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班淑傳奇鄧騭結局是什麼和誰在一起 歷史上的鄧騭真正結局
最後是和寇蘭芝在一起的,歷史上鄧騭是在自己的封國絕世自殺的
『貳』 漢朝鄧陟的妻子是誰
鄧騭的妻子是寇氏,是寇恂的孫女
『叄』 東漢大將軍鄧鷙的歷史資料
鄧騭(zhì)(《東觀漢記》作鄧陟 ,?—121年),字昭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南)人。東漢時期外戚、將領,太傅鄧禹之孫、護羌校尉鄧訓之子,和熹皇後鄧綏之兄。
安帝即位後發生了多次叛亂,導致天下發生飢荒,許多百姓死亡,盜賊群起,四方的蠻夷都率軍侵擾。鄧騭等人崇尚節儉,罷除勞役,又推薦何熙、祋諷、羊浸、李郃、陶敦等賢士,於朝廷任職;徵辟楊震、朱寵、陳禪等人,請他們任自己的幕僚,於是天下再次安定,鄧騭也受到百姓的稱贊。
公元110年(永初四年),謁者龐參向鄧騭建議:「可以將邊疆各郡因貧困而無法生存的百姓遷徙到三輔地區居住。」鄧騭同意龐參的建議,打算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對付北方邊患。於是他召集公卿進行商議,說道:「這就好比是破衣服,犧牲其中的一件去補另一件,還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話,就兩件全都不保了。」經郎中虞詡的建議,朝廷才放棄這一想法。
同年,鄧騭的母親新野君病重,鄧騭兄弟一起上書請求回家侍養新野君。十月,新野君去世,鄧騭等連續上奏再次請求辭官為其服喪,鄧綏打算拒絕,經班昭勸阻才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及至服喪期滿,鄧太後下詔命令鄧騭重新回來輔佐朝政,並再次授予以前曾欲加封的爵位。鄧騭等一再叩頭,堅決地辭讓,鄧太後這才罷休。鄧氏兄弟全都被任命為奉朝請,地位在三公之下,在特進及列侯之上,每次遇到國家大事,便前往朝堂,與三公九卿一同參議。
鄧氏自鄧禹告誡子孫以來,鄧氏外戚都遵受法度,以竇氏的失敗為告誡,下令宗族要閉門靜居。鄧騭之子侍中鄧鳳,曾與尚書郎張龕寫信,認為郎中馬融應該在尚書台任職。而中郎將任尚曾經送鄧鳳馬。公元118年(元初五年),任尚因斷用軍糧又得罪鄧遵,被囚車徵召至廷尉,鄧鳳害怕事情泄露,於是向鄧騭自首。鄧騭畏懼鄧綏,於是割去他的妻子和鄧鳳的頭發來謝罪,天下都稱贊鄧騭。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三月,鄧綏去世,還未下葬,安帝便重申之前的命令,再封鄧騭為上蔡侯,地位特進。
『肆』 歷史上鄧騭妻子叫什麼
寇氏,寇恂的孫女。寇恂,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第五位。
『伍』 歷史上鄧騭和蔻蘭芝
鄧騭(zhì)(《東觀漢記》作鄧陟[1] ,?—121年),字昭伯。南陽郡新野縣(今河南新野南)人。東漢時期外戚、將領,太傅鄧禹之孫、和熹皇後鄧綏之兄。
最初被大將軍竇憲徵辟,因其妹鄧綏入宮為貴人,任郎中。永元十四年(102年),鄧綏被立為皇後,鄧騭升任虎賁中郎將。漢殤帝即位,鄧綏臨朝聽政,鄧騭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殤帝駕崩,與鄧綏冊立安帝。
永初元年(107年),封上蔡侯,鄧騭堅決推辭,不久拜大將軍。他曾倡節儉,並辟召楊震等名士。
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去世,安帝再封鄧騭為上蔡侯,地位特進。不久,鄧騭為宦官李閏等誣陷,改封羅侯,回到封國後絕食自殺。
寇蘭芝是名門扶柳侯寇氏之女,鄧太後為鄧騭定下的未婚妻,薛寶釵式的「完美」女性。內學堂的女傅,班淑的競爭對手和「情敵」。這是出自班淑傳奇的,具體歷史上有沒有這個人,很難說,畢竟那時候的女人社會地位不高,很難留下什麼可以考證的史料
『陸』 關於東漢和熹鄧皇後鄧綏的故事
鄧綏(81年-121年),南陽新野人,東漢著名的女政治家,漢和帝的皇後。鄧綏系出名門,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為皇後。東漢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僅27歲的漢和帝突然駕崩,面對著「主幼國危」的局面,25歲的鄧綏臨朝稱制。鄧綏執政期間,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了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為安,被譽為「興滅國,繼絕世」。但另一方面,鄧綏亦有專權之嫌,其廢長立幼,臨朝稱制達十六年而不願還政於劉氏,朝中多有非議。