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人為什麼不能超越歷史
如題,決定歷史發展的人,往往實際上是歷史——與社會雙重作用力下產生的胎兒,他們自身決定的局限性,往往就是那個時代的條件下所必然導致的局限性,今人看來或是贊嘆不已的創舉,或是切齒不已的暈招,都由當時的內外條件所限制。
用歷史的縱深看問題,跳出批判偉人們個人道德的局限,因為政治無私德;我們就會發現如果我們在他們的位置上——作為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所能做的最好的決定。
蔣玩清D,寧可錯殺不放一個,背信棄義。為世人詬病無已;但是從他的角度來看——他手下的將軍們可基本上都是紳士階層,而盟軍某D在鄉間的耕者有其田運動以破壞了將軍們的忠誠,他們必然選擇一個好的領袖,向某d反擊;而紳士們中世紀的組織體系甚至無法為蔣提供必要的北伐資金,此時財力雄厚的英美以及江浙財閥便成為了最好的選擇——與其說中國在27你啊你選擇了蔣,倒不如說是那個時代里占據國內力量優勢的鄉紳們、買辦財閥們選擇了蔣。
至於毛,46~49年北方各地蘇區嘗試的溫和TU改被暴力中止,隳百萬地主,或為人指斥為不人道,而日後諸多運動,也成為了世人眼中毛不放權的敗筆。但是作為一個150年來一盤散沙的國度,請記住蔣的統一不過是建立了一個上層建築,下層建築的改造要等他逃到小島上才能進行,到達谷底後的反彈,就是必然的集中——不僅僅是在組織上、也是在思想上必不可少的集中,沒有這種(當時也不可能沒有)鐵腕。農業大國的工業體系不會畸形但是快速地建立起來,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西人用了上百年才完成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為了維持這樣的集中——有人謂之於毛時代建立了類似明治時代舉國一致的軍事陣仗體系——必然有一個核心維持著這種團結,必然要破壞明清中世紀的文化傳統。擔負起這個重任的那個人就是毛。這是新時代的選擇與要求,個人的權力慾望也不過是每個合格的政治者必然擁有的東西,拿出來大肆鼓吹個人的私慾令歷史滯後,實在是一件荒唐可笑的事情了。
最後說一下美國的開國者華盛頓,此人自動辭去總統職務,不搞世襲為眾人稱贊為人格高潔,但是亦有內外情勢之逼迫。內有農民舉義,而諸州又有地方分權的力量所存在;他拒絕了一個各成員具備各自獨力性質的邦聯,而建立起合眾的聯邦,實質上已是向中央集權模式過渡,與君主立憲下的中央集權不同,殖民時期沿襲已久的傳統和邦聯時代混亂不堪的局面,使殖民地人民嚮往一個統一的、集中的中央政府。英國的憲法是當時較完備的憲法,但因為美國有著不同於英國的平等社會、富饒的資源、廣闊的空間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制憲者並沒有截取體現制衡原則的英國憲法,也沒有克隆十七、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三權分立思想,而是設計了獨具一格的聯邦制度――這個制度使得國家的權力既彼此分立、又相互制約並保持了平衡。新制度既然已經由民意建立起來,各州的高度自治作為他維持的保障,華盛頓有什麼資本在他稱王後應付十餘州的反彈?果真如此,則華將成為克倫威爾,不過二世而國家傾。歷史令他沒有選擇國王與連任,與私德實在扯不上多大關系,而是制度使然。
所以
我們與其說偉人創造歷史
不如說是歷史選擇了那些人——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歷史而存在
Ⅱ 解析《大決戰》黃維兵團行軍長鏡頭,為什麼說經典震撼,超越歷史
淮海戰役的廣角鏡頭,實際上是用9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整師拍攝的。
《大決戰》三部曲,包括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三部曲,是建黨七十周年的獻禮片,這三部電影中各大軍區全部軍隊都有一定的參加,聽說前後左右一共有幾百萬中國人民解放軍兵士參加拍攝。到這兒,你也就能想像,90年代我國商業電影並未啟航時,為什麼會出現這般氣勢雄偉的大場面了。
