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人文歷史 >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發布時間:2022-05-04 10:47:42

❶ 為什麼說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這是因為:
1、這條總路線,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反映了當時全國人民的普遍願望。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下,處於貧困落後狀態的中國人民,一旦掌握了國家政權和國民經濟命脈以後,迫切需要過渡時期總路線,並且也有可能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以便迅速發展生產力。
2、在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後,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不解決這一矛盾,不僅社會主義工業化將得不到它所需要的勞動力、資金、糧食、原料和市場,而且土地改革以後的農村也會出現新的兩極分化。只有社會主義工業化,才能用先進的生產手段改造和裝備國民經濟各個部門,迅速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增強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鞏固以工人階級為領導、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確保國家的獨立與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斷得到改善。而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又必須對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實行社會主義改造。

❷ 如何理解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1)以「一化三改」為核心的總路線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願望。
(2)集中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規律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
(3)符合中國客觀實際,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是迅速實現工業化、建設強大國家的需要;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引導個體農業走集體化道路既是發展生產力整體水平的需要,也是工業化獲得支撐的需要。

❸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第一:國家的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
第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下中農,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所以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❹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歷史的必然

一、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用法律的形式把過渡時期總路線作為全國人民在過渡時期的總任務確定下來,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以「一化三改」為核心內容的總路線,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一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是總路線的兩翼。工業化是社會主義改造的基礎和目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工業化不可缺少的條件和手段。這兩方面互相聯系,互相促進,互相制約,體現了發展生產力和變革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是一條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

同時,也應該看到,由於當時對什麼是社會主義認識上的局限和受蘇聯模式的影響。沒有充分認識我國原來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發展生產力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走社會主義道路,迅速發展國民經濟,盡快變農業國為工業國,擺脫貧困,消滅剝削制度的強烈願望,因此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烈擁護。同時,這一總路線,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社會發展和開創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創造性貢獻,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

二、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的宏觀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反映出來的:

第一,國家的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

第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下中農,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❺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答案:
(1)1953年通過了黨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總路線,即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2)由於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決定中國革命必須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民主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

(3)具備了轉變的條件。新民主主義都具有社會主義因素,如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領導、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指導地位等等。這些為向社會主義轉變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4)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並解決土地問題之後,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這就決定了民主革命勝利後,必須不停頓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❻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發展的必然性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有其歷史的宏觀必然性,這種必然性是從以下三個方面反映出來的:
第一,國家的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勝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國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國家需要有利於國計民生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必然出現不利於國計民生的一面,這就不能不發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爭.
第三,我國個體農民,特別是在土地改革中新獲得土地而缺少其他生產資料的貧下中農,確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❼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

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這是因為:
第一,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建國後,經過三年的努力,我國國民經濟得到恢復,工農業產品的產量達到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但我國仍然是落後的農業國,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只佔26.6%,同當時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工業布局不合理,許多工業仍然是空白,不能製造汽車、拖拉機;飛機以及精密機床設備,還沒有現代化的國防工業。教育、科學和文化很落後,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中國近代史的事實說明,要使我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後而挨打,就必須加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經濟落後的狀況,更快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使全國人民共同富裕起來,使人民民主專政更加鞏固,使我們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好地顯示出來。
第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迫切需要。建國後,由於當時工業不發達,國家需要利用資本主義經濟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同時限制其不利於國計民生的消極方面。這樣,就發生了限制與反限制的斗爭,發生了從投機資本的瘋狂活動到資產階級大搞「五毒」罪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矛盾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及時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以便從根本上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解放被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束縛的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
第三,對個體農業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土改後的農村,是小農經濟的汪洋大海。小農經濟是一種小而全的封閉式經濟,不利於分工發展多種經營,不利於舉辦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特別是個體農民中的貧苦農民,由於生產規模小,力量單薄,在生產和經營中存在許多困難,他們確有發展互助合作的積極性。而更為重要和迫切的是,實現工業化要求農業提供越來越多的工業原料、資金和市場,而農業的發展又需要工業的支持。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在暫時不可能得到大工業強有力支持的情況下,農業只能靠互助合作形式來發展生產,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惟一的選擇。同樣,個體手工業也不能適應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因此通過合作社把手工業者個體所有制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具有現實的依據,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反映了我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❽ 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在完成了民主革命以後就要為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而努力,這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就確定了的奮斗目標,並從沒有動搖過。但是一方面隨著民主革命遺留任務的徹底完成,國內的階級關系和主要矛盾發生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初步發展,中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發生了重要變化。因此中共中央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而且國內外條件也要求必須實行社會主義改造:1,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2,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3,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4,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總之,基於國內和國際的歷史條件,中國確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❾ 為什麼說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這位網友,您好!
我給你找到了這道題的正確答案:
歷史表明,中國共產黨提出的過度時期總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反映了歷史的必然。
第一,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力量相對來說比較強大,它是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主要基礎。
第二,資本主義經濟力量弱小,發展困難,不可能成為中國工業起飛的基礎。
第三,對個體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工業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的一個必要條件。 第四,當時的國際環境也促使中國選擇社會主義。
對我回答你還有什麼疑問,如果滿意請採納,謝謝!
順祝您生活快樂、學習進步、心想事成!^_^

❿ 為什麼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過渡時期總路線反映了中國歷史的必然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原則、總方針。

首先,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是我國獨立和富強的當然要求和必要條件。

中國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大國,因此,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上面臨的迫切而又艱巨的任務就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特別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工業。沒有發達的工業,不實現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就沒有鞏固的國防和民族的獨立,就沒有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裕。

其次,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由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決定的。

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取得勝利和土地改革完成以後,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已上升為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些矛盾的存在,就決定了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主義經濟不能長期互不幹擾地平行發展下去,只有將資本主義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要求,才能真正解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

再次,對個體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客觀要求。

土地改革後,廣大農民雖然分得了土地,生活有所改善,但由於缺乏耕畜、大農具等生產資料,由於缺乏資金,分散的個體生產勢單力薄,無法進行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和從根本上改變生產條件,也無力抵禦天災。因此,只有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才能解決個體農業同社會主義工業化之間的矛盾,才能避免兩極分化,使廣大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鞏固人民民主政權。

由此可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在科學地分析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需要的基礎上制定的,它代表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

閱讀全文

與為什麼說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映了歷史的必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7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1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6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54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9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2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12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12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40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3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63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9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1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00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45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6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31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9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72