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42是歷史真實發生的還是導演瞎編,看得
《一九四二》是根據劉震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
影片的大背景是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
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網路
至於在大背景下發生的細節情節等有可能真實發生過,有可能作者調查這件事時,根據被采訪人口述改編過,也有可能完全虛構,這也是小說創作常會發生的事情。
㈡ 電影1942是虛構的,還是根據歷史事實排的,華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2013年,該片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1]。
中文名
一九四二
外文名
Untitled Remembering 1942 Project
其它譯名
溫故一九四二,溫故一九四二, Back to 1942,
出品時間
2011年
出品公司
華誼兄弟
發行公司
華誼兄弟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製片成本
2億人民幣
拍攝地點
河南鄭州
拍攝日期
2011年10月19日
導演
馮小剛
編劇
劉震雲
製片人
王中磊
類型
災難,歷史,劇情,戰爭
主演
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蒂姆·羅賓斯,亞德里安·布勞迪,徐帆,張少華
片長
146分鍾
上映時間
2012年11月29日
票房
3.64億
對白語言
河南方言,普通話,英語,日語
色彩
彩色
imdb編碼
tt822
主要獎項
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獎
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
主題曲
《生命的河》
㈢ 1942觀後感
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可是由於種種原因卻又不能正視歷史。我們似乎習慣了馮小剛的幽默路線,卻不想他在2012年賀歲檔帶著我們嚴肅了一把。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
看完電影《一九四二》我沒站起來,調整了一會兒,幾乎是最後走出電影院的。當天晚上做了一宿的夢,夢見全是長滿了蟲的糧食,夢境清晰得很,以至早上起來,我去看了看家裡糧食是否長了蟲。
我知道這是因為《一九四二》。在影視劇極端娛樂化的今天,馮小剛拍這樣一部超風險的電影,可見其人生態度執著。從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到電影拍成,已過去了二十個年頭,創作者的沸騰血性早已凝固成岩石一樣,支撐著從未泯滅的信念。讓今天遠離苦難的人們無論老中幼,親見我那苦難民族的一場災難,這雖與當下燈紅酒綠不甚和諧,但每一個看過影片的人都會深陷於一場內心的煎熬。
散場時,我前後左右的人都說「太慘了」,他們在影院燈光啟亮的瞬間,只能簡單說出內心真實感受。我們民族百年來有多少「太慘了」的歷史淹沒在史籍之中。我曾經看見過一組民國時期西方人拍攝的流民照片,文字解釋說:逃荒的災民毫無目的地流動,所到之處樹皮全被剝光,幾萬人不見一個笑容。我們在《一九四二》中可以看到這種對人生麻木至極點的影像,真實震撼。我原以為中國導演不喜讀史也不具史觀,拍不出梅爾·吉布森的《勇敢的心》、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具有歷史凝重感的作品,馮小剛的《一九四二》讓我對他肅然起敬,一個滿身光環的人愣是褪去光環,闖入黑暗之中尋求,智勇可嘉。
只要你認為你有承受力,你願意替民族分擔苦難,那你絕對應該去看《一九四二》,不要以為苦難離你會很遠,一九四一年時河南也有許多人這么認為。看的時候一定要多想一步,甜蜜與苦難究竟相隔多遠。
㈣ 如何評價電影《1942》
1942這部電影的編劇,真能編,應該獲胡編大獎!為什麼呢?因為他竟然打著還原歷史真實事件的幌子,而稍有些常識的觀眾不難看出這些情節太不真實:
從開頭的乾旱的畫面上看,這一年都沒下過雨了,但鏡頭轉向庫房,少東家在庫房想以糧換嫖,為了突出東家的為富不仁,這庫房裡堆滿糧食,新鮮打下來玉米棒子一串串掛著...... 大家沒看錯,就是當年新打的玉米棒子,還很飽滿,這說明,這是個豐收年。
接著,來強盜了,東家找栓柱去官府報信,這栓柱回來向東家說來兵了,害得東家幾乎被土匪打死。本以為這栓柱和東家有仇,故意這么說的,後來才發現栓柱和東家沒仇,估計是前些年趙本山的小品太火了,編劇受影響了.....在電影的後半段,這栓柱在日本軍營,又被安排犯了傻病。如果說栓柱是對自己親生孩子玩的風車有感情的話還有點真實性,但為了別人孩子的一個小玩具,連糧食都不要,死都不怕了,那思想真崇高得太令人驚訝了,如果當真這么講情義,就會寧願自己餓死也不會賣老婆啊,,當初這么講情義,怎麼偷那好心的洋記者的驢吃呢?所以這個不符合邏輯的角色無法再編,只能去死了。
鏡頭轉向逃荒群眾,在路上,災民隊伍和國軍的隊伍混在了一起。日本飛機發現中國軍人佔多數,就開始投彈。隨著炸彈在人群中爆炸,到處血肉橫飛,這時候的人,正常情況不是被嚇得全身癱軟就是被惹怒反擊,可劇中卻是當兵的在此時搶錢搶女人。俗話說溫飽思淫慾,這天上有敵機轟炸,地上血肉模糊的環境,誰還有那心思啊,人雖然仍存在野獸的本能,但野獸也不會在生死關頭還有心思配種吧?這編劇把中國人描寫得比野獸還變態!