如今許多人一談起大場面,就想起印尼的史詩片《巴霍巴利王》,實際上《巴霍巴利王》的編導專業精英團隊,壓根不明白戰事,各種各樣腦洞大的軍用裝備實屬吵吵。反而是十幾年前的《英雄》,高寬比復原秦朝黑甲軍團,第一次用弩陣、箭雨,那才算是牛。
但是,這種相比《淮海戰役》來,或是間距太大。使我們十分看不起的黃百韜兵團,竟然沒有在大運河上構建大橋,以致於井然有序的國民黨到大運河邊就亂作一團(只有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當群眾演員當得好,無論是有紀律軍隊或是有程度錯亂,都井然有序)黃百韜被圍住,徐州市南進的能沖宿縣(今宿遷市)也被中野攔腰截斷砍斷,從華東競技場開回來的黃維兵團十二萬精英變成全部會戰的勝負手。
因此,長達2分鍾的黃維兵團軍隊開始了。從重型坦克底端逐漸,給人一種雄師來犯的無力感。隨後時五路縱隊迅速軍隊,重型坦克和車輛在群體中速率並挺快,也有坐騎在疾馳。團隊渡河,五路縱隊匯聚,全自動變成二路縱隊,或是車子在中國步兵團在上下。這般迅速的軍隊,並非一個說白了的知名導演帶上幾十個副導演可以指揮調度系統進行。這徹底便是一場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常規軍演!
槍迷們看了這一廣角鏡頭,反響強烈,抗日戰爭中的國民黨絕對沒有很有可能擺脫那樣的陣容,抗日戰爭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不可以,乃至抗美援朝戰爭階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也不可以。就算到現在,也許也僅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等極少數部隊可以進行。
那麼,有些人要問了,作為一個兩小時的影片,必須耗重金打造出那樣一個廣角鏡頭嗎?我要告訴你!自然必須!由於,黃維兵團是淮海戰役的勝負手,也是唯一由中野主要解決的的一個雄師集團公司。一個一個而言。
但是,真正歷史時間則是,淮海戰役的總前委,彷彿並沒有具有綜合全局性,指引全部淮海戰役的功效。
總前委在全部淮海戰役期內,只是開過一次會,那時黃維兵團早已被殲滅,杜聿明集團公司也逃不了了,基本上連勝已定。因此 ,淮海戰役總前委開的唯一一次全會精神,並沒有探討淮海戰役難題,反倒時為渡江戰役做准備。倒是渡江戰役,的確是這一總前委指引的。
淮海戰役由華野的饒漱石、粟裕、譚震林明確提出時,中間不但願意了,還電令中野另外姿勢,相互配合華野行動。當粟裕明確提出「陳鄧統一指揮」時(一貫的讓帥行為),中間表態發言願意,但僅是在電報中規定陳鄧以中野主要相互配合華野戰斗。乃至,中野也沒有廣播電台,只有使用陳賡四縱的廣播電台對外開放溝通交流,即便 是想指引華野,也沒標准啊。
中央軍事委員會的電報中,25封給中野,29封給華野,沒有一封給總前委。華野中野給中間的電報,也也沒有以總前委為名傳出。中野華野相互之間中間的電報,都沒有總前委給委員會的電報,沒有說白了的上下級關系。因此 總前委沒有機遇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幹部下指引全部淮海戰役。
講這么多,就想告訴你,黃維兵團的強勁,不僅有歷史時間真正,也是有宣傳策劃要素。
Ⅲ 如何理解「思想有其歷史性,但它又超越歷史」
思想不斷進步。
思想演變既是一定社會發展的產物,又對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思想是不斷進步的在歷史中產生,然後發展。
Ⅳ 超越歷史條件作出價值判斷是什麼意思
①說法錯誤,價值判斷具有社會歷史性,「超越社會歷史條件」表述錯誤;
②說法錯誤,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
③符合題意,漫畫中「患者」和「醫生」對話內容的不一致,說明價值判斷往往是因人而異的;
④符合題意,該題患者只注重物質消費,忽視精神消費,沒有堅持正確價值觀、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
故本題選D.