東漢永寧二年(公元121年),鄧綏駕崩,謚號「和熹」,與漢和帝合葬於順陵。早年生活鄧綏五歲,太傅夫人很愛她,親自為她剪發。夫人年高眼睛不大好,誤傷鄧綏前額,鄧綏忍痛不吭聲。左右看到的感覺奇怪就問鄧綏,鄧綏說:「不是不痛,太夫人憐愛我為我斷發,不忍傷老人心意,所以忍受了。」鄧綏六歲能讀《史書》,十二歲通《詩經》、《論語》。她哥哥們每讀經傳,往往注意提出問題。她的志趣在研究詩書典籍,而不問居家事務。她媽媽常常批評她,說:「你不習女工以供服飾之用,卻另外一心向學,難道你要當博士嗎?」鄧綏聽母親的話,白天操練女工,晚上就誦讀經典,家人叫她為「諸生」。她父親鄧訓認為她與眾不同,無論大小事,往往和她詳細計議。[1]初入皇宮永元七年(95年),鄧綏與諸家女子一同選入宮中。她身長七尺二寸,姿色十分美麗,出類拔萃,左右都很驚訝。[2]永元八年(96年)冬,鄧綏入掖庭為貴人,時年十六。恭謙肅穆,小心謹慎,一舉一動,有規有矩。奉侍陰皇後日夜戰戰兢兢。與同列的妃嬪應接慰藉,常常克己體下,即使是宮人僕役,都加恩施惠。和帝深深地嘉許她的行為,鄧綏有病,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葯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鄧綏對和帝說「: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願啊!」和帝說「:別人都以經常能到禁宮走走為光榮,而你卻反以為憂慮,深深地自我抑制寧願吃虧,真是難能可貴而為人們所做不到的啊!」每有宴會,眾妃嬪貴人爭著打扮修飾,金釵簪珥光采奪目,裳衣羅綺鮮明照人,而鄧綏獨著素裝,沒有修飾,朴質無華。她的衣服有與陰皇後同顏色的,即刻變易它裝。假使與陰皇後同時進見和帝,則不敢正坐而離位站立,走的時候也是弓著身軀以示卑猥。和帝每有所垂問,常表現遲疑而後對答,不敢在陰皇後之前爭著發言。和帝了解鄧綏用心良苦而曲體人情,感嘆地說:「修身進德之費心勞力,竟是這樣的艱難嗎?」後來皇上對陰皇後日漸疏遠,每當鄧綏被召,往往稱疾不應。這個時候和帝多次失去皇子,鄧綏擔心繼嗣無人,常垂淚嘆息,選進眾多美女進獻給和帝,以應帝之愛心並企獲得子嗣。[3]後位之爭陰皇後見鄧綏德望稱譽一天比一天高漲,不知怎麼辦,就造祝詛,求鬼神加害於鄧綏。和帝有一次卧病很危險,陰皇後曾秘密地說:「我一旦得志,決不讓鄧氏再有什麼人留下,一定絕根。」鄧綏聽到,對左右流涕說:「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後,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於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周公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後蒙受把我弄成人彘的譏諷。」鄧綏立即要飲葯自殺,宮人趙玉堅決進行阻止,並謊稱適才有使者來,說皇上的病己經好了。鄧綏信以為真,便打消了自殺的念頭。第二天,和帝病果然好了。[4]永元十四年(102年)夏,陰皇後因搞巫蠱活動而廢除,鄧綏請求挽救沒有成功,和帝便更屬意於鄧綏。鄧綏更加說自己的病十分嚴重,深居閉戶以絕和帝之召幸。這時管事人奏請重立皇後,和帝說:「皇後之尊,與我皇帝位同一體,同等貴重,承祀宗廟社稷,為天下母,不容易啊!只有鄧綏品德為後宮之首,才可以當得起。」到冬天,立鄧綏為皇後。再三推辭謙讓,然後登皇後位。親手寫好謝恩的奏書,深深陳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充當君王妻室的人選。這時,四方諸侯之國,貢獻方物,爭求得珍貴華麗之物,自鄧綏入主中宮,一律禁絕,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和帝每次想封爵鄧綏家族,鄧綏往往謙讓苦苦哀求不讓進行,所以鄧綏的哥哥鄧騭在整個和帝之世不過是一位虎賁中郎將而已。[5]臨朝稱制元興元年(105年),和帝駕崩,長子平原王劉勝以痼疾不得立,而諸皇子夭沒,前後以十數,後生的往往隱秘地養於人間。殤帝劉隆生下只百餘日,鄧綏迎立即皇帝位。尊鄧綏為太後,臨朝聽政。[6]和帝安葬後,宮人都歸園,鄧綏賜周、馮貴人策書說:「我與貴人托皇上的福蔭都配於後庭,一同享受歡樂,十有餘年。沒有更多的獲得幸福和庇佑,而先帝早棄天下,煢煢孤獨,失去了依靠,日夜悲傷,不能自已,現應當照老規矩分別歸於外園,慘郁凝結,徒增哀嘆,以前衛國庄姜送歸妾《燕燕》之詩,泣涕長訣,分飛慘嘆的情景也是不能比擬的啊!今賜貴人王青蓋車,采飾輅,驂馬各一駟,黃金三十斤,雜帛三千匹,白越四千端。」又賜馮貴人王赤綬,因沒有頭上步搖、環佩,加賜各一具。[7]當時剛剛遭到大的憂患,法規禁條沒有完備。