還有些事情,就真不知道是真是假了,在影片中,河南百姓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反觀日本人,顯得那麼智慧,憑借充足的後勤供應,給出一些糧食給河南人,河南人就跟著日寇干,結果日寇就順利取得6萬對國軍30萬的勝利。河南人吃了老蔣的備用軍糧不賣力,日本人給吃的就從了,難道這日本人比中共還偉大?而劇中的洋人,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我最搞不懂的,是編劇的心態,或許正是因為他黑暗醜陋的內心,才把中國人看得那麼丑惡、劣等,而洋人,都是那麼高大上。如果真如編劇所想,那麼影片中國民政府做足面子歡迎美國人應該不過分。難怪據稱這電影在國外受到一致稱贊......
㈤ 如何看待馮小剛的電影《1942》
難以言說的痛
文/夢里詩書
這是一部自已去年最關注的一部電影,也是一部自已一直想寫的電影影評,前前後後在電影院一共看了三次,卻總是不知如何下筆,這部電影個人感覺是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客觀全面的歷史正劇,自已前前後後也查閱了很多書籍資料,一幕幕真實的歷史展現在了我的面前,給我帶來的是那難以言說的痛。
一九四二年,河南,旱災,蝗災,三百萬人餓死。「在死三百萬的同時,歷史上還發生著這樣一些事:宋美齡訪美、甘地絕食、斯大林格勒血戰、丘吉爾感冒。在動盪的戰爭歲月中,在全世界都在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斗爭中,中國河南的飢荒事件,顯得是那麼的無足輕重,如果不是馮導的一部《一九四二》,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甚至連我這種從小就熱愛歷史的人,都不知道有這么件事,或許在過多年,它就如歷史的塵埃,被我們輕輕的抹去了,而馮導卻為我們揭開了這層面紗,一場大規模的飢荒,引發了一次慘絕人寰的大逃荒,影片的主角老東家,被迫逃荒,親眼見證著兒子、兒媳、老伴等親人的種種死狀,最後老東家逆著逃荒的人流走去,收留了一個在路邊痛哭的小女孩,這位女孩的後人出現了這個故事的講述者,劇情並不復雜,中間為了沉痛的劇情不會讓人感到過於壓抑,還穿插著些許笑料,但《一九四二》還是一出冰冷徹骨的悲劇,西方元素的融入感覺沒有處理好,顯然在這么一出大逃荒的電影中加入宗教元素,感覺是那麼的不合時宜,但《一九四二》的拍攝成片能在影院放映,實屬不易,馮小剛確實是一位偉大的導演。 3場電影看下來,我眼中不曾流下淚水,但內心的痛,卻是那麼的深刻,其實這部電影還是大幅弱化了真實歷史中的一幕又一幕,比如易子相食這類關於慘痛的事情在電影中就沒有表現,不過即便如此,當我在電影院看到《一九四二》時,那種震撼還是如此的強烈,我難以想像的是,人的飢餓真的能使人如此瘋狂。
倉廩實而知禮節,向朱自清那樣不吃美國救濟糧而餓死的人,萬人無一,飯都沒得吃,在那個年代,禮義廉恥,人倫綱常,民族大義,一切的一切在電影《一九四二》中都顯得薄如蟬翼,活下去成為了人唯一的追求,而《一九四二》呈現了日本侵略軍用軍糧賑濟災民的史實,雖然只是簡略的描寫,但我在看到真實的史料中,河南大約有5萬名中國軍人是被當地百姓繳械而失去戰鬥力的,在國軍與日軍交戰時,日軍的傷員撤下來時有老鄉們搶著抬擔架,還有不少老鄉親自帶路,幫著日軍四處去追擊那些走投無路的國軍散兵,更有甚者,幫助日軍成建制的解除國軍武裝,民族存亡的巨大危機就被一場飢餓壓倒了,怎能不讓人痛心呢?但電影還是側重描寫了日軍的殘暴,在民族主義和人道主義上可謂處理的恰到好處,既符合大的歷史事實,也沒有在立場上授人以柄。
一段封存遺忘的往事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大災難中人性的泯滅,讓我感到一部《一九四二》是那麼的厚重,難以言說的痛楚充斥在我的心間,讓我看到了那斷沉痛而不能忘卻的歷史。
㈥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目的是
1942年延安整風運動的目的是(C、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
延安整風之前,中國共產黨曾先後發生過瞿秋白、李立三、王明等三次「左」傾錯誤,其中在1931年1月召開的六屆四中全會上台的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是理論形態最完備、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深、危害最大的一次。
在軍事上實行冒險主義,在政治上實行關門主義。這一系列「左」傾錯誤直接導致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爭失敗,南方各根據地相繼喪失,全國紅軍從30萬人減少到3萬人,黨員從30萬人減少到4萬人,白區的黨組織也幾乎損失殆盡。