Ⅳ 認識只有不斷超越歷史條件才能成為真理 這個說法對嗎
真理是客觀的,有限制性的,在某個時間真理是正確的,但在下一刻,真理就有可能成為謬誤,所以真理不可能永遠是真理!如果真理能在認識中不斷超越歷史條件的話,那麼真理就永遠不會有錯了!
Ⅵ 人在認識中為什麼不能超越歷史條件
如果你指的是為什麼不能超越歷史時代的局限性的話,我認為因為個人的一切認知都是他所在的那個歷史時代所賦予的。他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有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比如他剛出生的時候,他父母的想法就會影響他,他再大一點,那些蒙學的老師,蒙學的課本,周圍的同學,和他交遊的各方人士,都會影響他。再天才的人,他的思想的底色都是這些,他如何能夠超越他所在的那個時代呢?所以一個時代基本的知識、思想與信仰對每一個人都有深入的影響。無論那個人是文盲還是思想家、政治家。當然,那些傑出的人總會對那個時代有更加深入的反思,也會有和那個時代大多數人不同的想法。但是無論如何,他的這些思想都是紮根於當時那個時代的土壤之中的。那些偉人的思想之花固然燦爛無比,但是它的根還是在那個時代中……
Ⅶ 人能夠超越歷史嗎
人是不能超越歷史的。
歷史是連續的,不能割斷的。每個人都處於這種連續不斷的歷史運動之中。因而也都受到歷史的制約。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認清歷史潮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
人不能超越歷史,還表現在人類的一切歷史創造活動,都是以繼承前人的一切的歷史創造成果為前提。失去了這個前提,人類的歷史創造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因此,尊重前人歷史創造活動的積極成果,就是尊重歷史。生活在任何時代的人,都要尊重歷史。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文化素養和精神境界。
Ⅷ 再談為什麼必須超越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實踐構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決定人類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發展,從而提出從物質實踐出發理解社會、解釋歷史,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特別是為我們研究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利益高於一切、人處於一種極其屈辱的地位的社會本質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鑰匙。但是,正是物質實踐又從根本上決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視野和論域,劃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邊界或理論范圍,歷史唯物主義沒有也不可能無所不包、窮盡一切。如果把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歷史唯物主義,也就在事實上取消了歷史唯物主義;如果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應有盡有,囊括一切,那也只能說明我們一些人並不真正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暴露出他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解上的偏差和不夠成熟。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通過物質實踐所展現的價值觀、人生觀和審美觀都是根本錯誤的,因為,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人也不是只有活著,人類審美欣賞的根據也不是功利。所有這些都暴露了歷史唯物主義固有的歷史局限和理論缺陷,所以,我們必須超越歷史唯物主義。
一 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實踐創造物質財富,獲取經濟利益,滿足人的物質生活需要,也構成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①,決定人類的社會面貌和歷史發展。由此提出,「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②,「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形成」③,確立了一種從物質實踐出發理解社會、解釋歷史的思維原則,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特別是為我們研究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利益高於一切、人處於一種極其屈辱的地位的社會本質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鑰匙。雖然也有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等,但在歷史唯物主義看來,所有這些都是被物質實踐所決定的,並且反過來,它們也都服從和服務於物質實踐,所以,無論如何,在歷史唯物主義哲學體系中,物質實踐在人類社會中的決定性地位是不可動搖的,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就是一種以追求物質、功利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系,這也許就是有人也稱它為「吃飯哲學」、「經濟哲學」或「經濟決定論」等的根本原因。但是,又正是這種物質實踐決定了歷史唯物主義具有自己特定的思想范圍和解釋功能,它不是無邊的,沒有無邊的歷史唯物主義。如果超出物質實踐,超出這種物質性、功利性訴求,那就不是歷史唯物主義;如果從物質實踐之外解讀歷史唯物主義,從物質性、功利性之外解讀歷史唯物主義,那就從根本上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實際,歷史唯物主義就喪失了自己的固有意義和本來面貌。
在這樣的價值觀體系中,物質財富高於一切,經濟利益處於人類社會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個人的價值,就看他創造了多少物質財富,獲取了多少經濟利益,物質財富、經濟利益才是衡量一個人價值大小的根本尺度或重要標准。而這樣的價值觀,顯然是根本錯誤的。因為,人活著不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獲取經濟利益。人如果不是人了,沒有一種內在精神的快樂與幸福,大肆聚斂和瘋狂追逐那些物質財富、經濟利益又有什麼意義?歷史唯物主義顯然不是一種對人的終極關懷或形而上世界的追問和冥想!