宮中大珠一篋不見了,鄧綏想來,如果加以拷問,必定傷及無辜。於是親自檢閱所有宮人。冷靜仔細地察顏觀色,偷竊者馬上就自首服罪。又和帝寵幸者吉成,駕車的一起冤枉吉成有挾邪弄巫蠱惑的壞事,於是下掖庭獄拷問審訊,供辭證言明白無誤。但鄧綏認為吉成常在先帝左右,平日待之有恩,尚無惡言,今竟反而如此,不合人情,便自己叫有關人等進行核實,結果,是駕車人自己所為。宮中沒有不嘆服的,認為鄧綏聖英明哲。[8]恩施天下鄧綏常以鬼神難於徵信,太多的祭祀沒有好處。於是詔令管事人罷去不合典禮的諸祠官。又詔令赦免自光武帝建武以來所犯妖言巫惡,及馬、竇家屬所被禁錮永不得仕者,都免為平民。減去大官、導官、尚方、內者所管膳饈、擇米、刀劍、帷帳等一切服御珍膳靡麗難成的物件,如非供祀陵廟,稻粱米不得選擇,早晚一肉飯就行了。舊太官湯官常年要用二萬萬,鄧綏敕令停止,每日減少節省用費,自此裁去數千萬。郡國所貢納的物品,都減去半數以上。上林苑的鷹犬,一律賣掉。蜀郡、廣漢郡供進的金銀緣器以及九帶佩刀,一並不再上調。停止畫工三十九種。又御府、尚方、織室錦綉、冰紈、綺鄃、金銀、珠玉、犀象、王毒瑁、雕鏤等玩弄之物,都停止不作。離宮別館蓄積的米糧薪炭,一律省去。又詔令諸園貴人、宮人有宗室同族若體弱年高、不堪使用的,叫園監核實上報名冊,親自到北宮增喜觀檢閱詢問,聽他們自己決定去留,當日免除遣散了五六百人。[9]殤帝駕崩,鄧綏決定立安帝劉祜,仍臨朝聽政。因接連遭受和帝、殤帝去世,老百姓苦於差役,殤帝康陵秘藏,諸喪葬工作,事事減省節約,只有常規的十分之一。[10]鄧綏詔令司隸校尉、河南尹、南陽太守說:「往往看到前代外戚賓客,假借皇親權威,輕薄虛浮,以至濁亂奉公,為民惡患。毛病就在於執法怠惰鬆懈,不即時執行懲罰的緣故。今車騎將軍鄧騭雖胸懷敬順之志,而宗族廣大,姻戚不少,賓客奸詐狡猾,多數干犯禁令憲章。應明白加以檢查整飭,不要相與寬容庇護。」從此親屬犯罪,沒有任何原宥赦免。鄧綏憐愍陰皇後因罪而廢,敕免因她而流放的親屬回原籍,赦令歸還資財五百餘萬。[11-12]明辨冤獄永初元年(107年),封鄧綏母陰氏爵號太夫人為新野君,供湯沐邑萬戶。[13]永初二年(108年)夏,京師旱災,鄧綏親到洛陽官舍,審視記錄有否冤獄情況。有一囚徒實在沒有殺人被嚴刑拷問被迫認罪,瘦弱困頓被抬著來見鄧綏,他畏於官吏不敢申言,將要離去的時候,抬起頭像要訴說什麼。鄧綏察覺了,馬上叫轉來問他的情況,完全了解了他受冤枉的一切事實,立刻逮捕洛陽令下獄抵罪。鄧綏此行還沒有回到宮里,天就下了及時雨。[14]永初三年(109年)秋,鄧綏身體不舒服,左右的人憂慮惶恐,禱告神靈虔誠祝辭,希望能代命。鄧綏聽到,馬上譴責發怒,懇切地敕令掖庭令以下,只能向神靈謝過祈福,不得狂妄地生出一些不吉祥的言語。照過去的舊例,到歲末主上要對遣歸的衛士進行犒賞酒食,舉行驅陰導陽驅除疫鬼的大儺儀式。鄧綏認為陰陽不和,戎馬干戈迭起,詔令饗宴不要設戲作樂,舉行大儺逐疫,減去侲子半數,一律不用象、駱駝等。豐年則恢復原來老樣子。太後自進入宮掖,跟著大家學習經書,兼習天文、算數。白天勤理王政,晚上就誦讀詩書,只怕發生謬誤,有乖典章制度,便博引廣選很多儒者如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聚詣東觀校對審核傳記。事畢上奏御座,分別賜與葛布各不等。又詔令中官近臣在東觀受讀經傳,從而教授宮人,左右學習誦讀,早晚濟濟一堂。鄧綏母陰氏新野君去世之時,鄧綏親自服侍疾病,至於最後一息,哀毀憂損,超過一般情況。贈予長公主赤綬、東園秘器、玉衣綉衾,又賜布三萬匹,錢三千萬。鄧騭等堅決謙讓不受錢布。派司空持節維護喪事,一切儀式比照東海恭王的樣子,謚為敬君。鄧綏憂愁緘默居喪完了,久旱不雨,鄧綏接連三日到洛陽,審視記錄囚徒罪狀,清理出死罪三十六人,剃去頰須的二歲刑八十人,其餘減罪從死刑、刖右趾以下至司寇的不等。永初七年(113年)正月,開始入太廟,齋戒七日,賞賜公卿百僚各不等。十二日,參謁宗廟。率領命婦及群妾相助舉行禮儀,與皇帝交替親薦九獻,成禮而還。下詔令說:「大抵供薦新味,多半不適應節候,有的積養強行催化成熟,有的在萌芽狀態就採摘挖掘,味道還沒有形成就夭折而不得遂其生長,這難道是順應天時而培育萬物嗎?有的書上說:『不到時候還沒有成熟的食物,有傷於人,不宜奉供養。』自今以往,奉祠陵廟及供御用之物,都要到了時節才貢上。」這樣,共省卻二十三種食物。自鄧綏臨朝,有十年水旱之災,四夷外侵,盜賊內起。太後每聽到老百姓飢荒,就通宵不能入睡,生活供給,親自減少或撤除,用以救濟災難困苦,所以天下恢復平靜,年歲還得到豐收。[15]功垂竹帛元初五年(118年),平望侯劉毅,以鄧綏在政治上做了很多好事,想趁早讓他們有所記載,便上書安帝說:「我聽說《易經》上記載伏羲神農的事跡,而皇德昭著;《書經》上記述唐堯虞舜的事跡,而帝道崇高,所以,一定要把功業書之於竹帛,把德音留之於管弦。我考慮皇太後秉賦大聖的英姿,體現天地的厚德,蹤齊舜妻娥皇、女英,跡比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孝悌仁慈,允恭節約,杜絕奢侈溢浪的根源,防止抑制逸樂貪欲的苗頭。