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老子的名字型大小叫什麼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㈡ 老子的真名叫什麼
老子的真名叫李耳。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擔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學而聞名,孔子曾入周向他問禮。春秋末年,天下大亂,老子欲棄官歸隱,遂騎青牛西行。到靈寶函谷關時,受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
㈢ 古代老子是誰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古縣名,史學界普遍認為在今河南省鹿邑縣)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3)歷史老子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出生苦縣
老子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據《史記·老子列傳》所說,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效力周室
老子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有人認為老子就是老萊子,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
在被推薦入周室效力之前,老子跟隨常樅(商容)學習知識。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郭蘭芳在《論老子哲學思想》中寫道:老子姓李名聃,是楚國苦縣的厲鄉曲仁里人,生於春秋末期,曾任周王朝的圖書館長、管圖書,是孔子的前輩,曾向他問禮。說他「陳國相人」或楚苦縣人均可,因為相與苦是一個地方,即今天的河南鹿邑縣。
著書出關
後來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
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死後加封
老子長壽,大約卒於公元前471年,享年一百零一歲。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祥符六年(1013)加號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後世紀念
太清宮位於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宮鎮的東北隅,是老子的誕生地,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廟,1978年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鹿邑太清宮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鹿邑縣古稱「鳴鹿」「苦」「真源」「谷陽」「仙源」。史料記載,公元前571年,老子就誕生在這里。所以,鹿邑縣既是李姓的發源地,又是老子的故里。農歷二月十五是老子生日,後人為紀念老子,在鹿邑縣老君台、太清宮興起廟會進行祭拜。2012年2月,鹿邑縣被中國文聯、中國民協正式命名為「中國老子文化之鄉」。
據《後漢書》記載,太清宮建於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始名老子廟。當時漢桓帝兩次派大臣到鹿邑朝拜老子建老子祠,並立老子祠碑。
宋帝好道,宋真宗趙恆自稱道君皇帝,撥國庫銀重建太清宮,規模比唐時更大,並於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親率群臣朝拜太清宮,冊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立大宋重修太清宮之碑、先天太後之贊碑、會真橋記等碑刻。
㈣ 老子本名是什麼
老子本名是李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㈤ 老子的名字是什麼
叫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里。《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此書共計五千字左右,最初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後來稱《道德經》,並分成八十一章,編為上下兩篇,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
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老子
㈥ 老子叫什麼名字
老子
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生平 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安徽省毫州市渦陽)厲鄉曲仁里,渦陽縣境內仍有"太清宮"遺址。 曾經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後西出函關,不知所終,幸被關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經》才放行。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了仙道之祖。道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道表示了一種最高境界。
道是一種法則,包括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而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含義的模糊,將"道"這個概念推向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說。 中國古人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理,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理即然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要守地的法則,地要守天的法則,天要守道的法則,而只有道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 路就統一了。 回到老子開宗明意的 "道,可道,非常道",就可深一步理解:道是可以說明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道是不同尋常的,是重要的。
㈦ 老子叫啥名字叫什麼
老子的原名叫李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聃是謚號,春秋時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東)人,生卒年不詳。他曾擔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後又為柱下史,通曉上下古今之變,晚年隱居於沛,躬耕授徒,講德論道,後西入關中,客死於秦。
他潛心研究各類經典,學識淵博,相傳孔子曾經問禮於他。後見周室衰微,諸侯爭霸,內亂迭起,遂歸隱,騎著青牛西遊去秦國,至函谷關時,為關令尹喜挽留。經尹喜再三勸說,將其道學觀點進行總結,寫出了五千言《道德經》,交於尹喜,以傳後人。
老子對後世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其影響不僅包括哲學、宗教、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藝學、心理學、教育學、邏輯性、修辭學諸學科,而且涉及醫葯、養生、氣功、軍事、管理、建築、園藝等眾多領域。
早在十八世紀,西方一些國家就有了《老子》的多種文字版本。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老子》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單是日本就有三百多種版本。到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歐洲共有60多種《道德經》譯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㈧ 老子的名字叫什麼
李耳李耳[1](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老子標准像 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按:老子為苦縣人,今當河南鹿邑。其地本屬陳國。陳為楚滅,恰當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於苦縣時,尚屬陳國所有,故當為陳人。陳國?苦縣厲鄉曲仁里,著書《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相傳他母親懷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才,孔子周遊列國時向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或直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相傳老子在此點化了函谷關總兵伊喜。後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觀此處依山傍水(終南山田峪河)、峰巒起伏,遂在此駐足,並結草為樓修行說經。沿傳至今世稱樓觀台。為國家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內存歷代文人騷客墨跡碑石三百餘座。史稱道教發源地。老子羽化後葬於距此八公里的西樓觀,現存老子墓。 《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家和後來的佛家思想一起構成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出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千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也有人認為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萊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現在很多學者都採用第一種說法,認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我團正解,老子名叫「李耳」
㈨ 孔子,孟子,老子的原名分別叫什麼
老子原名為李耳,孟子原名為孟軻,孔子原名為孔丘。
老子,本名李耳,字伯陽,又名老響,春秋時周王室管理藏書的史官,也就是當時國家圖書館館長,當得是全國最有文化內涵的官員,所以他是當時全中國最有文化、有思想的學者。後來退隱著書,有《老子》一書傳世。
《老子》是影響中國人思想最大的三大古籍之一,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因為這本書而打上了深深的「道法自然」的烙印。
老子是古人對老響的尊稱。按照諸子百家的稱呼,有成就的大師一般都會被門人尊稱「某某子」,而這個「子」前面通常加的都是這位大師的姓,比如孫子、孔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無不如此,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子」前面加地名,比如鬼穀子。
㈩ 老子又叫什麼
」老子「又稱李耳『
人物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老子有兩個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萊子。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
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卻認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