實際上,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活著就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獲取經濟利益,那是人自輕自賤,是人自己把自己看低了,是人自己把自己當作動物來對待。馬克思在批判「國民經濟學」時就曾一針見血地講,人如果只為謀生而勞動,那人就不過是一個「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④。我國著名哲學家錢穆也講:「人生若專為求衣求食,倦了睡,病了躺,死便完,這只是為生存而生存,便和其他生物,一切草木禽獸一般……」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也講過:「人只知道搞一點飯吃,跟狗搞一點屎吃有什麼分別?」
並且,這種歷史唯物主義,這種以物質財富、經濟利益為根本訴求的價值觀,在我國當今除了催生經濟的巨大發展和高度繁榮,也引發和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比如精神危機,一些人家境殷實了,生活富裕了,但隨之而來的是信仰缺失,道德淪喪,心靈空虛,思想迷惘,感情焦慮等,社會風氣嚴重地敗壞了,甚至極大地惡化了;比如生態危機,一些人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物質財富,攫取經濟利益,導致環境污染,江河乾涸,草原沙化,資源枯竭,甚至一些物種滅絕等,已經嚴重地威脅到我們的生存或生命;再比如文藝的危機、教育的危機。在金錢的操控下,我們有些文藝已經基本上墮落了,沉淪了,不再具有高貴的精神氣質和獨特的審美品格,不再是引領人們前進的燈火,在現實生活中徹底迷失了。教育的過於功利化,使教育從根本上喪失了自己,導致一些學校喪失了基本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操守,不再創造思想,砥礪品性,而是成了教師用來斂錢的機器。這樣的教育,這樣的學校,如何培養傑出人才,使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美好的心靈世界?還有知識分子的危機、青年的危機。一些知識分子不再代表社會的良知,不再具有對社會的批判精神,不再對社會有所負責和擔當,在金錢面前,在物質財富面前,他們不再清高,而是斯文掃地。我們相當多的青年人,除了信仰金錢,不相信一切,他們不會仰望星空,而是千方百計賺錢,一個個成了拜金主義者,淪為社會上物質財富的奴隸。如此,我們的民族還有什麼希望?我們的國家還有什麼希望?而所有這些問題,難道還不足以引起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進行認真檢討和深刻反省?我以為,說白了,這些危機所暴露的,實際上正是我們哲學的危機,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危機。我們現在信奉的哲學就是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哲學無疑才可能是這些危機發生的深層次原因!
人活著不是為了物質財富、經濟利益,哪是為了什麼呢?從大的方面講,在宏觀的意義上,人除了物質生活,就是精神生活。如果追求一種物質生活不構成我們人生的目的,那麼追求一種精神生活則必然構成我們人生的目的,人在本質上顯然是一種非物質、超功利的存在。所謂非物質、超功利的,就是指人的這種精神生活不是為了追求物質財富、經濟利益,而是為了人精神的安寧、感情的平和、生命的快樂與幸福,具體地講,就是指人的生產、勞動或實踐等,是在人心靈的驅動下進行的,是為了人心靈獲得安寧,精神求得安頓,感情有所寄託,思想有所歸依等,從而提升人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境界。人的這種精神生活,無疑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一個根本標志,也是人生存的終極關懷或形而上意義。
陳平原曾講:「『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或謀取功名而『頭懸梁錐刺股』,而是沒有任何功利目的,全憑個人興趣的『漫卷詩書喜欲狂』。這樣的『讀書』,才稱得上『風景』;這樣的『風景』,方值得你我好好追懷。」⑤這里,這樣的讀書,就不是物質的,充滿功利的,而是非物質的,超功利的,以追求一種精神快樂、心靈富足為根本目標。
