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

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

發布時間:2022-05-04 07:22:41

1. 斷頭or斷發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終止長辮子的歷史

中華民國開始終止留長辮子的歷史。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同時實施了除舊布新措施。首由軍政府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

當時南昌城內七處城門口,以及督軍衙門(市政府)、府學前、百花洲等十處,皆設有「義務剪辮處」,凡來剪「文明」發式或剃光頭者,一律免費。

(1)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理發剪辮,在當時可謂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中國人歷來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能毀傷的觀念。且人們出於長期形成的習慣,視烏黑發亮的辮子為美。突然間,腦後這根跟隨自己多年的辮子沒了,成了『假洋鬼子』,將來恐怕連媳婦也娶不進門了。」

不少被剪辮者甚至哀號痛哭,謂無顏歸家。特別是那些偏僻城鎮和鄉村,抵制剪辮者大有人在。那些農村留辮的人聽說城裡開始剪辮了,便再也不敢進城。

有人還宣稱:「吾頭可斷,辮不可剪。」革命軍便派出巡查隊上街,手執大剪刀,滿街剪辮子。看見留有辮子的人,不由分說,上去就剪。有人哭著請求將辮子撿回去,說是留著死後入殮時好放進棺材裡,落個「整屍」。

2. 中國近代剪辮子是什麼時間

時間始於1895年,至1905年左右蔚然成風。「剪辮」,最早開始於在海外定居的華僑及暫居海外的華人(主要是流亡的革命派、維新派及留學生),前者為與當地社會同風同俗,後者又加有明顯的反清色彩。

早在1895年10月,廣州起義事敗後,孫中山與陳少白、鄭士良逃亡日本。孫中山抵橫濱後斷發改裝,以示與清廷決絕和革命到底的決心。

孫中山等革命者剪發易服,不是什麼稀罕事。但事實上,來自民間的剪辮呼聲,也已有多年。

獨立撰稿人傅國涌曾撰文指出,剪辮之風,並非因辛亥革命的到來才興起,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剪辮子,一些大膽的言論也隨之出現。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報》的徵文題目赫然竟是《剪辮易服說》。

1903年3月15日,《大公報》刊出徵文第一名獲得者朱志父的《剪辮易服說》,他力主剪辮易服,認為這和廢弓矢、立學堂一樣,都是因時制宜之舉。並希望從皇帝開始改穿西裝,把剪辮易服與尚武精神、強健體魄聯系在一起。

《大公報》按語稱之「新中國特別精神」,「喚二百餘年來不醒之沉夢,呼數百萬方里不返之國魂」。

據當年10月媒體報道,「江南之新學國民及留學生多剪去辮發」,參加鄉試時只好裝假辮子入場考試。而胡適回憶,在上海中國公學讀書時,「還有一些激烈的同學往往強迫有辮子的同學剪去辮子。」

1903、1904、1906年,《大公報》先後三次發起以「剪辮易服」為中心的徵文大討論,發表了數篇關於「剪辮易服」的文章。這一切,都為後來剪發易服大行其道營造了一定的輿論氛圍。

(2)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滿清王朝,成立了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同時實施了除舊布新措施。

首由軍政府貼出剪辮告示:「自武昌起義推翻清帝,重振漢室,凡我同胞,一律剪去胡辮。」當時南昌城內七處城門口,以及督軍衙門(市政府)、府學前、百花洲等十處,皆設有「義務剪辮處」,凡來剪「文明」發式或剃光頭者,一律免費。

3. 剪辮子是什麼時候

「剪辮子」的緣由:

留辮本是女真人的風俗,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於順治二年下達剃發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猶父也,父子一體,豈容違異,自今以後,京師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後,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吾國之民,遲疑者,為逆命之寇"。此後便開始了血腥的剃發留辮運動及中國男人二百多年的Q字發型史。

二百年後,到了1840年的時候,人們對Q字發型經歷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後麻木,最後不再將其視作蠻夷之俗,而將其看作天朝大國之俗的過程。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人的裝束打扮時曾鄙夷地說道:"真夷俗也"。而反觀西方人在看待當時的中國人Q字發型時,亦是充滿費解與鄙夷。英國人伶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許多年裡,全歐洲人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毀行的腳,長期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直到今天,辮子仍然是國外漫畫家醜化中國人形象的素材之一。

