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 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 「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
②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原始唯物論出現於古希臘時代),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並被列寧、毛澤東等人所發展。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因其主要關注的是對歷史規律的闡明,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歸入歷史哲學,具體地說是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
目錄 [隱藏]
1 基本內容
1.1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1.2 人與社會發展
2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2.1 神學前提
2.2 部分學者的批判
3 參考條目
4 參考文獻
基本內容[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此即斯大林所謂「社會發展五段論」)。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自稱自己在1950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第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在國家政權和意識形式上占統治地位。第二,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後,上層建築遲早會發生變革,以求得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還規定著上層建築變化發展的方向。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識形態形式。這種反作用,取決於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築適合於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鞏固經濟基礎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阻礙和生產力發展的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從屬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構成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體現為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人與社會發展[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確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這一基本觀點,這個觀點也源於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其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的,但人的本質在是其社會屬性,也即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編輯]神學前提[編輯]德國猶太裔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其著作《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1] 中就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前提展開了論述。洛維特指出:正如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歷史在經濟條件中有與其自我表白不一致的「隱秘歷史」,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內涵也無法從馬克思的自我表白中獲得。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乃是先知主義的精神——根植於馬克思自己的存在及其種族之中的彌賽亞主義。在洛維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進程的闡釋反映了猶太教—基督教解釋歷史的普遍圖式,因而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用經濟學語言包裝的朝向終極目標前進的救贖史。
部分學者的批判[編輯]中國學者吳思在一次演講中指出:馬克思在進行歷史考量的時候把暴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本身不應該是「等價交換」,而是「暴力均衡」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或者團體和團體之間的暴力達到了均衡,「等價交換」的邏輯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若暴力水平間相差懸殊,則整個《資本論》的邏輯都不能達成,因為強者會無條件的吞並弱者。所以暴力是自主而不是被動的成為歷史發展的力量,若不好好考量暴力集團的行為方式和生存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定然是有缺陷的[2]。
③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④ 什麼叫做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⑤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⑥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lì shǐ wéiwù
zhǔyì
馬克斯、恩格斯所創立的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發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觀。
⑦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
在高中政治裡面 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 人民群眾啊 價值判斷 價值選擇啊 那一些 就是 歷史唯物主義
⑧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式,即古代的樸素唯物論、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
古代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徵是:試圖在某些具體的有形物體中,在某些特殊的東西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本原性和統一性,但是,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它總是把某種或某些具體的物質形態看作是世界的物質本原和統一的物質基礎。如古希臘的泰利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種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古代歐洲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一元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某種或某些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但仍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范疇。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態是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基本特徵是:它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卻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的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與變化發展,或者只是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因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徵。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性是機械性。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同這個時期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是密切相關的。這個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地收集、整理、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比較完善的形態。這種狀況反映到哲學中來,這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機械的觀點觀察和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所特有的、在當時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第三,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一個局限性就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它在自然觀方面是唯物主義的,而在社會歷史觀方面則是唯心主義的。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19世紀40年代德國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就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幾個主要流派。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唯物主義歷史上的第三種形態。它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的階級斗爭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取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有機地統一起來,構成了十分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它不僅重視理論地解釋世界,而且強調實踐地改造世界,是實踐的唯物主義。這是迄今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形態,是最具有科學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學形態。
歷史唯心主義的產生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但其唯心主義觀點在古代只涉及到國家、政治等某些領域,還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認識。歷史的唯心主義觀點渾然一體地包含在一般世界觀之中,未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較為成型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的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主義歷史觀依附於神學,並成為神學的一個分支。神學家奧古斯丁把全部社會歷史說成是上帝信徒和魔鬼信徒之間斗爭的歷史,結局是上帝的信徒取勝,並在地上建立起永恆的王國,因此世俗統治者就是上帝在人間的代表。他的《神之都》一書奠定了神學歷史觀的基礎。以神學形態出現的唯心史觀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各國都有所表現。新興資產階級針對以神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人道主義的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神意」、「天道」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遷、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以不變的人性為衡量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己本性的理解看成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家G.W.F.黑格爾則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精神」。歷史唯物主義產生以後,現代資產階級的歷史哲學同這一科學的歷史觀相對抗,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堅持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情慾、感受等精神因素或神的意旨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否定認識和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
歷史唯心主義的種種表現,可以歸結為兩種理論形態:主張人的主觀意志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主義歷史觀和主張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主義歷史觀。這兩種形態的唯心史觀實質相同,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之外的因素解釋歷史。它們共同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歸結為意識史,無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②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全部世界歷史不過是英雄人物實現其思想、意志的過程,就是至高無上的意旨也只能「啟示」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③抹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臆造的、人為的聯系代替社會歷史的真實的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貌的歪曲,對人類的認識、真理的發展起著阻礙的作用。但是,作為人類探究社會歷史本質過程的一定發展階段,它的存在又有其歷史的原因和不可避免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演變過程中曾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一定的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種種問題,也推動著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還包含著可貴的歷史辯證法思想和某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作了准備。
⑨ 唯物史觀是什麼意思指的是歷史唯物主義嗎
是的,唯物史觀一般指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意義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從而糾正了空想社會主義者僅僅從抽象的理性原則出發遣責資本主義制度的缺陷;它揭示了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糾正了空想社會義者寄希望於統治者發善心,以和平方式實現社會變革藍圖的幻想。
它揭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克服了空想社會主義者把無產階級僅僅看成一個受苦受難的階級,而把歷史進步和社會更替的希望寄託於少數天才人物的局限,因此,唯物史觀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基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唯物史觀
⑩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自然形成的。主張聽天由命,順其自然。世界歷史發展不同步證明:歷史不是物質決定的,而是人決定的,人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不是「上帝」安排的,是人類自己的選擇。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推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有了這一論斷,就可以為錯誤狡辯,證明錯誤是由物質決定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