李慎明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屆畢業典禮上的講話中說:「不同的人為自己做著不同的謀劃。我們是受過高等教育之人,我們應該有更高的思想境界與人生追求,不必完全以金錢和利潤作為衡量自己生存的價值。應當超越當下的、具體的、狹隘物質利益,以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為快樂、為自豪。」⑥這里,李慎明所要求青年人的「更高的思想境界與人生追求」,也是指一種非物質、超功利的精神境界與心靈追求。一旦超越了物質利益,超越了功利,人就徹底解放了,人的面前就會打開一個無限廣闊和大有作為的世界,人的精神境界就會不斷高尚起來,偉大起來,臻於高境、極境、化境。
我國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講:「人不單在物質中活著,更需要活在精神中。」超越物質、功利,走向心靈、精神,作家顯然大徹大悟,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參透了人生的深刻道理。
並且正因為這種非物質、超功利的對人的精神快樂的追求構成了人生的目的,反映了人的終極關懷或形而上意義,所以,有些人才不會沉湎於一種對物質財富、經濟利益的追求之中,而是在一種精神快樂的追求中與天優游,享受一種生命的美與高度的內在幸福。我國著名學者李醒民就是如此。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遠離喧囂的塵世,躲開浮躁的人海,拒絕時尚的誘惑,保持心靈的高度寧靜和絕對自由,為哲學而哲學,為學術而學術,為思想而思想,按自己的思維邏輯和突發靈感在觀念世界裡徜徉——這才是自由思想者詩意的棲居和孤獨的美。」⑦
不幸的是,為物質實踐所限,在實踐論的意義上,歷史唯物主義不可能對人們這種非物質、超功利的精神生活從哲學層面進行深入的省察、思考、追問或求索,從而也不可能形成一個以追求人的精神快樂為根本目標的價值觀念體系,使人的精神生活在我們現在所建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中基本上處於真空地帶,面臨一個巨大的空場。
而現在我們要從實踐論的意義上解決人的精神生活問題,建構一種以追求人的精神快樂為根本目標的價值觀念體系,那就顯然必須超越歷史唯物主義,只有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我們建構一種以追求人的精神快樂為根本目標的價值觀念體系才會成為可能。
我國著名文藝理論家雷達曾講:「人是一種不但能感覺自身存在,還能反思自身存在的存在,那就必須在物化世界之上,構建一個意義的世界,精神的世界。現在的批評家也構建不起來這個世界來。」⑧實際上,不只是現在的批評家,就是現在的哲學家,「也構建不起來這個世界來」,為什麼?這就在我們現在的哲學家深深局限於歷史唯物主義,為歷史唯物主義所長期束縛和嚴重禁錮。
我想,我們這個時代現在所缺乏的肯定不是更多的大款或富翁,而是一些大哲學家、大思想家,因為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思想,沒有偉大的思想,沒有自己獨特的引領大眾的價值觀,我們這個時代又偉大在何處呢?一個沒有偉大思想的時代,必然是一個極其虛弱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缺乏精神信仰,沒有思想支撐;一個沒有偉大思想的時代,也必然是一個極其平庸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無所作為、沒有貢獻,不會為人所敬仰和愛戴!我們的學者特別是哲學家有責任超越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現在這個偉大時代提供它最需要的東西,提供一個以追求人的精神快樂為根本目標的價值觀念體系。
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中,思想一旦離開物質利益就會出醜;而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外,思想離開了物質利益,就恰恰可能把人提升到一種高尚的境界,這是一種美的境界,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
中國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解決了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可謂貢獻至巨,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歷史應該銘記!但是,如果我們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滿足人的精神生活,不使人成為人,不進行一種非物質、超功利的精神追求,我們13億的生命是否會過於輕賤,為人鄙薄,為人不齒?
