖然上帝本可以立刻秉公處決他們,他卻懷著愛心一直堅忍。上帝這樣做,是為了亞當、夏娃還沒有出生的後代。對亞當、夏娃的後代來說,上帝的堅忍非常重要,能讓許多人因此得救。(彼後3:15)更重要的是,上帝打算借著他所應許的苗裔,顯揚他的榮耀。(創3:15;約3:16;加3:16)上帝不但要在當時堅忍,他還知道自己得忍受不完美的人類長達幾千年的時間,對這個與他為敵的世界暫緩執行刑罰。(雅4:4)上帝一直堅忍,寬容人類。有些人卻誤解上帝,辜負了他的耐心,以為他處事遲緩,看不出上帝是出於愛心才堅忍至今。(羅2:4;彼後3:9)
上帝對待古代以色列民族的方式,把他的堅忍表露無遺。(羅10:21)以色列人屢次犯罪,受到懲罰,但只要他們悔改,上帝仍一次又一次地接納他們。但他們竟然殺死上帝的先知,害死上帝的兒子,反對耶穌和使徒傳講好消息。可是,上帝的堅忍並沒有白費。有一群剩餘的人仍然忠於上帝。(賽6:8-13;羅9:27-29;11:5)上帝啟示其中一些忠心的人寫下他的話語聖經。(羅3:1,2)上帝所賜的律法顯示全人類都是罪人,都需要一位救主,讓人期待這位救主犧牲生命作為贖價,期待他受提升登上王位。(加3:19,24)聖經讓人知道上帝的王國和基督祭司職務的特點。(西2:16,17;來10:1)聖經也記下讓人效法的榜樣和令人警惕的鑒戒。(林前10:11;來6:12;雅5:10)人類要得到永生,就必須認識這一切真理。(羅15:4;提後3:16,17)
耶和華不會永遠忍下去 只有在不違反公正、正義、智慧的情況下,上帝才會堅忍。由於在惡劣或受挑釁的情況下才需要堅忍,因此堅忍的目的就是要讓有關的人有機會改過遷善。如果情況已經惡化到改變無望,就不該再忍下去,不然就有違公正和正義了。到了這個地步,上帝就不必再忍。他會憑智慧行事,消除惡劣的情況。
關於上帝的忍耐和他忍耐的限度,一個例子是他在挪亞時代降下洪水之前怎樣對待人類。當時世上的情況令人嘆息,於是上帝說:「人畢竟是屬肉體的,所以我的靈不能永不對人採取行動。人的日子還有一百二十年。」(創6:3)後來,以賽亞談到以色列人辜負了耶和華的堅忍,說:「可是,他們竟然反叛,使他的聖靈傷心。他就反過來與他們為敵,親自攻擊他們。」(賽63:10;另見徒7:51)
有鑒於此,聖經勸基督徒,既然「接受了上帝的分外恩典,就不要辜負這個美意」。(林後6:1)又說:「不要令上帝的聖靈憂愁。」(弗4:30)「不要熄滅聖靈的火。」(帖前5:19)假如他們不聽勸告,就可能泥足深陷,以致褻瀆、褻慢上帝的聖靈,結果無法悔改、無可寬恕,只落得滅亡的下場。(太12:31,32;來6:4-6;10:26-31)
耶穌基督 在人類當中,耶穌基督是堅忍的典範。論到他,以賽亞先知說:「他被人苛待,一直甘願受苦,並不開口。他像綿羊被人牽去宰殺;母羊怎樣在剪毛人面前無聲,他也怎樣不開口。」(賽53:7)耶穌包容使徒的弱點,忍受敵人惡毒、無禮的侮辱。無論言語上、行動上,他都沒有以牙還牙。(羅15:3)當使徒彼得魯莽地砍掉馬勒古的耳朵時,耶穌責備彼得,說:「把劍收回原處!……難道你以為我不能求我的父親,立刻給我派十二個軍團以上的天使來嗎?要是這樣,聖經說事情必然這樣發生,又怎能實現呢?」(太26:51-54;約18:10,11)
為什麼基督徒培養堅忍的特質十分重要?
