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唯物主義有哪些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是
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又稱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歪曲為經濟唯物論。歷史唯物主義作為科學的歷史理論,它既是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又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必然結果。自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了這一嶄新的歷史觀以後,它不斷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內容上不斷充實,形式上日臻完善,正在並且還將在新的實踐中繼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科學思想中的偉大成果,為人類認識開辟了一個新的廣闊的科學領域。實現了整個社會歷史觀的變革,實現了哲學的變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哲學奠定了歷史理論基礎。
基本觀點: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
4、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B.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是這些階級彼此之間的斗爭。」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理論,是科學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C.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唯物主義:它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套理論。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俄國哲學家列寧評價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等。
唯物史觀為人們提供了正確認識社會現象和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思想路線,它揭示了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一觀點提供了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論證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發展和滅亡的科學依據。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D. 高中政治中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哪些知識
歷史唯物主義、人生價值觀
一、常考原理及方法論適用表述
(一)歷史觀(唯物史觀)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
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發展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從而促進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這是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要求我們改革和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使之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應,從而更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要求我們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二)價值觀、人生觀
4、價值觀具有導向作用(價值觀):
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
5、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走歷史的必由之路;自覺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准.
6、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價值觀與人生觀):
人的價值就在於創造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對社會的貢獻),要求我們(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地投身到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去;(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充分利用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需要克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思想和社會消極因素的沖擊.
E. 歷史唯物主義三大觀點是什麼
歷史唯物主義三大觀點是: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系,生產與生產的關系,社會與社會意識有關聯。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是指社會成員共同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獲取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能力。而生產力與勞動力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社會的機體的功能或能力,後者是人的機體的能力或功能。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 Materialism)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F.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哪些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的主要內容:
1、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2、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它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3、在客觀歷史進程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4、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5、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6、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7、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8、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9、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10、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等等。
G. 什麼叫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也叫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H. 歷史唯物論主義包括哪些內容
歷史唯物論主義主要方面的內容有: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I. 什麼叫唯物主義歷史觀
1、歷史唯物主義:
亦稱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其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解釋歷史事件發生的觀點:「認為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它是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它是由此產生的社會被劃分為不同的階級,也是這些階級互相博弈的結果。」
與階級相適應的組織形式和訴求是階級沖突的主要著力點。馬克思的歷史觀點交叉了社會學研究與歷史研究,從階級入手分析歷史事件產生的原因。
2、主要內容: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政府宣布自己在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鄧小平斷言初級階段至少一百年)。
(9)歷史唯物主義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1、歷史觀定義: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
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
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2、歷史唯心主義:
是把社會現象及其發展的終極原因歸結為精神因素的社會歷史觀。又稱唯心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歷史觀。
歷史唯心主義是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錯誤的基本點出發,把人們的思想動機、傑出人物的主觀意志或某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作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否認社會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否認階級斗爭規律,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決定作用。
歷史唯心主義掩蓋歷史發展的真相,通常代表剝削階級的利益。在馬克思創立歷史唯物主義以前,歷史唯心主義在社會歷史領域中占統治的地位,這是因為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由於剝削階級的偏見經常歪曲歷史,而生產規模的狹小又限制著人們的眼界,使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認識只能限於片面的了解。
只有到了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而出現近代無產階級的時候,才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才第一次把社會歷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J. 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包括社會歷史觀和人生價值觀兩個方面 A、社會歷史觀: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2.社會發展兩大基本矛盾(規律)的原理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實踐的主體原理 B、人身價值觀:1、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2、人生價值的內涵和評價 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和標准 4。如何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