正位於內宮,流風化被四海。到和帝元興、殤帝延平之際,國無太子皇儲之副,太後仰觀天象,參照人譽,迎立陛下為天下主,漢室永安,四海平靜。又遭水災,廩賑飢荒。施恩元元百姓,冠蓋交路。菲薄衣食,為群下表率。減少膳事,解除車馬,以贍養黎民大眾。惻隱存心,若保赤子。克己引咎,顯揚卑微。崇尚安和之政,布施寬恕之教。封國除滅了的把它復興起來,世系斷絕了的把它繼續起來,錄用功,恢復宗室。流放了的追赦還原籍,禁錮了的復為平民。施政不屬惠和的,思想上不加考慮;制度不合舊典的,朝廷內不與商議。大德洋溢,充塞於六合;洪澤豐沛,漫衍於八方。華夏和樂向化,戎狄混同歸並。大功著稱於大漢,碩惠厚加於生民。高高的功業,可以聞而不可以攀;盪盪的勛績,可以歌而不可以名。古代的帝王,設左史以記事,置右史以記言;漢室的舊制,每世都有史事的記載。道有低有崇,治績有進有退。假使善政不記述,細小災異卻總把它寫下來,這便是唐堯商湯有洪水大旱的責任,而無各種事功都興盛吉祥嘉天之美德;殷高宗祭成湯雉飛鼎耳而句隹,成王疑周公而有雷電大風的變異;卻無視高宗修德而殷中興,成王改過幾致刑措的康寧之功。上考《詩經》、《書經》,虞舜嬪娥皇、女英二妃,周室有後稷母姜女原、文王母大任、武王母大姒三母,修行佐德,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過門限。從來沒有內遭家難,外遇災害,總攬萬機,規劃營造天地萬物,功德高大像今皇太後。應當命令史官著《長樂宮注》、《聖德頌》,廣布宣揚炫耀,把她的勛德勒金刻石,高懸如日月之明,垂之永遠,以表示陛下淳厚的孝心。」安帝採納了劉毅的建議。[16]去世永寧二年(121年)二月,鄧綏卧病日漸嚴重,便乘輦到前殿,見侍中、尚書,並北至太子新近所修繕的宮室。返還,大赦天下,賞賜諸園貴人、王、主、群僚錢布各不等。詔令說:「我以無德,母儀天下,而天不祐我,早遭大憂。殤帝延平之際,海內無主,平民厄運,國家危於累卵。我勤勤懇懇,一片苦心,不敢以萬乘之國為兒戲,上求不欺天愧對先帝,下求不違背民意有負本心,至誠在於賑濟安度眾生,安定劉氏天下。自己覺得應當徹底感動天地,蒙受福祚,而和帝、殤帝、新野君相繼去世,內外喪禍,傷痛不絕。近來老病沉重糾纏,長久不能侍祠宗廟,自奮力上原陵,加上咳塞唾血,以至不起。生死存亡,壽命大限,是無可奈何的。公卿百官,應勉力盡忠恪慎,輔助朝廷。」鄧綏三月去世,在位二十年,享年四十一。與和帝合葬順陵。[17]2軼事典故吉夢天相鄧綏曾經夢見伸手摸天,浩浩盪盪,一色碧青,好像有鍾乳一樣的東西,她便抬起頭吮吸吞飲。問解夢的人,回答說唐堯夢見攀天而上,商湯夢見天而舔天,這都是聖王成事之前的徵兆,吉不可言。又有看相的見了鄧綏,詫異地說「:她的骨相和商湯的一樣,多奇多貴。」家裡的人暗暗高興而不敢聲張。鄧綏的叔叔鄧陔說「:平常聽說存活一千人的人,他的子孫一定受到封爵。我哥哥鄧訓為(河堤)謁者,使修石臼河,每年存活數千人。天道可信,家裡一定會得到福蔭。」以前太傅鄧禹曾感嘆地說「:我統帥百萬之眾,從來沒有亂殺過一個人,我的後代必定有發達的。」[18]戒飭宗族清代焦秉貞所畫《歷朝賢後故事圖》中第四幅就是和熹鄧綏的戒飭宗族圖。[19]鄧綏對自己娘家的人要求非常嚴格,曾經下詔給司隸校尉及家鄉的河南尹、南陽太守說:「每當看到前代的外戚賓客,常常有假借威權,胡作非為,甚至干擾公務的,成為民間之害。責任之一就是官吏對他們執法懈怠,不敢管理的緣故。如今車騎將軍鄧騭等雖無過失之處,可外戚家子弟眾多,姻親又廣,難免會有賓客親屬違法亂紀之事。凡是遇到這種情況,你們必須嚴格處理,不得寬容枉法。」鄧綏認為,要想使皇室外戚子弟不招破敗之禍,最重要的是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讓他們讀書。元初六年(119年),鄧綏下令將漢和帝的弟弟濟北王、河間王家中子女,年齡在五歲以上的四十多人,和鄧氏近親子孫三十多人召到京師,為他們專門辦起了一所學校。請了老師為他們教授經書,鄧綏還親自監督他們學習。年紀太小的,都專設師傅,讓他們到宮內親加教導。鄧綏對親屬們說:「我為什麼要為子弟們做這樣安排呢?這是因為當前風氣不正,投機取巧,不肯學習,經書不傳。如果不加以引導教育,情形將會更糟。所以我要褒崇聖人之道,以端正世間風俗。平日吃穿講究,出門有排場,可說到知識,竟然一字不識。這就是禍敗滅家的原因呀。我的祖父當年既有武功載於史冊,又以文德教化子孫,因此使子孫後代都能約束行為,不違法亂紀。如今能夠使你們上溯祖宗的遺願,下念我的心意,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鄧康因鄧綏長期臨朝聽政,心裡很是害怕,假託有病不入宮朝拜。鄧太後派宮婢去查問原委。當時宮里的婢女出入,多說好說歹,有毀有譽,其中年紀大的在宮里時間長的都稱中大人。鄧太後所派遣的是鄧康家以前的婢女,她也自己通報自己為中大人。鄧康知道後,責罵她說:「你是我們家出去的婢女,你敢於這樣嗎?」婢女發怒,還說鄧康詐言稱病出言不遜。鄧太後便免去鄧康的官職,遣送歸國,且除去他的宗籍。由於鄧綏的約束教育,鄧氏子弟都比較守法。她哥哥鄧騭的兒子鄧鳳接受人家賄賂,事情被揭露出來後,鄧騭將妻子和兒子頭發剃光,以謝罪天下。這在封建社會中確是少見之事,是與鄧綏嚴格約束外戚是分不開的。『柒』 寇蘭芝是誰演的,寇蘭芝扮演者,班淑傳奇寇蘭芝
