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平陽的歷史有多久

平陽的歷史有多久

發布時間:2022-01-25 09:49:58

㈠ 平陽人文歷史故事

民間故事——巡檢司害狀元

明朝時期的浙江省平陽縣,因為管轄范圍過大,縣官管不過來,就在全縣設了幾個巡檢司,幫助縣官處理各地民事和治安。蒼南縣(原屬平陽縣,1981年分出)靈溪壩頭山附近就設有一個巡檢司。關於這個巡檢司,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有一次,巡檢司帶領一班人馬到瀆浦等地巡查,隊伍浩浩盪盪,鑼鼓齊鳴,好不威武。瀆浦賑飢狀元章士昌家奴看見,慌忙稟報狀元夫人,說外面不知什麼大官到此,十分威風。

狀元夫人曉得此事,心生妒嫉,當晚就對狀元耳邊講:「你當什麼狀元?還不如別人一個巡檢司!」

狀元連想都沒想一下,打著鼻哼講:「巡檢司算什麼官!我的一隻靴,就可以叫他三步一跪,不信你試試看。」

過了一陣子,聽說巡檢司又來瀆浦巡查,狀元夫人就把狀元轎扛到巡檢司路過的地方,裡面放著一隻狀元靴。巡檢司路過此地,遠遠看見路中心放著一頂狀元轎。巡檢司趕緊落馬,三步一跪,一直跪到狀元轎,大聲驚呼:「狀元在上,受小人一拜!」一連叫了三聲,裡面無人答應。

巡檢司上前,掀開轎簾,發現裡面僅僅放著一隻靴子,其他什麼都沒有。巡檢司又氣又惱,心想:你這狀元也欺人太甚了。

巡檢司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治一治這個欺人狀元。

過了半年光景,巡檢司偷偷命人收集了很多刀槍劍戟之類的兵器,派人運送到狀元府附近山邊,把這些兵器偷偷埋到小河裡,狀元府大小家丁無人知曉這事。幹完此事後,巡檢司找人連夜快馬密報朝廷,稱溫州平陽賑飢狀元謀反,已經製造了大量兵器,藏在狀元府附近小河裡。

皇帝聽說有人謀反,派人火速到現場查證。果然,狀元府附近小河裡查獲大量兵器。皇帝大怒,下了一道聖旨,要將平陽賑飢狀元就地正法。

溫州太府曉得此事,覺得事有蹊蹺。他想,賑飢狀元因賑飢濟貧出名,被朝廷封為狀元,怎麼會謀反呢?太府到京都稟報皇帝,要求再次進行查實。皇帝覺得溫州太府想法有道理,就下了一道緩斬聖旨,派了另一隊人馬快速趕到平陽,當第二隊人馬趕到離斬首現場僅剩下五里路的時候,聽到鑒斬場炮響,狀元已經人頭落地。

事情查清以後,皇帝覺得冤枉了狀元,就下詔厚葬賑飢狀元,賜金頭一個。為防止有人劫棺,皇帝還賜給狀元棺木36柩,外人根本不曉得金頭在哪一柩棺木裡面。

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屈死的狀元,就在官兵聽到炮響的離狀元斬首之處五里的地方立了一個牌子,叫做五里牌。

㈡ 歷史上的平陽是現在的那個個地方

平陽屬浙江省溫州市。詳見平陽縣詞條
屬山西省臨汾市市轄區

平陽縣
(PingyangXian)
位於東經120.5°,北緯27.6°,在浙江省東南沿海。據《浙江通志》,舊名橫陽,橫陽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又據《今縣釋名》:「有橫陽山、橫陽江,晉因置橫陽縣,錢氏改今名,以在平水之陽為名,干水入橫陽江。」《太平寰宇記》:「以邑有平陽嶺,故名。

㈢ 平陽有什麼歷史淵源

臨汾古稱平陽。遠在10萬年以前,臨汾人民的祖先——「丁村人」就生息在汾河兩岸。據堯典記載,帝堯建都平陽,故有堯都之稱傳世。傳說倉頡造字於此,也是東漢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的故里。臨汾商周時稱冀州,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春秋時為河東郡地,漢代平陽縣,兩晉時期劉淵亦建都平陽,隋朝改為臨汾縣,沿用至今。1948年解放後,劃為臨汾市、臨汾縣。1949年合並為臨汾縣。1971年分為臨汾市、臨汾縣,1983年8月縣市合並,定為臨汾市。

㈣ 平陽話的歷史

歷史由來及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在長江以下一帶,浙江溫州平陽縣和蒼南縣及其周邊地區。其中以平陽城關最為正宗,在詞彙上也保留了早期漢語的許多蹤跡,是專家研究早期漢語的活材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平陽話的形成同歷史上中原漢人遷徙入閩是很有關系的。歷史上第一次中原漢人大規模遷移入閩發生在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後,史書上就有所「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如閩八族」的記載。隨著時間的推移,山地的阻隔,於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少。逐漸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平陽話。

㈤ 溫州市平陽縣起源於什麼時候

木版年畫 1、平陽木版年畫 起源於古代山西河東路的平陽府(今臨汾市),自...洪洞縣城內的瑞蘭齋天泰成畫局、曲沃縣的同成紙局,常年僱用很多工人印刷...