(6)1942為什麼要歪曲歷史擴展閱讀:
20世紀40年代的延安整風,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次全黨范圍的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也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通過延安整風,中國共產黨不僅初步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破除了將蘇共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神聖化的教條主義。
而且還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從而極大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對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顧延安整風,從中吸取寶貴的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加深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必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㈦ 馮小剛的《1942》很想看,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本片反映的是一九四二年的一場災難。太平洋戰爭進入第二年,中國抗日戰爭處於戰略相持階段,此時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故事分兩條線索展開:
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展現他們的掙扎和痛苦,他們的希冀和憤怒。
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並最終導致了自己失敗的命運。
主題詮釋
1、本片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的最廣大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他們像大地和大海一樣默默地決定著歷史的走向。落實到人物身上,就是「俺娘是誰」,「她從哪裡來」。
2、本片是對民族頑強生命力的悲壯謳歌,逃荒的浩大人群孤立無援地在大地上涌動,災難如山,壓碎了無數生命,但是,在最艱難、最慘痛的時刻,人心中不滅的善、勇氣和人性尊嚴愈發閃耀著眩目的光芒,人是卑微的,人也是高大的,他們在殘酷的命運中鎮靜地存續著希望和夢想。影片結尾,失去了所有親人的老東家,碰到一個失去所有親人的小女孩,老東家認她當了孫女,他們成了親人——當老東家拉起小女孩的手,沿著山路往故鄉走時,這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動力,得到了最有力的闡釋。接著是字幕:十五年後,這個小姑娘成了俺娘。
3、在中國電影娛樂化傾向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本片嚴肅的主題,對歷史的追問,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關懷,構成一部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作品。
㈧ 電影《1942》為何要偽造岡村寧次和日軍在河南救災,事實是1942年日本人根本沒在河南救災,美化侵化日軍
馮小剛在電影《1942》中有個片段,是岡村寧次和當時的日軍,在河南放糧救人的。而這部電影大量美化了日軍,還偽造了一個不存在的歷史。加上電影是在全國放映的,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而電影偽造歷史的目的,充其量就是為了賺錢。馮小剛說到底就是個商人,他的人品在娛樂圈是眾所周知的,能做出這種事也不足為奇。
3、日軍根本沒有放糧國民政府的不作為,到了馮小剛電影里,直接變成了日軍救人。實際上在當時,日軍並沒有救人的作為,這些在很多報道中都有清楚的記載。馮小剛要是真想拍歷史,調查還是很輕松的,而他把偽歷史加入到其中,可想而知他人品如何。
㈨ 一個作家為什麼要說假話,對歷史這樣不負責任比如劉震雲《溫故1942》對歷史的歪曲。
不是歪曲只是有一些誇張,文學是允許誇張但不允許無中生有的捏造歷史。不然國民黨3年時間就能失去天下人們為什麼反對他,好好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