最早提出革除辮子的是太平天國,與滿清入關相似,太平天國將剪辮視作是否歸從其的政治態度,施行了嚴厲的剪辮留發運動,其推行過程可以說是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4. 剪辮子最早發生於中華民國時期前還是後

剪辮子最早發生於中華民國時期前。
剪辮運動又稱剪發易服, 是清末時期的一場群眾性的剪辮子運動。
1645年(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朝廷覆亡。清廷多爾袞以為可高枕無憂,轉而以征服者姿態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向全國頒布剃發易衣冠令,一時間,清兵四齣,遊行於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有蓄發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一個不剃全家斬,一家不剃全村斬。」男子剃發蓄辮,被加以征服與被征服的含義,成為滿族貴族統治中國的重要標志。

5. 男人不能剪辮子是哪個歷史時期

你的不能剪是什麼意思,古代清朝要求男子必須留辮子,辛亥革命勝利之後,剪去辮子成為一種時尚,它象徵著人們告別舊時代,迎接新社會的到來,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大總統令中規定中華國民的公民必須剪除辮子

6. 中國古代人男子什麼時候開始剪辮子的

中原的古代男人。是束發的。那條豬尾巴是滿洲人用屠刀硬裝上去的。清朝滅亡了當然就開始剪辮子了。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古代而是近代了。

7. 中國古代留長辮子!從哪個朝代開始終止留長辮子的歷史

終止留辮子是從中華民國開始。革命黨是很恨這條辮子的,在他們看來,此乃胡虜的標志,奴役的標志。因此,革命首先就是剪辮子,連辮子都不剪掉,明顯就說明革命的心不誠。

從1900年開始,粵、港革命黨人就大力宣傳剪發易服,支持社會各界尤其是學界的剪發易服行動,借之鼓吹反滿革命,攻擊清廷統治。

粵、港革命黨人對剪發易服的宣傳鼓動,是清末革命黨人剪發易服輿論的代表,不僅使粵、港兩地成為國內剪發易服活動十分活躍的地區之一,而且推動了清末剪發易服社會潮流的發展。

(7)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擴展閱讀: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孫中山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剪辮易服令:「滿虜竊國,易於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悉從腥膻之俗……作新國之民。」

改裝易服,在彼時已不僅僅是習俗和風尚,更包裹著政治鼎革,新舊更易的價值內涵,中國城鎮服裝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

當然,清朝近三百年的統治,讓那條長辮形成了不少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必需品,於是,當政府下令強行剪辮時,滿街都可見呼天搶地、磕頭哀求留辮的人們。

1912年6月,梅蘭芳剪掉了自己的辮子。此時距離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發布「剪發令」,已過去了3個月。梅的行動顯然稱的上積極。