㈥ 溫州平陽有多少年歷史

平陽縣位於浙江南部沿海。平陽老縣有1700多年歷史,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縣,名始陽縣,後稱羅陽縣或橫陽縣。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國轄地,改名為「平陽縣」。

㈦ 平陽鎮的歷史沿革

平陽鎮,原稱「夾信子」,因其位居黃泥河與大石頭河匯合處之間,故名。清末,定名
為「平陽鎮」,是密山府所轄「72鎮之一」。中華民國時期,為密山縣平陽鎮區。東北淪陷後期,設平陽鎮村,1941年9月劃歸雞寧縣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5月,設置平陽區。1949年7月,雞寧縣改為雞西縣後,稱平陽鎮區。1956年5月,撤區劃鄉,設置平陽鎮。1957年1月,劃歸密山縣管轄。1958年8月,成立平陽人民公社。1965年1月,正式劃歸雞東縣管轄。1984年4月,改為平陽鄉。1985年5月,改為平陽鎮。該鎮地理位置優越,境內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全鎮下轄 14 個行政村,56 個自然屯。

㈧ 平陽縣的歷史沿革

據《史記·東越列傳》,騶搖因佐漢「功多其民便附」,乃立為「東海王,都東甌,世俗號為東甌王」。
至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建元三年),懼閩越攻擊,「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間,」國滅。公元前85年(漢昭帝始元二年),以其地為回浦縣地,隸會稽郡南部都尉(據《漢書·地理志》)。
東漢光武帝時將原來的閩中地更名章安(《後漢書》及《宋書》另引晉《太康記》:「本鄞縣南之回浦鄉,章帝章和元年立」),屬會稽郡東部都尉。
公元138年(順帝永和三年)析章安縣東甌鄉置永寧縣。三國吳大帝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分永寧縣南面置羅陽縣(後改安固縣),並在仙口一帶設橫嶼船屯,仍隸會稽郡東部都尉。257年(三國吳孫亮太平二年)以會稽東部都尉設臨海郡,羅陽改屬之。268年(三國吳孫皓寶鼎三年),改羅陽縣為安陽縣,領屬不變。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安陽縣為安固縣,隸屬州郡仍無變動。這是平陽建縣前的歷史。
283年(晉武帝太康四年),析安固南橫嶼船屯地置始陽縣,這是平陽單獨建縣的開始。後也稱羅陽縣。不久,「取橫嶼及橫江之義」,改名橫陽,仍隸揚州臨海郡。323年(東晉明帝太寧元年)分臨海郡設永嘉郡,橫陽屬之。
縣治據說是郭璞所選,隆慶《平陽縣志》雲:「自晉郭景純定縣治,以仙壇、崑山對峙於前,鳴山、石塘擁障於後,故宋令陳容有『前分鳳翅,後疊蛾眉』之句。俗傳左右二山為鬥牛,鳴山為伏虎,言其形勢也。」在當時閉塞的條件下,縣城不得不偏於東北一隅。
隋唐之際,因戰亂頻仍,一度撤銷縣制,並入安固或永嘉,而自701年(武後大足元年)復置。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國轄地,改名為平陽。
宋朝以後,平陽已成為「兩浙咽喉,八閩唇齒」。至明、清兩朝,「邑之鹽亭大小嶼諸山,向為斥鹵者,茲皆為沃壤,而旁海成市如堂奧焉。至番舶貢琛,往往守風其間。遠望海上馬鞍、麂山,儼然外屏。是不獨兩浙咽喉,八閩唇齒,抑又為大洋之門戶矣」(乾隆《平陽縣志》)。民國以來,一直延續縣級建制,並發展為平陽、蒼南兩大縣。
自283年(西晉太康四年)建縣以來平陽縣境歷經多次小變遷,一次大變遷。
1452年(明代宗景泰三年)閩、括間政局不穩,山民窮困無告,時有起義發生。為了加強統治,巡撫孫原貞奏設泰順縣,因析原歸仁鄉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區域歸泰順。三十四都因無戶口可稽,以其地分隸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縣由55都減為51都。
清初,鄭成功等義軍在東海沿海一帶堅持抗清斗爭。1661年(順治十八年)曾下令「遷界」由尚書蘇納海負責,「撤邊海三十里居民而空其地」,實行徹底的堅壁清野、移民並村的殘暴政策。平陽副總兵張思達反對當時縣令高儀坤依瑞安例內遷五里的主張,堅持內遷十多里,造成「男號女哭,四境相聞」的慘狀,田園棄置過半,「所存圖里,十僅有四」。
1670年(康熙九年),清朝嚴正聲明政局較前穩定,下令「展界」,一直到1691年(康熙三十年)才恢復原來圖籍。只有原屬二十四都的南麂諸島,明時居民因倭寇之亂散入內地,以軍籍余額編補,名存實亡。南明時,鄭成功曾駐營其地,終清之世,未入版圖。中華民國時期,才開墾發展,建立鄉制。
1952年將瑞平行政村從瑞安鳳翔鄉劃歸騰蛟區的龍尾。1953年,又將屬瑞安石龍鄉的根竹行政村劃歸騰蛟包洋。1955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南麂鄉劃歸成立不久的洞頭縣管轄,1957年8月,又將其重劃歸平陽,恢復原貌。1955年秋,國務院決定,將平陽管轄的台山列島劃歸福建省霞浦縣。宋橋鄉的杜山頭自然村毗鄰瑞安,歷史上一半屬瑞安,一半屬平陽,管理方面諸多不便。經兩縣有關代表磋商,並徵求當地群眾意見,經上級批准後,於1958年上半年,將該村劃歸瑞安縣仙降區吳橋鄉管轄。
平陽原是一個大縣,居全省第二位。土地總面積相當於瑞安、文成二縣之和,而耕地面積則比瑞安、文成、泰順之和尚超出5萬多畝,人口則占溫州地區的三分之一。
1980年,浙江省和國務院根據實際情況及經濟發展需要,接受全縣幹部和群眾的要求,頒發了(81)國函字68號和浙政(1981)68號文件《關於平陽縣劃分為平陽、蒼南縣的通知》,決定於1981年開始,將平陽縣的礬山鎮和宜山、錢庫、金鄉、靈溪、橋墩、礬山、馬站7個區析出,另建蒼南縣,這是平陽建縣以來縣境的最大一次變遷。