綜觀上文,堅忍的特質顯然是源於耶和華上帝的,是聖靈的果實。(加5:22)人既然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和樣式造的,自然或多或少有這種特質,並能借著聽從聖經和聖靈的指引而培養堅忍。(創1:26,27)因此,聖經吩咐基督徒要培養堅忍,顯出堅忍的精神。(西3:12)堅忍是上帝僕人的特點之一。(林後6:4-6)使徒保羅勸基督徒要「以堅忍待所有人」。(帖前5:14)保羅指出,人要贏得上帝的喜悅,就必須顯出堅忍的特質。可是,一面忍耐,一面埋怨,就不算是真的堅忍了。保羅說,「懷著喜樂而堅忍」才是值得稱贊的。(西1:9-12)
堅忍除了帶來喜樂,還帶來極大的好處。由於堅忍,耶和華使自己的名得到榮耀。撒但質疑上帝的至高統治權是否正義和正當,由於上帝堅忍,結果證明撒但的指控大錯特錯,上帝才是對的。(創3:1-5;伯1:7-11;2:3-5)假如亞當、夏娃、撒但一反叛,上帝就處死他們,結果會怎樣呢?眾生中有的可能以為撒但的質疑不無道理。可是,耶和華顯出堅忍,讓人有機會在考驗下支持他的至高統治權,讓人表明自己由於受上帝的美德感動而自願事奉他,讓人表明自己選擇順服耶和華的至高統治權,而不選擇自行其是,深知上帝的統治好得多。(詩84:10)
耶穌基督堅忍不拔地順服上帝,結果得到極大的獎賞。耶穌的天父把他提升到更高的地位,讓他作王,賜給他「凌駕其他一切名字的名字」。(腓2:5-11)耶穌還得到一位「新娘」。這位「新娘」由他的屬靈弟兄組成,又稱新耶路撒冷。聖經把新耶路撒冷形容為一座城,城的基石上有綿羊羔十二使徒的名字。(林後11:2;啟21:2,9,10,14)
所有按照上帝的旨意培養堅忍,並繼續堅忍的人,也都享有豐盛的獎賞。(來6:11-15)他們效法上帝的特質,遵行上帝的旨意,蒙上帝悅納,因此深感滿足。他們堅忍的態度也能幫助人認識上帝,贏得永生。(提前4:16)
⑺ 如何解讀推進城鎮化要有歷史耐心
城鎮化是一個長期而自然的過程 ,需要不斷的探索和修正,希望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是不可能充分考慮城鎮化過程中的問題的,也來不及修正錯誤,最終受害的是民眾。
⑻ 我國歷史上有什麼很會忍耐的文人
歷史上最會忍耐的文人應該是司馬遷,在任大史令時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他發奮圖強,用時13年撰寫紀傳體史書《史記》,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史學家。
⑼ 耐心是什麼作文
耐心的守候,化作那千年聖潔的雪蓮;一支畫筆,耐心的勾勒,繪畫出千古流傳的佳作;一隻小船,耐心的漂泊,劃出那流芳百世的傳奇。盡管人生不如意著十之八九,但無論如何,耐下心來,穩扎穩打,人生的列車永遠留有屬於自己的座位。盡管日子一天天逝去,但歷史仍然矗立在燈火闌珊處,等候我們去回首。蘇武,耐心地守望揮一揮羊鞭,錦帽貂裘,他將其扔進瀚海深處;弄一支禿筆,矮紙斜行,鐫出對大漢最深的眷戀。茫茫大漠,埋葬了你的浮躁,用耐心奔走於大漠,懷抱漢匈和睦的夙望;擁著耐心,寒沙裹草,告別了長安的歌舞昇平,你用淡然的心,挺直脊樑,架起溝通中原的飛虹。哀嘆,漢使謀反失敗;驚訝,蘇武拒絕折節叛敵;正氣,你用耐心化作巍巍雪山聖潔而執著的守望。梵高,耐心的守望。是你,讓向日葵長開不敗,生前窮困潦倒的歲月里,你不為人所欣賞,但你仍舊這么堅持,耐心的勾勒著自己心中的太陽。耐心的澆灌中,那些花兒。靜靜的為你開放,一直到幾個世紀後的今天;那些花兒,終綻放成最耀眼的奇葩。那大朵大朵的金黃,是你耐心期望的成果。梵高,用耐心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終於有一天,太陽照進心底,那夢想的花兒,怒放。范蠡,耐心的仰望面對位高權重,面對雕龍畫棟,你,只攜手西施,乘一葉扁舟,歸隱。去開辟一個嶄新的世界,耐心開始自己的新生活。這耐心包含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睿智;包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清醒;包含著功高震主,難得善終的冷靜。你淡定的目光,仰望遠方的目標,從頭開。范蠡,用耐心從頭開始,換得陶朱之富,福同海闊,壽與天齊。人生路上,多一份耐心,多一份成長,就多一份收獲成功的力量。以耐心為題的作文一生中有許多品質伴隨著我們成長,如耐心;細心;專心,它們在成長的路上和你手拉手,一起去迎接成長;它們在成長的路上,為你鋪階而上;,漸漸成長;它們在成長的路上,為你照亮光明,不斷成長;它們在成長的路上,為你照亮前方,驅除黑暗;他們消滅恐懼,給你光明,在成長的路上,他們也幫助我克服了不少的困難,它們在天上注視著我們,時刻幫助你。一天休息,爸爸問我去不去釣魚,不會釣魚的我聽到後一蹦三尺高,高興的說:「去啊,快去。」我按捺不住的心情早已飛到了小魚那裡,我拿起魚竿,拎起魚桶就跑向魚池,我一瞟到那些魚就立刻串上了魚餌扔進了魚池,可是魚沒上來,我的心裡像十五個吊桶大水——七上八下,魚呢?難道那些魚全死了,快上鉤啊!我的心裡過了一會兒又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可爸爸卻在那兒悠閑的釣著,絲毫不為釣不到魚而苦惱,我暗暗的想:會不會是魚食錯了,我連忙換了一份,然後扔下去,結果,成了!沉了!我的心裡像有頭小鹿在亂撞,結果釣上來的是一隻臭鞋子,我怒火中燒:「你個死魚怎麼還不上鉤,自己去拿十塊錢買去吧!」說完,我把十塊錢扔進了水中
⑽ 歷史上有耐心的名人事例
惜時如金
徐特立於1929年赴法勤式儉學時,已經43歲了,然而他卻信心十足,惜時如金 ,所以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初通了法語,可以到工廠去做工,實行勤工儉學了。
准確的時間表
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遵循嚴格的生活規律,也每天晚上八點鍾睡覺,清晨5點鍾起床,他在30年中嚴格按照這一時間表活動,准確無誤,以致於他每天早上外出散步時,當他的居民都以他出門的時刻為標准來校對時間。
達爾文惜時
據達爾文的妻子埃瑪回憶,達爾文在寫作《物種起源》一書時,經常晝夜不眠,沒有一夜超過五個小時,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時,仍然堅持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情況,直到臨終前兩天都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