一 、《班淑傳奇》中的寇蘭芝,是李心艾演的。據中京城第一賢女,內學堂掌管,鄧騭未婚妻子,配音:劉校妤。
2013年,出演個人首部電影《天台愛情》,從而進入娛樂圈 。2014年,主演個人首部電視劇《班淑傳奇》 ;之後,出演古裝單元劇《美人製造》 。2015年,其參演的青春校園電影《梔子花開》上映 。2016年,其主演的古裝劇《錦綉未央》在北京衛視、東方衛視首播 。2017年,主演古裝電視劇《花謝花飛花滿天》。
『捌』 古代姓鄧的才女的故事越多越好!
1.鄧曼
鄧國與楚國為鄰邦,地域相聯,關系也不一般,楚國是有文獻記載的與鄧國發生關系最多的國家,有聯姻關系,也有戰爭關系。楚武王夫人、楚文王之母就是鄧侯之女鄧曼,鄧曼是《春秋左傳》中記載的才女之一,也是有記載的第一位鄧氏才女,她輔佐楚武王為楚國的強盛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鄧曼健在的那段時間,鄧與楚之間的關系相對是友好的。但隨著楚國勢力的強大及圖霸中原野心的膨脹,鄧楚關系日益緊張,導致鄧楚之間一再的發生戰爭。關於鄧與楚之間的戰爭,《春秋左傳》的記載就有三條,一是鄧與楚、巴之間的戰爭;二是楚文王過鄧伐申,滅了申國返回楚國時趁機攻打鄧國的戰爭;當時正是因為有楚文王母親鄧曼的健在,鄧國免遭滅國之災。但好景不長,十年後「十六年(魯庄公),楚復伐鄧,滅之」(《春秋左傳·庄公六年》),經過第三次戰爭,鄧國終被楚滅。 除文獻記載外,發現的青銅器也證明了鄧國與楚國之間存在的外交關系。目前可知發現於楚地的鄧國青銅器有出土於襄樊的《鄧公牧簋》、《鄧尹侯鼎》,出土於鍾祥的《鄧子盤》及武漢博物館收藏的《鄧子午鼎》等。鄧器出於楚地,表明兩國之間存在有一定的關系。據已發表的研究資料,上述鄧器的製作年代在春秋及戰國時期,推測在春秋早期,鄧楚之間關系尚好,相互之間存在有一些交往。在楚滅鄧後,鄧國貴族入楚地生活,遺留下了鄧器在所難免,表明鄧國國祚雖已不存,但鄧氏尚在。
2.漢宮才女鄧綏
朝廷的事務由鄧騭、鄧悝、鄧弘、鄧閶兄弟去操辦,大事呈奏就可以。 傳宣旨意,鄧後則依靠鄭眾、蔡倫等宦官。總理朝政的鄧騭以特旨住在宮內, 以便隨時商議國事。政權穩固了,鄧後發布了第一道詔書:大赦天下,凡建 武以來,因罪被禁錮的罪犯,一律免罪,成為平民。
接著,鄧太後整頓宮闈。宮中由各地供應的衣物,堆積如山,貢物源源 不斷,民深以為苦,鄧太後下令減少或減半。宮中飲食太過奢侈,鄧太後下 旨只許早晚吃一肉一飯,不許亂加亂添,更不許動輒山珍海味。各地郡國的 年例貢物一律減半。郡國和地方遭受災害,則統統免除一年租賦。最為仁德 的是,在宮中多年的鄧後深知久居深宮的女人的痛苦,下令所有掖庭侍女、 宗族家養的婦婢,遣歸回籍,各令婚嫁。
劉隆即皇帝位才八個月便不幸死去,皇位又一次空缺。就面臨的難題來 說,劉隆去世時才一歲多一點。剩下的就只是和帝唯一的兒子年方 9 歲的劉 勝。劉勝已經錯過了第一次的機會,鄧太後擔心,前一次沒有立他,他難道 不懷恨在心?如果這次立他,他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等到他執政,肯定會 報復。鄧太後便召哥哥鄧騭商量對策。
鄧騭自然有此同感。鄧太後心裡鬆了一口氣。鄧太後就讓鄧騭查看,看 親藩中有哪一個年幼的繼承皇位較為合適,關鍵是要年幼的,越小越好,便 於控制。皇家世系的玉牒記載得清清楚楚的,一查便知道,和帝的哥哥清河 王劉慶是和帝最近的一支,劉慶有個兒子,名叫劉豆,年方 13 歲,看來只有 他最合適。鄧太後經過細細察看,了解,又召劉豆入宮看視,決定立劉豆為帝。劉豆被大臣迎入皇宮,隆重地立為皇帝,就是漢安帝。鄧後依舊尊為太後,臨 朝執政,掌握朝野和宮中大權。鄧太後經過了親身體驗,覺得權力決不可輕 易授人,一定要牢牢握在手中,一旦安帝成年,也不能恭手讓權。</SPAN>
鄧太後一手遮天,為所欲為,視朝廷大臣如無睹,這無疑會引起大臣們 的強烈不滿。大臣以司空周章為代表,對鄧太後的作法表示堅決反對。周章 等大臣多次上疏,指責鄧太後的所作所為。鄧太後將奏疏留中,置之不理。 周章見彈劾沒有反應,越發憤怒,進而挺而走險,准備發動政變。
周章密謀用少數親信,買通皇城宮城門衛;以最佳時機進入宮門後,緊 閉官門,然後大肆捕殺鄧騭、鄭眾、蔡倫等;接著,囚禁太後,廢安帝為遠 國王:擁立平原王劉勝為皇帝。周章畢竟是一個沒有兵權和政權的司空,軍 政大權握在鄧騭手裡,周章所擁有的憂心忡忡的朝臣,不過是些烏合之眾, 都有各自的利益打算,如何能成就大事?