8. 剪辮子是哪一次改革

剪辮子是從清朝到民國時的一種改革。

9. 闖關東中青年剪辮子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拜託了各位 謝謝

留辮本是女真人的風俗,滿清入關後,多爾袞於順治二年下達剃發令:"今者天下一家,君猶父也,父子一體,豈容違異,自今以後,京師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後,亦限旬日,盡令剃發,遵依者,為吾國之民,遲疑者,為逆命之寇"。此後便開始了血腥的剃發留辮運動及中國男人二百多年的Q字發型史。 二百年後,到了1840年的時候,人們對Q字發型經歷了由抗拒到被迫接受,然後麻木,最後不再將其視作蠻夷之俗,而將其看作天朝大國之俗的過程。林則徐在澳門看到洋人的裝束打扮時曾鄙夷地說道:"真夷俗也"。而反觀西方人在看待當時的中國人Q字發型時,亦是充滿費解與鄙夷。英國人伶俐曾說過這樣一段話:"許多年裡,全歐洲人都認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荒謬最奇特的民族,他們剃發、蓄辮、斜眼睛、奇裝異服以及女人毀行的腳,長期給了那些製造滑稽的漫畫家以題材"。直到今天,辮子仍然是國外漫畫家醜化中國人形象的素材之一。 最早提出革除辮子的是太平天國,與滿清入關相似,太平天國將剪辮視作是否歸從其的政治態度,施行了嚴厲的剪辮留發運動,其推行過程可以說是留辮不留頭,留頭不留辮。 鴉片戰爭之後,大批中國人或自願,或被拐賣到南洋及其它地方做苦工,一些出洋的天朝上國臣民終於發現辮子的醜陋及不便,但由於害怕清政府對其歸國設置障礙,剪辮易服仍屬個案,直到1898年,才有新加坡華人在報上公開提議剪辮,此舉在海外華人社會引起極大震動和爭議,贊成者指出辮子的種種不便及不雅之處,反對者則對此憂心忡忡,擔心剪辮後會被清政府視作異類,對其歸國及與清政府駐外機構打交道設置障礙,此次辯論以反對者的勝利結束,直到兩年後,即1900年,新加坡華人才開始成批剪辮。此間,孫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會組織於1895年開始剪辮。 國內最早提出剪辮倡議的是康有為,1898年康有為向光緒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未被光緒接受。 1900年的庚子國變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此後清政府威信掃地,對各地控制力削弱,地方勢力開始坐大,在各地租界以及東北等地,清政府已經不能有效行使主權。在此國家民族危亡關頭,一些海外留學生在同盟會等組織的鼓動之下開始剪辮,與清政府決裂,而國內的《湖北學生界》也在1903年提出剪辮易服的建議。 1903年以後,隨著留學生的歸國,在滿清中央政府控制較弱的南方各省,少量青年學生開始剪辮,清政府建立新軍後,為了便於戴軍帽,部分士兵也剪去辮子,為此清政府於1907年5月6日下達命令,嚴禁學生軍人剪辮,一經查出,分別懲處,但此時由於滿清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經今非昔比,此令並未在各地得到嚴格執行,清政府無奈,對此只有採取默認態度。 1910年,在第一屆資政院會議上,有議員提出剪辮易服議案,遭致部分滿洲貴族的激烈反對,有貴族言:"發辮亡,中國雖不亡,大清國亡。",但此時剪辮已是大勢所趨。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開始實行強制剪辮法令,孫中山下剪辮令雲: 滿虜竊國,易吾冠裳,強行編發之制,悉從腥膻之俗。........今者清廷已覆,民國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滌舊染之污,作新國之民。......凡未去辮者,於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尊者以違法論。....... 然此時Q字發型已深入民心,各地抵制剪辮事件時有發生,甚至在上海這樣這樣最開化的城市,依然是"滬上光復已兩月有餘,辮子仍未除凈,而各界同胞尚有心懷猶豫,躊躇不剪者,是滿賊之丑俗猶存,民國之聲威有損",在偏僻地方,抵制事件更是多見。在此局面下,一些激進學生和軍人走上街頭,強行剪去行人發辮,多有爭斗流血事件發生,各地也先後出台了各種剪辮法令。從此之後,多數民眾已剪去辮子。1917年張勛復辟時,北京城內百姓紛紛四處尋覓假辮是一個有趣插曲。 1928年5月,南京國民政府下達的《禁蓄發辮條例》是最後一個政府禁辮條例。 張勛是去辮史上不能不提的一個人物,張勛其人視辮如命,其部駐徐州時,有士兵外出時遭人戲弄,辮子被剪去,張勛得知後,大怒,將這幾個士兵斬首。1913年,段琪瑞派人勸辮帥及其部下剪去辮子,張勛怒辮沖冠言:"頭可斷,發辮決不可剪!",來人驚懼倉惶而逃。復辟失敗後,辮帥逃到荷蘭大使館,為了便於逃跑,在荷蘭大使的建議下終於剪去辮子,剪辮之時,張勛對其妾言:"我過去不剪,是不忘故主,不降民國的表示,今天要剪,是要去入外國籍了"。

10. 剪辮子是誰提出來的

剪辮子是清朝末期,是由康有為提出的。康有為是中國第一個正式向皇帝奏請斷發剪辮的人。剪辮運動又稱剪發易服,是清末時期的一場遍及全國的群眾性的剪辮子運動。

閱讀全文

與剪辮子是什麼歷史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