人不是只有活著
在哲學家費爾巴哈那裡,人是「抽象的人」。恩格斯講:「費爾巴哈不能找到從他自己所極端憎惡的抽象王國通向活生生的現實世界的道路。他緊緊地抓住自然和人;但是,在他那裡,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話。無論關於現實的自然界或關於現實的人,他都不能對我們說出任何確定的東西。」⑨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超越了費爾巴哈這種對人的抽象理解,毅然走向「現實的人」。恩格斯講:「對抽象的人的崇拜,即費爾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會由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來代替。這個超出費爾巴哈而進一步發展費爾巴哈觀點的工作,是由馬克思於1845年在《神聖家族》中開始的。」⑩從「抽象的人」,走向「現實的人」,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巨大貢獻,具有劃時代意義。
「現實的人」,構成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或出發點。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講:「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設想的、所想像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口頭說的、思考出來的、設想出來的、想像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展。甚至人們頭腦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們的可以通過經驗來確認的、與物質前提相聯系的物質生活過程的必然升華物。」⑾還講:「這種考察方法不是沒有前提的。它從現實的前提出發,它一刻也不離開這種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⑿
但是,從這種「現實的人」出發,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人的問題上到底給我們提供了什麼解釋呢?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馬克思恩格斯講:「這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像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⒀
這樣,問題就比較清楚了。「現實的人」,在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中就是一種從事物質實踐的人,也就是說,這種人是為物質實踐所規定的,是在物質實踐中受到確認的,而物質實踐雖然確保了人的生存,滿足了人的物質生活,但它卻僅僅使人活著而已,人還沒有成為人,人的生活還是低層次的,人不過是動物,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但它最終使人走向非人,走向動物,動物,這就是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在人的問題上所給我們提供的根本解釋,動物,構成了人在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中的真實存在或本來面目。不過,我們千萬不要為此而大驚小怪,以為馬克思恩格斯這個錯犯大了。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根本沒有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形成的主要現實根據,而人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這種尷尬處境恰恰是從根本上反映了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物質利益高於一切、人處於一種極其屈辱的地位的社會本質,馬克思早就講過,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唯一原則就是「輕視人,蔑視人,使人非人化」,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從哲學上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科學洞察與深刻詮釋。也正是如此,歷史唯物主義才為我們研究和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本質提供了一把最有效的鑰匙。
為什麼物質實踐使人成為非人,把人淪為動物?
首先,從物質實踐滿足人的需要而言,物質實踐給人創造的是一種物質生活,滿足的是人的肉體需要,而人如果只有這種狹隘、片面的物質生活,人只是活著,只有「塊然之軀體、蠢然之生命」,那人就無異於動物。這一點,已如上述。
其次,從物質實踐的實際效果看,作為一種謀生的勞動,物質實踐還真造成了人的異化,把人淪為動物,所以,馬克思不稱這種物質實踐為勞動而為「異化勞動」。馬克思講:「在謀生的勞動中包含著:(1)勞動對勞動主體的異化和偶然聯系;(2)勞動對勞動對象的異化和偶然聯系;(3)工人的使命決定於社會需要,但是社會需要是同他格格不入的,是一種強制,他由於利己的需要,由於貧窮而不得不服從這種強制,而且對他來說,社會需要的意義只在於它是滿足他的直接需要的來源,正如同對社會來說,他的意義只在於他是社會需要的奴隸一樣;(4)對工人來說,維持工人的個人生存表現為他的活動的目的,而他的現實的行動只具有手段的意義;他活著只是為了謀取生活資料。」⒁在這種「異化勞動」中,最根本的是人異化了,人喪失了本性,不再是人,僅僅為了一己之生存,人就不得不委屈自己,承擔著由於貧窮等所強加給自己的生產或勞動,淪為社會需要的工具或奴隸,處於一種極其屈辱的地位。這樣的人,只是為活著而活著,沒有生命的獨特價值或非凡意義,沒有生命的高貴與尊嚴,沒有心靈世界的快樂與幸福,不過是瞪著兩隻眼睛的動物而已。
這種「異化勞動」是外在於人而存在的,不屬於人的本質,因而對人而言,它也是一種「外在勞動」,人們不喜歡它,甚至厭惡它,人們參與這種勞動,實際上就是人「用摧殘生命的方式來維持他們的生命」⒂,承受著巨大的肉體折磨和精神痛苦。馬克思講:「勞動對工人說來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象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⒃