周章的秘謀很快就泄漏了,鄧太後准備搜捕,周章畏罪自殺,牽連多人 受到懲處,這場政變沒有形成就這樣被撲滅。這件事後,鄧太後越發抓緊了 權力。大臣中只要有人提及歸政,敏感的鄧太後就會嚴加處理,毫不留情。 郎中杜根以正直馳名,為此上書鄧後,說皇帝已經成年,太後應當歸政。鄧 太後見奏,命人將杜根裝入囊中,立時撲殺,然後扔到城外。杜根的命大, 竟然沒被打死,慢慢醒了過來。鄧後派人到城外驗屍,杜根只好裝死,三天 三夜,眼眶中長出了蛆,滿臉地爬。這是必死無疑,差人回宮復命。杜根這 才撿了一條性命。杜根恢復後,逃到湖北宜昌一座山中,做酒保度日,直到 鄧太後去世。
鄧太後如此妄為,其叔父越騎校尉鄧康也覺得有些過分。鄧康知道直言 後果不好,便婉轉地進奏:聽從公議,自損私權。鄧太後沒有理睬。鄧康就 託病在家,不去上朝。鄧太後有些不安心,派一個心腹侍女到鄧康家探病, 這位侍女原來就是鄧康家的仆從,這次回原主人家,侍女已非當年的奴才, 而是太後的特使,自稱為中大人,目空一切。鄧康看不過去,當即斥責她。 這位中大人惱羞成怒,回稟太後,說鄧康言語沖撞,對鄧太後不敬。太後一 怒,免了鄧康官職。
鄧太後手握重權,倒也做了不少善事,政務方面也十分勤奮。她在大旱 的年份親自到洛陽寺審理冤獄。一位囚犯,重刑逼供,被迫自認殺人,在獄 中折磨得沒有模樣,瘦弱不堪。太後臨獄,獄吏陪同,囚犯想伸冤又不敢。 囚犯心事重重,正想離開時,太後又召回來,重新神審理,結果真的是冤案。 囚犯無罪釋放,洛陽令抵罪收入洛陽寺獄。
鄧太後在威服四海方面也做得十分出色。西北羌人乘漢主過世,發動叛 亂,大肆入侵漢地,生民塗炭。漢初曾在羌人聚居的甘肅設護羌校尉。鄧太 後的父親鄧訓就曾任職護羌校尉,深得羌人的信服。羌人作亂,鄧太後命哥 哥鄧騭統兵五萬,進駐甘肅天水,鎮壓羌人。漢羌在通渭大戰,漢兵慘敗, 死亡八千餘人,羌人乘勝入侵陝西、山西。
大將軍鄧騭見取勝無望,又軍隊補給艱難,上書太後,建議放棄甘肅, 專守陝西、山西。此議一出,輿論嘩然,尤其是太尉張禹之極力反對。鄧太 後便下旨調回鄧騭,另委任尚統兵平羌。臨戰換統帥,漢兵配合不當,羌兵
得手東進,迫進京師第一防線的黃河。京師洛陽戒嚴,御林軍北軍進駐孟津。 上黨大戰,任尚取勝,解洛陽之危。太後知人善任,委精通兵法、富於韜略 的虞羽入甘肅平甘肅羌亂。西北安寧。
永初三年秋天,鄧太後的母親新野君染病,病勢日重。醫生百般調治, 依舊無效,新野君終於病故。鄧騭理當掛職服喪,鄧太後也應守喪一年,鄧 太後手握重權,怕皇權旁落,當然不會守喪一年,但哥哥鄧騭服喪是理所應 當,太後又不願他離京赴喪,不知如何是好?大後問曹大家,曹大家說,鄧 騭應當歸喪,既可以成全他的孝名,又能贏得謙退要職的美譽,一舉兩得。 鄧太後接受了這一建議。
鄧太後對於家族、皇族子弟的教育十分重視,並先後創辦了兩所宮邸學 校。永初四年,鄧太後創立第一所宮邸學校,旨在整理經傳,教授宮人。元 初六年,公元 119 年,鄧太後創第二所宮邸學校,專門教育皇族和鄧氏家族 子弟,以及和帝弟弟濟北、河間二王的子弟、五歲以上的子女共計四十餘人, 加上鄧氏家族的子女三十餘人,合計約八十人的貴族學校。
開辟邸學,教授經史,男女共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次。鄧太後在 教育子女方面不分男女尊卑,這是十分可貴的。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鄧太後 對於鄧氏家族的人,一直管束甚嚴,很少假以權勢,讓其威行鄉里。鄧太後 為了約束族人,還鄭重其事的頒布《令知司法官員說》,出自她的手書:
每覽前代,外戚賓客,濁亂奉公,為民患苦,咎在執法懈怠。今後車騎 將軍鄧騭以下宗族賓客,如有犯法,必然明加檢敕,勿得相容。
有一次,車騎將軍鄧騭的兒子鄧鳳接受遠征西北的統兵元帥任尚贈送的 好馬,鄧太後發覺,鄧騭驚惶失措,知道事情不好。鄧太後果然處置,吩咐 將鄧鳳和鄧騭的妻子頭發剃光,穿上罪人的衣服,待罪家中。鄧太後對於家 人願意這樣苛求和鐵石心腸嗎?鄧太後曾經說過:前代前朝外戚,權傾一時, 可是家族無不覆滅,對宗族嚴加管束,使其知法,可以長相保守!