㈨ 求教。平陽縣歷史地名。

平陽縣境遠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為越國領土,公元前333年(周顯王三十六年)越滅隸楚。
秦統一中國,屬閩中郡。楚漢之際,閩君騶搖(越王勾踐後裔)率越人從諸候滅秦擊楚。
公元前192年(漢惠帝三年),論高祖時佐漢功,封騶搖為東海王,都東甌,始有文字可據。
三國吳時,在今仙口一帶設橫嶼船屯。
西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建縣,名始陽縣,後稱羅陽縣或橫陽縣。
五代十國時期為吳越國轄地,吳越王統轄全浙,橫陽既平,改名平陽,一直沿襲至今。
1949年以前,平陽縣為浙江省第二大縣,人口占溫州地區三分之一,面積達5700平方千米。
1981年6月18日,析鰲江以南7區1鎮另置蒼南縣。分縣後,平陽縣轄萬全、鰲江、水頭、麻步、騰蛟、山門、順溪7區和城關鎮。
1992年撤區擴鎮並鄉,全縣轄17鎮17鄉。
2000年並為17鎮14鄉;2010年並為16鎮13鄉。011年,根據溫州大都市核心區區劃調整方案,調整為10鎮1鄉。

1452年(明代宗景泰三年)閩、括間政局不穩,山民窮困無告,時有起義發生。為了加強統治,巡撫孫原貞奏設泰順縣,因析原歸仁鄉的三十八、三十九、四十都三都的區域歸泰順。三十四都因無戶口可稽,以其地分隸三十二、三十三、三十五都,全縣由55都減為51都。

㈩ 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順溪鎮有多少年歷史

順溪鎮是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轄鎮,地處平陽縣西部山區,位於鰲江上游的群山環抱之中,距縣城55公里,西臨文成縣,西北接山門鎮,東北與南雁鎮相連,東南與青街鄉接壤,南則與蒼南縣相鄰,是一個純山區的鄉鎮。
2011年4月縣行政區劃調整,原順溪鎮、原維新鄉、原吳垟鄉合並為新順溪鎮,鎮政府所在地順溪鎮益民路15號。新順溪鎮行政區域面積104.9平方公里,全鎮設5個社區,共32個行政村,總人口27866人。
順溪鎮陳氏名居順溪鎮位於浙江省平陽縣南雁盪山之西南,四周環山,屬括蒼山脈。有溪流從鎮邊流過,終年清澈見底。 由於地處偏僻,順溪鎮保留了大量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建築的民居,尤以陳氏宗族大屋保存最為完整。陳氏為順溪望族,自明末遷來順溪鎮,宗族中出了數十名進士舉人。至今古屋裡仍保留著大量嘉慶朝的匾額。 陳氏大屋大約有七座,分屬各個陳姓分支。今天依然有陳氏後人居住。只是書香墨跡不再,曾經的榮華富貴也早以煙消雲散。

閱讀全文

與平陽的歷史有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22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88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3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2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6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89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77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84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6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0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37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65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8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3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1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2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0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