所以,立足於物質實踐,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考察人和思考人,人在物質實踐之外,而非人即動物在物質實踐之中,從而,人也就在歷史唯物主義之外,而非人即動物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西方一些哲學流派,也有一些經濟學、心理學、教育學流派等向馬克思主義發出了很多挑戰,其中一個根本挑戰,就表現在人的問題。不少流派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非人道的」,是「見物不見人」的,是「機械的物質決定論」,是「經濟決定論」,如此等等。實事求是地看,這些觀點並非全無道理。因為在哲學界,我們一般人都接受了恩格斯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而人的真正的問題在事實上就被歷史唯物主義排除在自己的視野或論域之外。
20世紀80年代初,在我國發生了一場關於人道主義或異化問題的大討論。在這場討論中,周揚、王若水等人為提高人道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上的地位,努力證明馬克思主義就是人道主義,人道主義可以作為一種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歷史觀,具有一種崇高的哲學意味。應該說,這種努力很有價值。但是,如果仍然把這種人道主義局限在歷史唯物主義之中,認為從歷史唯物主義范疇可以生發出一種人道主義的思想或理論,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歷史唯物主義顯然不能提供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人道主義的證明,相反,它只能提供一種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人道主義的反證明。而胡喬木等人則認為人道主義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馬克思主義那裡,人道主義不具有世界觀、歷史觀意義,沒有達到那種哲學的高度,不屬於「形而上」范疇,只具一種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的意義,是一種「形而下」的東西。胡喬木等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而歷史唯物主義當然不含有這種人道主義的思想或內容。
不過,這里有必要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是不是歷史唯物主義?或者說,在物質實踐之外,馬克思恩格斯是否還有過對其他不同性質、不同意義的社會實踐的科學論述或深刻洞見?如果在物質實踐之外,馬克思恩格斯還有一些關於其他社會實踐的科學論述或深刻洞見,那麼以此為基礎,是否還可能形成另外的也許比歷史唯物主義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許正是這種哲學才真正體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人道主義偉大思想或理論旨趣?
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包含歷史唯物主義,但不可能等於歷史唯物主義,如上所述,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馬克思恩格斯主要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思想成果、理論結晶,較之於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確實還具有著更為豐富和更為深邃的思想或內容,隱含了另外的哲學思想,這些當然是需要我們後人深入挖掘和充分梳理的。因為,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物質實踐只是一種「異化勞動」,而這種「異化勞動」范疇的提出,顯然說明馬克思恩格斯對人類真正的勞動已有一種充分認識和深刻理解,否則,如何可能產生這種「異化勞動」的思想范疇?而正是馬克思恩格斯這種對真正勞動的充分認識和深刻理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歷史唯物主義,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孕育另外一種哲學成為可能。遺憾的是,在我國當代哲學界,我們過多地關注和重視歷史唯物主義,關注和重視物質實踐,關注和重視這種「異化勞動」,而人類真正意義上的勞動卻被忽略了,甚至遺忘了,這真是一件令人不勝尷尬和大為難堪的事情!
歷史唯物主義對人的這種理解、觀照符合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狀況,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狀況決定的。但是,人不是只有活著,不會滿足於資本主義社會,不會永遠處於這種異化狀態,人是人,人還要回歸,人還要弄清人是什麼,弄清人為什麼活著,人還要活得其所,活得好,活出生命的高貴與尊嚴,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意義。因為,不解決人的生存問題,一切無從談起;解決了人的生存問題,卻不知道人為什麼生存,這樣的生存對人而言也是沒有意義的。也許正是在此意義上,我國著名作家史鐵生才講:「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重要,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並要求著生存的意義。」只有解決了人是什麼的問題,解決了人為什麼活著的問題,人才能進而活得其所,活得好,活出生命的高貴與尊嚴,活出生命的精彩和意義。
Ⅸ 實踐活動能否超越歷史條件的限制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4-13
Ⅹ 為什麼說人們不能超越歷史
打個比方,人類的發明創造無窮無盡,過去有的,現在不一定有,因為有些東西失傳了;將來有的東西,現在沒有,因為還沒有發明。無論是失傳的,還是將來沒有的,我們在和人交談以及其他任何事情上,肯定都不會想到和見到的。這就是歷史,歷史就是時間和空間的綜合。假如說世界上沒有汽車,你又怎麼會想到有汽車呢…… 只有當汽車發明後,我們才想到和見到汽車,才知道汽車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