鄧太後苦心經營,希望鄧氏家族能免滅門之災,長相保守,但 事與願違。 建光元年,鄧太後執政 16 年,病死宮中,終年 41 歲。這一年漢安帝 28 歲, 親理朝政。安帝 13 歲即位時,恭敬孝順,太後十分喜歡。後來,安帝一天天 長大,不大聽話,太後便有些不快。河間王的兒子劉翼儀容秀偉,太後非常 喜歡,留劉翼在宮中,想讓他做和帝長子平原王劉勝的後嗣。
鄧太後如此喜歡劉翼,安帝自然心驚,會不會取帝位而代之?安帝的乳 母王聖,痛恨太後,常在安帝面前數落太後,安帝便對太後又怕又恨。鄧太 後去世,有人密告,說太後的兄弟鄧悝、鄧弘、鄧閶曾經想廢掉安帝,另立 劉勝。這個時候,這三兄弟已經去世了,安帝借機大動干戈,吩咐收捕鄧悝、 鄧弘、鄧閶的兒子,以大逆不道罪,撤官為民,迫令自殺,家屬流徙。接著, 鄧騭被罷官,鄧騭和兒子鄧鳳,絕食多日,自殺身亡。鄧氏子弟在官的七人, 都被迫自殺。
『玖』 班淑傳奇寇蘭芝結局是什麼,寇蘭芝鄧騭最後怎麼樣了
班淑傳奇中李心艾飾演的寇蘭芝是名門扶柳侯寇氏之女,鄧太後為鄧騭定下的未婚妻,薛寶釵式的「完美」女性。內學堂的女傅,班淑的競爭對手和「情敵」。寇蘭芝結局是什麼?寇蘭芝鄧騭最後怎麼樣了?下面來看看相關信息。
此前《陸貞傳奇》收視火爆,陳曉趙麗穎亦借該劇人氣大增,令不少觀眾以為期姊妹篇將沿用原班人馬,不過現在看來姊妹篇《班淑傳奇》將是全新的故事,也是全新的演員陣容。於正近日也在微博曝光了部分演員陣容和故事情節,鮮少演電視劇的景甜加盟自然成最大看點,與她搭檔的是於正工作室力捧的新人張哲瀚,據介紹景甜飾演一位出身名門、精通學術的大家閨秀,張哲瀚飾演有潔癖、帥氣、講規矩、招桃花的翩翩少年,「在戰爭中擦出火花」;李心艾和李佳航的搭檔則是「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和「絕代女傅」之間的愛情,李晟和付辛博是「少年太後」和勇士的虐戀。
李心艾結局:和鄧騭在一起
『拾』 鄧騭的人物生平
鄧騭字昭伯,他的祖父是雲台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鄧騭因為出身於名門,所以在少年時即被大將軍竇憲徵辟。
公元96年(永元八年),其妹鄧綏入宮為貴人,鄧騭兄弟都被任命為郎中。
公元102年(永元十四年),鄧綏被漢和帝立為皇後,鄧騭經三次遷升後任虎賁中郎將。 公元106年(延平元年)四月,漢殤帝拜鄧騭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的名號,就是從鄧騭開始的。
同年八月,漢殤帝駕崩,鄧綏與鄧騭等定計策立漢安帝。自從和帝駕崩後,鄧騭兄弟常常居住在宮中。鄧騭為人謙遜,不想一直在宮內,屢次請求回回府,一年多後,鄧綏才同意。
公元107年(永初元年),鄧騭被封為上蔡侯,食邑一萬戶。又因為迎立安帝的功勞,增加食邑三千戶。鄧騭辭讓不接受,又逃避冊封的使者,輾轉來到宮前,上疏陳述自己的意思,堅決辭讓。鄧綏不聽從,在鄧騭頻繁上疏後,才允許他的推辭。 同年夏天,涼州的羌人叛亂並掃盪劫掠涼州,朝廷為此感到擔憂,鄧綏下詔命鄧騭率左右羽林軍、北軍五校的部隊及各郡軍隊共五萬人討伐,安帝和鄧綏親自在平樂觀餞送。
公元108年(永初二年)正月,鄧騭率軍向西屯駐在漢陽郡,當時各郡軍隊還沒有到達,鍾羌部落數千人便在冀縣以西擊敗鄧騭軍,斬殺了一千多人。同年冬天,鄧騭派征西校尉任尚、車騎將軍從事中郎司馬鈞率領各郡郡兵,在平襄同滇零率領的數萬羌軍交戰。二人大敗,八千多人戰死。羌軍聲勢大振,實力強盛,朝廷無法控制。湟中地區各縣的谷價,每石達一萬錢,死亡的百姓無法統計,糧食運輸十分艱難。
十一月,鄧綏命鄧騭回師,留下任尚駐扎漢陽郡,負責各軍的調度。鄧綏派使者迎接鄧騭,任命他為大將軍。鄧騭到達洛陽以後,鄧綏又派大鴻臚親自出迎,中常侍前往效外慰勞。侯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就在路旁等候。鄧騭所得到的恩寵榮耀極為顯赫,聲勢震動京城內外。 安帝即位後發生了多次叛亂,導致天下發生飢荒,許多百姓死亡,盜賊群起,四方的蠻夷都率軍侵擾。鄧騭等人崇尚節儉,罷除勞役,又推薦何熙、祋諷、羊浸、李郃、陶敦等賢士,於朝廷任職;徵辟楊震、朱寵、陳禪等人,請他們任自己的幕僚,於是天下再次安定,鄧騭也受到百姓的稱贊。
公元110年(永初四年),謁者龐參向鄧騭建議:「可以將邊疆各郡因貧困而無法生存的百姓遷徙到三輔地區居住。」鄧騭同意龐參的建議,打算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對付北方邊患。於是他召集公卿進行商議,說道:「這就好比是破衣服,犧牲其中的一件去補另一件,還能得到一件整衣,不然的話,就兩件全都不保了。」經郎中虞詡的建議,朝廷才放棄這一想法。
同年,鄧騭的母親新野君病重,鄧騭兄弟一起上書請求回家侍養新野君。十月,新野君去世,鄧騭等連續上奏再次請求辭官為其服喪,鄧綏打算拒絕,經班昭勸阻才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及至服喪期滿,鄧太後下詔命令鄧騭重新回來輔佐朝政,並再次授予以前曾欲加封的爵位。鄧騭等一再叩頭,堅決地辭讓,鄧太後這才罷休。鄧氏兄弟全都被任命為奉朝請,地位在三公之下,在特進及列侯之上,每次遇到國家大事,便前往朝堂,與三公九卿一同參議。
鄧氏自鄧禹告誡子孫以來,鄧氏外戚都遵受法度,以竇氏的失敗為告誡,下令宗族要閉門靜居。鄧騭之子侍中鄧鳳,曾與尚書郎張龕寫信,認為郎中馬融應該在尚書台任職。而中郎將任尚曾經送鄧鳳馬。公元118年(元初五年),任尚因斷用軍糧又得罪鄧遵,被囚車徵召至廷尉,鄧鳳害怕事情泄露,於是向鄧騭自首。鄧騭畏懼鄧綏,於是割去他的妻子和鄧鳳的頭發來謝罪,天下都稱贊鄧騭。 公元121年(建光元年)三月,鄧綏去世,還未下葬,安帝便重申之前的命令,再封鄧騭為上蔡侯,地位特進。
安帝少年時聰慧,後來被乳母王聖等蒙蔽,王聖又與宦官李閏等侍候在安帝身旁,常進讒言污衊鄧綏。又有一位受鄧綏責罰的婢女,誣陷鄧騭已故的弟弟鄧悝、鄧弘、鄧閶與尚書鄧訪想要廢掉安帝而另立平原王劉翼,安帝聽聞後大怒,下令有關部門劾奏鄧悝等大逆無道,於是將西平侯鄧廣德、葉侯鄧廣宗、西華侯鄧忠、陽安侯鄧珍、都鄉侯鄧甫德都廢為庶人。鄧騭也遭免職,被遣還回封國。宗族都免官歸鄉,沒收鄧騭等人的資財田宅,將鄧訪及其家屬都流放到邊郡。由於郡縣承旨逼迫,鄧廣宗和鄧忠都自殺。安帝又徙封鄧騭為羅侯。五月,鄧騭與鄧鳳都絕食而死。鄧騭的堂弟河南尹鄧豹、度遼將軍舞陽侯鄧遵、將作大匠鄧暢都自殺,只有鄧廣德兄弟因是閻皇後親屬才得以留在京師。
大司農朱寵哀痛鄧騭無罪而遭禍,於是脫光上衣,抬著棺材,上書為鄧騭鳴冤說:「臣認為和熹皇後(鄧綏)具有聖明善良的品德,是漢朝的文母。她的兄弟忠孝,共同憂心國事,受到王室的倚重;迎立陛下以後,大功告成,而引身自退,拒受封國,辭去高位,歷代的外戚,都不能與他們相比。他們應該因為善良和謙讓的行為而得到保佑,但卻橫遭宮人片面之辭的誣陷。口舌鋒利,危言聳聽,擾亂了國家。罪名沒有明白的證據,判案也沒有經過審訊,結果竟使鄧騭等人遭受這樣的慘禍,一家七口,全都死於非命,屍骨分散各地,冤魂不能返回家鄉,違背天意而震動人心,全國各地一片頹喪。應當准許他們的屍骨還葬祖墳,優待保護留下的孤兒,讓鄧家的宗祠有人祭祀,以告慰亡靈。」
朱寵知道他的言辭激切,自動前往廷尉投案。尚書陳忠又因對鄧氏的私怨彈劾朱寵,安帝下詔將朱寵免官返歸鄉里。百姓大多都為鄧騭鳴冤,安帝有所覺悟也迫於壓力,才責備迫害鄧氏家族的州郡官員,准許鄧騭等人的屍骨運回北邙山安葬,鄧騭的堂兄弟們也都得以返回京城洛陽,公卿都前往參加葬禮,眾人沒有不感到悲傷的。安帝又下詔遣使者以中牢禮儀祭祀鄧騭,被流放的鄧氏族人都回到京師。
公元125年(永建元年),漢順帝劉保即位後,追感鄧太後的恩訓,又憐憫鄧騭無辜,才下詔宗正讓鄧騭的宗親朝見仍然像以前一樣。並任命鄧騭親屬十二人都為郎中,擢升朱寵為太尉,錄尚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